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始皇陵

增加 28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秦始皇陵'''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简介==
[[File:Timga'w.jpg|缩略图|400px|秦始皇陵]]
[[File:Timg (1)啊.jpg|缩略图|400px|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 嬴政 ]] (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 [[ 秦二世 ]] 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 [[ 兵马俑坑 ]] 。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批准列入 [[ 《世界遗产名录》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秦始皇陵
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这段山脉左右对称,林木葱郁,谷峰相问,山体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状似盛开的莲花,帝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犹如莲蕊居于正中。以当时的实用角度和后代的风水观念来看,此处均为设置陵园的理想之地。
在秦始皇陵东侧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 [[ 《水经注》 ]] 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
此外,在陵园东侧,有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载:“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
[[ 郦道元 ]] 的观点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
秦始皇先祖及宣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潼县 [8] 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 [[ 《礼记》 ]] [[ 《尔雅》 ]] 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东汉 [[ 《论衡》 ]] 一书记载得更为明确:“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亦是按尊长在西、卑幼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秦昭襄王、秦庄襄王和秦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潼县以西,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作壁上观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所以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
另有学者研究认为,秦始皇帝陵选址骊山北麓,脱离其祖父和父亲陵园而另辟新园的做法,是其一墓独尊思想的反映。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因而将自己的陵墓独立出来,以显示其地位的特殊与尊贵。此外,从堪舆学上讲,秦始皇帝陵南有骊山,北有渭河,是“背倚山峰,面临平原”的“山冲”之地,恰恰处于骊山北坡大水沟与风王沟之间的开阔地带,位当渭河南岸三级阶地与骊山山地之间的台塬上,不但地势较东西为高,而且受东西两侧水流的拱卫,是一处极为理想的墓地。
====营建人====
丞相 [[ 李斯 ]] 为陵墓的设计者,少府令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 [[ 胡夫金字塔 ]] 人数的8倍。
====营建过程====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王位时的秦王政元年(前247年),陵园营建工程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但秦始皇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 [[ 胡亥 ]] 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
中期阶段。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最多72万囚徒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
最后阶段。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到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冬,历时3年多,这一阶段主要是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在这一阶段爆发了 [[ 陈胜 ]] [[ 吴广 ]] 起义,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秦帝国危在旦夕时。此时已擢升少府令的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二世当即准奏,命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起义军,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草草完工。
秦子婴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难。据《史记·高祖本纪》 、《汉书·卷一·高帝纪第一上》 、《汉书·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 记载,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
[[ 刘邦 ]] 击败 [[ 项羽 ]] 后,定都长安,建立西汉。为了笼络天下人心,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着令20户人家住在秦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都下令保护。
但即使如此,秦陵也未得安稳。《汉书·刘向传》记载,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结果有一只羊掉入地洞中,小孩子打着火把到地洞中去寻找,不料竟然走进了秦陵地宫,引发大火,将秦始皇的棺椁烧掉了 。对《汉书》所记,《水经注·渭水》也作了补充:“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新莽末年,赤眉军盗掘秦始皇陵,将发掘出的葬具、铜椁熔化掉,以取铜材。
魏晋时期,后赵统治者 [[ 石虎 ]] 又盗掘秦陵。
唐代末年, [[ 黄巢 ]] 攻入关中,秦始皇陵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破坏。黄巢盗秦陵一事历代都有传说,明人 [[ 都穆 ]][[ 《骊山记 ]] 》云:“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二十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日:此南门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丈,项羽、黄巢皆尝发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中,此特其虚冢耳。”都穆《骊山记》中所记黄巢盗秦陵的事情,在新、旧《唐书》均不见记载,所以,不少学者对其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五代时,军阀 [[ 温韬 ]] 以筹军饷为名,再次大规模地盗掘秦始皇陵。
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下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
清代陕西巡抚 [[ 毕沅 ]] ,曾为秦始皇陵立碑。
清光绪年间,秦陵又一次被盗墓贼光顾。当地官府获悉后立即派人赶来调查,发现盗洞后将洞口用实物封死不留痕迹,严加看护,防止再次被盗。但这样重大的事情,地方志却没有记载,所以可能是现代版本的“牧羊人寻羊烧之”。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在陕军阀又一次挖掘秦陵。刘镇华是河南军阀,发迹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的北洋政府时期。民国十五年(1926年), [[ 刘镇华 ]] 率十万“镇嵩军”由豫西进入关中,将 [[ 杨虎城 ]] [[ 李虎臣 ]] 二部围困于西安城长达8个月之久,城内饿死和战死的军民有好几万人,时称“ [[ 二虎守长安 ]] ”。刘镇华盗秦陵就发生在其主政陕西期间,并且,被其盗掘的并不仅仅是一座秦陵。
除刘镇华外,原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孙连仲,也曾在秦陵上“挖战壕”。知情人后来称, [[ 孙连仲 ]] 是暗渡陈仓,装模作样,实际是在盗陵。
==布局结构==
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俑位置的判断,专家认为,秦始皇陵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却采取了坐西向东的格局。
坚持秦人起源于东方的学者,如何汉文在《嬴秦人起源于东方和西迁徙情况初探》所论,秦人是上古时代在齐鲁淮海一带的氏族部落,发祥地在今山东境内的 [[ 莱芜 ]][[ 泰山 ]] 附近一带 。他们认为由于东方是秦人祖先曾经劳动、生活过的地方,对东方怀有特殊的感情,因而采用面朝向东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坚持秦人起源于西方的学者,如 [[ 吕振羽 ]] 主张秦与周原属同一氏族,是由夏族发展而来的 。秦人采用“头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显他们来自中国西部。无论“东方说”还是“西方说”,有一点是不变的,即秦朝历代王陵和秦始皇陵都采取了坐西向东的葬式。
==主要建筑==
秦陵封土下面就是地宫,地宫呈方形,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筑都是以地宫为中心。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 [[ 《汉旧仪》 ]] 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教授段清波介绍,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探测,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殊特。
201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园的内城西北部勘探发现了一处长方形的十进式院落的庞大建筑群,犹如紫禁城,总体上南北长690米左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达17万平方米,为北京紫禁城1/4
这处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群虽然仅仅保留下了墙基部分,但其格局基本完好,对研究人类古代皇宫史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在丙组建筑遗址以北,还有大批的建筑基址,并有石子路面、成排的石下水道及大量的碎瓦、红烧土等遗物发现。分布情况好像与乙、丙组建筑遗址一样,也是由多座基址作东西向排列成组群。从而和甲、乙、丙三组一起构成由南向北一组组的大型建筑群。这批建筑群可以笼统地称为秦始皇陵的陵寝建筑。
文献大多记载,陵园内建立寝殿的制度创始于秦始皇时代,如 [[ 《独断》 ]] 所记:“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秦始皇陵园内的寝殿、便殿规模宏阔,寝殿内应当与汉代一样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陵园内发现的飤官遗址,是掌管寝园祭祀供应膳食的处所。而且和汉代一样,每日都要为寝殿上食及荐新物,并有专人理被枕,像对待活人一样照料始皇灵魂的日常生活。
==考古历程==
1980年初,地宫南墙出土。1979年到1982年间,封土西侧与北侧的墓道及东侧的五条墓道相继被发现。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约20米的一座陪葬坑内,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体最大的古代青铜器。其中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驷马系驾,总重约1.061吨。二号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为1.241吨 [38] 。它重现了秦始皇铜车马銮驾出巡的真实面貌,被誉为“青铜之冠”。
1985年后,除兵马俑外的陵园考古工作因故搁置,直到1995年3月,为配合临马公路的拓宽工程,在距封土北边沿130米处,清理了由6组形制不同的大型建筑构成的陵寝遗址。
陪葬坑出土的铠甲,主要由前后两片构成,前甲护胸,后甲护背,有的还配有护肩膀的披膊甲。据考古工作者介绍,裙甲不仅多采用小甲片,而且甲片与甲片之间的间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这一别具匠心的特殊设计,使裙甲上下翻动更加灵活,从而使勇士身着铠甲行军作战不受拘束。
 
石质头盔顶部到侧片下端长度约为30厘米,直披肩膀,对颈部和肩部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使整个头盔显得更加完美。甲衣和头盔的设计,充分说明秦时中国的军队战服设计已十分先进,不仅注重了外观的美,更注重了实战的需要。
[[File:Timg (1)a'w.jpg|缩略图|400px|兵马俑坑]]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
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建筑影响===
东汉 [[ 蔡邕 ]][[ 《独断》 ]] 记载:“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稍后的应劭也有相同的说法,帝王陵园专门设寝当始于秦始皇。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都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都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军事影响===
   俑坑数千兵马俑所展示的军事内容无疑是军事史研究的最重要的、最形象的资料之一,许多资料使人们对古代军事领域的认识更进一步。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譬如,关于当时的兵种构成、组合搭配和结阵形式,兵器、兵器配置形式以及甲具防护装备,军伍组织结构和指挥系统,甚至军伍士卒的来源等,都有珍贵的资料价值。二号坑弩兵的单独结阵,骑兵、轻车兵的编队和配合,是以前有所不知或知之不详的重要资料,以之对照 [[ 《孙膑兵法》 ]] 中关于车、步、骑配合原则的论述,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古代军事著述中关于兵器配置中长短相杂、相救的原则在秦俑坑兵器配置中也有直观表现,同样有其军事科学上的研究价值,所以有人将秦俑三坑称为一座内容丰厚的秦代军事博物馆。
===历史影响===
秦陵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 《三辅故事》 ]] 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
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在司马迁和 [[ 班固 ]] 的记述中有“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争议==
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历代帝王陵墓的格局不同,非常奇特。
有人认为, [[ 徐福 ]] 一去杳无音讯,秦始皇亲临东方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基于此,秦始皇陵坐西向东。
还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死后仍要威慑东方六国。
大多数的学者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反映的是秦始皇生前的军事情况,但在具体问题上观点又不一致。
在兵马俑的身份界定上:有学者认为,兵马俑军阵为 [[ 《尉缓子》 ]] 所说的“常阵”,有的学者认为,兵马俑就是单纯为始皇帝送葬的俑群。
认为兵马俑是现实秦军的反映,但具体是何种编制,又有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东巡卫队的象征;第二种观点认为,兵马俑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可称之为宿卫军,三军拱卫京师;第三种观点认为,秦俑军阵是由正、奇兵和指挥部组成的军阵;第四种观点认为,兵马俑不是左、中、右三军,而是秦代中央军的三个组成部分。三号坑不是指挥部,是象征郎中令统领的宫廷侍卫郎卫;一号坑是卫尉统辖的宫城卫士,或称之为南军;二号坑是中尉统领的京师屯戍兵,可称之为北军。
===宋代被盗===
据清人 [[ 徐松从 ]] 《永乐大典》所辑出的 [[ 《宋会要辑稿》 ]] 礼三八之三至四载,秦始皇陵宋代已被盗 。在历代的史书文献中,也有过多次秦陵被盗掘的记述。对这一观点,有学者认为 [[ 司马迁 ]] 编纂 [[ 《史记》 ]] ,距秦始皇入葬仅百余年,《史记》中有专门篇章论述秦始皇,但对陵墓被盗掘一事只字未提,而六百年后的郦道元却做了详细记述,这不能不令人生疑。
从秦始皇陵铜车马的出土位置来看,其位于封土下的地宫西墓道耳室里。如果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地宫屡遭火焚和洗劫,墓道旁的随葬品应该首先遭到破坏才对。以铜车马如此的体量和贵重,不可能为盗墓者所忽略。
===水银河===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 [[ 《史记》 ]] [[ 《汉书》 ]] 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引起诸多的争论,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 
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中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史记·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专门记叙从事商业活动的杰出人物的列传,而巴寡妇清是唯一一个因经营丹砂入选的人,巴渝文化专家 [[ 李永明 ]] 认为,在当时有能力提供这100吨以上水银的人,只有巴寡妇清。 
秦始皇与巴寡妇清之间有着良好的关系:一边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一边是地宫建设与不死之药的原材料“生产大户”,而这或许便是两者之间神秘关系的纽带。
14,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