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徐錫麟

增加 5,76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生平簡介==
[[File:徐錫麟.jpg|thumb|right|
[https://www.arteducation.com.tw/img/8/3df/nBnaukGbphXd49yZtlkcvhGd1F2LnJ3bu4WZ3lGazV3ZucWbp9yL6MHc0RHa.jpg原圖鏈結]
[https://www.arteducation.com.tw/shiwenv_2f5f6a8014d6.html] ]]
 
===求知欲望旺盛,對數學、天文、地理尤為愛好===
父徐風鳴,字梅生,1852年生,秀才出身,做過山陰縣縣吏,人們稱他為“梅生師爺”。徐锡麟生於地主紳商家庭,幼讀私塾,喜歡算術、天文,先後取得廩生、副舉人等功名。因他常宣傳革命思想,仇視清廷,其父恐受連累,分了一部分財產給他,表示脫離父子關係。
1878年徐錫麟6歲,其父梅生辟家之“桐映書屋”為塾,親自教徐錫麟課讀。“桐映書屋”系徐錫麟家祖傳藏書之屋,“藏有天文、數學、歷史、地理等各類書籍”。1883年,徐錫麟11歲在家塾就讀6年中,求知欲望旺盛,興趣愛好廣泛,他遍閱了“桐映書屋”收藏的數學、天文、歷史、地理等各類書籍,其中對數學、天文、地理尤為愛好。
 
===要改變祖國“民貧國弱”的局面,必須奮發圖強,抵禦外國侵略===
徐錫麟的科技救國思想,起始於1894—1895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一個小小的日本,竟然打敗一個大大的中國,全國震驚。其失敗的主要原因,徐錫麟認為是由於“中國之科學不足恃”。
于[[光緒]]三十三 所以他提出“為疾”的主張,認為要使祖國富強起來,必須“設機器,講製造之政”。採用機器生產,並將它運用到紡織、開礦、造船等各個生產領域。他沉痛地說:“愴懷時局,痛念生民,當今鴻嗷遍地,糊口多艱,而民則貧甚,海疆有事,防禦無人,而國則弱盛。”要改變祖國“民貧國弱”的局面,必須奮發圖強。徐錫麟認為,要使中國富強,人人必須行動起來,抵禦外國侵略“生中國之地,為中國之人,以為中國除害。”這是四萬萬人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愛國表現。 ===為了實現自己科技救國的抱負===1901年10月,29歲的徐錫麟受聘任在紹興府學堂經學兼算學教師,第二 (1907 又兼任地理課教師,1903 升任副監督(副校長 五月二十六日 借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之际 為了實現自己科技救國的抱負,他把學習算學與振興中國密切聯繫 來。主張融合中外諸學說,以利人才的培養。徐錫麟在算學課程教學中 枪杀[[恩铭]] 十分強調理論聯繫實際,並常帶領學生進行實地測量 与清军激战4 深入淺出地闡明算學與軍事、政治的關係。 小时 在此期間 徐錫麟撰寫了《運動指約》,系統闡述測量地形和炮彈射程的方法。 ===編寫中學數學教科書和培育數學人才作出了貢獻===徐錫麟深刻指出:造成數學研究人員奇少的原 孤军无援 是,學者編寫算書始終未將“中算”、“西算”融合與互補。徐錫麟決定將“中算” 寡不敌众 “西算”互相印證,取長補短,有機融合,因而撰寫了《代數備旨全草》算學教科書8冊1903年由浙紹特別書局編印本出版發行。這套《代數備旨全草》教科書的特點:簡易明瞭,通俗易懂,糾正古算書“詞簡理深”, 被捕 注重“西算”的多列習問,題問較多,極易演練和推理,使受教學生“人人皆明算理”,可謂“中算”、“西算”融合的範本。徐錫麟的學生,受到徐錫麟學術觀點的影響,學生胡豫、沈光烈所演算題,編成《元代合參》一書,徐錫麟親為作序,指出:“自今以後之世界,真未知也 翌日晨 以已知推未知 惨遭剖腹挖心酷刑 天地人物同出一源者也,而何古今之分,中外之劃乎?”徐錫麟評說《元代合參》作者能“溝古今,涵中外” <ref>[https://www.yatsen.gov.tw/information_156_94032.html 論徐錫麟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沈雨梧]</ref>
==徐錫麟起義於安慶,槍殺安徽巡撫恩銘;旋被執遇害==
[[File:徐錫麟_(2).jpg|thumb|right|[http://ori.hangzhou.com.cn/ornews/images/attachement/jpg/site2/20110402/0022190a1aa60f00ce5555.jpg原圖鏈結][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5%BE%90%E9%8C%AB%E9%BA%9F%E9%9B%95%E5%83%8F&rlz=1C1ASUC_zh-TWTW840TW840&sxsrf=ACYBGNSzt4jflgR4RVDGLZ_dVfuvVNoD9A:1568278378175&tbm=isch&source=iu&ictx=1&fir=uaJ1fsFP9iL6sM%253A%252CpCwWJVRn1LIz3M%252C_&vet=1&usg=AI4_-kTiaH7YE-6ziO-exHxqpkNsSjaD_w&sa=X&ved=2ahUKEwiBkY-d9MrkAhURHKYKHRJrAnoQ9QEwAnoECAgQDA#imgrc=Sn-zUZkBL-1OwM:&vet=1] ]]
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冬,在滬入光復會,與[[蔡元培]]、[[陶成章]]相過從,密謀革命。歸紹興後,乃從事會黨之聯絡,盡交其豪魁。又與同志設大通師範學校於本籍,普通科目外,尤重兵式體操,六閱月而課畢。由是各地志士雲集其間,勢力益盛。錫麟惡空言革命,擬從謀取政權,以傾覆滿清,故納貲捐道員,借捷徑以實行之。分發至皖,任事精敏有為,見知於巡撫恩銘,任安徽巡警學堂會辦,尋又加授陸軍學校監督之職。方謂權勢日重,大有可為。惟因其行為奇特,為校中收支委員顧松所疑,讒之於恩銘;恩銘不信,召錫麟笑語之曰:「人言汝為革命黨,汝其好自為之!」錫麟答曰:「大帥明鑒」。自是內不自安,而急欲發動之心益切。錫麟原與[[秋瑾]]約,皖、浙二省同時舉義;時秋瑾在浙運動已告成熟,派陳伯平來往浙、皖之間,約錫麟尅日大舉。五月初旬,[[伯平]]偕[[馬宗漢]](子畦)同至安慶,寓於錫麟公館,日夜謀舉事。旋悉事已洩露,江督端方電告[[恩銘]],囑其嚴防。錫麟等迫不及待,遂定舉義期為是月二十八日,乃巡警學堂第一班學生舉行畢業典禮之期。擬乘機盡殺恩銘及諸滿員,此外文武各官可不鞭策而就範;待事成即溯江直下,襲取南京為根據地。會恩銘以二十八日須祝幕府[[張次山]]母壽,令改期為二十六日,錫麟不得已從之。惟以時日太促,所約他處同志多未至,皖省軍界同志亦未與聞。遂遽偕伯平、宗漢數人倉促發難。
  屆期,恩銘偕藩、臬兩司依次就座,錫麟著警服,立階上,伯平、宗漢立堂側,先由官生等列隊行鞠躬禮,恩銘回答畢,兵生正擬行禮,錫麟遽向前行舉手禮,呈學生名冊於案上,大呼曰:「回大帥,今日有革命黨起事!」恩銘愕然詢曰:「徐會辦從何得此信?」語未畢,伯平即趨前猛擲一彈,未爆;恩銘驚起。錫麟曰:「大帥勿驚,這個革命黨,職道當為大帥拿到。」恩銘問「何人」?錫麟出手槍,直擊恩銘,曰:「職道即是。」宗漢、伯平亦持槍射擊,恩銘身中七彈。文巡捕陸永頤身受五槍,死之。武巡捕車[[德文]]重傷,道員[[巢鳳]]傷腿,首府[[龔鎮湘]]傷背,收支委員[[顧松]]被擊斃,餘皆奔散。恩銘由左右負入轎中,舁回撫署即死。是時錫麟拔刀臨禮堂,拍案大呼曰:「撫臺已被刺,快從我革命!」諸生驚愕不知所為。錫麟率伯平、宗漢二人,左執刀、右持槍,橫目視諸生,大呼「立正,向左轉,開步走!」急行入軍械局,冀奪械大舉。學生有中途棄槍逸去者,從入軍械局僅三十餘人。錫麟入據後,命伯平守前門,宗漢守後門,將護勇盡行殺死,先取局中所存新舊槍砲試用,不得手,復命開倉取槍械子彈,覓匙不得,僅將巨砲五門運出裝彈,亦缺機鐵一塊,遍尋無着,而清兵已大集矣。軍械局在城西朱子巷,毗連民房,清捕緝營管帶[[杜春林]]及巡防營[[標統]][[劉貞]]等,嚴密包圍,自十二時戰至下午四時,伯平戰死,錫麟、宗漢及學生十數人皆被捕。復於錫麟寢室內起出光復軍大旗一面,子彈四箱,槍械多枝,刀三十把,討虜大元帥印一顆,光復會軍政府告示百餘張,並黨人書信八件。是役清兵勇死傷百餘人。
  錫麟被逮,解至督練公所,由藩司[[馮煦]]、臬司[[聯裕]]審訊。馮煦曰:「恩撫待汝厚,何無心肝乃爾?」錫麟曰:「恩撫待我,私惠也;我之刺彼,乃天下之公憤也。」聯裕更偽稱「恩撫未死,明日當親訊爾。」錫麟聞言氣沮,垂首不語。聯裕繼曰:「爾知罪否?明日將剖爾心肝。」錫麟悟而大笑,改稱恩銘號曰:「然則新甫死矣,新甫死,我志償,即碎身萬段,亦所甘心,區區心肝,何屑顧及?」復指聯裕曰:「爾幸不死!」聯裕大震,幾踣。錫麟又曰:「殺爾固無濟,我本擬先殺恩銘,次[[端方]],次[[鐵良]]、[[良弼]]也。」嗣作供詞千餘言,慷慨淋漓。遂於當日晚間就義於撫署東轅門外,心肝被挖,祭恩銘,時三十五歲。臨刑前,先拍小影,而神色自若曰:「功名富貴,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憾矣!」宗漢繫獄五十日,至七月十六日,亦就義於安慶獄前。(註二十)<ref>[http://sunology.culture.tw/cgi-bin/gs32/s2gsweb.cgi?o=dchronicle&s=id=%22YC0000000368%22.&searchmode=basic 徐錫麟起義於安慶,槍殺安徽巡撫恩銘;旋被執遇害>出處: 國父年譜]</ref>
國父感歎徐錫麟之死為:「慕義之士,聞風興起,當仁不讓,獨樹一幟以建義者。」
 
===注釋:===
(註二十)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二),三四──五○頁。
 
注釋: (註二十) 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二),三四──五○頁。==出塞==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日來。
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
戰士只知道在戰場上,要為國捐軀。
何必考慮把屍體運回家鄉。
注釋
①環:與“還”同音,古人常用作還鄉的隱語。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統治者。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漢時為出塞要道。
③沙場:本指平沙曠野,後多指戰場。古人有詩云:“沙場烽火連胡月。”
④馬革裹屍:英勇作戰,戰死於戰場。《後漢書·馬援傳》:方今匈奴、烏桓,尚在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鑑賞===
“拼將熱血灑疆場 ”,這是一首邊塞詩,寫於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遊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於是就留下了這首七言詩。
啟首兩句就寫得頗具氣勢,“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出征的戰士應高唱著戰歌,揮舉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統治者殺到關外。玉關,本指玉門關,這裡代指山海關。清政府是在關外發跡的,因此要殺到關外,把他們徹底消滅。這裡用一個“環”字,預示著反清鬥爭一定會取得勝利,戰士們會踏著歌聲,凱鏇而回。後兩句寫得極其悲壯,抒發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作為一名戰士,想到的只是為國捐軀,根本不去考慮身後事,為國捐軀,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馬革裹屍還”呢?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了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死疆場的熱忱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了這首詩的一年以後,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了,將我心剖了,兩手兩足斷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爾後,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後一句“何須馬革裹屍還”,寫出了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總之,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ref>[https://www.arteducation.com.tw/shiwenv_2f5f6a8014d6.html 徐錫麟>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ref>
古詩詞文
==參考資料==
72,6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