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清华大学 (北京)

移除 68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清华大学'''
==简介==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为九校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亚洲大学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清华—剑桥—MIT低碳大学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因水木清华而得名,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清华大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以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
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和“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弘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传统和“人文日新”精神。恰如清华园工字厅内对联所书——“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基本信息=={| class="wikitable"|-! 标题文字 !! 标题文字|-| 示例 || 示例|-| 示例 || 示例|}{| class="wikitable"|-|中文名 || 清华大学 || 外文名 || Tsinghua University|-|简   称 ||清华 || 创办时间 || 1911年|-|类   别 ||公立大学 ||类   型 ||综合|-| 性211 性 || 211 工程(1995年入选) |<br> 985工程(1998年入选) | <br>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7年入选) | <br>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09年入选) | <br>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年入选 || 主管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现任领导 || 校长:邱勇 <br> 党委书记:陈旭 ||专职院士 || 中国科学院院士51人<br> 中国工程院院士39人 |-|本科专业 ||81个 ||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4个 <br>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 <br>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 ||博士后 || 科研流动站48个<br> 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重点学科 ||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br>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单独)15个 || 院系设置 || 20个学院、59个系 |-|校 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校 歌 || 《清华大学校歌》|-|校庆日 || 类别 每年4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 地 址 || 公立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 大学|-|院校代码 ||10003 || 主要奖项 || 国家级科技三大奖共571项(截至2018年底)<br>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126项(截至2018年底)<br>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15篇(截至2018年底)|-| 知名校友 || 习近平,胡锦涛,杨振宁,邓稼先等|| |}==清华史苑=====前身史略=======一、清华 校官网http://www.tsinghua.edu.cn堂====
基本信息中文 1909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1911年4月,游美肄业馆改 清华 外文名 Tsinghua University 简 称 堂。1911年4月29日, 清华 创办时间 1911年 类 别 公立大 类 型 综合 属 性211工程(1995年入选) 985工程(1998年入选)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7年入选) 基础学科拔尖 堂在清华园开 生培养试验计划(2009年入选)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年入选) 展开
1、建立背景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表示所得赔款“原属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经中美双方多次商谈,于1908年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国总统《备忘录》中的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实目的:“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2、游美学务处设立
1909年7月,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会同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专办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一切事宜。
1909-1911年,游美学务处选送三批共180名学生赴美留学,其中包括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竺可桢、胡刚复等。
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任领导 校长:邱勇
党委书记:陈旭 专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5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39人 本科专业 81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4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
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48个
科研工作站3个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2个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单独)15个 院系设置 20个学院、59个系 校 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校 歌 《清华大学校歌》 校庆日 每年4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地 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院校代码 10003 主要奖项 国家级科技三大奖共571项(截至2018年底)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126项(截至2018年底)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15篇(截至2018年底) 知名校友习近平,胡锦涛,杨振宁,邓稼先等
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
清华史苑编辑
前身史略
一、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2张)
1909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1911年4月,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1、建立背景
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表示所得赔款“原属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经中美双方多次商谈,于1908年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国总统《备忘录》中的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实目的:“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2、游美学务处设立
清华学堂直接留美生合影
清华学堂直接留美生合影(2张)
1909年7月,清政府外务部、学部会同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专办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一切事宜。
1909-1911年,游美学务处选送三批共180名学生赴美留学,其中包括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竺可桢、胡刚复等。
3、清华学堂成立
 
1911年4月9日,清政府批准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并订立章程。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二、清华学校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Tsinghua college),归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辖,面积450余亩,校园建筑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特点。学制8年,分中等、高等两科,高等科学生毕业后一般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
 
1916年清华学校正式提出改办完全大学,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设立国学研究院,开始向完全的大学过渡。
师资教学师资教学(5张)
1、师资教学
 
清华建校初期,以外籍教师为主。后来,中国教师逐渐增多并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干。在教学上受美国影响较大,课程、教材、教学法等仿照美国,重视英文训练,教学严格,考试频繁,淘汰率高。学校各类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全而先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探索精神,并与课堂学习相互促进。
 
高等科重视英文和数理等自然科学,到高等三、四年级,主要学习美国大学的若干课程。高等科毕业生一般可以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就读。
大学部大学部(2张)
2、大学部
 
1916年,清华学校提出筹办大学的计划,得到外交部的批准。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纯以在国内造就今日需用之人材为目的,不为出洋游学之预备”。1926年,大学部设17个学系。
 
3、国学研究院
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院(2张)
1925年设立研究院,作为成立大学院之预备,研究院尽其始终仅设国学科,世称“国学研究院”。开办研究院旨在“研究‘中国固有文化’,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沟通”。研究院实行导师制,开创了国学研究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新风气。1929年停办。
 
研究院“效仿旧日书院及英国大学制度”,“注重个人自修,教授专任指导。其分组不以学科,而以教授个人为主。”
 
国学研究院四年中共招生74人,他们本着在清华所受之师教,或执教于大中学校,或任职于文化学术机构。
留美预备部留美预备部(2张)
4、留美预备部
 
大学部成立之后,新招学生不再是留美预备生,称新制生;原有学生归于留美预备部,称旧制生。从1909年起,至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清华共培养、选送留美学生1280人。
 
5、学校标识
 
校徽和校歌
校徽和校歌
2、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2张)
国立清华大学保持并发扬了清华学校时期认真教学、要求严格、考试频繁的作风,保持了较高的教学质量,淘汰率较高。并由知名教授亲自讲授基础课和开设高质量课程,编写出版高水平的大学教材。
研究院
研究院(2张)
3、学术研究
国立清华大学致力于研究事业之提倡。1935年,教育部核准全国高校设27个研究部,其中有清华大学的10个。
 
部分代表性质的科技成果如下:
1122
物理学系在X射线、原子核物理等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
物理学系在X射线、原子核物理等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
4、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学术交流(3张)
国立清华大学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博采众长,成为沟通中外学术界的学术重镇。
5、留美公费学生
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后,从1933年起,清华大学面向全国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1936年招考四届共92人,其中清华毕业生39人,约占42%。
三、校园建设
校园活动与建设校园活动与建设(11张)
1937年,学校面积增加到1600亩,总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学校增建了生物馆、气象台、电机馆、化学馆、机械馆等大批系馆。
图书馆经过扩建,面积达7300余平方米,可容500人阅览,1935年藏书量达35万册。
四、抗日救亡运动
1、“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
爱国运动爱国运动(4张)
“九一八”事变后,清华师生通过募捐、慰问、研制防毒面具和烟幕弹等多种形式支援抗日救亡。一些学生投笔从戎走上抗日前线。“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清华成立教职工会对日委员会,师生即开展各种抗日活动。
2、“一二·九”运动
1935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清华大学地下党组织和爱国师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救亡运动(4张)
1936年1月2日,平津学联组成“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到工农中去,宣传抗日。第三团以清华大学为主。
“一二·九”运动不仅引导青年学生走上抗日救亡的征途,而且为青年学生开拓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西迁入滇
一、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西迁入滇西迁入滇(4张)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清华大学迁到湖南长沙,与国立北京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0月25日,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开学,校址为租用的湖南圣经学校。
1938年,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云南昆明。
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2张)
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到昆明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开学。
1946年5月4日,梅贻琦在结业典礼上宣布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结束。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全面结束。次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成立。
其中1938年3至6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 法商学院设在云南蒙自。
2、师资名录
1122
3、结茅立舍,弦歌不辍
11223344科学研究科学研究(5张)
4、科研设备&学术研究成果
1941-1945年,教育部连续举办五届学术评奖活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有33项成果获奖,占全国获奖总数(293项)的11%。其中,一等奖7项,占一等奖总数(15项)的46%;二等奖14项,三等奖12项。
  
6、民主堡垒
爱国运动爱国运动(3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继承了“五四”、“一二·九”的革命传统,成为大后方爱国民主运动的一个重要策源地,赢得了“民主堡垒”的称号。
  
14,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