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陈景元

增加 56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道教}}
[[File:陈景元1.jpg|缩略图|左|[https://baike.baidu.com/pic/陈景元/25164/0/faedab64034f78f0c6a3159c72310a55b3191c30?fr=lemma&ct=single#aid=0&pic=faedab64034f78f0c6a3159c72310a55b3191c30 原图链接]陈景元: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北宋]]道士。道教重玄哲学流派的重要人物。]]
'''陈景元'''(?-1094年),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北宋]]道士。道教重玄哲学流派的重要人物 <ref>朱封鳌著,天台山道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10,第70页</ref>
==综述==
父陈正為進士出身。少年丧父,“博学多闻,藏书数千卷”<ref>彭耜《道德真经集注·宋解经姓氏》</ref>。
慶歷二年(1042年),師從高郵天慶觀道士崇道大師[[韓知止]],次年度为道士。後入[[天台山 (浙江)|天台山]],阅《[[三洞经]]》,再师从天台道士[[张无梦]],得老、庄心印。後游京师,居醴泉观,讲《道德经》、《南华经》,一时名声大振,公卿争识之 <ref>[http://www.taoist.org.cn/webfront/webfront_viewContents.cgi?id=425 宋辽金元(上) .中国道教协会.2011-06-08[引用日期2012-08-10]]</ref>
宋神宗召对于[[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为中太一宫主。<ref>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开题科文疏》卷1</ref>一生交游广泛,“自大丞相[[吴奎]]、左相[[蒲宗孟]]、翰林学士王歧公而下,一时宗工巨儒洎贤士大夫以篇什唱酬迭遗者甚多。”<ref>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开题科文疏》卷1</ref>
熙宁五年(1072),进所注《道德经》,敕当旨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后累迁至左右街副道录。他的诗、书、画皆闻名于世。四方学者云集从游,他与当时名公王安石、王琏等为方外之友 <ref>[http://www.confucius2000.com/taoist/lcjydzzyj.htm 论陈景元的《庄子》研究 ]</ref>
弟子有[[许修真]]等40人。紹聖元年(1094),卒 <ref>李玉安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ref>
==生平简介==
陈景元自幼聪颖,有志方外。宋庆历二年(1042),拜 [[ 高邮 ]] 天庆观 [[ 韩知止 ]] 为师。后来陈景元游历 [[ 天台山 ]] ,遇鸿蒙先生 [[ 张无梦 ]] ,得老庄心印。后他隐逸于江淮间,以琴书自娱。宋神宗时,陈景元由礼部侍郎王琪推荐,入京城讲《 [[ 道德经 ]] 》和《 [[ 南华经 ]] 》。神宗闻其名,召陈景元至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
[[ 熙宁 ]] 五年(1072),陈景元注《道德经》。神宗御批,并命其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后迁为右街副道录。陈景元家藏道、儒、医书数千卷,皆精心校正。后陈景元归庐山,临行时行李无他物,百担经史而已。
陈景元以老、庄哲理为本,认为虚静悟道,与万物合一,就是“神合常道”,而清净无为,修身治国,即是“能用常道者也”。
 
陈景元著述甚多,今《道藏》记载有《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西升经集注》六卷,《道德真经藏宝纂微篇》十卷,集《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四卷,《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余事》一卷,《冲虚至德真经释文》二卷,《碧虚子亲传直指》等。
==人物生平==
[[ 陈正 ]] 擢进士第,解朐山令,寓居高邮,以疾终。母贫不能归。有子四人,陈景元为季子。才除服,而长兄、次兄继夭,乃有方外志。   庆历二年(1042),拜高邮天庆观道士崇道大师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为道士。辞别其师,负笈云游,入天台山阅三洞道经,遇鸿濛先生张无梦,遂得其《老子》《庄子》微旨。后隐逸于江淮间,以琴书自娱。大约在此时期,始精研《老子》,为其作解。久之,为开阔眼界,欲观光京辇,礼部侍郎 [[ 王琪 ]] 推荐于翰林承旨王岐,使隶籍东京道流。初居醴泉观,众请开讲《道德经》与《南华经》,于是公卿士夫无不愿与之交识。醴泉观提总特奏请朝廷,令其充本观修撰。遇邳王谒真君祠,召问道教事,服其该通,奏赐紫衣。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复令预修奉同天节斋醮,得旨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   熙宁五年(1072),进所注《道德经》,神宗极为赞赏,谓陈景元所进经,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任命其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谒告还高邮葬亲,神宗诏命中使赐白金三十镒为助。及还京,令选举精洁道士同焚修于太一宫。熙宁六年十一月十六日,神宗诣宫朝谒,于延祺殿召见,特转额外右街副道录,并度弟子三人,命本宫每岁许度弟子一人,月给斋粮米及缗钱,给庄田以赡众。熙宁八年,以事累稠遝,乞归庐山,不允,有旨令官吏不干预其本宫事,每岁增赐度牒二道。续奉敕旨,以九等斋科讹舛,普天醮位升降无序,令有司置局,选道士三人备检讨,使陈景元考校。据传他曾奏请在京道官补员,乞试《道德》《南华》《灵宝度人》三经十道义,神宗准其奏。此事 [[ 李焘 ]]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在元丰三年(1080)十月十六日:“右街道录张居善等乞自今补道职,试《道德经》《灵宝度人经》《南华真经》等义,并宣读斋醮科仪祝读等为兼经,依迁补僧职差官考试。从之。”或许是由他建议,与 [[ 张居善 ]] 等人一道奏请。元丰六年,罢本宫事,归隐茅山,刊正三洞经法。后游嵩少,卜炼丹之所。元皊三年(1088),过京师。不久,朝廷复其右街道录职。
陈景元虽数任道官,却颇厌身为官事所累。乞归隐庐山时,行李无他物,百担皆经史之书。临别时, [[ 王安石 ]] 问其乞归之意,答曰:“本野人,而今为官,身有吏责,触事遇嫌猜,不若归庐山为佳。”王安石韵其语,书于太一宫壁间:“官身有吏责,触事遇嫌猜。野性岂堪此,庐山归去来。”由于他学问渊博,大臣王安石、 [[ 王珪 ]] 皆喜与共游,自 [[ 吴奎 ]] 、蒲宗孟、王岐而下硕儒大夫,与之唱酬诗歌者甚众。至垂暮之年,右仆射苏颂曾感喟地对他说:“真靖当以所业授门弟子,不尔,则恐陶、葛之学不传于来世。”陈景元自幼好学,至老不倦,所藏内外书数千卷,皆素所校正。居处以道、儒、医书各为斋馆而藏,四方学者从其游,则随类校雠,于是人人得尽其学。又喜作正楷,祖述王羲之《乐毅论》《黄庭论》,下逮欧阳询《化度寺碑》。   其著述甚多,仅《 [[ 正统道藏 ]] 》即收载其《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十卷,《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十四卷,《章句余事》一卷,《余事杂录》二卷,《冲虚至德真经释文补遗》二卷,《西升经集注》六卷,《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四卷。近人蒙文通将其有关《老》《庄》的注解加以校勘、整理,撰《陈景元〈老子〉〈庄子〉注校记》。
==学术贡献==
陈景元对道教学术颇有贡献,时人即称他兼有 [[ 司马承祯 ]] 之坐忘、 [[ 吴筠 ]] 之文章和 [[ 杜光庭 ]] 之扶教。陈景元的道论主重玄宗说,特别强调人的名言的局限性,认为“常道”“不可以言传,不可以智索,但体冥造化,含光藏晖,无为而无不为,默通其极耳”。他又在《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序》中指出,读《老》《庄》经书,“斯乃道家之业务,在长生久视、毁誉两忘,而自信于道”。其修道论主于清静说,以“顺从自然之道”,“忘缘无累”,“归于虚静”为旨要。
===思想著述===
[[ 庆历 ]] 二年(1042),师事高邮天庆观崇道大师 [[ 韩知止 ]] ,次年试经,遂度为道士。不久抵天台山,阅《三洞经》,又遇高道鸿濛子 [[ 张无梦 ]] ,遂师事之,得老、庄心印。后游京师,居住在醴泉观,众人请他讲《道德》、《南华》二经,一时名声大振,公卿士大夫无不欲争识之。宋神宗闻其名,下诏于当地设普天大醮,命陈景元撰青词以进,既奏称善,召对于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随后又命为中太一宫主。 神宗熙宁五年(1072),陈景元将《道德》、《南华》二注上进朝廷,神宗批曰:“陈景元所进经,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诚可取也。其在辈流,宜为奖论。”?陈氏的老、庄著作,不仅受到了皇帝的称颂,其书得以颁行入藏,而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与他同时或以后的学者纷纷援引其说。   例如南宋 [[ 杨仲庚 ]] 曾称赞他的老学著作《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云:“盖摭诸家注疏之精华,而参以师传之秘,文义该赡,道物兼明,发挥清静之宗,丕赞圣神之化。熙宁中召对便殿,因进所著,睿眷殊渥,宣附《道藏》,镇诸名山,四海学徒,典刑是赖。仲庚西蜀末褐,访道东南,课习是经,垂髻逮白。义海重玄,望洋窃叹,幸《纂微》之要,若披云雾而睹日月也。”   陈景元一生交游广泛,王公大臣、文人学者也与他多有联系:“自大丞相 [[ 吴奎 ]] 、左相 [[ 蒲宗孟 ]] 、翰林学士 [[ 王歧 ]] 公而下,一时宗工巨儒洎贤士大夫以篇什唱酬迭遗者甚多。”由此可见陈氏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他卒于哲宗绍圣元年(1094),其门徒弟子有许修真等四十余人。
===治学精神===
陈景元不但妙得老庄微旨,而且“博学多闻,藏书数千卷”,“自幼读书,至老不倦”。其著述也很丰富,“有注《道德经》二卷、《 [[ 老氏藏室纂微 ]] 》二卷、注《庄子》十卷、《 [[ 高士传 ]] 》百卷、《文集》二十卷,《大洞经音义》、《集注灵宝度人经》传于世”。   当然,这并不是陈景元的全部著作。《道德经藏室纂微》2卷,见录于《 [[ 宋史·艺文志 ]] 》、《遂初堂书目》。《通志·艺文略》著录有《南华章句》7卷、《南华总章》1卷。今《正统道藏》载有《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10卷,《南华真经章句音义》14卷,《南华真经章句余事》1卷,《南华真经余事杂录》2卷,《冲虚至德真经释文补遗》2卷,《西升经集注》6卷,《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1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四注》4卷。   至于《 [[ 庄子注 ]] 》,今已散佚,幸 [[ 褚伯秀 ]] [[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 》称引其说,得以保存大致面貌。而关于陈景元老庄之学的历史地位,蒙文通先生也有十分精辟的见解:“碧虚之学,源于希夷。昔人仅论濂溪、康节之学源于陈氏, [[ 刘牧 ]] [[ 河图 ]] 》、《 [[ 洛书 ]] 》之学,亦出希夷,而皆以象数为学,又自附于儒家。今碧虚固道士之谈老、庄者,求抟之学,碧虚倘视三家为更得其真耶?”周敦颐、邵雍、刘牧之学与陈抟道家思想密切相关,固是事实,而陈景元老庄之学与周氏三人比较,更得陈抟真传。这一观点可谓发前人之所未发,具有启示意义。
==著作==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为北宋道士陈景元纂。据 [[ 彭耜 ]] 《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 褚伯秀 ]]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及书前 [[ 杨仲庚 ]] 序,此书成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该年神宗召见陈景元于便殿,景元因进所作《藏室纂微》,遂诏令“宣附《道藏》”, 即附于当时的《天宫宝藏》。至南宋宝佑六年(1258),灵应观住持杨仲庚因“世无善本,流行未博,敬就藏帙,详加校正,募化善士,命工刊梓,以传不朽。” 据《[[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及陈景元《藏室纂微开题》等载,此书原为 二卷,《正统道藏》则析为十卷,即《道经》五卷,《德经》五卷,载于洞神部玉诀类。 据文中多“今解曰”云云,盖将陈景元之《道德经注》和《藏室纂微》混为一编。陈景元在《藏室纂微》中把“道”分为“常道”与“可道”,认为“常道”自然而然,随感应变,不可以言传,不可以智索,但体冥造化,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常道” 无名,凡有名可标,有言可说者便是“可道”;常道是道之体,而可道乃道之用;常道 湛然不动,而可道有变有迁;常道是理之妙,可道是事之微,常道与可道有内外深浅之 别,但二者并非毫无联系,而系体用一源。他指出:“道”的含义是“通”,“万物得之无所不通”。这与唐代道教重玄派说“道”是“虚通不碍”相一致,显然受到重玄派的影响。这个无形无名、无所不通的道,由于其体用的变化使万物得以生成,亦即他所 谓“体用既彰,通生万物”,这是他的宇宙生成论。 他解释《老子》“道生一”的“一” 为道之子,为太极,而太极即混元,也就是太和纯一之气。“一”又叫“无为”、“冲 气”或“元气”,为妙物之用。当此浑沦一气,未相离散时,必有神明潜兆于中,这个 神明就是“二”。有神有明,于是有分,所以清、浊、和三气噫然而出,各有所归。因此清气化为天,浊气化为地,和气生为人。三才既具,万物从而资生。这是他描述的宇 宙化生过程。 他在解老时,还阐述了治身治国之道的思想。认为治身治国当以厚重为根本,治身 的人心安静则万神和悦,故无嗜欲奔躁之患;治国的人无为则百姓乐康,故无权臣挠乱 之忧。无论治身治国都应顺从自然之道,息爱欲之心,以归虚静之本。因此他在修炼方 式上强调虚静寂寞,独悟,冥览。他指出,治身与治国的方法一致,二者并行不悖,清静无为,既是理身之道,也是爱民治国之术。有道之君,若能垂拱无为,功业就可成而 不有,万物将自宾,四民无不服。 在陈景元的解老中,传统的神仙长生思想已起了变化。他解释“是谓深根固蒂长生 久视之道”说,积德之君,其治人事天,厚国养民,植根于无为,固蒂于清静,社稷延 远,故谓之长生;临御常照,故谓之久视。这是从政治的长治久安角度去解释,不再是 传统的长生不死思想。
据《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及陈景元《藏室纂微开题》等载,此书原为 二卷,《正统道藏》则析为十卷,即《道经》五卷,《德经》五卷,载于洞神部玉诀类。 据文中多“今解曰”云云,盖将陈景元之《道德经注》和《藏室纂微》混为一编。陈景元在《藏室纂微》中把“道”分为“常道”与“可道”,认为“常道”自然而然,随感应变,不可以言传,不可以智索,但体冥造化,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常道” 无名,凡有名可标,有言可说者便是“可道”;常道是道之体,而可道乃道之用;常道 湛然不动,而可道有变有迁;常道是理之妙,可道是事之微,常道与可道有内外深浅之 别,但二者并非毫无联系,而系体用一源。他指出:“道”的含义是“通”,“万物得之无所不通”。这与唐代道教重玄派说“道”是“虚通不碍”相一致,显然受到重玄派的影响。这个无形无名、无所不通的道,由于其体用的变化使万物得以生成,亦即他所 谓“体用既彰,通生万物”,这是他的宇宙生成论。他解释《老子》“道生一”的“一” 为道之子,为太极,而太极即混元,也就是太和纯一之气。“一”又叫“无为”、“冲 气”或“元气”,为妙物之用。当此浑沦一气,未相离散时,必有神明潜兆于中,这个 神明就是“二”。有神有明,于是有分,所以清、浊、和三气噫然而出,各有所归。因此清气化为天,浊气化为地,和气生为人。三才既具,万物从而资生。这是他描述的宇 宙化生过程。他在解老时,还阐述了治身治国之道的思想。认为治身治国当以厚重为根本,治身 的人心安静则万神和悦,故无嗜欲奔躁之患;治国的人无为则百姓乐康,故无权臣挠乱 之忧。无论治身治国都应顺从自然之道,息爱欲之心,以归虚静之本。因此他在修炼方 式上强调虚静寂寞,独悟,冥览。他指出,治身与治国的方法一致,二者并行不悖,清 静无为,既是理身之道,也是爱民治国之术。有道之君,若能垂拱无为,功业就可成而 不有,万物将自宾,四民无不服。 在陈景元的解老中,传统的神仙长生思想已起了变化。他解释“是谓深根固蒂长生 久视之道”说,积德之君,其治人事天,厚国养民,植根于无为,固蒂于清静,社稷延 远,故谓之长生;临御常照,故谓之久视。这是从政治的长治久安角度去解释,不再是 传统的长生不死思想。 他在序中说,九丹八石,玉醴金液,存真守元,思神历藏,行气 炼形,消灾辟恶等,皆老子常所经历救世之术,非至极者也。对传统的神仙术抱看不起的态度,强调此非老子的宗旨。另外,他还常征引《易》、《庄子》的思想来解老,体现了他的学术特色。
==评价==
===影响===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在宋代便产生了一定影响。 [[ 李庭 ]]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疏抄 序》称其所解“中间贯穿百氏,剖析玄微。引证详明,本末毕备,尤为近世所贵。”宋人 [[ 薛致玄 ]] 说,自陈景元后,“道家之学翕然一变”。①近人蒙文通认为:宋代解老之家 颇重陈景元,于征引之多可以概见,此风会之一变。陈景元之学渊源于陈抟,后人每叹 陈抟之学仅于象数图书,读陈景元老子注,而后知二程所论者,景元书中已有之,足见 二程之学于景元渊源之相关。②这表明陈景元的解老对宋代理学有一定影响。
宋彭耜纂集的《道德真经集注》集引《藏室纂微》较多, [[ 董思靖 ]] 《道德真经集解》 亦有所引。今人引用参考此书的有: [[ 朱谦之 ]] 《老子校释》、 [[ 张舜徽 ]] 《周秦道论发微》 (作为引用版本)、 [[ 陈鼓应 ]] 《老子注译及评介》、 [[ 张松如 ]] 《老子说解》。可见其为诸家所重视,是道教解老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
===藏书===
字太虚,号真靖师,自称碧虚子。南城(今江西南城)人。 好学,通贯古今,聚书数万卷,士大夫皆乐于随之游。精于校勘之学,皆手自校写,达5 000余卷。后归于庐山,行李百担,皆为经史典籍数万卷。又分别建立藏书处,以分藏道藏、儒书、医学书。精于书法,尤善小楷体,经他手抄之书,皆精善婉雅。
==参考文献==
128,6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