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布里顿

增加 132 位元組, 4 年前
增加內部連接
| 知名作品 = 《战争安魂曲》</br>《布里奇主题变奏曲》</br><《威尼斯之死》/br>《春天交响曲》等</br>}}
'''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enjamin Britten,1913.11.22-1976.12.4)'''[[英国]] [[ 作曲家 ]] [[ 指挥 ]] [[ 钢琴 家]],也唯一一位授勋(布里顿勋爵)的作曲 家,20世纪英国 [[ 古典音乐 ]] 代表人物之一。1913年11月22日出生于英国 [[ 萨福克郡 ]] [[ 罗斯托夫特 ]] ,1976年12月4日在萨福克郡的 [[ 奥尔德堡 ]] 去世。
自幼从母学习钢琴,十七岁入 [[ 伦敦 ]][[ 皇家音乐学院学 ]] 习作曲与钢琴,四年后辍学,为剧院和制片厂创作戏剧和电影音乐。1939年旅居[[美国]],从事指挥和钢琴演奏。他在创作中尊重本民族的传统,又大胆吸收和运用 [[ 现代派 ]] 的风格、技巧。<ref>[https://baike.so.com/doc/6181296-6394542.html]</ref>
== 人物经历 ==
1913年: 布里顿在11月22日出生在罗斯托夫特,这一天正好是圣塞西莉亚节。他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老小,父亲是牙医,母亲是一位热情的业余歌唱家,还是城镇音乐俱乐部的成员,常常在家中举办音乐晚会。
1918年:25 :25 岁的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一周之前的战事中被杀死。四十多年之后,布里顿用欧文的诗歌,谱写出《战争安魂曲》。
1922年: 维廉·沃尔顿创作的《正面》在伦敦作非公开演出,在音乐演奏中,伊迪思·希特韦尔朗诵了她自己创作的诗歌。
1923年: 布里顿创作出一些歌曲,还演奏中提琴。弗朗克·布里奇的《大海》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自1927年起,他成为布里奇的唯一学生,他永远都要感激布里奇的指教。
1934年: 离开皇家音乐学院之后,布里顿为GPO电影团的电影《夜邮》谱写了音乐。这一年,埃尔加、霍尔斯特和戴留斯先后去世。
1937年: 母亲的过早去世,使布里顿深受打击,他逐渐与歌唱家彼得·皮尔斯联系密切,他们在第二年组建了家庭。
WH.奥登和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联合创作了两部话剧,布里顿为之谱写了配乐。他和皮尔斯随两位作家在1939年来到美国,但他在1942年回来后却拒绝举办音乐会。
1945年: 布里顿的第一部完整版本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在伦敦塞德勒的维尔斯剧院首演,皮尔斯在其中饰演了主角。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为贝尔森集中营幸存者举办的音乐会上,布里顿为梅纽因弹钢琴伴奏,这成为他一次重要而具永久意义的人生经历。
1948年: 布里顿、皮尔斯和剧作家EricCrozier创办了奥尔德堡音乐节,他每年都为英国歌剧院创作一部新作品。
1953年: 布里顿为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礼而创作的歌剧《格洛丽阿纳》受到严厉批评,因为展示出伊丽莎白一世的弱点,而对新女王造成伤害。
1954年: 布里顿在凤凰剧院(TeatroLaFenice)指挥了他为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歌剧《旋螺丝》的首演。他对威尼斯的兴趣静静地持续了许多年,直到在1971年创作出《威尼斯之死》。
1958年: 布里顿为Coleridge的诗歌《TheWanderingsofCain》谱曲,创作出他的《夜曲》。画家SidneyNolan也从诗歌中获得灵感,在1977年完成了绘画作品。
1962年: 为了纪念考文垂大教堂的重建,布里顿创作了《战争安魂曲》,并在大教堂中首演,由希瑟·哈珀、彼得·皮尔斯和迪特里希·费舍-迪斯考担任独唱。
1963年: 为纪念布里顿的50岁生日,迈克尔·蒂皮特把他的《管弦乐队协奏曲》题献给布里顿。1965年,作为答谢,布里顿也为纪念蒂皮特的60岁生日而把自己的《麻鹊河》题献给他。
1971年: 布里顿把他的《第三大提琴组曲》寄送给姆斯迪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因为支持小说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罗斯特罗波维奇不能够离开苏联。[[File:布里顿1.jpg|缩略图center|[http://p2.so.qhimgs1.com/bdr/_240_/t016981048db187ec62.jpg原图链接]]
1973年: 在《威尼斯之死》首演之前,布里顿经历了一次心脏手术。在此期间,他因一次中风而导致右手的部分麻痹。
1976年: 作为唯一一位授勋的作曲家,布里顿勋爵于12月4日在奥尔德堡去世。JohnPiper把布里顿的教堂寓言剧绘制在了彩色玻璃上。
== 个人生活 ==
83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