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约瑟夫·毕苏斯基

增加 6,247 位元組, 4 年前
人物生平
国际上,庇护十一世在5月18日于圣座举行特别仪式,日内瓦国联为此举办了特别仪式,很多来自于各国首脑的吊唁信涌入波兰,其中包括德国的希特勒、苏联的斯大林、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法国的阿尔贝·勒布伦和皮埃尔·埃蒂安纳-弗兰迪、奥地利的威廉·米克拉斯、日本天皇裕仁和英国国王乔治五世都向他发吊唁信。 纪念仪式、弥撒和一次规模宏大的葬礼都已完毕,一列葬礼火车环行波兰。波兰铸币厂发行了一枚银质10兹罗提的纪念币,上面印有元帅的侧面像。一系列明信片,邮票和邮戳也公布于世。在克拉科夫瓦维尔主教座堂圣列奥纳德地下室陈列两年后,毕苏斯基的遗体(除了放置在史特凡·巴托利大学,以供教学的大脑,和与他母亲在维尔纽斯拉索斯公墓同葬的心脏,它还存在)被放置在主教座堂地下室的银钟下。
 
== 为政举措 ==
 
'''政治'''
他遇见到即将到来的欧洲战争,乃与1908年创立秘密军事行动同盟。后获得奥匈帝国同意,改组为合法的来复枪兵同盟,成为培训波兰军官的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组织3个旅的波兰兵团对俄国作战,战功累累。1916年德奥为使波兰提供更多的兵力,宣布波兰独立。毕苏斯基任新成立的波兰国务会议军事部长。1917年因拒绝宣誓效忠德奥,被囚于德国马格德堡监狱。
 
德奥战败,波兰第二共和国(1918~1939)建立后,他作为民族英雄回到华沙,被推举为国家元首(1918~1922)和陆军总参谋长。他梦想建立一个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在内的由波兰领导的联邦国家,于是趁苏俄内战之际,出兵乌克兰和立陶宛。1920年他攻占了乌克兰首府基辅,但很快就被苏联红军逐走。苏联红军乘胜进军,打算直接灭掉波兰,毕苏斯基指挥波兰军队利用苏军弱点以少胜多,在华沙战役中大破苏军,赫赫有名的苏军骄傲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成了他的手下败将!他也因此声誉鹊起,成为名震欧洲的风云牛人。
 
1922年波兰大选,他把总统让给新当选的总统,自己担任总参谋长。1923年右翼的国家民主党在议会中取得胜利而下野退出政界。1926年5月毕苏斯基在同激进党派的报刊、新闻记者的几次会见中曾指控维托斯政府如何腐败,其中包括受贿以及滥用政府资金。维托斯命令将刊登这些内容的报纸全部没收,因而激怒了激进派。当武装警察袭击毕苏斯基住宅时,忠于毕苏斯基的部队举行暴动并进逼华沙。维托斯于5月14日被迫辞职,1926年6月13日,约瑟夫-毕苏斯基元帅独揽波兰大权。他拒绝就任总统,只担任军队总监。新总统与内阁同意他为军队的终身司令官,地位不受政府变动的影响,不受内阁和议会限制,他成为实际的军事独裁者(1926~1935)。他打着“整顿社会政治制度”的旗号,在政府和军队中清洗异己,修改宪法,破坏议会制度。1930年夏,中左派密谋推翻政府,他一举逮捕18个党派的代表,让反对派在刺刀下和他达成和解,旋又释放。
 
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派秘使去了巴黎,要求订立军事同盟未果。1934年与希特勒签订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同时派人去苏联,要求延长苏波互不侵犯条约的有效期至1945年12月31日。德国多次提议建议德波军事同盟对付苏联,他一概谢绝并拒绝与希特勒会晤。他于1935年逝世前,感到波兰危机,号召备战 。他死后4年波兰被德国占领。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他成为了波兰政治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和欧洲政局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被认为是让波兰在123年(是为瓜分波兰时期)后,于1918年重返自由的功臣。但是,毕苏斯基未能将其家乡——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区与新生的波兰合并。他是波兰历史上一位能力超凡、手腕灵活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重创苏军的业绩使一贯备受俄国欺压的波兰恢复了自尊和自信。波兰华沙有一座广场以他的名字命名。
 
'''外交'''
 
在毕苏斯基的统治下,波兰与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拉脱维亚维持良好关系。但与捷克斯洛伐克关系紧张,与立陶宛的关系也依旧不好。而与魏玛德国和苏联的关系则多变,但在毕苏斯基的统治时期,大部分时候都能够称为是中立的。毕苏斯基计划削弱俄罗斯帝国,和他的衣钵传人苏联,得到了绝大多数以上两国的非俄罗斯民族民族主义独立运动支持的普罗米修斯计划,从1927年到1939年二战爆发前,都是由军事情报官埃德蒙德·哈拉什凯维奇运作的。在战间期,普罗米修斯运动没有多少实际的成果。波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五个月后的华沙毕苏斯基希望在国际上保持他国家的独立性。在他的被保护者,外交部长约泽夫·贝克的协助下,他同过与西方势力,譬如法国和英国,还有势力虽然不大的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带着善意结盟,为波兰寻求帮助。作为法波联盟和波罗联盟(小协约国的一环)的支持者,毕苏斯基因法国和英国在洛迦诺条约中显而易见的绥靖政策失望了。 因此,毕苏斯基也以与苏联和德国保持良好关系为目标;因此毕苏斯基与上述两大强邻签署不侵犯条约:1932年的苏波互不侵犯条约,和1934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这两条约意在加强波兰在其心目中的盟友与邻国之间的地位。毕苏斯基明白这些条约徒为一纸空文,并论到:“拥有这些条约,我们就要跨坐两板凳。这不会持续的太长。我们要知道我们因哪条板凳而摔倒,我们要什么时候才会摔倒。”对上述两张不侵犯条约的批评谴责毕苏斯基低估了希特勒的野心,给了时间让德国重整军备;让斯大林可以排除异己——特别是在乌克兰——得到了毕苏斯基普罗米修斯计划的支持。
在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1月步入权力中心后,毕苏斯基传闻建议法国发起对德的预防性战争。它表明毕苏斯基也许在论及共同对违反凡尔赛和约,扩充军备的德国展开军事行动的问题时,试探过法国的意见。法国的冷漠也许成为了波兰在1934年1月签署德波互不侵犯条约的原因。但是没有在法国或波兰的外交文献中表明,这样的预备性战争的建议在事实上永远是超前的。希特勒多次提议建立对抗苏联的德波联盟,但遭毕苏斯基拒绝,他以珍惜宝贵的时间,为对德,或对苏的潜在战争作准备。钦佩毕苏斯基的领导和其成功的政变的希特勒, 也保持着与毕苏斯基进行私人会面的希望,但再次遭到冷落。就在他逝世前,毕苏斯基告诉约泽夫·贝克,波兰的政策必须是与德国保持中立,保持波兰与法国的联盟,改善与英国的关系。
22,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