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罗京

增加 72 位元組, 4 年前
生前细节
[[File:罗京追悼会现场.jpg|缩略图|罗京追悼会现场]]
''' 工作压力新闻联播'''
1978年,罗京进入央视前5年——《新闻联播》开播。
6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换脸”后,网民热评如潮。当晚7时,两位年轻的播音员——三十出头的康辉和28岁的李梓萌——加盟《新闻联播》。据悉,“康李配”是这档世界上收视人数最多的电视新闻节目17年来第一次出现的新面孔,也是目前最年轻的一对拍档。
''' 鸭梨山大'''
罗京的去世让许多喜欢他的观众悲痛欲绝,也让许多同事朋友扼腕叹息。据郎永淳介绍说,罗京老师在工作方面无差错播报26年,给后辈们起到了表率作用。但26年无差错有着怎样的意义,新闻主播的工作背后又有怎样的艰辛,昨日(6月8日)一些业内人士向媒体揭秘新闻主播的工作和生活。
''' 罗京数度遇险,均化险为夷'''
最开始由于网略、通讯的不发达,《新闻联播》主播所念文字还是手写稿,手写稿上经常会有很多修改痕迹。而自1979年《新闻联播》引进提示器、录像身背以来,新闻可以提前录播,这给主播减轻了不少工作压力。到1996年《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这次改革给《新闻联播》带来了时效性的改革,同时也给新闻主播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此前备受争议的“哈欠门”、“补妆门”事件就是因为直播过程中要想做到“零错误”是难上加难,很少有主播在播报新闻时一个错误都不犯。
另一名央视工作人员回忆说,有一次节目已经开播有一条新闻的稿子却还没有送到罗京手里,直到工作人员狂奔进演播室把画满了修改符号的稿子送到罗京的播报台前,在场的领导、工作人员全都屏住了呼吸,但罗京依然沉着地将陆续送来的17页的稿纸一字不错地念完,中间没有皱过一下眉头。
''' 《新闻联播》工作压力大,制度严苛'''
《新闻联播》主播李瑞英在介绍主播工作状况时说,之前的《新闻联播》播报速度是一分钟播180个字,现在信息量大了,一分钟必须达到300字,这种语速一般人是达不到的。而比语速更加恐怖的是《新闻联播》对时间的严格限制,有时候一条新闻播完时间还剩下几十秒,这时工作人员会递上一条短讯新闻稿,多少字念多少时间都严格限制死了,主持人话音刚落,就会切下面的节目画面,一秒都不能多、不能少。
新闻主播不仅有着过大的工作压力,还要面对严厉的工作制度。央视主持人有时因为一个错误就要立即离开工作岗位。主播们工作时常常嘴里念新闻、手里挪稿子、耳朵还要听导演指挥,罗京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26年都没有出过任何差错,凭借的是过硬的专业素养。
''' 剪发需批准'''
而罗京在患病期间一直坚强乐观,常对同事说等头发长回去就可以重新工作,这也是因为《新闻联播》对主持人的形象有着严格要求,罗京生前每次剪头发都要报请领导批准。而除了外表保持一成不变,新闻主播还要时刻保持庄重、严肃的形象,不能过多参加娱乐节目。
以罗京为代表的新闻主播不仅工作压力大,平时生活中也是高度紧张,一名央视工作人员介绍播报新闻日日都要准时而且必须随叫随到,因此很多新闻主播家里都要用5个以上的闹钟,确保每天能准时醒来去参加新闻播报。而罗京此次逝世,也引来了大家对新闻主播工作压力过大的猜测和争议。
''' 情感生活''' ''' 妻子刘继红一见钟情'''
一次,追悼会上妻子同样在北京广播学院读书的刘继红,带着问题到导师李钢教授家去请教,恰好碰到了回母校拜访恩师的罗京。刘继红对眼前这个比自己大五岁的师兄敬佩不已,趁机向他请教了几个播音方面的问题。因为专业相同爱好相似,两人聊了很久。刘继红给罗京留下了文静大方的印象,而她这种性格,正是罗京所喜欢的。
一个傍晚,两人十指相扣,沿着广电总局门口的那条大街来回走了几十趟,谁也舍不得先说分手。说再见的那一刻,罗京鼓起勇气说:“继红,我挺喜欢你,让我们在一起好吗?”
''' 谈婚论嫁'''
经过二三年的交往,两人开始谈婚论嫁了。这时,双方父母却有了疑虑——罗京的父母是朴实的知识分子,担心出身于高干家庭的刘继红有娇小姐脾气;刘继红的父母则担心罗京是“国脸”,他在家里会不会摆名人架子,让女儿吃苦呢?
那天刘继红到罗京家时,罗京已经悄悄把饭菜准备好了。刘继红钻到厨房里“手忙脚乱”一阵后,饭菜热气腾腾地端上了桌,不知内情的准公婆面带微笑,认可了这位勤快的“娇小姐”。
''' 全职太太'''
1988年6月,罗京和刘继红在北京举行了简朴而又热闹的婚礼。婚后,刘继红考虑到丈夫职业的特殊性,一个人把家庭重担挑了起来。每天晚上,不论罗京多晚回到家,家里都亮着一盏温暖的灯,累了一天的刘继红总是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等他。罗京一踏进家门,她就递上一杯热茶,茶里不是泡着胖大海就是泡着几粒红枣……
他们的儿子上托儿所后,每天需要人接送。有一次,他们同时在单位加班,等刘继红赶到托儿所时,其他孩子早被接走了,只有儿子孤零零地站在门口哭泣。从那一刻开始。刘继红萌生了一个想法:辞去薪水比罗京还高的工作,回家做“全职太太”。
''' “国脸”家里也有矛盾'''
为了帮助丈夫减轻工作压力,刘继红从来不让他做家务,而是给他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和他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即使自己心里有什么不愉快,也尽量不表露出来。有一次儿子病了,需要住院治疗。半夜里,罗京下班后赶到医院准备陪床。刘继红担心他在医院休息不好,影响到第二天的播音质量,坚决不让他住在医院。罗京体谅妻子,坚持要陪在儿子身边。刘继红就发火了,说如果罗京不走,她就带着儿子出院。罗京只好回家睡觉,心中对妻子充满感激。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罗京对婚姻有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觉得,夫妻要和谐持久,就要学会给自己搬梯子、找台阶,否则等闹僵了,一个东一个西,那还过什么日子呀!其实,夫妻之间闹点矛盾,哪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只要一方肯退一步和让一点,婚姻就会奏出和谐的乐章。
''' 罗京“出得厅堂,下得厨房”'''
生活中,罗京和刘继红的性格可谓天壤之别,刘继红是感性中的感性,而罗京是理性中的理性。有一次,他们一起去超市购物,刘继红看到一些漂亮别致的贺卡,觉得能代表自己的心声,她还没想好送给谁就买了一堆回家。罗京却从来不注重形式,偶尔回家会拎一袋子菜或是点心,但很少带回来一枝玫瑰。刘继红为此常常抱怨,觉得丈夫不会浪漫和甜言蜜语。在妻子看来,很多时候,丈夫的一句温情体贴的话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但罗京偏偏连一句“老婆,今天你辛苦了”的话也不说。天长日久,刘继红也习惯了丈夫的实在。在她看来,人的性格是统一的,不可能说一个人在这件事情上很感性,却在那件事情上很理性,恰恰是因为丈夫的过分理性,才使他在播音事业上一路辉煌。
有一次,刘继红身体不适,很少下厨房的罗京硬着头皮做饭。他忙活了大半天后,才端上了一碗面条,因为不懂得掌握火候,面条煮得分不清面和汤。刘继红吃了一口就放下了,眼睛酸酸的。罗京尝了一口,才发现味道又苦又咸,实在难以下咽。想到妻子病了都吃不到自己做的可口的饭菜,罗京心里特别难受,下决心跟妻子学做菜。如今,罗京可是“出得厅堂,下得厨房”了,他最拿手的菜是“玫瑰鲜虾”:先把虾仁炸好,然后起油锅把玫瑰花瓣放入,迅速炒几下,盛出后撒在虾仁上,玫瑰花保持着原先的色彩,衬在虾仁上非常好看。这道菜成了他的“保留节目”。
''' 有妻如此,大丈夫夫复何求'''
多年来,刘继红一直在家做主妇,她也不是没有困惑。有一次,他俩应邀参加一个圈内聚会,看到罗京和几位女同事侃侃而谈,看着那些职业女性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她却插不进话,心理顿时严重失衡。恰在这时,她无意中听到有人在窃窃私语:“那是罗京的老婆吗?怎么那么沉默啊!”她二话不说,起身就去了洗手间。罗京知道妻子心里委屈,马上追了出去,好言好语劝慰一番,她才转忧为喜。
22,7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