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李善长

增加 1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李善长'''({{bd|1314年||1390年|7月6日|catIdx=L李}}),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明朝]]開國功臣,曾任[[中書省]][[丞相]]。
[[ 李善长 ]] 早年投靠 [[ 朱元璋 ]] ,跟随征战。曾担任掌书记、帅府都事、江南[[行中书省]]平章、参知政事、吴国左相国,被比肩[[萧何]]。[[明朝]]建立后,任中书省左丞相,受封韩国公,并位居开国功臣之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卷入[[胡惟庸案]],被朱元璋赐死。
== 人物生平 ==
=== 明朝建国后 ===
[[ 朱元璋称帝后 ]] ,追封自己祖先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都由李善长担任大礼使。朱元璋设置东宫官属,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国家大政,其他仍然如故。不久,率礼官制定郊社宗庙之礼。李善长请求按照元朝制度,由皇太子兼任[[中书令]],但未被朱元璋批准<ref>《[[国朝献徵录]]》(卷11):“既即位礼毕,奉四代考妣。帝躬上册宝于太庙,寻立妃马氏为皇后,封皇太子诸王,善长皆充大礼使。改中书左丞相。善长请缘元旧,以皇太子领中书令,上不许。”</ref>。朱元璋巡视[[开封]]时,由李善长留守,一切事情李善长都可以不经请示灵活处理。不久,李善长上奏确定六部官制,商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礼议,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确定天下山川神癨封号,封立诸王,爵赏功臣,事无巨细,朱元璋都委托李善长与诸儒臣商议执行<ref>《[[明史]]》(卷127):“太祖即帝位,追帝祖考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皆以善长充大礼使。置东宫官属,以善长兼太子少师,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余如故。已,帅礼官定郊社宗庙礼。帝幸汴梁,善长留守,一切听便宜行事。寻奏定六部官制,议官民丧服及朝贺东宫仪。奉命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诸书。定天下岳渎神祗封号,封建诸王,爵赏功臣,事无巨细,悉委善长与诸儒臣谋议行之。”</ref>。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册封功臣,说:“李善长虽无汗马功劳,但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晋封大国。”于是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明朝中书省|中书省]]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丹書鐵券]],免除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当时被封公者,李善长位居首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备至<ref>《[[明史]]》(卷127):“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帝谓:“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时封公者,徐达、常遇春子茂、李文忠、冯胜、邓愈及善长六人。而善长位第一,制词比之萧何,褒称甚至。”</ref>。李善长外表宽厚温和,却为人嫉妒,待人苛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只是稍微冒犯了他的权威,李善长马上将其罪上奏朱元璋,黜免二人。李善长与刘基争论法令,以至于辱骂刘基,刘基内心不安,便请求告老还乡。李善长权势地位到了顶点,心里慢慢变得傲慢起来,朱元璋开始对他有所反感。洪武四年(1371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归居,朱元璋赐[[临濠]]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一年后,李善长病愈,朱元璋便命他负责修建临濠宫殿,将江南富民十四万人迁徙到[[濠州]]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们,留在濠州数年。洪武七年,朱元璋提升李善长之弟[[李存义]]为太仆丞,李存义之子[[李伸]]、[[李佑]]都为群牧所官<ref>《[[明史]]》(卷127):“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参议李饮冰、杨希圣,稍侵善长权,即按其罪奏黜之。与中丞刘基争法而訽。基不自安,请告归。太祖所任张昶、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皆获罪,善长事寄如故。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四年以疾致仕,赐临濠地若干顷,置守冢户百五十,给佃户千五百家,仪仗士二十家。逾年,病愈,命董建临濠宫殿。徙江南富民十四万田濠州,以善长经理之,留濠者数年。七年擢善长弟存义为太仆丞,存义子伸、佑皆为群牧所官。”</ref>。
15,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