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史涣

增加 39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Biography
{{Infobox person| subject_name 姓名 = 史 | image_name 圖像 = [[File:史涣.jpg|缩略图| image_size = 居中| image_caption [http://www.e3ol.com/portrait/upfiles/pic/sg12_2/470.jpg = 原图链接]]]}}
| date_of_birth = ?
| place_of_birth = [[東漢]]末[[豫州]][[沛國]]
}}
'''史渙'''({{bd|?||209年|catIdx=S史}}),字'''公劉'''。[[豫州]][[沛國]]人,[[東漢]]末年[[曹操]]屬下武將。《[[三國志]]》及《[[後漢書]]》俱無其傳,唯[[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魚豢]]《[[魏略]]》才有記載其傳記。《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韓浩傳中記載[[韓浩]]與'''史渙'''因忠勇而聞名。韓浩官至中護軍,史渙官至中領軍,皆掌禁兵,封列侯。<ref name="博雅人物网">{{cite web |url=http://ren.bytravel.cn/history/shihuan.html |title=史涣| accessdate=2019-10-02}}</ref>
== 生平 ==
=== 追擊眭固 ===
史渙少年時就已經有任俠之風,而且有雄壯的氣概。在[[曹操]]開始發跡的時候,史渙就以門客的身份跟從曹操,職任中軍[[校尉]]。此後史渙就一直隨著曹操東-{征}-西討,多立戰功,雖然很少獨領一軍,然而卻經常擔任監軍的角色,可見曹操對其相當信賴,更轉拜史渙為[[中領軍]]。史渙的地位約與[[韓浩]]相當,二人均為曹操的親信隨從,以忠勇聞名,共同掌管禁兵,封列侯。至於領兵-{征}-伐方面,史渙則多從[[曹仁]]、[[徐晃]]二將出陣。<ref name="趣历史">{{cite web |url=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09/295887.html |title=史涣少年时就已经有任侠之风,史涣人物生平简介| accessdate=2019-10-02}}</ref>
[[建安 (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東漢[[大司馬]][[張楊]]為其部將[[楊醜]]所殺,楊醜正要舉眾向曹操投降之際,其部將[[眭固]]又將楊醜殺掉,並計劃投奔[[袁紹]]。其時眭固軍隊正屯於射犬(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北)一帶,曹操見狀便派遣史渙與[[曹仁]]、[[徐晃]]渡過[[黃河]]追擊眭固。眭固自知不敵,正欲自往袁紹處求救,卻與曹軍相遇於犬城,結果史渙與曹仁大破眭固,斬其首級,盡降其軍。此役是史渙功勳最著的一場戰事,其事散見於〈武帝紀〉、〈曹仁傳〉、〈徐晃傳〉。
=== 官渡燒糧 ===
[[官渡之戰]]期間,袁紹派遣部將韓荀<ref>此字應為「荀」字下方作一「大」字,《[[資治通鑑]]》則作「韓猛」,裴松之注〈荀攸傳〉指:「案諸書,韓荀或作韓猛,或云韓若,未詳孰是。」</ref> ,正要從西道鈔擊曹軍,卻於雞洛山遭到曹仁截擊,於是袁紹再不敢行分兵鈔道之計。乘此優勢,史渙便與曹仁、徐晃一起鈔截袁紹的運糧車,燒其糧草,大力打擊袁軍的士氣。曹操擊敗袁紹後,繼續追擊袁氏於柳城,史渙認為遠軍深入的決定潛伏著一定的危險性,欲與韓浩一起進諫,然而韓浩卻指我軍現今士氣如虹,勢如破竹,作為領導中軍的將領不宜打擊軍隊士氣為由作罷。雖然後來曹操的確能成功攻取柳城,但此事亦可看出史渙為人的謹慎。<ref name="新浪博客">{{cite web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4c14a80102zo6v.html |title=小议官渡之战——袁绍主要败于后勤粮草上| accessdate=2019-10-02}}</ref>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史渙逝世,其子史靜嗣其職爵。
 
== 小說中的史渙 ==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史渙出場次數並不多,其初登場於第十九回,便已奉曹操命追斬眭固於犬城;其後史渙多作為徐晃部將登場,在第三十回中史渙從-{征}-袁紹,一次巡軍時檢獲袁軍細作,得知敵將韓猛將送運糧草以供軍用。荀攸即建議曹操派徐晃、史渙往截軍糧,兩軍接戰後,徐晃敵住[[韓猛]],史渙則負責殺散人夫,放火燒糧,立下大功。然而在次回中,史渙在與[[袁尚]]的交戰中,被其引[[弓]]搭[[箭]]背射,擊中左目,墜馬而死。
==參考資料==
{{reflist}}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三國志·魏志·曹仁傳》
8,36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