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武昌起义

增加 1,58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武昌起义'''
[[ File:9508a508e7f7acc7ebc851e126b94d68.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6%AD%A6%E6%98%8C%E8%B5%B7%E4%B9%89&src=tab_video&correct=%E6%AD%A6%E6%98%8C%E8%B5%B7%E4%B9%89&ancestor=list&cmsid=ba799078b98353e0becafda0556bc68f&cmran=0&cmras=0&cn=0&gn=0&kn=50&fsn=130&adstar=0&clw=266#id=fee6b9d97a6b56da850f8b0032af53a6&currsn=0&ps=97&pc=97 原圖鏈接][http://www.zhengshangwang.com/news/5q2m5piM6LW35LmJ5rK555S7.html 来自真善美文网]]]  
'''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清宣统三年)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武昌起义'''(又称[[ 辛亥首 黄花岗起 义]] 、[[ 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 武汉 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 ]])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 清宣统三年)在湖北武昌 终于成功地 动了此次起义。起义 一场旨在推翻 胜利,逐步使 清朝 统治的兵变 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 中国走向民主共和 的开端 ,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ref>[http://history.sina.com.cn/bk/jds/2015-01-25/2006115863.shtml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者为何鲜为人知],新浪网,2015年01月25日</ref>==基本信息==名称:武昌起义或武昌首义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成功地发动了此次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快速导航词条图册关系表城市百科名称 武昌起义或武昌首义时间 1911年10月10日结果 革命党人获胜领域 历史战争事件 地点 武汉武昌参战方 清军,革命党人主要指挥官
背景领域: 思想条 历史战争事 武昌起义武昌起义(18)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地点: 昌起义世纪回眸武昌起义世纪回眸(8)辛亥 武昌 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 参战方: 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 有少数人参加了 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 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 主要指挥官:[[ 蒋翊武 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 ]]、[[黎元洪]]、[[ 孙武 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2 ==背景=====思想条件=== 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 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 ===社会条件===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 四川 ]]、[[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 保路 同志会报告运动。  四川保路同志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1911年初,两团体领袖见面秘谈,准备起义,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 报告[[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 ==起因== [[ 保路运动 ]] 亦称 [[ “铁路风潮” ]] 。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 [[ 蒲殿俊 ]] [[ 罗纶 ]] 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清政府下令镇压。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1911年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3 == 经过== === 前夕策动===武昌起义一呼百应武昌起义一呼百应
清朝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 [[ 同盟会 ]] 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并决定请 [[ 黄兴 ]] [[ 宋教仁 ]] [[ 谭人凤 ]] 来鄂作起义指挥,主持大计。
1911年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各标营党人代表均参加,通过“人事草案”和“起义计划”,军事总指挥为 [[ 蒋翊武 ]]<ref>[http://history.sohu.com/20140928/n404727929.shtml 蒋翊武:被遗忘的武昌起义策划者(图)],搜狐网,2014-09-28</ref> ,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 [[ 刘公 ]]
南湖炮队党人暴动未果。炮队事件后,清湖北当局下令收缴新军部队子弹,同时增强市面军警力量,盘查甚严。当局召集官长会议,决定军队提前过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不放假。
1911年9月28日,湖南党人 [[ 焦达峰 ]] 函告 [[ 武昌起义 ]] 指挥部,10月6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展期10天。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指挥部决定10月16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
=== 临时决定===
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旗帜等,秘密泄露。并拘捕刘同等6人,随即引渡湖北当局。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911年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
=== 星夜起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ref>[http://history.sina.com.cn/bk/jds/2015-01-25/2006115863.shtml 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者为何鲜为人知],新浪网,2015年01月25日</ref> 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 [[ 吴兆麟 ]] 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标的 [[ 蔡济民 ]] 和30标的 [[ 吴醒汉 ]] 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 [[ 瑞澄 ]] 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 [[ 张彪 ]] 仍旧在司令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1911年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学习的同盟会员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校外,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1911年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学习的同盟会员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起义发生的情况,立即将同寝室的李济深等同学组织起来,潜出校外,将清军南下的唯一大动脉漕河铁桥炸毁。漕河铁桥被炸,清军南下镇压起义运动的行程被耽搁,这不仅极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义军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这为革命党人在全国范围内举事赢得了充裕的时间。[1]==结果==
4结果黎元洪黎元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复 [[ 汉阳 ]] [[ 汉口 ]]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 [[ 中华民国 ]] ,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5 == 影响== === 引领革命===
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 [[ 湖南 ]] [[ 广东 ]] 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 孙中山 ]]<ref>[https://www.360kuai.com/pc/9c0a60e8387470093?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口袋里只有十个银圆,任然坚持回国闹革命],快资讯,2019-08-28</ref> 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 [[ 溥仪 ]] 退位,清朝灭亡。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封建统治和二千多年封建帝制。
=== 初创法治===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武昌起义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 [[ 《鄂州约法》 ]] 。11月初,宋教仁、居正、刘公、孙武、张知本等商议,认为仅有政府组织法还不够,尚需有一个根本法类型的法规。众人推 [[ 宋教仁 ]] 起草。宋教仁早年喜爱研习法律,曾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研究各国宪法和政治制度,对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十分赞赏。
因而他为鄂军政府草拟的约法(定名为《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简称《鄂州约法》),是一个三权分立的法律,共7章60条。规定“鄂州政府以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与议会、法司构成之”。行政权由“都督及其任命之政务委员”行使,立法权属“议会”,司法权则归“法司”。
《鄂州约法》对这三方面职权均有明确的划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三权分立原则的政权根本法。它首次正式规定人民依法享有民主权利,享有“自由保有财产”和“自由营业”的权利。取得政权的中国资产阶级在这里以法律形式宣告自己的胜利并维护既得的成果。
=== 开启共和===武昌起义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 [[ 武昌起义 ]] 创建了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雏型,并引发各省响应。不到两个月就诞生了中华民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取得 [[ 辛亥革命 ]] 的重大胜利。
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同时又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后期腐败的统治,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前后的系列事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影响。
== 纪念活动== === 纪念日===
为纪念武昌起义创建中华民国,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9月,中华民国政府将十月十日定为“国庆日”,又名双十节。
在中国大陆,双十节又称“辛亥革命纪念日”,是为纪念1911年10月10日(即清宣统三年、辛亥年农历八月十九)发动武昌起义的庆典。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成立后,双十节作为“国庆日”的性质被取消,但仍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日”予以纪念。双十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庆祝纪念活动。
2011年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 [[ 北京人民大礼堂 ]] 隆重举行。
=== 纪念馆===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为武昌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位于中国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南麓,阅马场的北端。这座西式楼房原是清末湖北省咨议局,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在这里成立军政府,一度代行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职权。因主体建筑为红色楼房,而被称为“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馆址: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武珞路1号。
==相关视频==
<center>
1、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军推举黎元洪做总督,为何黎不想当?
 
{{#iDisplay:u055425brzp|640|370|qq}}
 
2、武昌起义成功后,黎元洪给了让各省独立,不惜花大代价直接发钱
 
{{#iDisplay:f0733biyz1h|640|370|qq}}
 
3、武昌起义成功举世震惊,孙中山却能高瞻远瞩想到这一方面
 
{{#iDisplay:s07229tngku|640|370|qq}}
 
4、武昌起义中清军的钢炮太厉害了
 
{{#iDisplay:a0631a9tpzl|640|370|qq}}
</center>
==参考资料==
14,61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