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东北

增加 404 位元組, 4 年前
东北历史
'''远古时期'''
东北地区是 [[ 中华文明 ]] 的发祥地之一,大量文物表明,在 [[ 史前时期 ]] ,我们的祖先就在东北地区劳动、生息和繁衍。公元前4000年前后,中华种族肃慎族系创造东北早期文明——新开流文化。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的 [[ 尧舜时代 ]] ,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当时 [[ 东北 ]] 地区为幽州境内, [[ 夏商周时期 ]] ,劳动、生息在东北地区的有肃慎、东胡、华夏等民族。 [[ 春秋战国 ]] 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 [[ 辽宁 ]] [[ 燕国 ]] 的辽东郡和辽西郡。
'''周朝时期'''
[[ 东北 ]] [[ 华夏民族 ]] 的传统聚居地,在中国的 [[ 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 , [[ 周天子 ]] 分封诸侯以屏藩王畿,赐 [[ 周召公 ]] 姬奭以东北之地,是为燕国的始祖。 [[ 周召公 ]] 姬奭(前十一世纪 又作“邵公”、“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音「是」shì), [[ 周文王 ]] 的儿子,武王的弟弟。
燕国是 [[ 西周 ]] 至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封国。关于它的始封,《 [[ 史记 ]] 》卷34《 [[ 燕召公世家 ]] 》有明确的记载,称:“ [[ 周武王 ]] 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 史记 ]] 》卷4《 [[ 周本纪 ]] 》也说武王伐纣之后,“封召公奭于燕”。召公名奭,姬姓,是与周室同姓的贵族,因食邑于召,称为召公。他和 [[ 周公旦 ]] 、太公望,都是西周开国奠业的重臣,也是 [[ 周文王 ]] 、武王最为信任、倚重的人。燕昭襄王(?—前279年)在位的时候,向东袭破东胡修筑长城,向南讨伐 [[ 齐国 ]] [[ 燕国 ]] 达到极盛。
燕王喜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 秦灭韩、魏、楚后,再遣王贲攻燕辽东,燕军战败,燕王喜被俘, [[ 燕国 ]] 灭亡。秦军回师攻代,代王嘉被俘。燕辽东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别设为辽东郡和代郡。
前226年,秦将 [[ 王翦 ]] 攻克燕都蓟,燕王喜与 [[ 太子丹 ]] 逃亡辽东,秦将 [[ 李信 ]] 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河因此而得名。
'''辽金元时期'''
辽金元时期,先后有居住在辽河上游的 [[ 契丹族 ]] 建立辽王朝(907年~1125年);居住在 [[ 黑龙江 ]] [[ 松花江 ]] 流域的 [[ 女真族 ]] 入主中原建立 [[ 金王朝 ]] (1115年~1234年)。这对于各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于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领 [[ 耶律阿保机 ]] 把两大部落统一起来,自立为王。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 [[ 契丹 ]] 。阿保机逝世后,其子 [[ 耶律德光继位 ]] ,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改皇都为上京。辽王朝鼎盛时的疆域,东至当今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东北到 [[ 外兴安岭 ]] [[ 鄂霍次克海 ]] ;南抵今天的 [[天津| 天津市 ]] [[河北| 河北省 ]] 霸县、 [[山西| 山西省 ]] 雁门关一带,与北宋对峙。
公元1113年,肃慎族系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举兵夺取松花江流域,南下占领 [[ 辽东半岛 ]] 。1115年称帝,国号金,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以南)。建国后继续征战,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大金最盛时超过极盛时期的辽国,囊有辽吉黑三省和蒙古草原,大金骑兵向亚洲东北部海岸线纵横驰骋几拥有肃慎族系全部故地,西以河套、 [[ 陕西 ]] 横山、甘肃东部和西夏交界,向南一直到秦岭淮河与南宋对峙。
1287年,元朝设立辽阳行省,统辖东北全境。
'''明代对东北的管辖'''
1368年 [[ 朱元璋 ]] 在应天(今 [[南京| 南京市 ]] )称帝,建立 [[ 明朝 ]] ,同年灭元。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现在的辽阳地区,在当时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辽东的三万卫与 [[ 四川 ]] 的龙州、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 [[ 大都 ]] (即 [[ 北京 ]] ), [[ 元朝 ]] 灭亡。明太祖 朱元璋 为了消灭盘踞东北,负隅顽抗的故元残余势力,一方面派 [[ 黄俦 ]] 等人前往辽东,“诏谕辽阳诸处官民帅众归附”;另一方面派兵从山东渡海,向 [[ 辽东 ]] 进军,迫使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投降。于是洪武四年(1371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1375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 朱元璋 ]] 为了向北推进,在“慎固边防,翼卫王室”的思想指导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在北方和东北,如封燕王于北平、封韩王于开原、封宁王于大宁(今赤峰宁城)、封辽王于广宁,其目的是“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当时故元太尉纳哈出占据金山(即吉林省农安县)一带,与辽东高家奴、哈喇张、也速之等故元残余势力,“彼此相依,互为声援”,企图继续顽抗。明朝要统一东北,就必须消灭东北境内的“故元遗兵”。洪武二十年(1387年), [[ 朱元璋 ]] [[ 冯胜 ]] [[ 傅友德 ]] 率领明军进攻金山,纳哈出兵败投降,其他“故元遗兵”也纷纷归降,蒙元在东北地区的残余势力被肃清。
'''建州女真'''
“卫所”是按照 [[ 明朝 ]] 政治制度设置的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它和内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军事职能外,还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所谓“抚绥属部”,“看守地方”。“卫所”官员都是明朝中央政府直接委任的,采取“因其部族,……官其酋长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给与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的政策。他们的官职是世袭的,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都必须得到明政府的批准。如果要求晋升官爵、更换敕书(委任状)、增加赏赐等,则要呈报明朝政府,不得擅自行动,否则要受到处罚。明朝授给奴儿干都司属下卫所的官印,不断有所发现,如有《 [[ 毛怜卫指挥使司之印 ]] 》、《 [[ 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 ]] 》、《 [[ 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 ]] 》、《 [[ 囊哈儿卫指挥使司印 ]] 》、《 [[ 塔山左卫之印 ]] 》,以上的“印信”,清楚表明了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管理最好的历史物证。
由于女真和明朝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密切,来往更为频繁。因此, [[ 东北 ]] 地区的水陆交通也随之发展起来了。 [[ 明朝 ]] 在蒙元设置驿站的基础上,大力扩建和新建驿站,延长或新辟驿站的线路,据《 [[ 辽东志 ]] 》记载,当时从辽东通往东北各地区共有六条交通干线,开原城是六条干线的起点。东到朝鲜,西达蒙古,东北抵达特林地区的满泾;西北通往满洲里以北,形成四通八达的驿站交通网。特别是对黑龙江、松花江一带,明廷为了保证辽东同奴儿干地区的交通运输,永乐十年(1412年)自松花江到黑龙江下游,就设了满泾等四十五站。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在吉林的松花江畔建立了造船厂,担负“造船运粮”和运送军队的任务。正因为明朝积极发展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增设驿站,建立船厂,更加强了女真和辽东及中原地区的联系。然而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退,无力再维持对北方边疆的统治,1435年(明宣德十年),奴儿干都司被撤销,但下属的卫所则继续存在。随着鞑靼和女真的兴起,明朝在东北地区的有效控制区退缩到辽东地区。
'''清朝对东北的统治'''
16世纪末,女真再次勃兴强大。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 [[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 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大金国,史称“后金”。在和明朝的战争中夺取了 [[ 辽宁 ]] ,迁都 [[ 沈阳 ]] 。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 [[ 皇太极 ]] 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族号为“满洲”。1644年 [[ 明朝 ]] 灭亡后,清军大举入关,统一全国。满族取得政权以后,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定盛京为“陪都”,对东北实行“特别之制”的治理办法。从17世纪中叶起,沙俄侵略军越过 [[ 外兴安岭 ]] ,侵入中国 [[ 黑龙江 ]] 流域,烧毁村庄,杀掠人口,无恶不作。抢夺粮食和貂皮。之后清军与 [[ 俄罗斯 ]] 多次爆发冲突或战争,直到1685年 [[ 雅克萨之战 ]] 后,在 [[ 康熙帝 ]] 的授意下清军乘胜求和签约。于 1689年签定《 [[ 中俄尼布楚条约 ]] 》(尼布楚议界条约),在条约签订之前,清朝在东北地区疆域西括内 [[ 外蒙古 ]] ,尽有中、东西伯利亚,东临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千岛群岛,北滨北冰洋,东北方向直到堪察加半岛和白令海峡。1689年《 [[ 尼布楚条约 ]] 》后割让给沙俄额尔古纳河以西和外兴安岭以北,东北地区疆域退至外兴安岭、乌第河、贝加尔湖南岸一线以南地域。清末中国衰弱,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掠去了外兴安岭以南, [[ 黑龙江 ]] 以北、 [[ 乌苏里江 ]] 以东包括库页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血洗江东六十四屯。东北版图最后缩至今日模样。沙俄在东北共攫取了十余个江苏省面积的领土!
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开垦,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东北农业生产的基本轮廓大致形成。在农业发展的同时,商业、手工业随之兴起,出现了 [[ 沈阳 ]] [[ 辽阳 ]] [[ 锦州 ]] [[ 长春 ]] [[ 吉林 ]] [[ 宁安 ]] [[ 辽源 ]] [[ 哈尔滨 ]] 等经济中心。
清军入关后,于清朝初年,在东北设置了盛京将军、宁古塔(吉林)将军和 [[ 黑龙江 ]] 将军,三将军的辖区在管理方式、行政制度及土地占有形式方面有别于中原地区。多尔衮就在1644年下令严令禁止汉人进入所谓的“龙兴之地”垦殖。这就是“禁关令”。虽然清朝于1692年开始向东北地区派遣 [[ 八旗 ]] 及汉军移民,但清初满洲人倾族入关后东北人口更加稀少, [[ 清朝 ]] 统治者视东北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借口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与“禁关令”相关的词汇除了“禁关令”外,还有两个:“柳条边”和“闯关东”。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朝政府不惜代价于东北境内分段修筑了一千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篱笆墙,也称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至康熙中期完成。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自开原东北至至今吉林市北的为“新边”。边墙以东的满洲严禁越界垦殖,边墙以西则作为清朝的同盟者蒙古贵族的驻牧地。清朝对东北的封禁造成了东北人口稀薄,最终为俄国对中国东北的蚕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晚清边疆危机日甚,清朝被迫开放边禁,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1861年至1880年代陆续开放了吉林围场、阿勒楚喀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地和旗地。1882年(光绪八年)首先在吉林招垦,设立珲春招垦总局,此后又开放了黑龙江地区的土地开垦。并且在1907年,清廷裁撤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将军,改置 [[ 奉天 ]] [[ 吉林 ]] [[ 黑龙江 ]] 三省,设巡抚,并设 [[ 东三省总督 ]]
== 行政区划 ==
22,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