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濟爾哈朗

增加 13,29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expand|time=2019-09-12T06:49:02+00:00}}
{{substub|time=2019-09-12T06:49:02+00:00}}
''' 爱新觉罗· 濟爾哈朗'''({{bd|1599年||1655年|6月11日|catIdx=}}), 和碩莊親王愛新覺羅·[[舒爾哈齊]]第六子 ;母為舒爾哈齊五娶福晉[[烏喇納喇氏]] [[布干貝勒]]之女;[[努爾哈赤]]之姪。 [[ 濟爾哈朗 ]] 受封為''' 和碩鄭親王''' ,是清朝“鐵帽子王”之一。 ==生平簡介==[[File:濟爾哈朗.png|thumb|right|[http://i3.qulishi.com/static/2019/d/5cb6bf5f2dc32.png原圖鏈結][ https://www.google.com/search?rlz=1C1ASUC_zh-TWTW840TW840&sxsrf=ACYBGNS_1LS4iH9Uuz0q3UFdqj5UQeMtkA:1571404406202&q=%E6%BF%9F%E7%88%BE%E5%93%88%E6%9C%97%E7%9B%B8%E7%89%87&tbm=isch&source=univ&sa=X&ved=2ahUKEwid_LfL8aXlAhXIwosBHVzSD1MQ4216BAgIECM&biw=1060&bih=505#imgrc=lR1d6Oe11Vz7HM:] ]] 濟爾哈朗自小就生活在努爾哈赤的宮中,由努爾哈赤加以撫養,所以他與努爾哈赤的兒子們關係很好,尤其是與皇太極的關係更是非同一般,從13歲起,他就跟隨努爾哈赤南征北戰,因戰功封為貝勒。是努爾哈赤時期共柄國政的八大和碩貝勒之一,也是皇太極時代四大親王之一。 ===攻打 鮮===初封和碩貝勒。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率兵攻蒙古巴林部、扎魯特部。1627年他會同貝勒[[阿敏]] [[ 鐵帽子 岳託]]、[[阿濟格]]攻打朝鮮。後金兵攻入平壤城,朝鮮國 [[李倧]]請求議和。阿敏主張不予理睬,岳託認為不可以這樣。他也認為不宜再深入,軍隊應駐紮在平山城,以等待和議達成。果如所議,和議達成之後,後金兵班師回朝。同年,他又隨皇太極[[徵明]],他們從廣寧城出發,圍攻錦州。他與[[莽古爾泰]] ,偏師截擊塔山明朝的運糧軍隊。 後又移師寧遠,與明朝總兵滿桂的軍隊相遇。兩軍激戰,他受了傷,只是稍稍包紮了 下傷口,接著又投入了戰鬥,終於打敗了滿桂的大軍 其父   ===與皇太極出生入 ===1629年,他與[[德格類]]、岳託、阿濟格攻打明朝的錦州、寧遠,燒毀了明朝存藏的物資糧食,為皇太極大舉攻明創造了條件。隨後,皇太極親統大軍,命他與岳託攻打大安口。他統兵毀掉大安口的水門,乘夜進擊,擊退了明朝馬蘭營的援兵。次日,發現明軍在山上建有兩個營寨。他先攻拔這兩個營寨,然 追殲馬蘭營的逃兵。這天 被努 從辰時直到巳時,濟 爾哈 朗連打了5仗,招降了馬蘭營、馬蘭口、大安口3處的明軍。之後,他又領兵攻石門寨,擊潰了明朝的援兵,石門寨的官民出城投降。旋即,他到遵化與皇太極的大軍會合,然後進逼北京。他與阿巴泰攻打通州,燒毀了明軍的船隻,攻克了張家灣。  ===胸怀大略,善於運籌===1630年,後金兵攻克永平之後,他奉命與[[薩哈廉]]統兵1萬人駐守。在這期間,他檢查倉庫、檢閱士兵、設置官吏,又招降了明朝道員[[白 粹]]、廢員[[ 瀋陽孟喬芳]][[ 楊文魁]]。還派出使者傳信,招降永平所屬的州縣。於是,灤州同知[[張文秀]]、遷安知縣[[朱雲台]]、副將[[王維城]]、參將[[馬光遠]]、守備[[李繼全]]、千戶[[錢奇志]]先後來降。面對紛繁複雜的局勢,他總是那麼胸怀大略,同時又善於運籌。 ===行事慎重,留守 盛京===1631年,皇太極下詔讓諸貝勒大臣直言時政。濟爾哈朗上奏說:“過去,出現了很多冤獄,主要是官員造成的。現在應選擇賢良,謹慎處理司法事務。”皇太極初設六部,就任命他來掌管刑部。1633年夏,皇太極徵求諸貝勒大臣的意見,對攻打明朝、朝鮮、察哈爾三者,究竟應該先攻打誰。他上奏說:“對朝鮮,姑且與之互市,不必往徵。明朝是我們的敵國,應攻取近京的幾個城,長久駐紮,伺機進攻。另屯兵在山海關以東、錦州以西,不斷襲擾而使他們不得休息。再分兵一半,在山海關前安營,一半繞到關後,內外夾攻,明朝勢必左右為難。”一個時期,後金正是這樣做的。皇太極見他一向行事慎重,在御駕親征時總是讓濟爾哈朗留守盛京。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封他為和碩鄭親王。 ===開國元勳,輔帝親政===1642年,濟爾哈朗仍然圍攻錦州。[[祖大壽]]派人前來請求投降、盟誓。他傳話給祖大壽說:“我軍圍困此城,旦夕可取。怎麼會與你盟誓,想要投降就投降,並非我勉強你。”祖大壽無奈之下,遂率眾官前來軍營投降。接下來,他又移軍攻克了塔山,杏山城守軍不久也開門出降。皇太極命他毀掉塔山、松山、杏山3城,然後班師凱旋。1643年,年幼的順治繼位,他與[[多爾袞]]共同輔政。次年,多爾袞率兵入山海關,擊退了[[李自成]] 的農民軍。9月,他護送順治遷都北京。順治旋封他為信義輔政叔王,賞賜給他黃金千兩,白銀萬兩,綢緞千匹。 ===大軍凱旋===1647年,濟爾哈朗因修建府第超過了規定,擅用銅獅、銅龜、銅鶴,被罷免了輔政的職務,不久又降為多羅郡王。次年,順治又恢復了他和碩鄭親王的封爵。9月,他受命為定遠大將軍,率兵攻打湖廣。途經山東,他鎮壓了曹縣的義軍,抓住了義軍首領李化鯨、李名讓、張學允。1649年,他率大軍推進至湘潭,抓住了南明桂王的總督何騰蛟。他又分兵奔襲永興、辰州、寶慶、宣慶、靖州、衡州,一直追殺到廣西全州。還平定了道州、黎平府以及烏撒土司,先後攻克了60餘城。大軍凱旋後,論功行賞,順治賜給他黃金200兩,白銀2萬兩。  ===提出了很多治理國家的建議===1655年,他上疏給順治,提出了很多治理國家的建議。比如皇帝應與諸王大臣討論政務得失,諮訪兵民疾苦;錄微功,棄小過;凡下詔令,必講求順人心,垂久遠;立綱紀,延國祚(沿襲國家的福氣) ,發揚淳厚之風;仿效前朝的起居注,記錄皇帝之言行。順治十分高興並一一採納了。 ===追贈諡號日“獻”,命配享太廟===1655月,濟爾哈朗突然一病不起,順治親往探視,眼含淚水說道:“上天為何不讓朕叔長壽呢?”他命 廷畫工給濟爾哈朗畫了像。濟爾哈朗死後,葬於北京西直門外白石橋,終年57歲。順治十分悲痛,特地罷朝7天,賜葬銀萬兩,安排守墓人10戶,還專門為他立碑。康熙十年(1671),追贈諡號日“獻”。乾隆十九年(1754),人祀盛京賢王祠;四十三年(1778),乾隆追念他的功勳,命配享太廟。<ref><http://www.saohua.com/shuku/History/15%E3%80%8A%E6%AD%A3%E8%AF%B4%E6%B8%85%E6%9C%9D%E5%8D%81%E5%A4%A7%E8%B4%B5%E6%97%8F%E3%80%8B%E5%8F%B6%E6%98%8E%E3%80%80%E7%9F%B3%E5%86%9B-20%E8%91%97/%E6%AD%A3%E8%AF%B4%E6%B8%85%E6%9C%9D%E5%8D%81%E5%A4%A7%E8%B4%B5%E6%97%8F004.htm 鄭親王濟爾哈朗家族]</ref>  ==輔帝親政12年中,主要做了三件事==福臨即位,以明年為順治元年(1644)。他雖然君臨天下,畢竟只是一個幼童,國家大事全委託給兩位叔父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在此後的12年中,濟爾哈朗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輔助多爾袞,處理朝政。福臨即位時,兩人同為輔政王。儘管擁有崇高的軍功、威望和地位,濟爾哈朗為人很是低調。因此,福臨繼位以後,他主動要求將自己排在多爾袞前面的名次放到多爾袞之下。他在盛京盡心輔佐幼帝,多爾袞則率領大軍攻明,直搗北京。順治元年九月,濟爾哈朗護駕進入北京。福臨首先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接著封濟爾哈朗為信義輔政叔王。短短幾個月間,清朝的形勢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多爾袞統率的清軍,一路勢如破竹,他的威望也如日東昇。遷都北京後,他還率領諸王大臣主動要求在禮儀上,大幅度提高多爾袞的待遇。同時也助長了多爾袞的野心,促使他不斷以合法方式加強自己的權力。多爾袞先是稱叔父攝政王,接著稱皇叔父攝政王,又稱皇父攝政王,大權獨攬,專擅自恣,最後連皇帝的印璽也搬到自己的家 。並以濟爾哈朗的王府超標為由,罷黜了他的輔政王,換上了多鐸。次年,又有人揭發他在皇太極死後,曾迎合兩黃旗,贊同立肅親王豪格為君。為此,他的爵位從親王降為郡王。次月恢復了他的親王爵。接著 多爾袞將濟爾哈朗徹底排除出權力中樞,委派他為定遠大將軍,率師下湖廣,與南明軍隊作戰。濟爾哈朗在湖南等地整整 戰一年,順治七年(1650)正月才凱旋回師。 第二件事,定罪多爾袞,還大政於帝。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病死,只有39歲。多爾袞年紀輕輕,已成就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在此前的7年裡,濟爾哈朗在多爾袞面前,唯唯諾諾,加倍小心,仍免不了受排斥受打擊。多爾袞撒手塵寰,他成為朝中資歷最老、地位最高的親王。於是,他審時度勢,聯合諸王參劾多爾袞一黨,將大權歸於順治帝。這成為他一生中最光輝的業績。  多爾袞攝政7年,重用親信,誅除異己,在朝中形成盤根錯節的關係。濟爾哈朗清算其黨羽,採取了循序漸進,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    第三件事,急流勇退,保持晚節。福臨親政時只有14歲,鄭親王濟爾哈朗通過清算多爾袞一系,地位尊顯,一時權勢集於一身,而他也沒有因為迅速膨脹的權利而利欲熏心,而是選擇了功成身退,輔佐順治親政,放棄了炙手可熱的權利。所以在福臨親政後,他的稱號也只是“叔和碩鄭 兒般看 王”,不再主掌朝政。福臨對這位伯父則非常尊敬,凡他的上疏、建議,福臨都認真對 待, 積極採納。 ===個人貢獻===  順治十二年,濟爾哈朗去世,身後是崛起的大清王朝。縱觀濟爾哈朗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他因為從小與太宗一起長大,所以在父親反叛後得以倖免於難,而且一直深受信任和重用。太宗即位後,他更是多次擔當重任,仕途也是一路通順。但是隨著多爾袞的得勢他的命運又有所轉變,所幸的是他並沒有和多爾袞有直接衝突,最終依靠軍功東山再起。順治掌權後更是禮遇有加,官位也是越來越高,直到死後也極盡哀榮。子孫有由此繁榮昌盛,成為舒爾哈齊一支中最強盛的一支。他經歷了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到57歲壽終正寢時,其他同輩諸王早已先他而去。濟爾哈朗的晚年,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生前死後,備極榮光。在清初諸王中,他雖不是最耀眼,但至少是最幸運的一位。 ===史書評價=== “忠冠當時,功昭後世一云”“有貞臣之節,有良將之風”“親歷戰陣,躬冒矢石,決策於萬眾之中,制勝於千里之外”“處憂患而不驚,肩弘鉅而不亂。”   ——《明清史料》<ref>[http://m.gerenjianli.com/Mingren/05/bndtn3cegp27cp8.html 知名人士簡歷>濟爾哈朗]</ref> ==鄭親王世襲表==   鄭親王家族在清代的地位十分顯赫,是八大鐵帽子王之一。鄭親王世爵17位。  第一代鄭親王濟爾哈朗,舒爾哈齊第六子。崇德元年封鄭親王,順治十二年薨,諡號獻。  第二代鄭親王濟度,濟爾哈朗第二子。順治八年 簡郡王,十四年襲親王,仍號簡,十七年薨,諡號純。  第三代鄭親王德塞,濟度第三子。順治十八年襲簡親王,康熙九年薨,諡號惠。  第四代鄭親王喇布,濟度第二子。康熙九年襲簡親王,二十年薨。二十一年追削王爵。  第五代鄭親王雅布,濟度第五子。康熙二十二年襲簡親王,四十年薨。諡號修。  第六代鄭親王雅爾江阿,雅布第一子。康熙四十一年襲簡親王,雍正四年革爵。  第七代神保住,雅布第十四子。雍正四年襲簡親王,乾隆十三年革爵。  第八代鄭親王德沛,舒爾哈齊第八子費揚武曾孫。乾隆十三年襲簡親王,十七年薨,諡號儀。  第九代鄭親王奇通哈,濟爾哈朗第四子巴爾堪之孫。乾隆十七年襲簡親王,二十八年薨,號勤。  第十代鄭親王豐納亨,奇通哈第一子。乾隆二十八年襲簡親王,四十年薨,諡號恪。  第十一代鄭親王積哈納,豐納亨第二子。乾隆四十一年襲簡親王,四十三年恢復鄭親王號,五十九年薨,諡號恭。  第十二代鄭親王烏爾恭哈,積哈納第一子。乾隆五十九年襲鄭親王,道光二十六年薨,諡號慎。  第十三代鄭親王端華,烏爾恭哈第三子。道光二十六年襲鄭親王,咸豐十一年賜自盡,降世爵 和碩貝勒 不入八分輔國公。  第十四代鄭親王承志,奇通哈第四子經納亨之曾孫。同治三年襲鄭親王,十年以罪革爵。  第十五代鄭親王慶至,積哈納第二子愛仁之第四子。同治十年襲鄭親王,光緒四年薨,諡號順。  第十六代鄭親王凱泰,慶至第二子。光緒四年襲鄭親王,二十六年薨,諡號恪。  第十七代鄭親王昭煦,凱泰子。光緒二十八年襲鄭親王 。 
==參考資料==
72,74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