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塔院寺

增加 11,044 位元組, 4 年前
增加条目及内容、增加内部链接
== 简介 ==
该寺原为[[显通寺]]塔院。[[明成祖]][[永乐 (明朝)|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明神宗]][[万历]]年间重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ref>{{Cite web |url=http://tour.xinzhou.org/2009/0908/article_1990.html |title=五台佛国——塔院寺 |access-date=2009-12-2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615045706/http://tour.xinzhou.org/2009/0908/article_1990.html |archive-date=2010-06-15 |dead-url=yes }}</ref>。现白塔始建於[[元朝|元]][[大德 (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阿权尼哥]]设计,将以前的慈寿塔置於大塔腹中。该寺建筑兼有汉藏佛教风格,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ref>[http://www.tys.chinawts.com/list/tys/index.htm 本寺概况]</ref>。塔院寺中最著名的是大白塔和文殊发塔。藏经楼中有转轮藏,以及二万余册汉文、蒙文和藏文经书<ref>[http://www.tydao.com/sxsen/wutai/simiao/tayuan.htm 太原道塔院寺]</ref>。
 
==塔院寺==
===简介===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
 
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欢铃动,叮铛作响。
 
===传说===
很早以前,塔院寺每年春三月,都要设一个“无遮大会斋”,就是不分僧人和百姓,不分穷人和富人,也不分男女老少,凡来者都分给一样的饮食。
 
有一年设无遮大会斋,斋饭的钟声响过,人们向塔院寺涌来,有一个叫化子模样的女人,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身边拖着一个孩子,身后跟着一条狗,也随着人群涌入寺内。她挤上前,对分饭食的库头和尚说:“我有急事,请先分给我吃吧!”库头和尚给了她三份饭食,连两个孩子的也有了。这个贫女又说:“狗有生命,也该给一份。”和尚又勉强给了一份。殊料贫女又说:“我腹内有子,尚须分食。”库头和尚发怒道:“肚里的孩子还没出生,就要分食,你真是贪得无厌!”贫女进而分辩道:“众生平等,肚里的孩子也是有生命的。”随后,从袖子里取出一把剪子来,剪下一把头发,放在案桌上,用偈语唱道:“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吾越三界,却被阿师嫌。”说罢,就跃身腾空,变成文殊菩萨,引着的狗变成了神狮,两个孩子变成了天童。库头和尚惭愧不已。后来,在[[文殊菩萨]]显圣处建了座塔,把菩萨留下的头发放在里面供养起来。《清凉山志》记载:“在大塔东侧,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万历间,圆广道人重修,见发若金,随人视之不一。 ”
 
==架构==
塔院寺,寺以塔名,颇为得体。寺原为大华严寺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其传承法系既有显密,亦有藏密。塔院寺藏密。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一百三十馀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大白塔始建於何时,目前已难以稽考。 《清凉山志》载,此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之灵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於五台山兴建佛寺之初。[[北魏]]时显通寺称“大浮图寺”,意即大塔寺,可见大白塔至迟在北魏时期已耸立於五台山了。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於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建成后,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明]][[神宗]]万历(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将塔院寺修旧一新。
 
==建筑==
塔院寺,原为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建舍利塔时,独立为寺。寺内主要建筑以舍利塔为中心,排列着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建筑。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共33层,各层放满经书,现存经书两万多册,是名副其实的藏经殿。院内的舍利塔,又称大白塔,全身雪白,高约56.4米,比北京北海的白塔还要高出20.5米。大白塔耸人云天,在红墙、琉璃瓦殿顶的陪衬下,显得巍峨壮观,早已成为五台山的标志。
 
大白塔的下层是殿宇,俗称塔殿,内有文殊、观世音、普贤、地藏四菩萨和释迎佛像,还有色调鲜艳的济公和尚瓷像和雕工细腻、小巧玲珑的刘海戏金蟾木雕。五台山寺庙分为两类,一类是汉僧寺院,俗称"青庙",一类是喇嘛寺庙,俗称"黄庙"。清代曾将部分青庙改为黄庙,青衣僧随之改为黄衣僧,因此,这里又有了汉族的喇嘛。青庙的首寺是前面已经讲过的显通寺,黄庙的首寺则是菩萨顶。
 
在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五台山五大禅处一。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间,玲珑雅致,为明万历年间所筑。寺内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设廊屋,东列禅院,布局完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二十层,各层满放藏经。供信士礼拜与僧侣颂诵。寺内以舍利塔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刹,露盘,宝珠皆为铜铸,塔腰及露盘四周各悬风铎,风来叮当作响,极富古刹风趣。台怀诸寺,群山环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引人神往,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
 
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塔院寺的建筑,以雄伟壮阔为特点,比起布局匀称严谨的显通寺来,要开朗得多。中轴线上有影壁、牌坊、石阶、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延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势雄伟。
 
其中大慈延寿宝殿面宽27.4米,进深11.5米,单檐歇山顶。此殿为祈愿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延年永寿而建,故名:“大慈延寿宝殿”。殿内正中佛龛供奉[[释迦摩尼佛]],左边供奉[[文殊菩萨]],右边供奉[[普贤菩萨]],合称“华严三圣”。
 
藏经楼面宽25.3米,进深13米,两层三檐硬山顶。底层檐下悬乾隆御书匾,二层檐下悬康熙御书匾。内供十佛八菩萨,正中安置“华藏世界转轮藏”。这座转轮藏是明万历九年(1526年)由憨山大师亲自设计并筹资建成的。华藏世界转轮藏八角33层,高11.3米,上大下小,每层上面有若干小格,底装圆盘,曾推之可转。这座转轮藏以珍藏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及元、明善本经卷而闻名遐迩。
 
==圣迹==
大白塔位於殿阁之间,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精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拼成圆盘形状,其上为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有铜钮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圆盘边缘,还吊装36瑰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馀,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三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明朝镇澄法师,曾有诗先赞曰:"浮图何漂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大白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是中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和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在大白搭东侧,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砖构文殊发塔,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大白塔底坐碹洞里有佛足碑。石碑上所刻佛足足印长1.6尺,宽6寸,足心有千幅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趾有华纹字。据下部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站在一块大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到此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玄奘取经时,把这佛足印也拓下带回,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於祖庙。明万历王午年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养在大白塔下。寺内现存其它蒙、藏、汉文各类碑记数十通。
 
五台山塔院寺还与中国革命的领袖们结下不解之缘。寺内方丈院中,至今还设有[[毛泽东]]故居陈列馆。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砚台,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方台上放有大盒,上架一只铜茶壶。后院东跨三间,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路居住室。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4月9日傍晚时分,来至台怀镇塔院寺。第二天早晨,毛泽弃、周恩来分别由地方干部陪同,观看了寺院文物。毛泽东视察了塔院寺、十方堂寺和蒙藏合作社等处,一路上他亲切地与僧人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佛事活动,并勉励地方干部一定要保护好文物,要忠实地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团结爱国僧人,把五台山建设好。周恩来视察了菩萨顶、显通寺、罗喉寺、万佛阁,观看了量墨殿、铜殿、铜塔、"开花献佛"等文物古迹。毛泽东在五台山路居,虽仅有一宿,但在五台山的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春到五台"的美好回忆。
== 趣闻 ==
3,8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