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塔院寺

增加 360 位元組, 4 年前
增加图片
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俗称大白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此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基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盖铜板八块成圆形,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顶中装铜顶一枚,高约五米,覆盘二十一米多,饰有垂檐三十六块,长两米多;每块垂檐底端挂风钟三个,连同塔腰风钟在内,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个。风欢铃动,叮铛作响。
[[File:塔院寺2.jpg|缩略图|塔院寺[https://p1.ssl.qhimg.com/t01137fb88b3d1f5f3a.jpg 原图链接]]]
===传说===
很早以前,塔院寺每年春三月,都要设一个“无遮大会斋”,就是不分僧人和百姓,不分穷人和富人,也不分男女老少,凡来者都分给一样的饮食。
==建筑==
塔院寺,原为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建舍利塔时,独立为寺。寺内主要建筑以舍利塔为中心,排列着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建筑。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共33层,各层放满经书,现存经书两万多册,是名副其实的藏经殿。院内的舍利塔,又称大白塔,全身雪白,高约56.4米,比北京北海的白塔还要高出20.5米。大白塔耸人云天,在红墙、琉璃瓦殿顶的陪衬下,显得巍峨壮观,早已成为五台山的标志。
[[File:塔院寺·大白塔.jpg|缩略图|塔院寺·大白塔[https://p1.ssl.qhimg.com/t012b8d932b767b86d6.jpg 原图链接]]]
大白塔的下层是殿宇,俗称塔殿,内有文殊、观世音、普贤、地藏四菩萨和释迎佛像,还有色调鲜艳的济公和尚瓷像和雕工细腻、小巧玲珑的刘海戏金蟾木雕。五台山寺庙分为两类,一类是汉僧寺院,俗称"青庙",一类是喇嘛寺庙,俗称"黄庙"。清代曾将部分青庙改为黄庙,青衣僧随之改为黄衣僧,因此,这里又有了汉族的喇嘛。青庙的首寺是前面已经讲过的显通寺,黄庙的首寺则是菩萨顶。
藏经楼面宽25.3米,进深13米,两层三檐硬山顶。底层檐下悬乾隆御书匾,二层檐下悬康熙御书匾。内供十佛八菩萨,正中安置“华藏世界转轮藏”。这座转轮藏是明万历九年(1526年)由憨山大师亲自设计并筹资建成的。华藏世界转轮藏八角33层,高11.3米,上大下小,每层上面有若干小格,底装圆盘,曾推之可转。这座转轮藏以珍藏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及元、明善本经卷而闻名遐迩。
[[File:塔院寺·转经筒.jpg|缩略图|塔院寺·转经筒[https://p1.ssl.qhimg.com/t01462b67f79ed4fe09.jpg 原图链接]]]
==圣迹==
大白塔位於殿阁之间,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精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拼成圆盘形状,其上为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有铜钮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圆盘边缘,还吊装36瑰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馀,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三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明朝镇澄法师,曾有诗先赞曰:"浮图何漂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大白塔是中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是中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和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一边抚转法轮。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3,8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