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郑正秋

移除 4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1923年底,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上映。影片宣扬“平民教育”在[[“从善惩恶”]]、改良社会中的主导作用,为摆脱文明戏的桎梏,对电影如何艺术地反映生活,作了一次认真的探索与尝试。在20年代的中后期,他的创作十分旺盛,本着“为弱者鸣不平”的创作主张,相继拍摄了一批妇女题材的影片,诸如《玉梨魂》、[[《苦儿弱女》]]、《最后之良心》、[[《上海一妇人》]]、《二八佳人》、[[《小情人》]]等。
<p style="text-indent:2em;">[[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左翼电影运动的蓬勃开展,在党的电影小组的团结与帮助下,他被选为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执行委员,成为“一个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的进步的社会活动家了”。1933年,他在《明星月报》上发表了[[《如何走上前进之路》]]一文,明确地意识到[[帝国主义]]、反资本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三反主义]]”创作原则。同年,他编导的影片《姊妹花》,在公映后引起轰动,是他代表作。
[[File:郑正秋2.jpg|缩略图|郑正秋2]]
两种教育思想的抗争
<p style="text-indent:2em;">1902年的一天,这所由英籍犹太人嘉道里创办,座落在[[公共租界]]白克路(今凤阳路),兼收中外人士子弟的育才书院,突然爆发了一场小小的“学潮”:一群少不更事的学童,小的十二三岁,大的不过十六七岁,轰地拥向校长室,要求学校取消体罚。原来,在一向以教学严谨著称的育才书院,“体罚”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这天上课时洋先生又要体罚一个小学生,不料却遭到一个瘦瘦小小的学生的反对。这个看上去年龄不过十三四岁的学生从座位上挺身站起,责问老师:“先生对我们讲授‘[[平等、自由、博爱’]]的道理,可为什么常常体罚学生呢?难道这就是‘平等、自由、博爱’吗?”一句话,问得老师满脸通红。洋先生转向全班学生:“这位同学袒护犯错误的同学,大家说,这样做对不对?”平日里对体罚早就愤愤然敢怒不敢言的学生以沉默作答。“下课!我要向校长反映……。”[[恼羞成怒]]的洋先生夹起皮包冲出教室。见这阵势,那责问老师的学生索性大声问同学们“我们也找校长,要求取消体罚,好不好?”“好!”
<p style="text-indent:2em;">小正秋3岁了。为了“让孩子认得老家”,母亲张太夫人带正秋回到上盐汀村祖居。老家美丽的田园风光,生活风情,[[婚丧习俗]],家祠私塾的学习经历,以至独具特色的潮州音乐,潮州戏曲,处处令小正秋既新鲜,又激动,留下一生难以忘怀的印象。
<p style="text-indent:2em;">两年后,小正秋随母亲返回上海,受教于嘉定人庄乘黄。在庄老师的点拨下,小正秋不仅打下了较好的国学基础,还练就了一手好字,思想上更深受老师不[[满清王朝]]腐朽统治的影响。一年以后,10岁的小正秋带着庄老师的口授心传,进了育才书院。这期间,家里添了个弟弟[[郑正冬]](后由郑正秋为之改名正栋,寓了他希冀弟弟来日成为国家栋梁的愿望)。
[[File:郑正秋5.jpg|缩略图|郑正秋5]]
<p style="text-indent:2em;">正秋从小体格嬴弱。气急、腰痛成了久治不愈的痼疾。当官却无知的父亲为减轻孩子病痛,横下心让他服鸦片止痛。从此,鸦片烟毒渐渐侵袭了小正秋全身,形成难以抗御的毒瘾。也是14岁那年,一位西医诊断小正秋患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和肾结石。经治疗,结石似已排出体外,可心衰依旧,还多了个咳嗽、多痰的毛病。
父亲领着14岁的小正秋来到郑洽记土栈,让他熟悉土栈业务,认识四方商贾。就象在书院是个受尊敬的好学生一样,渐渐地在土行小正秋也成了里外受欢迎的“[[少老板]]”。郑让卿暗自得意:不去书院来土行这一着,走对了。
<p style="text-indent:2em;">读书之余,郑正秋还迷上了京剧,以至哪天没去茶园看上一场戏,吃饭也不香。他偏爱[[毛韵珂]]、[[潘月樵]]和梨园世家夏月珊、夏月润兄弟的戏,一来二去,和他们交上了朋友。这再次惹恼了父亲。为使郑正秋远离他鄙视的“戏子”,郑让卿可谓[[用心良苦]]。先是,为17岁的郑正秋娶妻。可是儿媳[[俞丽君]]不但没“拴”住郑正秋,反倒也爱上了京戏。[[郑让卿]]左思右想,觉得儿子既不能一心一意经商,不如走仕途。他花钱在湖北[[张之洞]]那里买了个“候官”的位置,逼着郑正秋立即去湖北任职。可现在的郑正秋已不再是五年前任由摆布的孩子了。他在湖北勉强耽了近两年,深感“宦海茫茫,不可以居”,决定“[[洁身而退]]”再次从商。
<p style="text-indent:2em;">再次回到土栈,郑正秋还真用了番心思。他揣摩经商规律、顾客心理,确定他的“[[八字方针]]”:“以义为利,薄利多销”。一个“义”字,一个“薄”字,使他广交朋友,近悦远来。土栈生意比他父亲、弟弟经营时好了不少,短短两年,获利无数,少老板郑正秋的名声一时大振。可是郑正秋没有想到,生意场上多的是不义之人。善良正直的他缺了这份警惕,就得摔大跟头,一些奸猾之徒利用少老板的信任胡作非为,土栈亏损数万。郑正秋(可能也包括郑让卿)最终明白了:他不是经商的料。他把土栈交给弟弟正栋,自己钻进钟爱的戏曲中去。他发挥自己善于模仿的长处,学习[[孙菊仙]]、[[汪笑侬]]、[[谭鑫培]]等名伶的唱腔,最终达到声、神俱备,[[惟妙惟肖]]的程度。戏看得多了,对剧目、对演员的表演也有了想说的话。在友人夏月珊的启发下,郑正秋开始以[[《丽丽所戏言》]]、[[《丽丽所伶评》]]为题,尝试着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File:郑正秋5.jpg|缩略图|郑正秋5]]
==主要作品编辑==
===编导故事片===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