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茶

增加 7,99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台灣茶除了味覺嗅覺的品味外,更多了其他茶類沒有的茶湯視覺享受;世界有百分之七十佔有率的紅茶,以紅色為主,只有深淺濃淡之分,很難直接從茶湯顏色看出不同之處,還有產於日本且全球知名的[[綠茶]]和中國專屬生產的[[白茶]]、[[黃茶]]和[[黑茶]]大部分也都只有單一顏色,所以在茶湯顏色的呈現就相對比較沒有那麼豐富;而台灣烏龍茶從蜜綠、綠黃、黃綠、金黃、澄黃、黃褐、琥珀、澄紅到亮紅都有,而這些變化萬千的豐富色彩來自台灣[[烏龍茶]]製程中的不同發酵程度和精製過程中的不同程度的焙火;台灣的製茶師在發酵拿捏是全世界最精準的,台灣的焙茶師也有全世界最高超的溫度控制藝術,除了交織出豐富的香氣滋味的變化,也呈現出有如色票般的炫麗色彩,一樣的茶可做出不同韻味色澤.台灣茶同時也可以算是台灣農業的專精濃業代表。
台灣茶分布台灣北中南各地,其品種也經過省政府時期農林廳農業改良,品種品項更為優良。
 
 
==北包種,南烏龍==
在北台灣最有名的是文山包種茶,有「北包種,南烏龍」之稱,茶葉外觀翠綠帶麗色,條索緊結且自然彎曲,茶湯水色蜜綠鮮活、香氣撲鼻、滋味甘醇、入口生津,在台北市的文山、南港、新店、坪林、石碇、深坑、汐止等地均有種植,在石碇這個地方,清朝時期,大菁(染料之一)為重要經濟作物,因英國商人在地設置商行,高價收購茶葉,使的居民紛紛開始種植茶葉,茶區終年溫暖涼爽,水氣豐沛,土壤肥沃,孕育出品質極佳的文山包種茶。<ref>[https://aa39998.wixsite.com/letsnewsmedia/0318 你喝台灣茶嗎?台灣茶區分佈大匯集!]</ref>
==台灣茶茶區及各地的特色===茶區=一、 梨山、八仙山茶區 本茶區均屬臺中市和平區,地質屬砂質片狀礫岩,土壤排水良好,但相對保水及保肥力不佳,但以臺灣山區多雨之氣候型態,其地質狀態對茶葉製造有利,在雨季連續下雨後,其茶菁含水量相對較低,適合製造香氣高、滋味清醇之特色茶。本茶區栽培品種以青心烏龍為主,製造茶類為輕發酵之半球形部分發酵茶,因地理位置及海拔差異,兩區所產製之茶類特質略有差異,八仙山茶區之茶質滋味較濃稠。梨山茶區因海拔高、氣溫低,部分區段一年只能採收 2~3 次,因其氣候冷涼,茶菁肥厚,成茶外觀色澤翠綠,水色蜜綠帶黃,香氣清揚,滋味清醇鮮爽為其最大特色。 二、 芬園茶區 本區僅小面積栽培,位屬八卦山脈最西段,地勢較低,栽培以青心烏龍及臺茶 12 號為主,產製之半球形包種茶與名間及青山茶區相類似,具清香或焙火特色。 三、 名間、青山茶區 名間茶區因其地勢平坦、土壤深厚、產量高,茶園更新較容易,故其栽培品種較多元;名間茶區早期栽培以武夷、青心烏龍、青心大冇為主,茶業改良場推出臺茶 12 號、 13 號後取代了原來的栽培品種,後續四季春品種因其早春晚冬茶菁產量高,亦適合機械採摘,復又取代了部分臺茶 13 號,目前名間茶區以臺茶 12 號及四季春為主要栽培品種。   產製茶類以半球形部分發酵茶為主,因其茶菁採用機械採摘,故其茶菁成熟度較足,採摘選擇於日出後不帶露水之茶菁,故其成茶香氣較揚,發酵滋味較易呈現,加以其製成之茶葉均經由機械挑除枝梗及黃片等,最終之茶葉成品外觀雖顆粒較小,但均勻度極佳。本區屬機採茶區,單位面積產量高,茶葉生產成本較低,是臺灣最佳外銷茶專業區。   近年因受紅茶再興之影響,名間茶區亦利用臺茶 12 號等夏季茶菁產製小葉種紅茶,因其海拔較低,溫度高,所產製的小葉種紅茶、滋味濃稠感頗足。   青山茶區與名間松柏嶺茶區同屬八卦山脈,但其位置偏西段,栽培品種、產製茶類及特色等與名間茶區相似,亦屬機採茶主要產區之一。 四、 竹山、鹿谷茶區 竹山鎮山坪頂茶區早期推廣以臺茶 12 號、臺茶 13 號為主,因其產量高、管理容易、產製技術純熟,且其部份茶園所產製之茶菁,外售至山下大型茶工廠製造,茶農收益穩定,且其屬山坡地,更新不易,至今仍保持以該品種為大宗。茶菁採摘以手採為主,產製茶類為半球形部分發酵茶,因其海拔約略 400-600 公尺,故其製茶發酵度較高,茶湯滋味濃稠度較足。夏季亦利用臺茶 12 號等茶菁產製小葉種紅茶,紅茶成品茶湯滋味濃稠感佳。   竹山鎮大鞍茶區,本區段屬後期開發之高海拔茶區,大部份為孟宗竹林開墾而成,土壤地力尚屬良好,加以新興茶區茶價高,茶農為保持地力,相對投入之有機資肥料等較為充足,故茶樹長期保持生長良好,茶菁品質優良,產製之杉林溪茶,香氣清幽,滋味醇厚。   鹿谷茶區因受地力衰退影響,除早期開發的彰雅、鳯凰、永隆三村仍保持青心烏龍品種,並維持故有園相外,多數茶農已移往地勢較高之大崙山開發新茶園,但仍以種植青心烏龍為主。鹿谷凍頂烏龍茶向來都以標榜高發酵度及深焙火,故其製茶過程仍保持較傳統之萎凋及發酵度,對後續的焙火技術更是特別講究,茶湯具有焙火香及茶香,滋味濃稠,香氣沉穩內斂。 五、 水里、信義茶區 南投縣水里鄉及信義鄉茶區,均位於濁水溪北岸,其地質屬性及其茶葉特質均與仁愛及梨山茶區相似,唯其海拔高度略低,加以開發較早,部分地力及茶樹有衰退老化現象。目前栽培品種以青心烏龍為主,製造茶類為輕發酵之半球形部分發酵茶,茶湯水色蜜黃,香氣滋味清醇。 六、 魚池、埔里茶區 魚池、埔里茶區屬日據時期最重要的紅茶產區之一, 1999 年中部發生 921 地震後,為振興地方產業才又開啟魚池紅茶的再興,目前魚池、埔里紅茶栽培品種以臺茶 8 號、臺茶 18 號為主及少面積臺茶 21 號。   為配合國內市場需求,目前魚池、埔里茶區之紅茶產製,已朝茶農自產自製之方式生產,以手採茶菁利用小型紅茶揉捻機,產製條形紅茶,且為配合國內消費者清飲紅茶之習慣,紅茶製程以優質紅茶之方向發展,不但注重茶湯香氣,滋味帶有紅茶茶湯的收斂性,尤其是臺茶 18 號(紅玉)的特有肉桂香及薄荷香,更是目前最受歡迎之茶品,另臺茶 21 號(紅韻)則帶有柚花香,滋味甘醇,亦是紅茶類多樣性選擇。 七、 仁愛茶區 南投縣仁愛鄉茶區,位於濁水溪以北,地質屬砂質片狀礫岩,土壤排水良好,但相對保水及保肥力不佳,但以臺灣山區多雨之氣候型態,其地質狀態對茶葉製造有利,在雨季連續雨天後,其茶菁含水量相對較低,適合製造香氣高、滋味清醇之特色茶。目前栽培品種以青心烏龍為主,製造茶類為輕發酵之半球形部分發酵茶,茶葉外觀翠綠,水色蜜綠帶黃,香氣清揚,滋味清醇。 八、 國姓、中寮茶區 國姓、中寮茶區因受 921 地震及高山茶興起之影響,多數茶園已棄耕,栽培品種以青心烏龍為主,產製茶類為半球形部分發酵茶,茶葉香氣清,滋味清醇。 九、 林內、古坑茶區   林內坪頂茶區地勢平坦,屬早期開發之茶區,栽培品種以青心烏龍、臺茶 12 號為主,產製茶類為半球形部分發酵茶;近年來受高山茶區興起之影響,部分茶園已荒廢或改種其他作物。   古坑茶區包含桂林、華山及樟湖等區域,亦屬早期開發之茶區,栽培品種以青心烏龍、臺茶 12 號為主,桂林及華山地區因受古坑咖啡興起之影響,多數茶農已放棄茶葉生產,改以經營庭園咖啡為主,因此大部份之茶園均已放棄,而樟湖地區之茶園則仍保持良好園相,此區屬向陽坡地,海拔雖不高,但茶菁品質佳,產製之半球形部分發酵茶,香氣清揚滋味鮮活。 十、 阿里山茶區   嘉義縣梅山、竹崎、番路及阿里山鄉等茶區,經多年整合後統以「大阿里山茶區」稱之,所產製之茶葉亦統一名為「阿里山高山茶」,這是臺灣「茶區名稱」整合成功的一個範例;本茶區位於北迴歸線附近,是茶樹生長適區,其土壤質地屬壤土,因大部份為坡地茶園,排水良好,終年水氣足,茶樹樹勢強,種植以青心烏龍及臺茶 12 號為主,產製茶類為半球形部分發酵茶,因其氣候適宜,屬發展較早之高山茶區,茶農具有高度之專業技術,成茶特質為香氣清爽,滋味醇和回甘性強。 十一、六龜茶區   高雄六龜茶區主要分布在六龜區寶來等地,栽培品種有青心烏龍、臺茶 12 號、臺灣山茶,以產製半球形部分發酵茶為主。雖其生長環境氣溫較高。但部分海拔較高之茶園,仍仿高山茶清香方式製造,茶質保有清醇滋味與香氣。 十二、滿洲茶區   屏東滿洲茶區所種植之茶樹為實生苗,故其園內茶樹各株之樹勢、萌芽期、芽色、葉形、色澤等均不一致,因其茶園組成特殊,產製之半球形部分發酵茶,滋味濃稠,苦中帶甘,與其他茶區有明顯區隔,故有其特殊性。<ref>https://www.tres.gov.tw/ws.php?id=2612</ref>=茶種=
各地茶種茶區因為茶種不同,環境氣候不同,製作方式都具有不同孕育了台灣各地區茶葉的特色與韻味。
* [[文山包種茶]]
2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