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东胡

增加 6,196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东胡是中国东北的古老游牧民族。是包羲太昊伏羲后裔东夷北迁后与胡人融合后的称谓,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大约130…”
东胡是中国东北的古老游牧民族。是包羲太昊伏羲后裔东夷北迁后与胡人融合后的称谓,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大约1300年。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代东北三大民族。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

== 名称 ==

辞海中这样描述东胡:"古族名。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春秋战国以来,南邻燕国,后为燕将秦开所破,迁于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燕筑长城以防其侵袭。秦末,东胡强盛,其首领曾向匈奴要求名马、阏氏和土地,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有一种说法认为东胡是"通古斯"的异写,持这类观点的人认为古中原史家并不注意历史词语的民族含义,往往把汉语与其他民族语言混淆记载,因此,在理解北方民族名称时不能不考虑这种历史原因。一般论,从《史记》开始史界都把典籍中的一个民族族称误读了,这就是"东胡",绝大多数甚至于全部历史学家都把这个语词看作是汉语词汇,理解为匈奴东面之"胡"。东胡 "有史学家是一个古阿尔泰语词(蒙古-通古斯语)Toung-gu(s)的音译,正确的读法是"通古(斯)",就是,"东胡"为"通古(斯)"一词的异写。在古阿尔泰蒙语中t、d;h、g往往不分,互相通用,因此"通古"被读成了"东胡"可能是有着一定的语言学基础的。而"通古"的"通"意为柳树丛,"古"为河流,"通古"的直译意为"柳条河"或"河岸上长满柳树的河",加上表示多数词性的词尾"s"后就演化为居住在河边的族群的族称--"通古斯",作为族称,意思是居住在河岸长满柳树河流边的族群,或者可以理解为是"住在柳河流域的人们",事实上,一开始是指居住在辽河上游柳河流域的族群,是在匈奴东进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这一称谓,这个称谓应该是他们的自称,就是自称为"住在柳河边的人"。匈奴东进后才成为匈奴的近邻,并被匈奴所灭。东胡并非因为在匈奴东而被称为东胡。"东胡"至少包含两个语族的族群:其一是蒙古语族;其二是通古斯语族。因而,败走后逐渐分化出两个或三个(甚至更多)与现代有关的民族。即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满族。近代以后,"通古斯"(东胡)一词,则专指现代的鄂温克民族,鄂温克族又可称为通古斯族。不过这种说法几乎没有史学界学者认同,是部分语言学家提出的说法 。

实际上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 山戎戎菽"。古东胡族曾是活动在滦河中上游及其东北部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它包括了许多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和匈奴一样,同属北方游牧民族。东胡,并非东胡族人自命之名,因《逸周书》记载了从周文王至东周周景王时期的事情,故成书时间最早是在东周。东周时期匈奴人自称胡 ,当时中原人把活动在匈奴(胡)之东的部族,皆称为"东胡",因此《逸周书》的作者把当时人们对东胡的称呼写进书中顺理成章。而之后的史记匈奴列传和辞海 都明确指明东胡"因居匈奴(胡)以东而得名"。 实际上东胡出现在历史上很早,但是因为《逸周书》成书在战国,作者写作都会采用当时的称呼,所以称之为东胡,至于以前东胡叫什么,或者说这个部落群有没有统一的名称目前已不可考证,期待有新的考古发现来填补空白 。

== 历史 ==

在商朝(约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

"东胡"一名最早见于成书年代可能是先秦的《逸周书》,《逸周书·王会篇》提到"东胡黄罴 山戎戎菽",据近人考证认为,早在商初东胡就活动在商王朝的北方。在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流域发掘的东胡人墓葬被认为是对上述说法的旁证。

《晋书》记载: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慕容廆,"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就是黄帝部落。

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东胡从有史记载以来,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

春秋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北部, 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 东胡曾打败过燕国,燕国的东北从上谷(河北怀来县一带)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东胡和赵国也是战事频繁。 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燕国曾大败过东胡,使东胡向后退却一千余里。燕国便从今河北怀来直到辽宁的辽阳一带修筑了长城,以防东胡。并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御东胡的南下。赵国的大将李牧在击败匈奴的同时,又一次战败东胡。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匈奴刚刚兴起时,也受东胡的敲诈勒索。匈奴的冒顿单于刚即位时,东胡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冒顿单于采用麻痹敌人的做法,对东胡的要求一一满足。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当然,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如后来退居乌桓山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就是东胡主要的部落集团。

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1820年代的法国汉学家连萨认为东胡即是通古斯语族,英国人巴克尔与法国人沙畹也有此说法,亦说通古斯民族起源于东胡。

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主要活动在当时燕国(现北京一带)的北部和东北部,也就是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
22,3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