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杨晦

增加 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杨晦'''  ({{bd|1899年|3月25日|1983年|5月14日|catIdx=Yang,杨}},原名兴栋,字慧修。[[辽宁]][[辽阳]]人。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家]]、[[剧作家]]。1952年—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学团体[[沉钟社]]成员。[[中国共产党]]党员。
==生平简介==
 
杨晦出生在东北辽阳小营盘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八岁入本村私塾,两年后入外村小学,后考入县立中学,因家乡灾荒,辍学考入沈阳东三省邮务管理局任邮务生。1917年暑假北京大学连续招考三次并降低了录取要求。杨晦前去报考,外语几乎交了白卷,但因作文出色被破格录取,就读北大哲学系。
1920年毕业,先后在沉阳第一师范学校、山西太原平民师范学校、河北定县、北平和天津等地教书。<ref>{{cite web |url=http://www.pku-hall.com/JTQKZZ.aspx?id=91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09-10-14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115022102/http://pku-hall.com/JTQKZZ.aspx?id=91 |archivedate=2010-01-15 }}</ref>1925年秋在[[北平]]与原[[浅草社]]成员[[冯至]]、[[陈翔鹤]]、[[陈炜谟]]等组织文学团体[[沉钟社]],出版期刊《沉钟》和“沉钟丛书”7种。[[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评价它“确是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杨晦在此时期发表了《笑的泪》、《楚灵王》等话剧和[[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莱蒙托夫]]小说《当代英雄》等译着。
1934年春由北平前往 [[ 上海 ]] ,1936年6月,与鲁迅、茅盾、巴金等在《作家》月刊上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暑假前,任上海同济大学附设高级中学历史教员。
1937年在上海[[同济大学]]所附高中任教,1938年因宣传抗日南下广东、广西。1941年—1946年先后在迁至陕西的[[西北联合大学]]和迁至重庆的[[中央大学]]任教。1947年到上海、香港等地任教。1948年11月,经党组织安排拟从香港转道解放区,因故滞留香港数月,1949年至北平,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称“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同年秋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直至去世。1949年出版文艺论集《文艺与社会》(上海中兴出版社),其中《曹禺论》一文颇具影响。
巡檢員、waterh
17,9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