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靖国

移除 12 位元組, 4 年前
升任司令
== 升任司令 ==
1938年7月1日,[[ 阎锡山]] 在吉县古贤村秘密召集晋绥军高级将领会议。会上,阎锡山从扶旧抑新,限制新派势力的目的出发,强调:"欲抗敌成功,必须先求军队本身的存在。欲存在,须以弱变强;欲成功,须以弱胜强。"要求旧军用政治动员、合理统御等措施来发挥士兵的创造性,实行避实就虚,不失时机不吃亏的作战原则,灵活地消灭敌人。根据阎锡山的思路,王靖国建议在各军、师中设立军政干部学校,为本部队培养青年军官和政工干部。提倡在部队中开展"新的教育、新的统御、新的管理、新的作战"的所谓"四新教育"。并形成正式决议。会后,与此同时,几所干部学校相继创办:夏,"山西军事干部学校"在吉县成立;10月,"[[民族革命青年军官教导团]]"在乡宁组建,11月开始,阎锡山仿效蒋介石庐山集训的办法,将其中下级军官分期分批调到临时首府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集训。
同年12月,日军六路围攻阎锡山所在的吉县城东小河畔集训基地,阎锡山密令长官部及省府机关人员撤向河西,自己则于当晚带参、秘、侍从等少数几人随军转进至吉县东山五龙宫地区。为了迷惑日军,王靖国奉命乔装,乘坐阎锡山常用的小轿穿吉县城关西行,佯示西渡。日军信以为真,宣称:"皇军进攻吉县,已将王靖国主力击溃,阎锡山着青衣小帽,乘二人小轿,逃往黄河以西。"阎锡山听后,哑然失笑,不无幽默地说:"我不是还在这里吗?看样子日本人的进攻要结束了。"遂令各军分路截击。此后,阎锡山假戏真做,于1939年1月底西渡黄河,驻于秋林镇。王靖国随行至秋林,襄赞军务。同年2月,阎锡山所部扩编,成立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三共四个集团军,王靖国升任[[第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1939年3月25日至4月22日,阎锡山在秋林召集晋绥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亦即有名的[[秋林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师、独立旅以上的军队干部、各区专员、保安司令以上的行政干部,以及一部分县长、公道团县团长、牺盟会县特派员等正式代表102人,列席代表65人。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报告抗战形势、检讨过去错误,并决定今后的工作目标、路线和方法。会上,王靖国首先在所部十九军中建立政治主任制,委派高瑞岚为军政治主任。又从西安招聘一批抗日青年作为部队政治工作的骨干。同时,成立抗日宣传队以壮声势。会议根据阎锡山的意图决定此后的中心工作五项:增加选训一万有力干部;组训一百万有国家观念、民族意识,自己负责不容人不负责的政治力量的民众;建立现代化有基础三十万团力的铁军;实现强民政治,说服行政,取得民心;普遍建立健全巩固的抗战游击根据地。在会议进行中,以王靖国、薄毓相等为代表的山西旧派势力通过与以薄一波、续范亭为代表的山西新派势力的激烈交锋,给牺盟会、动委会以及山西新军施加压力。
会后,在阎锡山授意下,秋林会议规定的五项中心工作之一:"建立现代化有基础三十万团力铁军",成为王靖国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为此,他利用担任秋林集训团副团长,代表团长阎锡山主持团务的便利,在受训军官中秘密活动,进行人员和组织上的准备。同年9月,在经过必要的策划之后,王靖国召集已经活动好的温怀光(骑一军代军长)、王乾元(第三十四军代军长)、赵恭(暂编第四十四师师长)、于镇河(第三十三军军长)等十几名军官秘密到阎锡山家里举行秘密整军会议。会议是在一种家庭气氛中进行的,与会者个个都小心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阎锡山俨然一位德高望重的家长,一开始就摆出一付"怒其不争"、"狠其不能"的架势,故意责骂旧军人不争气,不会练兵,不会组织,不会和共产党、牺盟会作斗争。待阎锡山发泄完之后,温怀光见风使舵,根据王靖国事先的安排,首先表态:"我们是军人,是绝对服从会长的。会长没有让我们组织,我们就不能组织。如果准许我们组织,我们一定能够组织的更好,与会长同生共死,共患难。"与会的其他人立即附和,并顺势提出建立铁军组织。见火候已到,阎锡山话锋一转,表示:既然大家有这样的要求,那就积极筹划参与建组织、建铁军吧。惟妙惟肖的表演,使[[ 王靖国]] [[ 阎锡山]] 预谋好的事情变成了阎锡山的顺从民意。
== 成立铁军 ==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