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叶笃义

移除 5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3人物生平
4人物著作
折叠编辑本段 == 人物简介==叶笃义叶笃义
叶笃义(1912年-2004年),安徽安庆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社会活动家。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法律出版社社长,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宪法修改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第一届中央委员、第二届中央常委兼办公厅主任、第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四届中央常委、第五届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第六届中央副主席,第三届民盟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
他是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候补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
叶笃义的译作有《美国外交史》《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折叠编辑本段 == 人物年表==
1912年1月出生于天津。
1996年9月患严重脑血栓而偏瘫。
2004年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2]
折叠编辑本段 == 人物生平==折叠 === 坚定的爱国情怀===
叶笃义生于1912年,在他成长过程中,承接了五四运动民主与科学的追求,以及反帝爱国的优良传统。他和同时代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具有坚定的爱国情怀。
1934年,叶笃义大学毕业后,由于成绩优秀,1935年,不经意间得到了官费留学 [[ 法国 ]] 的一个名额。但是,当录取通知书和船票送给他后,他却毅然放弃了。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不去呢?他淡淡地说,当时国家在那样危难的时刻,日本人都到了家门口了,连学生都在为国家的命运抗争(他指我置身其间的一二·九运动),我出去干吗?还不如留在国内为国家民族做点事(叶笃义因为在燕京大学的优异成绩,深得校长司徒雷登的青睐。由于这一层关系,在有美国参与的国共两党和谈时,他作为民盟的代言人与已担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多有沟通。1946年国共和谈破裂、民盟被迫解散后,司徒雷登力劝他到美国去,并表示,愿意推荐他到联合国去工作。他表示坚决拒绝)。
1936年,他与几个弟弟一起创办了宣传进步爱国思想的"知识书店",这个书店实际上是天津中共地下党的一个掩护机关。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特务机关要对书店下手,首先得到消息的叶笃义只好停业躲避,书店被迫匆匆关门了。
如果说此前是出于对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同情,那么1938年秋,叶笃义通过张东荪介绍,则与中共地下党员接上了关系,从此就成为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热心追随者和参与者。
1938年秋天,叶笃义随张东荪来到北平,同在沦陷区的中共地下党合作,开展抗日救国的工作。1943年6月,叶笃义只身秘密前往山西太行解放区,与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参谋长滕代远会晤,共同商讨抗日救国合作事宜。7月7日,叶笃义代表 [[ 张东荪 ]] [[ 彭德怀 ]] 共同签署了"七七抗日协定"。随后,按照党的安排,在沦陷区开展抗日救亡的工作。
抗战胜利后,叶笃义在重庆加入民盟,并任中央委员。在这期间,他与民盟和其他民主党派成员一道,参与国共和平谈判与以 [[ 周恩来 ]] 为首的中共代表团密切合作,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反对内战。
1948年七八月间,国统区学生举行大规模反美示威运动。司徒雷登发表一个声明,威胁说学生们要"自食恶果"。叶笃义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对司徒雷登的声明表示不满--尽管司徒雷登是他的老师,但他也要提出批评。他在上海《展望》刊物上以"陈光"的笔名发表《不要打破温度计--警告司徒雷登先生》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借用司徒雷登讲过的一个比喻--学生运动是代表社会舆论的温度计,镇压学生运动如同不愿见到温度改变而打破温度计那样愚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这个比喻来批评司徒雷登的做法。同时,叶笃义代表民盟的张澜、黄炎培、罗隆基向司徒雷登递交一封抗议的信。他同时把自己的这篇文章也交给司徒雷登,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