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烏龍茶

移除 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烏龍茶 '''譯名為(Oolong tea)
烏龍茶原產於 [[ 福建省 ]] ,是以烏龍種製造的茶,屬福建茶系,烏龍茶源于武夷.據說原來茶樹都是野生的,並非由人工栽培,在那些野生茶樹中,也不是完全屬同一品種。烏龍茶指的是制茶分類中的半發酵茶類,其製作特點是茶鮮葉未經殺菁;一面萎凋,一面振動、攪拌,進行有控制的一定程式的發酵即現代稱之為“做菁”的工序,然後高溫炒揉烘焙而成。莊任在《烏龍茶的發展史與品飲技術》中說“迄今我們見到的敘述烏龍茶製作方法的最早文字,以西元1717年曾任崇安縣令陸廷燦《續茶經》(西元1734年)所引王草堂 [[ 《茶說》 ]] 最為明確。”忽視了早於《茶說》40年的武夷茶僧釋超全《武夷茶歌》(約1685-1700年)雲:“景泰年間(西元1450-1456年)茶久荒,嗣後岩茶亦漸生。凡茶之產惟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平洲淺渚土膏輕,幽谷高崖煙雨膩。凡茶之候視天時,最喜天晴北風吹,苦遭陰雨風南來,色香頓減淡無味。如梅斯馥蘭斯馨。大抵焙時候天氣,鼎中籠上爐火紅,心閑(一作專)手敏工夫細”概括了烏龍茶的這一條經驗:茶葉採制期間,乾燥涼爽的氣候有利於茶葉形成香多味濃的上乘品質,而氣溫濕度的“南風天”則難於製作好茶。名僧茶詩中的製作過程,正是如今烏龍茶做菁工藝的前提。王草堂於康熙乙丑。據《同安縣誌》、《廈門志》、《廈門史話》《武夷山志》(西元1711年)至武夷,隱居於武夷山莊,整理《武夷志。》閱讀了釋超全《幔亭詩稿》,見到《武夷茶歌》極為讚譽地說:“釋超全 [[ 《武夷茶歌》 ]] ‘如梅斯馥蘭斯馨,心閑手敏工夫細’形容殆盡矣”可知王草堂是受《武夷茶歌》之啟示,於是才寫出《茶說》。
古代武夷茶採制特點:陸廷燦在《續茶經》引《隨見錄》雲:“凡茶見日則味奪,唯武夷茶喜日曬。武夷造茶,其岩茶的僧家所制者最為得法。”又引王草堂《茶說》得到證實。武夷茶自穀雨采至立夏,謂之頭春。約隔二旬複采,謂之二春,又隔又采謂之三春。頭春葉粗味濃,二春、三春葉漸細,味較薄,且帶苦味矣。夏末秋初,又采一次,謂之秋露,香更濃,味亦佳。但為來年計惜之,不能多采耳。”《茶說》論述烏龍茶制焙方法更為詳細。“茶采後以竹筐勻鋪,架于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後再加炒焙。陽羨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蘿龍井,皆炒不焙,故其色純。獨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攤、攤而摝(振動)香氣發越即炒,過時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複揀去老葉及枝蒂,使之一色焙之以烈其氣,汰之以存精力。乃盛於簍乃鬻於市”。
在群茶中其中有一株茶樹蟠旋著一條黑蛇,然而這條黑蛇好像很馴良,茶農去採摘茶葉,黑蛇也不會咬人,茶農將所摘下來的茶菁製成茶葉,味道滋味特佳,此地出產的茶葉就稱為「黑蛇茶」;又因中國人常將十二生肖中的蛇,避諱地稱為「小龍」,「黑蛇茶」名稱不雅,閩南語中「烏」與「黑」同音,且中國人喜龍不喜蛇,故「黑蛇茶」又變成了「烏龍茶」。這只是一種傳說,其正確性則有待考證,當做大家閒談的茶話而已。<ref>http://eportfolio.lib.ksu.edu.tw/~4950S095/blog?node=000100002</ref>
烏龍茶,也叫青茶、半發酵茶,以茶的創始人而得名。是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 烏龍茶的產生, 還有些傳奇的色彩,清朝雍正年間,在福建省安溪縣西坪鄉南巖村裏有一個茶農, 也是打獵能手,姓蘇名龍,因他長得黝黑健壯,鄉親們都叫他 “烏龍”一年春天,烏龍腰掛茶簍,身背獵槍上山采茶,采到中午,一頭山獐突然從身邊溜過,烏龍舉槍射擊但負傷的山獐拼命逃向山林中,烏龍也隨後緊追不舍,終於捕獲了獵物,當把山獐背到家時已是掌燈時分,烏龍和全家人忙於宰殺、品嘗野味,已將制茶的事全然忘記了。
龍的形象及其寓意,本來是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而它在中國文化中由於世俗化的兩端分道揚鑣。在封建統治日益強化的同時,龍原本就是有那種主宰人的命運的歷史威力,又被進一步渲染,以至尊崇有加,被引入宮廷,最高統治者以“真龍天子”自居。龍被賦予神的美善特質的同時,亦被視為可以給人帶來幸福的吉祥物,所謂“龍鳳呈祥”及“龍團鳳餅”(寓龍騰鳳翔之意)以龍命名的事物比比皆是,說明中國人對它有著特殊鍾愛。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古代帝王自命為龍的化身,自命真龍天子所用物品,表示珍貴。往往以“龍”為稱謂或以圖案來顯示萬乘之尊,故烏龍茶結合其外觀以名烏龍,似是順理成章。北宋《事物紀原》中談到北苑龍茶,乃太宗遣使造龍鳳茶以別庶飲。宋代北苑貢茶稱龍團,品級雖不同,但仍以龍字來形容。明代龍團改為散茶之後,還沿襲了北苑龍團名。烏龍茶名只能是由宋代龍團鳳餅貢茶演變而來,因為龍團改散茶後,茶葉經過曬、炒、焙加工之後,色澤烏黑,條索似魚,(也稱為龍)以後商人為了表示武夷茶的珍貴,則以烏龍為商標。<ref>https://slingpc.pixnet.net/blog/post/305915508</ref>
翌日清晨全家人才忙著炒制昨天采回的 “茶青”。沒有想到放置了一夜的鮮葉,已鑲上了紅邊了,並散發出陣陣清香,當茶葉制好時,滋味格外清香濃厚,全無往日的苦澀之味,並經心琢磨與反復試驗,經過萎雕、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 終於制出了品質優異的茶類新品 : 烏龍茶 。
而台灣的凍頂烏龍茶歷史悠久,據《臺灣通史》稱::『臺灣產茶,其來已久,舊志稱水沙連(今南投縣埔裏、日月潭、水裏、竹山等地)社茶,色如松羅,能避瘴祛暑。至今五城之茶,尚售市上,而以凍頂為佳,惟所出無多。又據傳說,清咸豐五年(1855年),南投鹿谷鄉村民林鳳池,往福建考試讀書,還鄉時帶回武夷烏龍茶苗36株種於凍頂山等地,逐漸發展成當今的凍頂茶園。凍頂在台灣省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山麓高台地,四季寒冷,年終雲霧常罩,故稱凍頂。
凍頂烏龍茶的產地-鳳凰山
凍頂烏龍茶,產于臺灣省南投縣鳳凰山支脈凍頂山一帶。凍頂山是鳳凰山的支脈,居於海拔700米的高崗上,傳說山上種茶,因雨多山高路滑,上山的茶農必須蹦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故稱此山為“凍頂”。凍頂山上栽種了青心烏龍茶等茶樹良種,山高林密土質好,茶樹生長茂盛。主要種植區鹿穀鄉,年均氣溫22℃,年降水量2200毫米,空氣濕度較大,終年雲霧籠罩。茶園為棕色高粘性土壤,雜有風化細軟石,排、儲水條件良好。每年採摘於4~5月和11~12月間,標準為一芽二葉,色澤蒼綠,湯色呈金黃帶綠,具有花香甘甜滋味。 凍頂茶的特徵凍頂烏龍茶屬青茶類,是茶葉中兒茶素經氧化15~20﹪的輕發酵茶,外觀色澤新鮮墨綠,茶條半球型而緊結整齊,水色金黃澄清明麗,香氣清香撲鼻,滋味圓滑醇厚入喉甘潤韻味無窮。<ref>https://jamesz.pixnet.net/blog/post/21998908#:~:targetText=%E5%8F%88%E6%93%9A%E5%82%B3%E8%AA%AA%EF%BC%8C%E6%B8%85%E5%92%B8%E8%B1%90,%E7%BD%A9%EF%BC%8C%E6%95%85%E7%A8%B1%E5%87%8D%E9%A0%82%E3%80%82</ref>
 凍頂茶的特徵凍頂烏龍茶屬青茶類,是茶葉中兒茶素經氧化15~20﹪的輕發酵茶,外觀色澤新鮮墨綠,茶條半球型而緊結整齊,水色金黃澄清明麗,香氣清香撲鼻,滋味圓滑醇厚入喉甘潤韻味無窮。<ref>https://jamesz.pixnet.net/blog/post/21998908#:~:targetText=%E5%8F%88%E6%93%9A%E5%82%B3%E8%AA%AA%EF%BC%8C%E6%B8%85%E5%92%B8%E8%B1%90,%E7%BD%A9%EF%BC%8C%E6%95%85%E7%A8%B1%E5%87%8D%E9%A0%82%E3%80%82</ref>
=外部連結=
98,5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