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牟宗三

增加 84 位元組, 4 年前
人物生平
<p style="text-indent:2em;">'''<big>牟宗三</big>''',[[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华西大学、[[中山大学]]、金陵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大学]]、中国文化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教授。1987年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其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
== 人物生平 ==
1909年4月25日,出生于 [[ 山东 ]] 省栖霞县蛇窝泊镇牟家疃村。
1918年,9岁,入私塾。
1921年,12岁,转入蛇窝泊镇新制小学。
1927年,入 [[ 北京大学 ]] 预科,两年后升入哲学系。
1928年秋,国民革命军占领北京,国民党人把他列为预备党员,后退出,开始潜心读书。
1930年,由预科直接升入北大哲学系,兴趣集中在易经和怀特海哲学,对易经宇宙论的玄思和形而上学的灵魂十分欣赏。此乃其知觉的解悟学思阶段。
1932年冬,读大学三年级,正式师从 [[ 熊十力 ]] ,契悟关于生命的问题。其学思由构架的思辨转为客观的悲情。
1933年,完成第一部学术著作《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及其道德哲学》。同年大学毕业,任教于山东寿张乡村师范。
1934年秋,离开寿张乡师,北上 [[ 天津 ]] ,在社会科学院与哲学家 [[ 张东荪 ]] 、社会活动家 [[ 张君劢 ]] [[ 罗隆基 ]] 往来,加入 [[ 张东荪 ]] 组建的国家社会党。
1935年,第一部学术著作《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及其道德哲学》正式出版。
1936年秋,赴 [[ 广州 ]] ,任教于私立学海书院。同年,学院解散,旋北上返北平。
1937年春,任国家社会党机关刊物《再生》杂志主编。回乡时路过山东邹平,参观 [[ 梁漱溟 ]] 的乡村建设实验,与梁意见不和。七七事变后,几经辗转,只身前往桂林。
1938年初,在 [[ 广西 ]] 田间中学教书,构思、草写《逻辑典范》。同年底,应 [[ 张遵骝 ]] 之邀至 [[ 昆明 ]] ,无职业,生活费由张资助。
1939年秋,张遵骝返沪,遂困于昆明,致函张先生。熊先生极力相助未果;自重庆往璧山狮子场拜晤被日机炸伤的熊先生。同年认识 [[ 唐君毅 ]] ,与其成为学问与性情最相契的一位朋友。
1940年,以讲师名义进入大理民族文化书院,着手酝酿《认识心之批判》。精神极度痛苦,生命极度萧瑟,由虚无之感、悲剧之创伤契入佛教心情。
1941年1月,《逻辑典范》正式出版。同年大理文化书院解散,与张君励关系疏离。返重庆北碚任教于梁漱溟筹建的勉仁书院,依附熊十力。与梁不相谐。
1942年秋,辞去勉仁书院教职,由唐君毅推荐至 [[ 成都 ]] 华西大学哲学系任讲师,独立讲学自此始。撰写《认识心之批判》。在此间,道德文化意识特强,客观悲情一直在昂扬着。
1945年,由成都转至 [[ 重庆 ]] ,任教于中央大学哲学系,与唐君毅共事。国社党改为民社党,正式退出。
1946年春,随中央大学撤往 [[ 南京]];秋,轮任中大哲学系主任。与友人 [[ 姚汉源 ]] 创办《历史与文化》月刊,因经费无着,出四期而停刊。
1947年秋,因系内矛盾而转往金陵大学、江南大学。
1948年,与熊十力同赴浙江大学哲学系任教。
1949年春,由 [[ 杭州 ]] [[ 上海 ]] [[ 广州 ]] 。同年春夏之交,只身乘船去台湾。赴台前,曾托人前往家乡接王夫人与两个儿子,未果。
1950年秋,应台湾师范学院(后改为台湾师范大学)之聘,一批关心中国文化的中国青年学子集聚于身边,共同探讨中国的历史文化。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