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爱沙尼亚

增加 2,83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剧名= 爱沙尼亚|圖片 = [[File:7-140414222202342.png|缩略图|居中|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AE%C9%B3%C4%E1%D1%C7%B9%FA%C6%EC&mode=1&did=2#did2 原图链接][http://www.sj33.cn/sc/logo/flag/ouzhou/201404/38279.html 图片来源于设计之家网]]]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爱沙尼亚共和国'''(爱沙尼亚语:Eesti Vabariik,英语:Republic of Estonia),简称爱沙尼亚,与南方的[[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南岸,西南濒临里加湾,南面和东面分别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国土总面积45339平方公里,主体民族为[[爱沙尼亚]]族,总人口131.3万(2015年),首都塔林。 <ref>[1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oz_678770/1206_678820/1206x0_678822/ 爱沙尼亚国家概况],外交部网,2019年8月</ref>
爱沙尼亚的国名(Eesti)可能来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著作《日耳曼尼亚志》中描述的被称为“Aestii”的人群。该国拥有大量油页岩和石灰石以及覆盖47%领土的森林。
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13~16世纪先后遭普鲁士和丹麦侵占,16世纪被瑞典, [[丹麦]]和[[波兰]]瓜分,17世纪全境被瑞典占领,18世纪并入俄罗斯帝国,1918年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同年2月德国乘虚而入占领爱沙尼亚。同年11月,苏俄宣布对爱拥有主权。在此期间,爱沙尼亚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20年2月,苏俄承认爱沙尼亚独立。1940年6月,受到苏联的武装侵略而全境沦陷。7月,在苏联的策划下,成立了傀儡政权。8月,被苏联吞并 ,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8月20日,正式宣布独立。 [[File:89 1.jpg|缩略图|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AE%C9%B3%C4%E1%D1%C7%BE%B0%C9%AB&mode=1&did=3#did2 原图链接][http://m.sohu.com/a/68994619_395887/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爱沙尼亚在1994年加入[[北约]] , 2004 ,2004 年加入[[欧盟]],2011年加入欧元区。由于其高速增长的经济,资讯科技发达,爱沙尼亚经常被称作”波罗的海之虎“,世界银行将爱沙尼亚列为高收入国家。爱沙尼亚也是全世界空气质量最优最舒适的国家,首都塔林被誉为“洗肺圣地”。
=='''基本信息'''==
{| class="wikitable"
|货   币||欧元 || 时   区 ||UTC+2(夏时制:UTC+3)
|-
|政治体制|| 议会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 ||总统:柯斯迪·卡留莱德,总理:于里·拉塔斯 <ref>[2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oz_678770/1206_678820/1206x0_678822/ 中国同爱沙尼亚的关系] ,外交部网,2019年8月</ref>
|-
|人口数量 ||131.9万(2018年1月)|| 人口密度 ||31.1人/平方公里(2016年) <ref>[3http://data.worldbank.org.cn/country/EE 爱沙尼亚gdp、人口] ,世界银行网,2019-07-01</ref>
|-
|主要民族||爱沙尼亚人|| 主要宗教||基督教路德宗、东正教、天主教 <ref>[4http://news.cri.cn/20180627/b650f867-32bd-a95d-d012-cd90291044fb.html 欧盟9国签意向书欲组建军事部队 意大利拒绝加盟] ,国际在线网,2018-06-27</ref>
|-
|国土面积 ||45339平方公里 || 水域率|| 4.56%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File:2008031716362266065.jpg|缩略图|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B2%B5%C0%B6%FB%BE%B0%C9%AB&mode=1&did=1#did0 原图链接][http://www.7676u.com/Books_News/27787.html 图片来源于互动百科网]]]
爱沙尼亚民族形成于12~13世纪。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等占领和统治。
从1710年开始,爱沙尼亚受[[俄罗斯帝国]]统治长达200多年。1918年2月24日宣布独立,成立爱沙尼亚共和国。次日,德军占领塔林。同年11月,苏维埃俄国宣布对爱沙尼亚拥有主权。 <ref>[5http://info.2012.163.com/country/3761.html 伦敦奥运会参加国家介绍-爱沙尼亚] ,网易网,2012-10-24</ref>
===第一次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的1918年2月25日,爱沙尼亚的德裔居民在德林斯汉森男爵领导下发动暴动,请求德国军队进入爱沙尼亚。根据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苏俄)与德意志帝国签订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简称布列斯特合约),苏俄将芬兰、爱沙尼亚斯特兰(爱沙尼亚)、里夫兰(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地区割让给德国,苏俄军队和俄国赤卫队从这些领土上撤出。之后德国曾试图在被苏俄割让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地区建立一个从属于德意志帝国的波罗的海联合公国,以梅克伦堡的阿道夫·弗里德里希公爵为元首。
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共和国享有独立于苏联的主权的声明,1989年1月通过了将爱沙尼亚语定为官方语言的法令,同年2月24日恢复了第一共和国时期的蓝黑白三色国旗,8月和11月通过了新的选举法。
===第二次独立===
[[File:Ci h0 c0 t0.jpg|缩略图|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AE%C9%B3%C4%E1%D1%C7%BE%B0%C9%AB&mode=1&did=14#did13 原图链接][https://www.tuniu.com/g3622/tipnews-156907/ 图片来源于途牛网]]]
1990年2月24日,爱沙尼亚公民经选举产生了成员为464人(包括1940年后被流放的爱沙尼亚人代表35人)组成的爱沙尼亚会。同年3月选举产生的新一届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主权,并进入独立前的“过渡时期”。该年5月,最高苏维埃宣布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的国名,并且规定只有经该苏维埃批准通过的法律才可在爱沙尼亚施行。
1991年8月19日苏联发生八一九事件,爱沙尼亚于8月20日宣布独立。最高苏维埃主席阿诺德·吕特尔指示正在芬兰访问的外交部长,在得到政府特别指令前留在那里,以便必要时建立流亡政府。俄罗斯联邦于8月26日发表声明,承认波罗的海三国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独立要求,并且特别指明俄罗斯对三国放弃要求修改边界的权利。
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脱离苏联,宣布恢复独立。9月17日,联合国宣布接纳爱沙尼亚为成员国。
爱沙尼亚领土上的[[俄罗斯]]军队于1994年全部撤出,爱沙尼亚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2019年6月7日,联合国大会选举爱沙尼亚、尼日尔、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突尼斯和越南5国为2020年和2021年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ref>[6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635423 爱沙尼亚等5国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澎湃网,2019-06-08</ref>
=='''自然环境'''==
===区域位置===
[[File:2014121906545020.jpg|缩略图|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AE%C9%B3%C4%E1%D1%C7%B5%D8%CD%BC&mode=1&did=1#did0 原图链接][http://map.ps123.net/world/11284.html 图片来源于地之图网]]]
爱沙尼亚位于东海岸,面积45227平方公里,东与俄罗斯接壤,南与[[拉脱维亚]]相邻,北邻芬兰湾,与芬兰隔海相望,西南濒里加湾,边界线长1445公里,海岸线长3794公里。
===气候特征===
主要城市(100,000人以上):塔林(Tallinn)、塔尔图(Tartu)、纳尔瓦(Narva)、科赫特拉-耶尔韦(Kohtla-Jaumlrve)、派尔努(Paumlrnu)、维尔扬迪(Viljandi)、拉克韦(Rakvere)、西拉梅(Sillamaumle)、马杜(Maardu)、库雷萨雷(Kuressaare)、沃鲁(V&otilde;ru)、瓦尔加(Valga)、哈普萨卢(Haapsalu)、约赫维(J&otilde;hvi)。
===首都===
[[File:Cii 0.jpg|缩略图|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AE%C9%B3%C4%E1%D1%C7%BE%B0%C9%AB&mode=1&did=23#did22 原图链接][https://www.tuniu.com/g3622/tipnews-42309/ 图片来源于途牛网]]]
[[塔林]](Tallinn),始建于1248年丹麦王国统治时期,1991年恢复独立后成为爱沙尼亚共和国的首都。塔林市位于爱沙尼亚西北部,濒临波罗的海,历史上曾一度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塔林港是爱沙尼亚最大的港口。气候受海洋影响明显,春季凉爽少雨,夏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气温4.7℃。共分8个区,总面积为158.3平方公里。2006年全市人口为39.9万。
=='''国家象征'''==
爱沙尼亚旗(爱沙尼亚语:Eesti lipp)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1:7。旗面由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蓝、黑、白三色。旗的正常大小为105 × 165 厘米。在爱沙尼亚语中,国旗通常叫做“sinimustvalge”(意思为“蓝—黑—白”),是以色条的分布从上往下称呼的。
===国徽===
[[File:20100527023453831 8547.png|缩略图|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AE%C9%B3%C4%E1%D1%C7%B9%FA%BB%D5&mode=1&did=9#did8 原图链接][http://www.zwbk.org/Lemma_PictureShow.aspx?pid=20100527023453831_8547.png&title=%E7%88%B1%E6%B2%99%E5%B0%BC%E4%BA%9A%E5%9B%BD%E5%BE%BD&lid=48392 图片来源于中文百科网]]]
爱沙尼亚徽是根据原爱沙尼亚省和首都[[塔林]]的徽章制定的,中心图案是金地上的三头蓝色[[雄狮]]。这些雄狮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丹麦统治时期。国徽基部是翠绿的北欧橡树枝叶。爱沙尼亚的历史是一部反抗异族征服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史,爱沙尼亚民族饱经沧桑,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惯。爱沙尼亚徽就是爱沙尼亚历史和文化的鲜明写照。
===国歌===
===外交政策===
把加入[[欧盟]]和[[北约]]作为重点,同时保持与北欧各国及波罗的海三国的传统合作关系,并努力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
[[File:WKgB4l .jpg|缩略图|350px|[http://pic.sogou.com/d?query=%B0%AE%C9%B3%C4%E1%D1%C7%BE%B0%C9%AB&mode=1&did=27#did26 原图链接][https://www.mafengwo.cn/ 图片来源于马蜂窝网]]]
===同中国的关系===
1991年9月11日,中爱沙尼亚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92年初中国在爱沙尼亚设立大使馆。1993年2月,[[中国]]向爱沙尼亚派驻大使。爱沙尼亚于1997年在华设立大使馆并派驻临时代办。2002年4月,爱沙尼亚向中国派驻首任大使。
2006年,中爱沙尼亚双方分别开展了一系列庆祝建交15周年的活动:[[李肇星]]和帕依特外长互致贺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举办招待会、中国驻爱沙尼亚大使举行招待会等。
2006年中爱沙尼亚双边贸易额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0.8%。其中,爱沙尼亚从中国进口4.6亿美元,向中国出口2.8亿美元,同比增长46.5%和394.2%。爱沙尼亚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等(占81.3%)、五金及其制品(占9.8%)、木材及木制品(占2.5 %)、植物产品(占2.5%)、纸浆、纸张及其制品(占1.2%)等。爱沙尼亚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等(占54.9 %)、纺织原料及其制品(占12.3%)、五金及其制品(占8.3%)、日杂制品(占7.2%)、塑料、橡胶及其制品(占3.8%)。
== '''參考來源''' ==
{{Reflist}}
[[Category:710-799 史地類:世界史地]][[Category:740 歐洲史地總論]]
10,7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