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杨开慧

增加 2,18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粗体文字'''{{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杨开慧
| 图像 =
=== 青年时代 ===
1913年, [[ 杨昌济 ]] 从国外归来,任教于长沙湖南省立第一师范。 ''' 杨开慧 ''' 跟随母亲陪伴从国外留学回湘的父亲,杨开慧与毛泽东杨开慧与毛泽东从乡下到长沙大鹅塘居住。杨昌济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吸引着向上有为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经常去杨家向老师请教各种救国救民的大道理,正是在这其间,杨开慧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从迁居长沙到杨昌济病逝,杨开慧没有再进入学校,一直在家里由父亲指导自学。当毛泽东等来家向父亲请教时,她总是搬一条小凳坐在旁边,听他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研讨朝代兴衰,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毛泽东和杨开慧日渐熟悉。
1918年6月, 从乡下到长沙大鹅塘居住。[[ 杨昌济 应聘为北京大 ]]以渊博的 教授,举家北迁。同年秋, 识和高尚的品德吸引着向上有 了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 [[ 毛泽东 ]]、[[蔡和森]]、[[萧子升]]等经常去杨家向老师请教各种救国救民的大道理,正是在这其间,'''杨开慧''' 第一次 见到[[毛泽东]]。从迁居长沙 北京,前去看望老师 杨昌济 并在 病逝,''' 家小住,并经恩师介绍 开慧'''没有再进入学校 一直 北京大 家里由父亲指导自 图书馆任助理员 当[[ 毛泽东 虽是暂住杨 ]]等来 向父亲请教时 她总是搬一条 师妹和 凳坐在旁边,听 接触的机会却多了 们谈论治学、做人之道 毛泽东每天清晨起来坚持洗冷水澡锻炼身体 研讨朝代兴衰 而且寒冬腊月都是这样坚持着,这也使得杨开慧从内心深处对他产生了一种敬佩,正是这时 探寻救国救民真理。[[ 毛泽东 ]] ''' 杨开慧 开始相爱 '''日渐熟悉
1918年6月,[[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举家北迁。同年秋,为了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前去看望老师[[杨昌济]]并在杨家小住,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毛泽东]]虽是暂住杨家,小师妹和他接触的机会却多了,[[毛泽东]]每天清晨起来坚持洗冷水澡锻炼身体,而且寒冬腊月都是这样坚持着,这也使得''' 杨开慧 '''从内心深处对他产生了一种敬佩,正是这时[[毛泽东]]和''' 杨开慧'''开始相爱。 1919年12月8日, [[ 毛泽东 ]] 率驱张(敬尧)代表团第二次到了北京,也住在杨家。不久, [[ 杨昌济 ]] 染病, ''' 杨开慧 ''' 日夜侍于病榻之侧,并为父亲读书读报。每期《新青年》是必读之书,从这里, ''' 杨开慧 ''' 汲取了许多新思想新道德。
1920年1月, [[ 杨昌济 ]] 不幸病逝,北京和长沙的教育界都为杨昌济开了追悼会, [[ 毛泽东 ]] 以半生半婿的身份参加守灵,帮助料理后事,父亲病逝后 ''' 杨开慧 ''' 随母亲、哥哥回湖南。
''' 杨开慧 ''' 回到长沙,得到父亲生前好友的关照,在 [[ 李淑一 ]] 父亲的帮助下进入教会学校福湘女中读书,和后来成为 [[ 柳直荀 ]] 烈士夫人的 [[ 李淑一 ]] 住在同一寝室。 ''' 杨开慧 ''' 在校期间不做礼拜,破坏校规,还经常出去搞学生运动,奔走于各校组织讲演队走上街头,宣传学联的主张。因此不久被保守的福湘女中开除。
1920年8月, [[ 毛泽东 ]] 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 ''' 杨开慧 ''' 得知书社缺经费后,还回家动员母亲把父亲去世时亲友油画:杨开慧与毛泽东油画:杨开慧与毛泽东们送的奠仪金,拿出一部分来支持 [[ 毛泽东 ]] ,同时她还参加了书社的工作。
1920年9月, ''' 杨开慧 ''' 串联了福湘、周南两女校的5名女学生,毅然进入岳云男子中学,成为全省男子中学中第一批女学生。在湖南教育界、学界就妇女教育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男女同校”成为讨论中的热门话题。要开风气之先,需有勇敢者带头,需要非凡的魄力和胆识。 ''' 杨开慧 ''' 想进男校,和 [[ 毛泽东 ]] 商量, [[ 毛泽东 ]] 非常支持。
1920年冬,杨开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这年年末,她与毛泽东结婚。
=== 革命岁月 ===
杨开慧雕像杨开慧雕像1921年夏, [[ 毛泽东 ]] 同何叔衡一起,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初, ''' 杨开慧 ''' 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党龄而论, ''' 杨开慧 ''' 在女性中仅次于北大的 [[ 缪伯英 ]] (何孟雄之妻),共产党第二个女党员的身份。中共“一大”后, [[ 毛泽东 ]] 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任区委书记, ''' 杨开慧 ''' 负责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成了 [[ 毛泽东 ]] 的得力助手。他们把家安在了长沙市郊外清水塘22号,这也是区委所在地。她经常往来于文化书社、船山学社等党的秘密联络点,传送党的文件和指示,协助 [[ 毛泽东 ]] 收集资料,抄写文稿,同时照料 [[ 毛泽东 ]] 的生活起居,使他有精力从事日益繁重的革命工作, ''' 杨开慧 ''' 当时把她母亲也接来跟着住在一起。
1922年, [[ 毛泽东 ]] 创办了湖南青年图书馆, ''' 杨开慧 ''' 主持图书馆的一切事务。同年10月, ''' 杨开慧 ''' 生了第一个孩子,取名 [[ 毛岸英 ]] ''' 杨开慧 ''' 一边带孩子,一边协助 [[ 毛泽东 ]] 工作。1923年4月, [[ 毛泽东 ]] 到上海党中央工作,任中共中
[[File:杨开慧4.jpg|缩略图|杨开慧|[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8503/20160717112856-1572523709.jpg/0 原图链接]]]
央组织部长。同年11月,次子 [[ 毛岸青 ]] 在板仓家中出生。1924年, ''' 杨开慧 ''' 带着岸英和岸青两个孩子也来到了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纱厂组织女工夜校,为此还专门学习用上海话讲课。
1925年2月,随 [[ 毛泽东 ]] 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协助 [[ 毛泽东 ]] 创办农民夜校,在农民夜校担任教员。她不仅一直照顾丈夫生活并带孩子,也帮助联络同志,还帮毛泽东找资料、抄写文章。
同年12月,离开韶山转往广州协助 [[ 毛泽东 ]] 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负责联络工作。
1926年,随 [[ 毛泽东 ]] 在广州开展革命工作。
1927年初, [[ 毛泽东 ]] 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 ''' 杨开慧 ''' 把大量的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工整地抄写下来。3月, [[ 毛泽东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上首次刊登,里面也凝聚了杨开慧的心血。同年4月,三子 [[ 毛岸龙 ]] 在武昌出生。
杨开慧油画杨开慧油画“八七”会议后, [[ 毛泽东 ]] 潜回湖南,赶到板仓看望在此隐蔽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又在 ''' 杨开慧 ''' 陪伴下潜入长沙,住进了岳父留下的那座挂着“板仓杨”匾额的房子。 [[ 毛泽东 ]] 日夜进行暴动的准备, ''' 杨开慧 ''' 则照料着丈夫的生活。8月底, [[ 毛泽东 ]] 去指挥秋收起义,行前嘱咐杨开慧照顾好孩子,参加一些农民运动。 ''' 杨开慧 ''' 给丈夫带上草鞋,要堂弟杨开明送一程,并叮嘱 [[ 毛泽东 ]] 最好扮成郎中(医生)。这次话别,是这对夫妇的永诀。
此后, ''' 杨开慧 ''' 独自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面对严重白色恐怖,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 ''' 杨开慧 ''' 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斗争整整3年。
=== 被捕牺牲 ===
1930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湖南军阀何健把对朱、毛红军的仇恨都发泄到 ''' 杨开慧 ''' 身上。他出了1000银元的杨开慧与毛岸英(右)、毛岸青杨开慧与毛岸英(右)、毛岸青赏格捉拿 ''' 杨开慧 ''' ''' 杨开慧 ''' 在群众的掩护下,几次都逢凶化吉躲过了敌人的追捕,但在同年10月24日, ''' 杨开慧 ''' 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被军阀密探发现后被逮捕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 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寄信给杨家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解放后,[[毛泽东]]仍常怀念'''杨开慧'''。1957年,他给故人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当年推荐[[杨昌济]]去北京大学任教的章士钊曾“骄杨”当作何解,毛泽东则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 人物评价 ==. 当年到过[[毛泽东]]家的一些人回忆称,'''杨开慧'''从外表看是位很文静、贤惠的女子,见到外人言语也不多。但从她留下的信稿和表现看,其内心世界丰富,意志异常坚强
1930年11月14日 '''杨开慧'''受到父亲的教诲和环境影响,有许多自由,解放的新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堪称社会上少有的蔑视封建习俗的思想解放的女性。这不仅体现为自由恋爱、不举行婚礼便组成家庭,更重要的在于她跟随[[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在共产党正式建立的几个月后便加入。她为革命不惜牺牲 也不仅是忠于爱情,更主要体现为信仰坚定。从政治角度上讲,这位站在时代前列的女性,确实无愧于"骄杨"之称! 2001年,时任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在''' 杨开慧 '''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评价说''',杨开慧'''烈士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最早的优秀党员之一,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无论在革命蓬勃发展的时期,还是在白色恐怖的岁月,她都以满腔的热情,追随毛泽东同志致力 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在她被捕以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她大义凛然、从容 就义, 年仅29岁 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
在江西指挥红军反“围剿”的毛泽东得知 ''' 杨开慧 牺牲 '''受"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熏染,有良好品德,是一个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忠厚传家的好女儿;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聪慧、刻苦、多思、朴素的好学生;还是一位忠贞爱情 消息 好妻子;是一个大爱无疆 寄信给 忠义教子的好母亲!''' 家说:“ 开慧 之死 '''不仅因为是革命的英勇烈士、[[毛泽东]]的忠贞的妻子而深受中国人民的敬仰 也因 莫赎 为"忠烈为民的好学生、忠义教子的好母亲"而备受当地居民的颂扬
解放后 2009年9月10日 毛泽东仍常怀念 ''' 杨开慧 。1957年,他给故 ''''''粗体文字'''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柳直荀的遗孀李淑一回信时,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第一句就是“我失骄杨君失柳” 物" 对女子的称呼本应用“娇”字,当年推荐杨昌济去北京大学任教的章士钊曾“骄杨”当作何解,毛泽东则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头),焉得不骄?”
1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