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張五常

增加 26,09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張五常.jpg|缩略图|240px|frame|[http://y0.ifengimg.com/a/2014_21/479c91285d75419.png 原圖鏈接][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523/12394911_0.shtml 來源網站]]]
'''張五常''' (Stephen N.S. Cheung,1935— )著名 [[ 經濟學家]], 在[[香港]]筲箕灣西灣河出世, 有11兄弟姊妹 , 他排行第九。 張五常年幼時因香港戰亂跟隨家人逃到廣西, 直到1945年才回港繼續讀書。 1959年張五常到美國就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主攻經濟, 1967年取得博士學位。 在美國期間遇到當時經濟學大師[[佛利民]]和[[高斯]], 深受兩人影響, 成就張五常為現代經濟學大師的地位。<ref>{{cite web|url=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00717/14249573|title=住所火警 張五常兄長危殆|publisher=蘋果日報網站 |date=2010-07-17|accessdate=2019-01-19}}</ref>
==佃農理論==[[佃農理論]]是 張五常 在1967 就讀芝加哥大學 的博士論文。 因香港戰亂跟隨家人逃到廣西, 此篇論文在1969 直到1945 被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 , 才回港繼續讀 名佃農理論。<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zh-hk/culture/y2gozzk.html|title=邊看邊聊|經濟學家張五常的收藏品味|publisher=新民晚報 發表于文化|date=2017-11-30|accessdate=2019-01-19}}</ref>佃農理論中談到關於產權和合約的關係,此理論後來也被引用於新時代的共享經濟 有經濟學者認為共享經濟在根本上也是產權和合約的一種安排。<ref>{{cite web|url=http://monthly.hkej.com/monthly/article/id/1328291/%E5%85%B1%E4%BA%AB%E7%B6%93%E6%BF%9F%EF%BC%9F%E4%B8%8D%E5%B0%B1%E6%98%AF%E5%BC%B5%E4%BA%94%E5%B8%B8%E5%8D%8A%E4%B8%96%E7%B4%80%E5%89%8D%E7%9A%84%E3%80%8A%E4%BD%83%E8%BE%B2%E7%90%86%E8%AB%96%E3%80%8B%EF%BC%81|title=共享經濟?不就是張五常半世紀前的《佃農理論》!|publisher=信報財經新聞|date=2016-02-25|accessdate=2019-01-19}}</ref>
1959年張五常到美國就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主攻經濟, 1967年取得博士學位。  在美國期間遇到當時經濟學大師[[佛利民]]和[[高斯]], 深受兩人影響, 成就張五常為現代經濟學大師的地位。<ref>{{cite web|url=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00717/14249573|title=住所火警 張五常兄長危殆|publisher=蘋果日報網站 |date=2010-07-17|accessdate=2019-01-19}}</ref> ==人物履历== 张五常,香港经济学家。 1935年 -- 在[[香港]][[西湾河]]太富街十二号二楼出生。 1938年 -- 到邻家念幼稚园,老师叫吴姑娘,与其哥哥同校。 1941年 -- 十二月[[日本]]占领香港, 后先到[[澳门]],经[[惠州]],曲江(今[[韶关]]),最后避难至[[广西]][[桂林]],[[柳州]]等地。 1945年 -- 返港后求学广东[[佛山]][[华英中学]],考学不入,升学后又降级,最后被开除。 1948年 -- 就读[[香港湾仔书院]]。 1952年 -- 就读[[香港皇仁书院]],第一年留级,重读一年后中文仍差一分才及格,因而被开除学籍。 1954年 -- 在香港父亲的文来行工作,习摄影。 1954年 -- 赴[[加拿大]][[多伦多]]求学,无果,曾从事摄影。 1959年 -- 就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商科,后转读经济。 1961年 -- 攻读硕士学位,导师[[赫舒拉发]]。 1963年 -- 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资格口试不过,导师赫舒拉发和现代产业经济学创始人[[艾智仁]]。 1967年 -- 在[[长堤大学]]完成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轰动西方经济学界,同年到芝加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69年 -- 转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后被聘为教授。 1982年 -- 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系系主任。 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2000年 -- 退休。并开始着手著写<<经济解释>>。 2002年 -- 屡访各大学演讲,在大陆掀起“张五常热”。 2003年 -- 遭美国政府指称逃税而遭通缉,委托律师控告美国政府。 2008年 -- 为[[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1910-2013 ) 著写小书<<中国的经济制度>>大获好评。 张五常一向狂傲不羁,喜出狂言,在经济学圈内有“狂生”之称。 ==重要经历== ===求学生涯=== 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门·阿尔奇安]];他与现代产权大师[[科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 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学家中,恐怕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这只是张五常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张五常还是中文世界最好的经济学散文家,他的《[[卖桔者言]]》风靡一时;他是著名的摄影家,可与香港著名的摄影家[[简庆福]]等人一比高下;他对书法艺术了如指掌,在谈到中国各家各派的书法艺术时真是龙飞凤舞,愉悦之情洋溢于表。 ===博士论文一鸣惊人=== 1959年起,张五常进入[[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1966年初,张五常以“佃农理论:应用于亚洲的农业和台湾的土地改革”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并写了十一页的提纲,希望能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当时阿门·阿尔奇安是张五常的导师。 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后来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其中的几文在期刊上发表后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 ===与科斯神交深受赞赏=== 约翰逊是当时研究佃农理论的权威,张五常对他的分析手起刀落。约翰逊不仅不介意,还再三要赫氏催促张五常申请芝大每年一个的奖金。1967年秋天,张五常到[[芝加哥大学]]任职,并在开学后几天就到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拜访了科斯。张五常和科斯成了好朋友。80年代张五常到了香港,一位教授路经此地,告诉张五常一个故事: 科斯到他们大学演讲,听众济济一堂。在演讲中,科斯直截了当地说,引用他的思想的人都引用得不对。到了个人提问时,一位听众问道:“当今之世,有没有一个引用你的思想的人是引用对了的?”科斯回答说:“只有张五常”。怪不得科斯在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奖仪式的演讲词中,多次提到张五常教授对新制度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最劣的教师”=== 1991年,在[[香港大学]]一些所办的“最差教学奖”的选举中,张五常被选为“最劣的教师”。张五常荣登劣座,几乎全香港哗然!其实,这十分自然,如果按照东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标准,张五常的教学肯定会与其要求不合。 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如:1991年到[[瑞典]]对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讲,1998年到美国任西部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讲)。 ===中国经济制度分析的第一人=== 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非张五常莫属了。张五常受著名新制度经济学大师科斯、阿门·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亲传,与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耳濡目染,一代新制度经济学宗师呼之欲出,科斯在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诺斯也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经济思想的影响。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应该是把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引入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张五常将产权制度的分析方法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并创立了“新租佃理论”。 张五常以纯粹的制度分析对中国的农业改革、城市企业改革、中国金融改革及中国腐败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论点。 可以说,20世纪整个80年代张五常完全献身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制度分析、政策建议,其在香港用中文写的《[[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的前途”、“中国的经济革命”等著作一时洛阳纸贵,风流万千,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的改革者及青年学子。 ==主要成就== 张五常,新浪专栏作者,在交易费用、合约理论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8年后获博士学位;后在华盛顿大学任教授。1982年返港担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至2000年退休。 张五常教授著作甚多,求学之时,就凭一本《佃农理论》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返港后,以一系列用中文下笔的专栏文章在华文世界取得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是《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等。2000年来下笔完成的三卷本经济学著作《经济解释》,2005年末更出版英文学术文集《张五常英语论文选》(Economic explanation : Selected papers of Steven NS Cheung)。此两书,被认为是集张五常平生学术功力之大成、也将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经典著作。 1.经典之作 《佃農理論》 [[佃農理論]]是張五常在1967年就讀[[芝加哥大學]]時的博士論文。 此篇論文在1969年被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 , 書名佃農理論。<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zh-hk/culture/y2gozzk.html|title=邊看邊聊|經濟學家張五常的收藏品味|publisher=新民晚報 發表于文化|date=2017-11-30|accessdate=2019-01-19}}</ref>佃農理論中談到關於產權和合約的關係,此理論後來也被引用於新時代的共享經濟。 有經濟學者認為共享經濟在根本上也是產權和合約的一種安排。<ref>{{cite web|url=http://monthly.hkej.com/monthly/article/id/1328291/%E5%85%B1%E4%BA%AB%E7%B6%93%E6%BF%9F%EF%BC%9F%E4%B8%8D%E5%B0%B1%E6%98%AF%E5%BC%B5%E4%BA%94%E5%B8%B8%E5%8D%8A%E4%B8%96%E7%B4%80%E5%89%8D%E7%9A%84%E3%80%8A%E4%BD%83%E8%BE%B2%E7%90%86%E8%AB%96%E3%80%8B%EF%BC%81|title=共享經濟?不就是張五常半世紀前的《佃農理論》!|publisher=信報財經新聞|date=2016-02-25|accessdate=2019-01-19}}</ref> 《佃农理论》之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其重要性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而且其中的几文在期刊上发表后也成了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例如,由EdwardElgar出版社出版的经济理论经典文选中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一书,在选出这个学派最有影响与代表性的40篇文章中,其中两篇就是《佃农理论》的主要章节。 《佃农理论》主要是以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作出了新解释,推翻了以往的传统理论,建立了“新佃农理论”。 其理论的要义是透过某些因素的变动,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样。如果产权弱化,或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时,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如果能确定土地为私人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这种由案例实证中演绎出的一般理论后来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2.主要论文 主要论文有:“私有产权与分成租佃”、“交易成本、风险规避以及合约安排的选择”、“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价格管制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交易成本范式”等等。 部分英文论文: 《佃农理论》,1969 《合约的结构与非私产的理论》1970 《[[蜜蜂的寓言]]》,1973 《儿女的产权与婚姻合约》1974 《价格管制理论》,1974 《[[社会耗费之迷]]》1978 《企业的合约性质》,1983 《新制度经济学》1993 《交易费用的范式》1998 部分中文文章(集): 《卖桔者言》 ,1984 《[[中国的前途]]》,1985 《再论中国》,1987 《三岸情怀》,1987 《凭栏集》,1991 《[[随意集]]》,1992 《往日时光》,1993 《卷帘集(上、下)》,1998 《挑灯集》,1999 《学术上的老人与海》,2000 《[[张五常论教育]]》,2001 《张五常论学术》,2001 《狂生傲语》,2001 《经济解释》,2000年11月01日至2002年10月23日连载 《[[中国的经济制度]]》 2008年6月 3.图书著作 [[科学说需求]] (经济解释, 卷一) 供应的行为 (经济解释, 卷二) 制度的选择 (经济解释, 卷三) 五常学经济(经济解释, 卷四) 经济的看相与把脉 [[三岸情怀]] 中国的前途 存亡之秋 [[伟大的黄昏]] 学术上的老人与海 挑灯集 [[卷帘集]] 凭栏集 随意集 《中国的经济制度(神州大地增订本)》,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 《多难登临录:金融危机与中国前景》,中信出版社,2009年11月 《五常学经济(神州大地增订本)》,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 《[[货币战略论:从价格理论看中国经验]]》,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 《[[新卖桔者言]]》 中信出版社,2010年2月 ==轶事典故== ===粮食安全=== 2008年4月16日,发现张在腾讯上的文章《[[粮食如何算安全?]]》 在两会的研讨中,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受到重视,而要减少农民人口的声浪似乎是提升了。在此同时,粮食安全问题的声浪提升得更大。后者是二百多年前欧洲重农主义的思维,“粮食安全”的表面解释是一个国家的农产品需要自供自给,不靠进口。这几年中国的农用地减少,自产的粮食下降,中国成为一个粮食进口国,是以为忧。 我曾经指出,作为人口最多的大国,比例上优质的耕地实在少,要成为经济强国,中国一定要让大量的农民人口转到工业上去。这样一来,大量进口粮食无可避免。至2005年,是好些地区工业用地的回报率比农业用地的回报率高出10倍以上,而一部小[[电视机]]出口可以换取大约一吨非优质的白米进口。农转工可图之利可谓大矣。 一年多来,可能由于政府对农业与农民的多方协助,农转工的速度显然不足,因为工业大叫民工荒。虽然2005年的经济整体发展还算好,但路线是走错了。继续下去,这路线的不良效果会明显化。爱护农民是鼓励他们转往工业,协助他们留于农业,早晚害了他们。 我们今天不容易估计中国的农民究竟是人口的百分之几。官方的数字是69%,但半农半工的人口多得很,而不在市区的工厂越来越多。以全职农业算(例如两个半农算一个),农民的人口百分率应该低于69%。不这样,直觉的判断是中国不会见到有骄人的工业发展。纵观外国经验,要成为经济强国,中国的全职农民要下降至人口的25%左右。这含意着中国的粮食要大量进口了。 安全吗?我曾经指出,没有任何供应,能比让他人赚钱的供应来得安全。就算国与国之间有政治纠纷,有禁运的可能,有钱可赚的商人总有办法,何况世界上有那么多农业出口国要互相竞争。要走向经济强盛之途,中国没有其他选择。但我可以提供三点,增加粮食供应的安全性。 (一)政府全部开放粮食进口,让私营(或称民营)的商人处理,绝不限制牌照数量。这是毫无农业的香港从来没有缺粮的主要原因。数之不尽的零散粮食商人,互相竞争,各出奇谋,各有门路,有什么战争或政治上的风吹草动,他们总有办法。 (二)在海上以浮笼养鱼与在海滩殖蚝、蛤等,有利可图的例子早有前科。政府要把所有宜于人工繁殖海产的海岸与海滩,以招标的形式租出去,让民营投资者博一下。 (三)界定与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容许有权利界定的农地有自由转让权。当然,不少地区政府要靠土地租出或卖出为生计,而农、工、商、住的土地用途的划分是一门湛深的学问,篇幅所限,这里不说了。 客观地看,中国需要的知识进口、石油进口、铁矿进口等,比农产品进口更重要,但为什么两会不讨论这些进口的不安全呢?我的答案是:不能不进口的,无可奈何,于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客观地看,农产品也是不能不进口的,而外国的供货商人远比石油或铁矿为多。 ===记者报道=== 张五常是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1997年,他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一职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 张五常是演讲大师,从欧美到中国,从大学的讲坛到法院的殿堂,从智囊会所到公众论坛,听者包括学生、教授、家庭妇女、小职员、企业家、总理、总书记,有人说是微言大义,有人说是危言耸听。几天前,他来广州中山大学做演讲,听众之多,反响之强,中大教师无出其右。 张五常是公认的产权理论大师,他的朋友如科斯、弗里德曼、[[阿尔钦]]等学界泰斗说他是“百年来只此一人”。张五常拒绝诺贝尔经济学奖,理由是评奖委员会太“功利”,他引用了一句广东家乡话“面子是人家给的,架子是自己搭的。”但他公开称:“我的文章中至少有六七篇100年后还有人读,哪个诺贝尔奖得主敢这样说。” 张五常看不起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因为“他们不明世事”。他自己,除了正儿八经的学生和教授生涯之外,逃过荒,做过生意,卖过古董,搞过艺术展,打过官司,当过分析员,自然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他的文章格外简单,却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张五常讲话直截了当,不给人丝毫面子,因为他爱真理,而且因此骄傲。他说,1983年的一个晚上,写完《[[企业合约的本质]]》一文,虽尚未成稿,但已知是传世之作,一百年后还会有人阅读,“于是,我仰天大笑。” 张五常有一头蓬乱卷曲的白头发,虽然六十几岁,看上去仍然十分卡通。他的经历也是卡通化的,有一种现实世界缺少的简单和戏剧化。比如他小时候常常逃学,两次被开除出校,中学都没毕业,可是他从进大学到成为正教授,仅仅花了9年时间。他的专业是经济学,但是他和香港三位名[[摄影家]]一起出摄影集,而书法成就,则获得[[上海]][[中国画院]]封为画师。 初初见到张五常,那感觉是不大好的。在白天鹅酒店的大堂吧,张顶着他那一头乱发,没有什么笑容,在一群人的簇拥下出现——名人,权威的排场逼人而来,我有点想放弃这个采访了。但是我很快知道自己错了。乱纷纷坐定之后就发现,除了他太太和两三好友,七、八个年轻人都是本地的普通大学生甚至中学生。不管他们问什么,张总是乐于回答,渐渐高兴起来,口若悬河。 看样子他是真的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从早到晚,没有一点疲倦不耐烦的神色。他第二天还跑到中学去演讲——中学生怎么听得懂他那新制度经济学呢?他跟他们讲怎么读书,怎么挑老师,说“老师很重要,但是也不是这么重要”。学生们鼓掌鼓得快疯了。 人活到一个境界是没办法的了。象张五常,他即使坐在一张不大舒服的椅子上,也是很自在的。在中学演讲,每当学生咬紧牙关鼓掌,他就往椅背上一靠,手臂垂下来——还是很自在的样子。他是不会让自己不舒服的。他肆无忌惮地评论书法,摄影,音乐,也是鲜明的“张式”的,好是好得不得了,天下第一,坏就是垃圾,一钱不值。眼睛里从来没有权威。当然,这你就不能象对他的经济学那么认真了。他拍黑白照片,有中国画的韵味。他拍人物,却是影楼式的干净艳丽,把美丽的太太拍俗了。 读那么多书,又还懂得运用肢体语言,他的握手是温暖而舒服的。走在沙面的小路上,他和太太自顾自手拉着手,把一班人甩在后面。他的身材瘦而高,年轻一点的时候大概称得上玉树临风。2009年他仍然说话风趣,喜欢和美女吃饭。张太说他,“事后都不记得了,跟我说,上次吃饭在旁边那个女的是不是你?”真有他的,这样就过关了。 他的太太美丽而能干,在美国有自己的事业——可不是家庭妇女。在内地,他太太做他的普通话翻译——几乎是同声翻译。教授在生活上是个好伴侣吗?他太太说:“看你要求的是什么了。他真的非常可爱。”又取笑他,“吃穿是不讲究的,人家一看他衣服就知道他太太回来了,他自己是不会配颜色的。 吃饭也马马虎虎,有时候吃完了说,‘不好吃’,可是他也吃了很多。”两夫妻一般的好口才,说出话来刮辣松脆,活灵活现,跟一般口讷的读书人大不同。 小档案: 履历: 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1967年获博士学位。 1967年—1969年,在[[芝加哥大学]]与[[诺贝尔]]经济获得主弗里德曼和科斯等工作。 1969年,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 1982年—2000年,任香港大学教授、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1997年,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一职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 学术贡献: 对财产权影响经济行为的重要性的信念,使他几乎是排除一切地集中研究交易费用的各个方面。他几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使他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在领奖演辞中指出,张五常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也为得奖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目前正在撰写集数十年学术研究精华的著作《[[经济解释]]》。 ===诺贝尔奖=== 这么多年来,张五常离诺贝尔奖总是咫尺天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代产权大师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其中多位公开宣布或者承认,自己的经济学思想曾得益于这位叫斯蒂芬的中国人。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却被邀请的经济学者,张五常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有人曾直言不讳地问他:为何你张五常一直与诺贝尔经济学奖无缘?张五常笑道:“我的11个朋友都得了诺贝尔奖,就剩下我一个了,可能我太厉害了吧!”典型的张式回答。 事实上,他在西雅图教书时,与巴泽尔和诺斯有个研讨小组,但他从不参加。少有的一次,只听了一半,就站起来说,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浪费时间,听这种没有一点意思的讲演?说完转身离开。 他兴致勃勃地看着这个世界,如同在当年的西河湾街头游荡,乐趣无穷。 在[[华盛顿]]任教时,张五常家的房子在海边,他就近观[[鳟鱼]]溯流而上、产卵、再回到海中的生命周期,并且思索渔民如何处理以大海为家的鳟鱼,由此想到所有权的归属问题;跑到苹果园养蜜蜂,写出《蜜蜂的寓言》;十多年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像个疯子一样”,卖橘子、卖珠宝,研究市场交易中的现象,逛出了《经济解释》。 1983年的一个晚上,当他写完《企业合约的本质》一文,虽尚未成稿,但已知是传世之作,一百年后还会有人阅读。 但是,他也太不懂得“谦虚”二字了。反感他的人,不得不承认他在经济学理论上的造诣和天赋,却看不惯他身上的狷狂之气。一些老派学者尤其担心,他宣扬的随心所欲、不合常规学术训练的成长路经,会带坏了后生晚辈们。 对于“狂妄自大”的指责, 张五常在《[[上帝之子]]》一文中借[[莫扎特]]之名言给以反驳:“漠视一个人的成就而批评他是骄傲的人,自己才真是骄傲了。” “别人都说我是天才。但是,你不知道,我写论文有多累。我想天才应该不会这么累的。我应该不是天才。” ===“经济学家就是被人利用的”=== 1982年,张五常应香港大学的邀请,从美国回港任教。当时,他已是美国经济学界数一数二的华人经济学家。在契约理论、信息经济学和产权分析理论上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使得他回归港大任教成为当时香港学界、商界甚至政界的一件盛事。 回到故地,张五常意气风发。对于一个对现实怀有浓厚兴趣的经济学家来说,没有比参与和影响一个占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经济体变革进程更激动人心的事了!他本就不是一个埋头书斋的夫子。 “狂士”确也算得上多才多艺,摄影、书法及艺术收藏方面皆有可观。仗着这点资本,他曾嘲笑老朋友弗里德曼只有学问的世界,没有艺术的世界。 但更为人所知的是他见诸各报的散文,他的经济散文妙趣横生,即使是不懂经济学的人一样爱看。他爱搅和国内的热点问题,常常抛出惊人之语,譬如“号召打开秦始皇的陵墓”、譬如“中国现在的制度是最好的制度”。 这是个骄傲的老头,为自己过人的智力优势得意洋洋,对于自己真能扮演的角色和分量,并非不清楚。其实,要是不明白,残酷的现实终究也会让他明白这一点。 被人追捧得最高的时候,在内地到处巡回演讲,到处布道,台下学子无数;门前冷落时,蜗居在一水之隔的香港,在博客上和报章上继续着自己对国内外政策事务的观点和建议,万般滋味在心头。杨小凯生前曾中肯地评价他在性格上诸多的弱点,他说,“张最大的缺点,是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包括和政府的关系。” 冷暖自知,聪明如张五常,焉能不知其中的道理? “我的名气是你们给的,不是我要的。”“我关心中国发展,这是事实。但我怎么能改进社会呢?你们不能把我看得那么高。其实,经济学者就是被人利用的,他要实行什么政策,就说张五常怎么讲、是支持。如果批评他有什么坏政策,就不理你了。” 身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的张五常果真会像一些媒体传言的那样,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中国人吗?诺贝尔奖委员会是否正在收集张五常的资料?日前,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负责诺贝尔奖评选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对记者的答复是:在委员会作出决定之前,候选人的任何资料都是个秘密,他们不对任何传闻作出评论。 记者就此采访了正在成都讲学的张五常。张五常表示,确有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有关人士在收集他的资料。关于诺贝尔奖,他说,许多时候是别人一厢情愿。诺贝尔奖是很珍贵的奖项,张五常认为:“我在经济学里面四十年的苦苦研究只是得到了一个获此殊荣的机会。”有记者问张五常:如果您获了诺贝尔奖,您认为最可能获奖的理由是什么?张五常回答说,最可能的是1969年写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诺贝尔奖委员会每年都会向成百上千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发函,让他们提名来年诺贝尔奖的候选人,提名一般在每年的2月1日截止。接下来,诺贝尔奖委员会将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对候选人的成就进行考查并作出选择,最终的结果会在每年的10月公布。 个人观点 张五常:不是房价太高而是收入太低 房地产无泡沫。 对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泡沫问题争论由来已久,而且对于房产的泡沫大小等等问题让老百姓一头雾水。2012年经济学家张五常对此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应和解释。 经济学家张五常2012年12月16日表示,中国房地产市场并不存在泡沫,民众买不起房的主要原因“不是房价过高而是居民收入过低”。 张五常在当日的“凤凰财经峰会”上表示,当前民众买房的需求应该得到鼓励,因为购房对普通人来说是财富累积的重要方式。 ==視 頻1==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77Z3Om2C8
|alignment=inline
|description= 張五常手書蘇軾《永遇樂》贈蕭生〈蕭若元:退休蕭析〉2018-10-31
}}
  ==视频2==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s9mF2Y9gRU
|alignment=inline
|description= 張五常:對美零關稅「中美貿易戰上上策」發佈日期:2018年12月2日
}}
  ==视频3==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3gT7BksuE4
|alignment=inline
|description= 張五常淺談中國經濟與印度經濟的差距 發佈日期:2017年12月31日
}}
 
==參考資料==
{{Reflist}}
===外部連結===
*[https://www.master-insight.com/author/zhangwuchang/ 灼見名家 張五常]
*[http://blog.sina.com.cn/zhangwuchang 张五常的博客]
128,80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