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族群

增加 262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About|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File:民族1.jpg|'''民族'''的其他意思缩略图| [https://baike.baidu.com/pic/%E6%B0%91%E6%97%8F/665/0/574e9258d109b3de0eddd6d7c1bf6c81800a4c2a?fr=lemma&ct=single#aid=0&pic=574e9258d109b3de0eddd6d7c1bf6c81800a4c2a 原图链接] 民族 (消歧義)|'''人'''的其他意思| :中华 (消歧義)|''' '''的其他意思| 共和国 |'''族'''的其他意思|族}}{{Distinguish|國族| 群|人種}}分布图]]{{人类学}}
'''民族''',又称'''人''',简称'''民'''、'''族'''。
在汉语的实际表达中,其中一种解释是,民族是血缘和文化的共同体。在中国大陆,官方一般认为民族是文化概念而不是血缘概念,然而卻將父母的民族成分作為認定公民族屬的前提。而[[中华民族]]這一概念本身较为偏向[[国族]]概念。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党人试图以當時漢族地區为界建立一个[[汉民族]]国家來反抗清廷的民族壓迫,此时的[[中华]]和[[汉族]]的意义等同,为[[族群]]概念。而革命党人提出[[五族共和]]后,[[中华民族]]被升格为表示全中国内的所有族群,成为[[国族]]概念。
[[File:民族2.jpg|缩略图|[https://baike.baidu.com/pic/%E6%B0%91%E6%97%8F/665/0/574e9258d109b3de0eddd6d7c1bf6c81800a4c2a?fr=lemma&ct=single#aid=0&pic=b3ba5d16fd5adc6920a4e9b9 原图链接]民族:中国民族分布图]]
== 概述 ==
===字源與意義===
====主觀意識來定義====
 對某些學者而言,民族的本質是主觀上的意識(subjective consciousness),而不是任何客觀上共享的特質,不論這些特質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或者是生物上的。 [[ 賽頓-瓦特森 ]] 這樣表示,「當一個社群裡面佔相當部分的人認為他們是一個民族的時候(consider themselves to form a nation),或者是表現得像他們已經是一個民族的時候(behave as if they formed one),一個民族就存在了」(Seton-Watson 1977, 5)。  [[ 霍布斯邦 ]] 也採取類似的立場,而將民族定義為「一群人當中,有相當比例的人認為他們是一個『民族』的成員(regard themselves as members of a “nation”)」(Hobsbawm 1992, 8)。正是在這種意義下,葛納才會一方面宣稱,是先有鬥爭,然後民族才可能隨之而來;另一方面他也強調,一個民族必須是由一群彼此認為同屬於一個民族的人所組成的(Gellner 1983, 48-9)。他這樣表示,
{{quote|民族是人們的信念、忠誠、和連帶的人工產物。正因為他們彼此承認對方是同胞(recognition of each other as fellows),…… 所以他們才會變成一個民族,而不是因為其他共享的特質。…… [這種彼此間的承認]讓他們和非成員之間有了清楚的界線。|(Gellner 1983, 7)|}}
===馬克思主義意義下的「民族」===
 
[[馬克思]]去世之後,[[恩格斯]]在1884年所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的第一本經典著作。提到了民族形成的規律。人結合成群;由血緣關係組成原始的家庭型式並形成親屬制度,逐漸排除同胞的性交關係;共祖的血族團體結成氏族,氏族結成部落,進而結成部落聯盟,融合成「民族(Volk)」;隨著生產力的增加,分工擴大,新的生產關係出現,新階級產生,使得氏族制度漸漸不能負荷而消滅,隨之產生由「新民族(Nation)」組成的國家。
}}
日後,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建國之後,即引史達林定義的這四項民族特徵,為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進行民族識別和民族認定。
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民族的定義<ref>[http://theory.people.com.cn/GB/14820097.html 民族概念:民族纲领政策的理论基础]</ref>:
====註釋====
1. 關於「nation」這個詞彙應當如何翻譯成中文的討論,可以參考陳光興(1994,163-4);[[黃昭堂]](1994,202-3);浦薛鳳(1963,166-73);以及朱浤源(1988,118-25)。
2. 關於赫德和民族主義相關的重要作品,可以參考Herder (1969, 1992)。至於和赫德相關的研究,可以參考Ergang (1966)。
<references/>
===參見===
{{div col|3}}
*[[族群刻板印象]]
129,21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