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光复会

增加 36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11/20/d6120.htm 1904年11月20日光复会成立]</ref>
中文名 [[File: 光复 会1.jpg|有框|右|[http://www.todayonhistory.com/uploadfile/2017/0922/20170922112447124.jpg 原图链接][http://www.todayonhistory.com/lishi/201709/69871.html 来自看历史 的图片]]]
创立时间 1904年'''中文名''' 光复会
主要人员 秋瑾、徐锡麟、陶成章、蔡元培等'''创立时间''' 1904年
又名 复古会'''主要人员''' 秋瑾、徐锡麟、陶成章、蔡元培等
创立             上海'''又名''' 复古会
 1组织介绍2成 '''创 背景3发展历史4历史功绩5历史评价6附录资料''' 陶陈矛盾  惨遭暗杀  凶手逃逸  遇刺原因  陶案影响  李敖解析7淡出历史8会员举录9词条图册  上海
==组织介绍==
 
光复会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又名复古会。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冬由王嘉伟、蒋尊簋、陶成章、魏兰、龚宝铨等人在东京酝酿协商。次年初又经陶、魏回上海与蔡元培商议,至同年11月,以龚宝铨组织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为基础,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总部设在上海新闸路仁和里,后迁三马路保安里。该会的政治纲领即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主张除文字宣传外,更以暗杀和暴动为主要革命手段。光复会积极联络会党、策动新军,主要活动范围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该会的会员最初为四、五十人。1905年初,徐锡麟加入,其后他和陶成章、秋瑾等通过创办的大通学堂,发展会党成员,使会员增至六、七百人(另有二百七十二人和五百六十余人两说),成员大多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商人、工匠,亦有少数地主士绅。主要骨干除前述诸人外,还有章太炎、秋瑾、张恭、徐顺达、赵声、柳亚子、陈去病、熊成基等人。该会在东京设有分部,而以绍兴作为本部的活动中心,1905年后,不少会员加入中国同盟会,部分会员仍然独立或以光复会名义活动。1907年,会员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失败牺牲。同年秋,秋瑾在绍兴大通学堂谋响应安庆起义,被捕就义。次年,会员熊成基在安庆发动岳王会起义失败。1910年(宣统二年),陶成章在日本重建光复会。
===主要成员===
 
光复会的早期领导是蔡元培、章太炎,后期主要是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人。章太炎嗜于国学研究,蔡元培长于教育,他们与会党新军没有直接联系。自光复会退出同盟会后,蔡元培与光复会的关系日渐疏远,并最终脱离了光复会,成为同盟会的要员。徐锡麟、秋瑾牺牲后,光复会的活动几乎陷于停顿。陶成章虽为领导,但一直在海外活动,直到1908年春他回到上海,光复会的斗争活动才重新恢复。光复会组织的软弱涣散严重地影响它深入开展反清革命斗争。
===组织宣传活动===
 
在种族革命的宗旨下,光复会在国内的活动主要放在与秘密会党和新军的联络上。徐锡麟联络闽浙会党;陶成章则“与三合会、哥老会、大刀会诸头目相结纳”,“扬子江流域,无不在其势力范围内”。秋瑾自日本回国后,在绍兴设立光复会秘密机关,以大通学堂为掩护,设体育专修科,召集金、衢、严、处、绍各府及嵊县会党骨干为学堂学生,朝夕训练,内分八军,“以光复汉室,大振国权字别之”,“并与赵声、陈其美、黄郛等人遥通消息”(《浙江辛亥革命史料选辑》)。在国外,尤其是在东南亚一带,陶成章在爪哇、新加坡等地立报馆,办杂志,广泛“联络同志”,发展会员,在一些城市和地区设立分会,开展活动,与同盟会争抢地盘、争夺侨民,甚至诋毁孙中山。光复会这些分裂行为,严重削弱了革命内部的团结,不利于革命的发展。
==词条图册==
 
1.1904年11月20日光复会成立 历史上的今天 [引用日期2017-05-26]
3.光复会 中文百科专业版 [引用日期2017-05-27]
4.陶成章案与光复会的灭亡 中国网 [引用日期2017-05-27]
 
==视频==
 
==光复会相关视频==
 
<center>【辛亥百年·历史人物】陶成章:以命酬国的光复会领袖</center>
 
<center>{{#iDisplay:8dz6PYIQycG|650|480|qq}}</center>
<center>建党伟业:光复会付出这么多,却被人认为搞分裂,孙文启程回国</center>
<center>{{#iDisplay:y0891jjj44n|650|480|qq}}</center>
== 參考來源 ==
110,8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