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元朝

增加 183,10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noteta |1=zh-hant:朮忽;zh-hans:术忽;术忽=>zh-hant:朮忽; }} {{Featured article}} {| class="infobox bordered" style="align: right; width: 20em; font-size: 9…”
{{noteta
|1=zh-hant:朮忽;zh-hans:术忽;术忽=>zh-hant:朮忽;
}}
{{Featured article}}

{| class="infobox bordered" style="align: right; width: 20em; font-size: 90%; text-align: left; float: right;" cellpadding="3"
|-
! colspan="2" style="background:#fca; font-size:120%; text-align:center;"| 大元<ref name="大元"/>
|-
| [[首都]] ||
[[大都]]<small>(今[[北京]])</small>
|-
| [[中国君主列表|君主]]<br />&nbsp;-开国君主<br /> &nbsp;-灭亡君主
| 共11位<br />世祖[[忽必烈]]<br />惠宗[[妥歡貼睦爾]]
|-
| '''成立''' ||[[1271年]]<br />[[忽必烈]]於大都公布《[[s:建国号诏|建国号诏]]》。
|-
| '''灭亡''' ||[[1368年]]<br />[[明朝]][[徐達]]率軍攻陷大都。元廷退居蒙古高原,史稱[[北元]]。
|-
|colspan=3 align="center"|[[File:Yuen Dynasty 1294 - Goryeo as vassal.png|280px|border|綠色部份為元朝疆域]]
|-
|colspan=3 align="center"|{{colorbox|#6B8E23}} 綠色部份為[[1294年]]元朝疆域。<br /><small>(綠白相間部份為附庸國[[高麗 (918年-1392年)|高麗]])</small>
|}

{{special characters}}
{{Contains Mongolian text}}

'''元朝'''([[中古蒙古語]]:{{MongolUnicode|ᠳᠠᠢ<br /> ᠦᠨ<br /> ᠦᠯᠦᠰ
}}<ref name="guohao" />;[[蒙古语|現代蒙古語]]:{{MongolUnicode|ᠶᠤᠸᠠᠨ<br /> ᠦᠯᠦᠰ
}}<ref name="dict276">《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ref>;1271年-1368年{{efn|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1271年,忽必烈发布《建国号诏》,现各种资料通以1271年为元朝建立时间,此说不确。忽必烈1260年即汗位立汉制,为严格意义上的元朝实际建立时间(见张帆《元代宰相制度研究》正文第1页)。西元1368年9月14日,徐達率明軍攻克元大都;元廷退回漠北,史稱[[北元]]。1388年[[恩克卓里克圖|卓里克圖汗]]去年號,去国号北元亡。一说1402年[[鬼力赤]]殺[[坤帖木兒]],國號為蒙古,北元亡。}}),[[漢語]]国号全稱为'''大元''',[[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也克蒙古兀鲁思'''([[中古蒙古語]]:{{MongolUnicode|ᠳᠠᠢ<br /> ᠦᠨ<br /> ᠶᠡᠬᠡ<br /> ᠮᠣᠩᠭᠣᠯ<br /> ᠦᠯᠦᠰ}},意为'''大元大蒙古國'''),是[[中國歷史]]上由[[蒙古族|蒙古人]]所建立的大一統王朝。1260年,[[忽必烈]]稱帝,自立為第五代[[蒙古帝国|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取儒士[[劉秉忠]]建議,定漢文國號為'''「大元」''',改蒙古語国号'''大蒙古国'''為'''大元大蒙古国'''<ref>蕭啟慶《說「大朝」:元朝建號前蒙古的漢文國號兼論蒙元國號的演變》</ref>,定都於漢地[[大都]]<ref>《元史·卷一百二十五·高智耀》會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謂:「本朝舊俗與漢法異,今留漢地,建都邑城郭,儀文制度,遵用漢法,其故何如?」帝求報聘之使以析其問,智耀入見請行。</ref>(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徹底攻灭[[南宋]]殘餘勢力,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ref name="蒙古帝國" />。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由於[[金朝]]認為已繼承[[宋朝]]正統,有一說認為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ref>{{Cite journal|title=陳元-臺北故宮藏宋元明帝王畫像與其隱喻的王朝正統性, Zhongguo wenhua 中國文化 [Chinese Culture] 44 (2016): 137-53|url=https://www.academia.edu/29963411/%E9%99%B3%E5%85%83-%E8%87%BA%E5%8C%97%E6%95%85%E5%AE%AE%E8%97%8F%E5%AE%8B%E5%85%83%E6%98%8E%E5%B8%9D%E7%8E%8B%E7%95%AB%E5%83%8F%E8%88%87%E5%85%B6%E9%9A%B1%E5%96%BB%E7%9A%84%E7%8E%8B%E6%9C%9D%E6%AD%A3%E7%B5%B1%E6%80%A7_Zhongguo_wenhua_%E4%B8%AD%E5%9C%8B%E6%96%87%E5%8C%96_Chinese_Culture_44_2016_137-53|last=Chen|first=Yuan Julian|language=en}}</ref>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成吉思汗|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蒙古帝国|'''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efn|這三次西征分別是1219年—1222年的[[蒙古第一次西征|西征中亞]],主要攻滅強國[[花剌子模]]與南俄[[欽察]]和擊破[[基辅罗斯]]諸國联军;1236年—1242年的[[蒙古第二次西征|拔都西征]],主要是攻击中東歐各國;1256年—1259年的[[蒙古第三次西征|西征西亞]],主要攻占西亞的[[木剌夷]]和[[阿拔斯王朝|伊斯兰哈里发]]和叙利亚[[阿尤布王朝]],一度攻達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的[[阿音扎鲁特战役|阿音扎鲁特]]<ref name="蒙古帝國" />。}},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ref name="蒙古帝國">《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ref>。

1259年,第四代蒙古大汗[[蒙哥]]([[拖雷]]長子)於征伐南宋的戰爭中去世後,領有漢地、主張漢化、陪同主持对南宋战争的[[忽必烈]]([[拖雷]]第四子)與受漠北蒙古貴族擁護的[[阿里不哥]]([[拖雷]]第七子)為了爭奪汗位而發生战争,最後忽必烈於1264年獲勝,而蒙古帝国也宣告徹底地分裂。自元太宗[[窩闊臺]]去世以來,蒙古[[四大汗國]]先後自立,而忽必烈对于“蒙古大汗”称号的继承也没有得到蒙古诸部的一致承认。

1260年三月忽必烈召集擁護自己的部分蒙古宗王,在[[開平府]]召開[[忽里勒台]]大會,舉行例行的大汗選舉儀式,宣佈即蒙古大汗位,是為薛禪汗,漢文廟號定為世祖。忽必烈建號「[[中統 (年號)|中統]]」,意即「中原正統」<ref>《中统建元诏》——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建元表岁,示人君万世之传;纪时书王,见天下一家之义。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号为中统元年</ref><ref>王啟龍《藏傳佛教在元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響》,《普門學報》第8期,2002年3月</ref>。1271年,忽必烈取《[[周易]]》“'''乾元'''”之语,公佈《建國號詔》,建立汉语國號為'''大元'''<ref name=jghz/>,宣佈新王朝為繼承歷代[[中原王朝]]的中華正統王朝<ref name="Lee1">李蓉嵐《[http://bjdclib.com/subdb/exam/examthesis/201011/P020101130527900415187.pdf 論元朝科舉對明清科舉制度的影響]》,《資治文摘》,2010/02</ref>,史称'''元朝''',忽必烈即元朝的开国皇帝,[[庙号]][[元世祖]]。1279年元朝攻滅[[南宋]],統治全中國地區,结束自窩闊台攻宋以来40多年的[[蒙宋戰爭]]。[[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間元朝國力鼎盛時期,軍事上平定西北,但在侵略日本、东南亚诸国卻屢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戰爭]]战败。元中期皇位之争愈演愈烈、政治动荡不安,诸帝施政亦不甚如意。[[元惠宗]]晚期,由於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為了治理氾濫的黄河又加重徭役,最後导致1351年爆發[[紅巾軍]]起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派徐達[[徐達北伐|北伐]]攻陷大都,元朝結束。元廷退居[[戈壁沙漠|漠北]],史称[[北元]]。[[脫古思帖木兒|北元後主]][[天元 (北元)|天元]]十年(1388年)去大元国号(一说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鞑靼 (蒙古)|鞑靼]]),北元亡<ref name="蒙古帝國" />。

元朝建立后,承袭了[[蒙古帝國]]在中国北方、蒙古高原以及[[西伯利亚]]的領土,蒙古帝国[[蒙古西征|西征]]而来的土地却不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元朝领土經過多次擴展後,於1310年[[元武宗]]時期達到全盛,西到[[吐魯番盆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东到[[日本海]],北至[[谦谦州|都播]]南部與[[贝加尔湖|北海]]、[[鄂畢河]]東部,被譽稱「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ref name="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ref><ref name="元文宗領土">{{cite journal |author=Rein Taagepera |authorlink= |title=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Patterns of Large Polities: Context for Russia |journal=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ume=41 |issue=3 |pages=475–504 |date=September 1997 |doi=10.1111/0020-8833.00053}}</ref>。元朝至[[元成宗]]时,经过一系列战争和协商,获得[[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與[[伊兒汗國]]等[[四大汗國]]承认为宗主國,并且元朝皇帝为名义上的“蒙古大汗”继任者;其藩屬國涵蓋[[高麗 (918年-1392年)|高麗]]與東南亞各國<ref name="蒙古帝國"/>。

元朝在經濟方面仍以農業為主,整體生產力向前發展,尤其是邊陲地區的經濟發展最為顯著<ref>蕭啟慶《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聯經出版,2008年,第17頁</ref><ref name="邓广铭 漆侠 2008年 59页">{{cite book |title=《北大宋史专题课》第四章 宋代社会生产力|author=[[邓广铭]] [[漆侠]]|publisher=北京大学出版社|language=zh-hans|year=2008年|pages=59页|isbn=9787301131589}}</ref>,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仍然取得一定進步。蒙古人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蒙古軍在攻打華北時,出於與舊主金朝的恩怨採取報複性政策,殘酷的屠杀和劫掠带来很大的破坏。攻滅金朝后,在[[耶律楚材]]勸諫下,[[窩闊台汗]]同意復甦农业,鼓勵漢人墾殖以期長治久安<ref name="元朝經濟">《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五章 〈封建社会唐(后期)宋辽金元的经济〉. 復旦大學. 1982年: 第119頁-第152頁.</ref>。[[元世祖]]即位之后,实行些鼓励生产、安抚流民的措施。到元朝時,由於经济作物[[棉花]]不断推广種植,與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都比较興盛。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就使当时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渗入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但是,由於元帝集中控制大量的手工业工匠,经营日用工艺品的生产,官营手工业特别发达,对民间手工业则有限制<ref name="元朝經濟" />。

元朝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不同於中国历史上其他[[征服王朝]]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積極吸收中華文化,元朝皇室对于宗教兴趣浓厚,极力推崇[[伊斯蘭教]]與[[藏傳佛教]]乃至[[景教]],对[[中華文化]]则采取与[[伊斯蘭文化|西亞文化]]并重的模式进行发展。在政治上,政府大量使用来自西亚的[[色目人]],降低[[契丹人]]、[[汉人]]儒者的地位,压制[[南人]]。雖然元朝前期沒有系統性舉辦[[科舉]]{{efn|直到[[元仁宗]]即位后下诏恢复科举取士制度}}{{efn|name="元朝科举"|元朝的科举取士一共经历四个阶段:戊戌选试、延祐复科、至元废科和至正复科。在条目《[[科举]]》中,对元朝科举取士的四个阶段有详细的介绍,此外,在条目《[[元太宗]]》中,对“戊戌选试”有详细介绍,在条目《[[元仁宗]]》中,对“延祐复科”有详细介绍,在条目《[[元惠宗]]》中,对“至元废科”和“至正复科”有详细介绍。}}。,但对儒家文化有着应有的尊重,並且將儒家推廣至邊遠地區,元朝创建了24400所各级官学,使全国平均每2600人即拥有一所学校的政绩,创造了「書院之设,莫盛于元」的历史记录<ref>邓洪波《元代书院及其发展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 1994年06期</ref> 。由於[[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顯貴的傳統社會秩序已經崩潰。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底下,屬於中下層的庶民文化反而有機會迅速的抬頭並普及。這個現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藝術與文學方面則是發展以庶民為對象的戲劇與藝能,其中以[[元曲]]最為興盛<ref name="元朝文化" />。

{{TOClimit|limit=3}}

== 国号 ==
元朝的汉文国号'''「大元」'''出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国号诏]]》<ref name=jghz>《建国号诏》(至元八年一月十五日,1271年12月18日):“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紀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且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利而制稱。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且皆徇百姓見聞之偶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草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茲大冶流形於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寧於萬邦,尤切體仁之要,事從因革,道協天人。於戲!稱義而名,固非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負於投艱。嘉與敷天,共隆大號!”</ref>,宣佈新王朝為繼承歷代[[中原王朝]]的中華正統王朝<ref name="Lee1"/> ,國號為大元<ref name="大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除此前仅统治了[[华北]]地区的[[辽朝]]和[[金朝]]等外,之前各朝的“大”字均为尊称<ref name="大元">[[明朝]]人[[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国号”条:“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不过据《[[辽史]]》(卷四)和《[[金史]]》(卷二)载,辽朝和金朝分别以“大辽”和“大金“为国号,简称辽、金,甚至[[西夏]]亦有以“大夏”作为国号,但这些皆非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ref>。

而關於元朝的蒙古文國號,考古發現有多種稱呼:

#正式稱呼為「大元大蒙古國」({{mong|m=ᠳᠠᠢ<br /> ᠦᠨ<br /> ᠶᠡᠬᠡ<br /> ᠮᠣᠩᠭᠣᠯ<br /> ᠦᠯᠦᠰ|k=''Дай Өнь Их Монгол Улс''|Ppp=''Dai Ön Yeqe Mongɣul Ulus''}} ),此名稱見於1362年的《追封西寧王忻都碑》<ref name="guohao">陈得芝,「关于元朝的国号、年代与疆域问题」,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总第87期)。</ref>。其中“Dai Ön”系漢語“大元”的蒙古語音譯,“Yeqe”是蒙古語“大”的意思<ref name="dict1427">《蒙漢詞典》,1392頁</ref>,“Mongɣul”是“蒙古”的意思<ref name="dict855">《蒙漢詞典》,824頁</ref>,“Ulus”是“國家”的意思<ref name="dict276" /><ref>Volker Rybatzki, Igor de Rachewiltz-The early mongols: language, culture and history, p.116</ref>。<br />
#「被稱為大元的大蒙古國」({{mong|m=ᠳᠠᠢ ᠦᠨ<br /> ᠺᠡᠮᠡᠺᠦ<br /> ᠶᠡᠬᠡ<br /> ᠮᠣᠩᠭᠣᠯ<br /> ᠦᠯᠦᠰ|k=''Дай Өнь хэмэх Их Монгол Улс''|Ppp=''Dai Ön qemeqü Yeqe Mongɣol Ulus''}}),其中“qemeqü”是一個書面語聯動詞,是“說”、“據說”的意思<ref name="dict639">《蒙漢詞典》,608頁以及755、756頁。</ref>。此名稱見於1338年的《達魯花赤竹溫台碑》<ref name="guohao"/>。<br />
#「大元國」,蒙古語寫作「{{MongolUnicode|ᠳᠠᠢ<br /> ᠦᠨ<br /> ᠦᠯᠦᠰ}}」([[八思巴文]]:{{Phagspa|v|ꡊꡝꡞ ꡝꡡꡋ <br>ꡟꡙꡟꡛ}},[[鮑培氏轉寫|鮑培轉寫]]:{{Unicode|''Dai Ön Ulus''}},西里爾:{{lang|mn|''Дай Өнь Улс''}})或者「{{MongolUnicode|ᠶᠡᠬᠡ<br /> ᠦᠨ<br /> ᠦᠯᠦᠰ}}」([[鮑培氏轉寫|鮑培轉寫]]:{{Unicode|''Yeqe Ön Ulus''}},[[蒙古語西里爾字母|西里爾]]:{{lang|mn|''Их Өнь Улс''}})。其中「Dai Ön」是漢語「大元」一詞的在當時蒙古語中的音譯。但現今中、蒙兩國學者多使用與現代漢語「元」字發音更相近的「{{MongolUnicode|ᠶᠤᠸᠠᠨ}}」({{lang|mn|Юань}})一詞來替換原有的「{{MongolUnicode|ᠦᠨ}}」({{lang|mn|Өнь}}),將元朝稱為「{{MongolUnicode|ᠶᠤᠸᠠᠨ<br /> ᠦᠯᠦᠰ}}」({{lang|mn|Юань улс}}),或者「{{MongolUnicode|ᠶᠡᠬᠡ<br /> ᠶᠤᠸᠠᠨ<br /> ᠦᠯᠦᠰ}}」({{lang|mn|Их Юань улс}})。<ref name="dict276"/>

== 历史 ==
元朝歷史通常可以分為兩個到三個階段<ref name="蒙古帝國"/>:
* 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統一蒙古,立國位於[[戈壁|漠]]北的蒙古草原,定國號為「大蒙古國」;到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元大都]],將國號改為大元之际,共六十五年,稱為[[蒙古帝國|大蒙古國]]時期,又稱[[蒙古帝國]];
*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元大都,1271年將國號改為大元後,直到1368年[[元惠宗]]出亡為止,共九十七年,才是嚴格意義上的'''元朝'''歷史;
* 元惠宗出亡後依舊以大元為國號,至1402年[[鬼力赤]]殺順天帝[[坤帖木兒]]去國號為止(一說1388年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被[[也速迭尔]]杀害後去國號),稱為[[北元]]時期。

去國號後稱蒙古,明廷稱[[鞑靼 (蒙古)|韃靼]]。

=== 蒙古统一 ===
{{蒙古历史}}
{{See also|大蒙古國|蒙金戰爭|蒙古第一次西征}}
[[File:Genghis khan.jpg|left|thumb|200px|[[蒙古帝國]]的開國大汗[[成吉思汗]],後被追尊稱元太祖。]]
[[辽朝]]时期,蒙古草原上的诸部归于辽朝统辖。[[金滅遼之戰|金灭辽]]后,草原各部歸屬不一,[[汪古部]]等成為[[金朝的]]臣屬,而乞顏部的[[合不勒汗]]乘金军大举南下而无暇北顾之机,建立了早期的蒙古国家,即[[蒙兀国]],此后一直侵袭[[金朝]]的边境。合不勒汗死后,[[俺巴孩汗]]成为新的大汗。由于[[塔塔儿人]]的出卖,俺巴孩汗被金朝皇帝[[金熙宗]]钉在木驴上致死,此事件埋下了蒙古对金朝复仇的种子。在[[金章宗]]死后,13世紀初,金朝在[[衛紹王]]完颜永济的統治下走向衰落,蒙古[[乞颜部]]铁木真开始了统一[[蒙古草原]]的征程。先后在[[克烈部]]首领王罕以及他的安达[[札達蘭部|扎答兰部]]首领[[札木合]]的军事援助下,打败了[[蔑兒乞人]],夺回了被蔑儿乞人夺取的众多部众(以及其妻孛儿帖),力量逐渐壮大。1189年,在经过激烈的争夺之后,铁木真被乞颜贵族推举为部落的可汗。然而,铁木真部族的逐渐强大,危及了援助他的札木合在蒙古草原上的地位,于是札木合联合[[泰赤乌]]等部,合兵三万余人,向铁木真发起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札木合,铁木真将自己的部众3万人组成十三翼。在战斗中铁木真暂时战败,为保存实力退至[[斡难河]]的[[哲列捏山峡]],扼险而守。史称“[[十三翼之战]]”。札木合虽然取得战役的胜利,但札木合的暴虐受到了其所属部落首领的不满,而铁木真对部众进行笼络,故部众归心于铁木真。于是[[畏答儿]]、[[赤老温]]、[[术赤台]]、[[晃豁坛]]等族人纷纷来附。此后,铁木真力量进一步壮大。1196年,从属于金朝的蒙古部族[[塔塔儿部]]叛金,完颜永济派丞相[[完颜襄]]率军征讨。铁木真联合克烈部,以“为父亲报仇”的名义,在[[斡里匝河]]击溃了塔塔儿部,使塔塔儿一蹶不振。战后,金朝授铁木真[[糺军]]统领之职,使他可以用金朝属官名义号令蒙古部众。1200年,铁木真与王汗会于[[萨里川]](今[[蒙古国]][[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大败泰赤乌与蔑儿乞的联军,首领[[塔里忽台]]等被杀。1201年,铁木真又在[[呼伦贝尔]]海剌尔河支流帖尼河之野,击败以札木合为首的塔塔儿、弘吉剌、合答斤等十一部联军,史称“[[帖尼河之战]]”。宋嘉泰二年,铁木真与王汗联军又在阔亦田击败了札木合同乃蛮、泰赤乌、塔塔儿、蔑儿乞等联军,取得了阔亦田之战的胜利。接着招降了呼伦贝尔一带的[[弘吉剌|弘吉剌惕]]等部。至此,蒙古高原都被铁木真控制了。最后平定蒙古高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春,蒙古贵族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库里尔台]]大会,蒙古部鐵木真得到[[成吉思汗]]稱號,建國大蒙古国(即[[蒙古帝國]]),後被尊稱元太祖<ref name="成吉思汗">《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傳》. 朱耀廷著. 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 2002年.</ref>。

=== 伐金与扩张 ===
[[File:1227 Southern Song.jpg|left|缩略图|蒙古入侵金朝形势]]
金朝與蒙古為世仇{{efn|在[[蒙古民族|蒙古]]諸部屬於金朝附屬時,金朝為了防止出現強大統一的部落,時常策動蒙古諸部彼此征战,並且每個數年率軍至漠北屠殺、減丁,這使得蒙古諸部對金朝產生敵對的心態<ref name="蒙古帝國時期">《征服王朝的時代》〈第六章 元代的中國支配〉: 第139頁-第151頁.</ref>。}},成吉思汗有意伐金復仇,然而西南的[[西夏]]與金朝聯盟,為了避免被西夏牽制,先後三次率軍(1205年、1207年與1209年—1210年)进攻之,迫使西夏[[夏襄宗]]稱臣。1210年成吉思汗與金斷交,隔年發動[[蒙金戰爭]],於[[野狐嶺戰役]]大破四十萬金軍,隨後攻入[[華北地區]]並四處屠杀。1214年蒙軍包圍金朝首都[[金中都|中都]](今北京市),[[金宣宗]]被迫求和称臣,並在蒙古退兵後遷都北宋故都[[汴京]]。隔年5月31日蒙軍南下攻佔金中都,並且獲得名相[[耶律楚材]],這對於巩固華北地區有很大的幫助。1217年,成吉思汗為了西征花剌子模,命[[木华黎]]統領漢地,封为“太师国王”<ref>《元史卷一百一十九‧列傳第六‧木華黎》:「丁丑八月,詔封太師、國王、都行省承制行事,賜誓券、黃金印曰:「子孫傳國,世世不絕。」分弘吉剌、亦乞烈思、兀魯兀、忙兀等十軍,及吾也而契丹、蕃、漢等軍,並屬麾下。且諭曰:「太行之北,朕自經略,太行以南,卿其勉之。」賜大駕所建九斿大旗,仍諭諸將曰:「木華黎建此旗以出號令,如朕親臨也。」乃建行省于雲、燕,以圖中原,遂自燕南攻遂城及蠡州諸城,拔之。」</ref>,命他持續进攻[[金朝]]。[[木华黎]]為了鞏度漢地,收降地方自衛勢力如[[真定]][[史天澤]]、[[滿城]][[張柔]]、[[東平]][[嚴實]]與[[濟南]][[張宏 (元)|張宏]],史稱[[世侯|漢族四大世侯]],後來他們也扶佐忽必烈建立元朝<ref name="蒙古帝國時期"/>。木华黎除了對金朝的戰爭讓金朝疆域萎縮剩河南與關中地區之外,並於1231年派兵進攻[[高麗 (918年-1392年)|高麗]],使高麗退到[[江華島]]以南(即今日[[南韓]])<ref name="成吉思汗"/>。

西域方面,為了建立通往西方的道路,早在1209年—1210年就讓[[新疆]]东部的[[畏兀儿]]與伊犁河谷的[[葛邏祿|哈剌魯]]先後歸順。當金朝遷都並將要滅亡之際,中亞新興大國[[花剌子模]]在沙阿[[阿拉乌丁·摩诃末|摩诃末]]时期崛起,該國[[訛答剌]]地方大臣海儿汗[[亦纳勒术]]前后两次屠杀蒙古商队並侮辱蒙古使臣,成吉思汗遂决心發動[[蒙古征服花剌子模|第一次西征]]。1218年蒙將[[哲别]]殺死占領[[西遼]]並稱遼帝的[[屈出律]],攻占塔里木地區,史稱[[蒙古攻西遼之戰]]。隔年六月,成吉思汗親率蒙古主力軍十万西征花剌子模。由於[[蘇丹 (稱謂)|沙阿]][[阿拉乌丁·摩诃末|摩诃末]]抵擋不了蒙軍攻勢,畏懼而逃,在屠杀掉花剌子模的40个城镇之后,花剌子模也於1221年亡國。成吉思汗命[[速不臺]]和[[哲别]]追殺摩诃末,摩诃末最後死於[[裡海]]。其子[[札蘭丁]]於[[八魯灣之戰]]英勇抗敵,最後南逃[[印度]],並於1224年復國於[[大不里士]](今[[伊朗]]西北部)。1230年,札蘭丁被蒙古将军[[绰儿马罕]]攻滅<ref name="成吉思汗"/>。[[速不臺]]和[[哲别]]最後于1222年从撒马尔罕出发经过今伊朗高原北部,进攻杀掠高加索三国(亚美尼亚王国、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之后,并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脈]]),抵達[[欽察]](位於俄南),期間攻占不少國家。於1223年的[[迦勒迦河之战]](今[[乌克兰]][[日丹诺夫]]市北)更是擊潰[[基辅罗斯]]諸國與[[钦察]][[忽炭汗]]的联军,并向西进军到今乌克兰西部的[[德涅斯特河]],折转围攻[[基辅]]后东返,并于1223年9月攻击伏尔加河中上游的河谷[[伏尔加保加利亚]],最後渡过伏尔加河東返中亞。成吉思汗將新拓展的疆土分封給長子[[朮赤]]、次子[[察合台]]和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領有蒙古本土,三子[[窩闊台]]成為大汗繼承人。1225年蒙古回師後,因西夏不配合西征,成吉思汗又率归師滅[[西夏]]。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由幼子[[拖雷]]监国<ref name="成吉思汗"/>。

=== 汗系轉移 ===
{{See also|戊戌选试|涼州會盟|蒙古第二次西征|蒙古第三次西征}}
[[File:Legnica.JPG|thumb|left|220px|蒙古第二次西征時於[[列格尼卡戰役]]擊潰波蘭與神圣罗马帝国聯軍,圖中左為蒙古突騎、右為波蘭與日耳曼聯軍。]]
[[拖雷]]监国两年后於1229年舉辦[[库里尔台]]大会,[[窝阔台]]被推举为蒙古大汗{{efn|早在成吉思汗西征之際,即受[[也遂|也遂妃]]的建議,選定窩闊台為汗位繼承人。然而還需正式招開[[库里尔台]]大会受諸王和大臣們決議<ref name="成吉思汗"/>。}},後尊稱元太宗。1231年窝阔台汗率軍南征[[金朝]],並命四弟[[拖雷]]自[[漢中]]借宋道沿[[漢水]]攻打[[汴京]],隔年拖雷在河南[[三峰山之战]]擊潰金军。1234年蒙宋联軍聯合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杀,金朝亡。[[南宋]]雖然發起[[端平入洛]]以收復河南地,但是華北地區最後全由蒙古占領。1235年,窝阔台汗定都[[哈拉和林]](今[[乌兰巴托]]西南)後,藉此率軍[[窩闊台攻宋之戰|南征南宋]]以報復之,掠奪兩淮地區後北返。蒙古為了防止華北的漢人世侯叛變,派[[探馬赤軍]](振戍軍)進駐漢地;進行兩次人口調查,將半數漢人分封給蒙古功臣<ref name="蒙古帝國時期"/>。由於需要人才治理国家,窝阔台汗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於1238年命[[术忽德]]和[[刘中]]舉辦科舉,史稱[[戊戌选试]]。这次考试录取东平[[杨奂]]等名士,為統治華北帶來不少人才,但后来以“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ref>选自《元史·选举志一·科目》</ref><ref name="草原帝國">《草原帝國》. 勒內·格魯塞; 藍琪譯. 草原帝國.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7. ISBN 978-7-100-02862-2.</ref>。

西線方面,1235年窝阔台汗命术赤长子[[拔都]]、[[貴由]]與[[蒙哥]]、[[速不台]]等第二代蒙古王子發起[[蒙古第二次西征]],史稱拔都西征,總指揮為拔都與[[速不台]]。1236年至1242年間攻占[[欽察]]草原、[[基輔羅斯]]等各公國并进犯[[匈牙利王國|匈牙利]]、[[摩尔达维亚]]、[[皮雅斯特王朝时期的波兰|波蘭]]、[[立陶宛大公国]]、[[摩拉维亚]]原[[南斯拉夫]]地区、[[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拉什卡]]等中東歐各國。1241年11月窩闊台汗去世,由皇后[[脫列哥那|乃马真脫列哥那]]監國,1246年3月的库里尔台大會由其子贵由即位,後追尊稱[[元定宗]]。1247年[[吐蕃|吐蕃诸部]]归附大蒙古,史稱[[涼州會盟]]。1248年8月貴由汗在遠征拔都的途中去世,皇后[[斡兀立海迷失]]立孫子[[失烈門]]並監國。然而在1251年7月的大會,因為拔都與[[兀良哈台]]大力支持拖雷系的蒙哥,使得窩闊台系的失烈失去汗位。蒙哥繼承汗位,後尊稱元憲宗<ref name="草原帝國"/>。

1252年[[蒙哥]]即位後推行中央集權化,在漢地、中亞與伊朗等直轄地設置行中书省,分遣拖雷系諸王分守各地,以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大總督]]以管理漢地。忽必烈統治漢地期間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鞏固了華北地區,並且與[[兀良合台]]迂迴南滅[[大理国|大理]],擴大南宋防線缺口。1258年高麗[[崔氏政權]]跨台,高麗成為藩屬國。同年蒙哥汗宣布兵分三路[[蒙哥攻宋之戰|南征南宋]],蒙哥汗率軍攻打四川合州(今[[重慶]])、忽必烈攻打湖北鄂州(今[[武昌地区|武昌]])、兀良合台由雲南[[晏当]](今云南丽江北部)直攻经过[[越南|安南]],进攻宋[[广南西路]]而直攻[[荆湖南路]],并兵临潭州(今[[長沙]]),三軍意圖在華中會合,再大舉下長江圍攻臨安。隔年蒙哥汗在合州的[[釣魚城之戰]]戰死,忽必烈等人停止南征,北返奪位<ref name="蒙古帝國"/>。西線方面,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西征西亞,史稱[[蒙古第三次西征]],1256年旭烈兀攻滅伊斯蘭教的暗殺組織[[木剌夷]]。1258年西征軍攻佔[[阿拔斯王朝]]最後領地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格達]]。1260年佔領[[大馬士革]]和[[阿勒頗]]。然而當旭烈兀得知蒙哥於南征南宋時去世的消息後,立即率大軍回師爭位。留下的蒙軍也在今[[以色列]][[加利利]]的[[阿音札魯特戰役]]敗於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第三次西征結束<ref name="草原帝國"/>。

=== 大哉-{乾}-元 ===
{{中国历史}}
{{See also|拖雷家族内战|元滅宋之戰|海都之亂}}
[[File:Liu-Kuan-Tao-Jagd.JPG|250px|left|thumb|元朝画家[[刘贯道]]于[[至元 (忽必烈)|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绘制的《[[元世祖出猎图]]》,其中骑著黑马、身穿白裘的男子是元世祖[[忽必烈]]。]]
蒙哥汗去世後,身在戰事的[[忽必烈]]立即與[[南宋]]和談,返回華北與留守蒙古本土的七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漢大臣的擁立下於[[元上都|开平]](後稱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石别苏木]])自立为蒙古皇帝(又稱蒙古大汗),年號中統。忽必烈登基后不久,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库里尔台]]大會,被[[阿速台]]等宗王和大臣選立蒙古大汗,並獲得欽察、察合台與窩闊台汗國的支持。[[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戰爭|爭奪汗位戰爭]]最後於1264年8月21日由阿里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穩固其位<ref name="蒙古帝國"/>。

忽必烈汗為了成為中國皇帝而推行漢法,主要內容有改元建號,1267年忽必烈汗迁都中都(今[[北京市]]),並命[[劉秉忠]]兴建中都城。1272年改中都为[[元大都|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將[[元上都|上都]]作为陪都。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汗公布《建国号诏》,採納漢人儒士[[劉秉忠]]的建議,取《[[易经]]》中“-{乾}-元”之意<ref name=jghz/><ref>{{cite book|author=赵翼|title=廿二史札记}}</ref>,宣佈新王朝為繼承歷代[[中原王朝]]的中華正統王朝<ref name="Lee1"/> ,将國號由[[蒙古帝国|大蒙古国]]改为大元<ref name="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1260年设立[[中书省]],1263年设立[[樞密院]],1268年设立[[御史台]]等等國家機構;設置大司農司並且提倡農業;尊孔崇儒並大力發展儒學等推行漢法的政策。然而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後形成蒙漢兩元政治<ref name="蒙古帝國"/>。元世祖雖然於爭奪汗位戰爭獲得蒙古大汗的汗位,並且最後成為中國皇帝,但由於汗位取得不合法與崇尚漢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國]]有三國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國完全解體{{efn|忽必烈為了獲得[[四大汗國]]的承認,將中亞行省割讓給[[察合台汗國]]、將伊朗行省割讓給[[伊兒汗國]]。然而最後只有[[旭烈兀]]建立的伊兒汗國承認元朝,而且在元世祖去世後完全獨立<ref name="蒙古帝國"/>。}}。最後引發窩闊台系的[[海都]]出兵爭奪汗位,造成漠北地區動盪不安,史稱[[海都之亂]]。

早在元世祖在與阿里不哥作戰與整頓國內之際,因為無暇對付南宋,於是派[[郝經]]對南宋提出議和。當時[[南宋]]大權由謊稱擊退蒙古軍的[[賈似道]]掌握,然而賈似道由於畏懼謊言被擊破幽禁了郝經。南宋並於1262年拉攏山東漢人世侯[[李璮]],發起[[李璮|李璮叛亂]]。元軍平定叛亂後,元世祖斷然廢止漢人世侯,以蒙古人直接管理地方事務,並且準備南征南宋<ref name="蒙古帝國時期"/>。1268年元世祖發起[[元滅宋之戰]],首先派[[劉整]]與[[阿朮]]率軍攻打[[襄陽]],史稱[[襄樊之戰]]。1274年元軍攻下襄陽,宋將[[呂文煥]]投降,隨後中书丞相[[史天泽]]和枢密院使[[伯顏 (元初)|伯顏]]率軍順[[漢水]]南下[[長江]],目標[[建康]]。1275年降將呂文煥率元水陸聯軍於[[芜湖]]擊潰贾似道的南宋水軍,史稱[[丁家洲之戰]]。隔年元军攻陷临安(今[[浙江]][[杭州]]),[[谢太后]]與[[宋恭帝]]投降元軍。然而[[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張世傑]]與[[陳宜中]]等大臣持續在[[江西]]、[[福建]]與[[廣東]]等地抗元。元軍陸續攻下華南各地,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廣東[[崖山]]。隔年3月,[[張弘範]]在[[崖山海戰]]攻滅[[南宋]]海軍,[[陸秀夫]]帶着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统一中国地區,结束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520多年的分裂局面<ref name="蒙古帝國"/>。

在此前后,元朝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越南|安南]]、[[占城]]、[[缅甸]]、[[爪哇]])臣服,加入元朝的[[朝贡体系|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元世祖於是出兵攻打这些国家,其中以入侵日本的[[元日战争]]最为著名,因為[[范文虎]]指挥不当與颱風來襲而失敗。由於元朝廷需要賞賜大量財寶予宗室貴族,加上開支繁重,財政日漸緊張,朝臣為了財政問題發生爭執,分裂成以[[许衡]]等漢人與漢化蒙古人为首的儒臣派與以[[阿合馬]]、[[盧世榮]]與[[桑哥]]等色目人與漢人为首的理財派。儒臣派認為元廷應該節省經費、減免稅收。理財派認為南人藏有大量財物,應沒收以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由於元世祖信任阿合馬,設立[[尚書省]]解決財政問題。而儒臣則以受漢化更深的太子[[真金]]為核心與阿合馬抗衡。最後阿合馬被刺殺,太子真金也因為得病而死。然而元世祖不信任儒臣派,依舊任用理財派官員來解決財政問題,導致財政惡化<ref name="統一後的元朝">《征服王朝的時代》〈第六章 元代的中國支配〉: 第151頁-第156頁.</ref>。

=== 平定西北 ===
{{see also|海都之亂|大都政變|武仁之約}}
[[File:MongolEmpireDivisions1300.png|left|thumb|340px|[[元武宗]]時期元朝與諸汗國關係圖,其中[[窩闊台汗國]]已經被元朝與[[察合台汗國]]瓜分而亡。綠色區域:大元;灰色區域:察合台汗國;黃色區域為欽察汗國;紫色區域為伊兒汗國]]
1294年元世祖駕崩後,雖然太子[[真金]]早死,但是元世祖曾賜真金的三子[[鐵穆爾]]「皇太子寶」並且讓他鎮守[[和林]]。隨後鐵穆爾在[[库里尔台]]大会中獲得重臣[[伯顏 (八鄰部)|伯颜]]與[[玉昔帖木儿]]等支持,打敗真金的長子[[甘麻剌]]與次子[[答剌麻八剌]]等繼位,即元成宗。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時期的成宪,任用其侄[[元武宗|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鎮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亂]],並且下令停止征討[[日本]]與[[越南|安南]]。在內政方面专力整顿国内政治,減免江南部分賦稅。然而,由於元成宗過度賞賜,入不敷出,使國庫資財匱乏。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由於太子[[德壽 (太子)|德寿]]早逝,左丞相[[阿忽台]]擁護皇后[[卜魯罕]]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安西王[[阿難答]]監國,並有意讓阿難答稱帝。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大都政變]]。他們斬殺阿忽台,控制大都局勢,擁護率軍南下的海山稱帝,即元武宗。皇后與阿難答被元武宗斬殺,其[[回回]]部下退入西域[[吐魯番盆地|吐魯番]]地區<ref name="元朝中後期"/>。

[[元武宗]]因愛育黎拔力八達有功,冊封他為皇太弟(即未來的[[元仁宗]]),相約武宗系與仁宗系交替稱帝,即[[武仁之約]]<ref name="元朝中後期">《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14頁-第16頁.</ref>。元武宗時期,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ref>元武宗的诏书原文:上天眷命,皇帝圣旨: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朕纂承丕绪,敬仰休风,循治古之良规,举追封之盛典。加号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阙里,祀以太牢。于戏!父子之亲,君臣之义,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资神化,祚我皇元!</ref>,并給予孔子的家族與弟子一些稱號。為了解決元成宗時期的财政危机,元武宗設置常平倉以平抑物價,下令印製至大銀鈔,然而反而使銀鈔嚴重贬值。此外他將中書省宣敕與用人權劃歸給[[尚書省]]。1311年元武宗因沉耽淫樂、酗酒過度而逝,由皇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元仁宗]],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繼承帝位<ref name="元朝中後期"/>。

西北地區方面,早在[[元世祖]]時期,由於他的大汗之位不受四大汗國的承認,使得當時窩闊臺汗[[海都]]有意奪回蒙古汗位。海都统辖[[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东南)一带且與欽察汗國友好。元世祖為了避免在南征南宋時被海都背刺,遂扶持[[八剌]]獲得察合台汗位以牽制海都。然而在1268年,海都、八剌和欽察汗[[忙哥帖木兒]]以元世祖過度漢化、違背祖宗成法為由,在[[塔拉斯河]]招開[[塔拉斯河庫里爾台大會|庫里爾台大會]]結盟反元。他們以海都為盟主,共同瓜分中亞行省,聯合對抗元朝與伊兒汗國,史稱[[海都之亂]]。元世祖派[[伯顏 (八鄰部)|伯顏]]北上平亂,海都與新任察合台汗[[篤哇]]採用游擊戰的方式迴避決戰。1287年海都聯軍夥同鎮守遼東的東道諸王[[乃顏]]與[[哈丹秃鲁干|哈丹]]襲擊和林(今蒙古國哈尔和林),元世祖親率大軍擊敗之,派伯颜、[[玉昔帖木儿]]與[[李庭]]平定東北乃顏,主持西北军事。1289年海都再犯和林,最後其勢力被驱出[[阿尔泰山]]以西。而哈丹於遼東高麗一帶游擊,至1292年敗亡<ref name="元朝中後期"/>。

元成宗即位后,任命其侄[[元武宗|海山]](後繼位為元武宗)总领漠北诸军。1301年海都聯軍被海山和晉王[[甘麻剌]]擊潰,史稱[[鐵堅古山之役]]。海都於戰後去世,其子[[察八儿]]繼位,窩闊台汗國被篤哇掌控。1303年由於篤哇被欽察汗[[脫脫蒙哥]]擊潰,就與察八兒共同派使者向元廷請和,脫脫蒙哥也向元廷請和,而伊兒汗本來就支持元廷,至此[[四大汗國]]皆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雙方廣設驛路,解除封禁。不久之後,窩闊臺汗國被察合台汗篤哇與元朝元武宗先後攻滅而亡,察八兒投降元朝<ref name="元朝中後期"/>。

=== 漢化與政變 ===
{{See also|延祐復科|南坡之變|天曆之變}}
[[File:YuanEmperorAlbumAyurbarvadaBuyantuPortrait.jpg|thumb|200px|持續推行漢化運動的[[元仁宗]],在位期間恢復科舉,史稱[[延祐復科]]。]]
[[元仁宗]]力图改变元武宗时造成的财政枯竭、政制混乱的局面,他推行「以儒治國」政策,並且減裁冗員、加強中央集權以整頓朝政。他曾令[[王约 (元朝)|王约]]将《[[大学衍义]]》譯為蒙文,赐臣下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并将《[[貞觀政要]]》和《[[資治通鑒]]》等書摘譯為蒙文,令蒙古人與[[色目人]]誦習。1312年元仁宗将其儒师王约特拜集贤大学士并将王约“兴科举”的建议“著为令甲”,至此恢复[[科举]]制度。本次科舉以[[程朱理学]]為考试的内容,史稱[[延祐復科]],最後录取[[护都答儿]]、[[张起岩]]等56人为[[进士]]{{efn|name="元朝科举"}}<ref name="元朝中後期" />。他还倚重汉人文臣,处死蒙丞相[[脱虎脱]]等,排除朝中异己。財政方面,仁宗取消武宗的经济措施,並且於1314年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查清地方田產,史稱[[延祐經理]]。任用[[床兀儿]]统军,擊敗察合台汗王[[也先不花]]以平定西北地區。然而元仁宗未能制止太后[[弘吉剌·答己|答己]]干预朝政,也無力制裁備受太后重用的重臣[[鐵木迭兒]]贪赃枉法。在繼承問題方面,元仁宗以[[王约 (元朝)|王约]]輔助皇太子[[碩德八剌]],並且聽從鐵木迭兒的建議,廢除[[武仁之約]]。他将元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琜]]外放鎮守[[云南]]、次子[[圖帖睦爾]]放逐[[海南島]]。同年冬天,元武宗舊臣皆感憤怒而擁護和世琜叛變,最後敗走漠北,依附察合台汗國。1320年元仁宗駕崩後,皇太子碩德八剌即位為[[元英宗]]<ref name="元朝中後期" />。

[[元英宗]]繼續實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国、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的政策,並于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他还下令拔除權臣[[鐵木迭兒]]在朝廷的势力。然而支持鐵木迭兒的蒙古與[[色目人|色目]]保守派厭惡英宗的新政,有意發動政變。1323年鐵木迭兒的義子[[鐵失]]趁英宗去[[元上都|上都]]避暑之際,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地刺殺英宗及宰相[[拜住 (元英宗)|拜住]]等人,史稱[[南坡之變]],仁宗系自此未能再奪得皇位。晉王[[甘麻剌]]的長子,鎮守和林的也孫鐵木兒率兵南下,殺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並稱帝,即[[元泰定帝]]<ref name="元朝中後期" />。

泰定帝召回被放逐到[[海南島]]的武宗系[[圖帖睦爾]]為懷王。泰定帝於1328年七月崩於上都,丞相[[倒剌沙]]擁立七歲的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元天順帝]]。而鎮守大都的[[燕帖木兒]]與[[伯顏 (元末)|伯顏]]擁立周王和世琜於漠北、懷王圖帖睦爾於江陵,同年圖帖睦爾先至大都繼位,是為[[元文宗]]。燕帖木兒率軍攻入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ref name="元朝中後期" />。隔年和世琜於漠北和林稱帝,即[[元明宗]]。元文宗放棄帝位,派燕帖木兒迎元明宗繼位,並且被立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兒毒死元明宗,元文宗復位,改元天曆,史稱[[天曆之變]]。

元文宗時期大兴文治,1329年設立了[[奎章閣]]學士院,掌進講經史之書,考察歷代治亂。又令所有勛貴大臣的子孫都要到奎章閣學習。於奎章閣下設藝文監,專門負責將儒家典籍譯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編纂《[[元經世大典]]》,兩年後修成,為元朝一部重要的記述典章制度的巨著<ref name="元朝中後期" />。然而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导致朝政更加腐败。1333年元文宗去世后,为洗刷毒死[[元明宗]]的罪行,遗诏立年仅七岁的明宗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妥懽贴睦尔]]被文宗皇后[[弘吉剌·卜答失里|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又称元顺帝<ref name="元朝中後期" />。元朝在十三年內,換了八個皇帝。

=== 惠宗失國 ===
{{See also|至正新政|元末民变|亦思巴奚兵亂}}
[[File:Yuan_Huizong.jpg|thumb|360px|在元朝在位時期最長的皇帝[[元惠宗]],也是元朝最後一位皇帝。]]
[[元惠宗]](元順帝)在位之初,1335年[[燕帖木兒]]的兒子[[唐其勢]]陰謀推翻,另立元文宗義子[[答剌海]]。幸右丞相[[伯顏 (元末)|伯顏]]粉碎叛亂,但屬於保守派的他掌握朝政,權力盛大。他禁止漢人參政並取消科舉,這些都与元惠宗發生衝突。1340年元惠宗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终于废黜伯颜。[[脫脫]]為相與元惠宗親政前期時,元廷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颁行《[[至正条格]]》法規,使得革新政治,社會矛盾緩和,史稱[[至正新政]]。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由右丞相[[脱脱]](后改由[[阿鲁图]])主持,兩年後修成。然而元惠宗後期怠於政事,以至於在1350年發生天災人禍後引來民變<ref name="惠宗失國">《征服王朝的時代》〈第六章 元代的中國支配〉: 第157頁.</ref>。

元朝后期,特别是1340年代中后期至1350年代期间,乾旱、瘟疫與水災時常發生,且自宋朝奸臣[[杜充]]挖開黃河大堤以致[[奪淮入海]]後,[[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若以歷代中國王朝的次數作比較,秦漢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 1.6 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与此同时,元廷財政體系崩潰,通貨膨漲嚴重,不断收取各种赋税,使百姓的生活更加艰苦,使得[[白蓮教]]逐漸流行,並成為對抗元廷的勢力。早在1325年就发生過[[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元末民变|武裝起事]]。1338年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彭和尚]]、[[周子旺]]等白莲教徒起义失败,彭和尚逃至淮西。1350年元廷下令變更钞法,鑄造“至正通寶”錢,並大量發行新“[[中統元寶交钞]]”,導致[[通货膨胀|物價迅速上漲]]。隔年元惠宗派[[賈魯]]治[[黃河]],欲归故道,動用民伕十五万,士兵二万。而官吏乘機敲詐勒索,造成不滿。白莲教首领[[韓山童]]、[[刘福通]]等人決定在5月率教眾起事,但事洩,韓山童被捕殺。劉福通再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殺出重圍,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紅巾为标志。其後[[郭子興]]於[[安徽]][[濠州]]起事,[[芝麻李]]等人占領[[徐州]],此為東系紅巾軍。西系紅巾軍方面,[[彭瑩玉]]、[[鄒普勝]]與[[徐壽輝]]在[[湖北]][[蘄州]]起事,國號[[天完]]。紅巾軍勢力遍佈河南江北、江南、兩湖與四川等地,還有非紅巾軍的[[张士诚]]等部的起事,民变揭开元朝灭亡的序幕<ref name="惠宗失國"/>。於元末民變期間,士人多不屑參加叛軍,叛軍也很少利用士人<ref>劉浦江《元明革命的民族主義想像》,〈中國史研究〉2014年第3期</ref>。

元廷派兵镇压各地[[紅巾軍]],丞相[[脫脫]]親自率軍南下攻陷[[徐州]][[芝麻李]]軍,一度壓制民變軍。然而脫脫在1354年南攻[[高邮]][[张士诚]]軍之際,被元廷大臣彈劾而功虧一簣。[[徐寿辉]]部最後分裂成兩湖的[[陳友諒]]與四川的[[明玉珍]]。兩淮[[郭子興]]的部下[[朱元璋]]於1356年以[[南京]]為根據地開始擴充地盤;1363年與據有兩湖的[[陳友諒]]作戰,最後於[[鄱陽湖之戰]]獲得勝利;1365年占領兩湖後於同年冬東進攻打據有江蘇沿海的[[張士誠]];1367年平定張士誠後,繼續南下壓制浙江的[[方國珍]],至此江南無一人反抗朱元璋。另外,福建於1357年至1366年間發生色目軍亂,史稱[[亦思巴奚兵亂]]。與此同時,元朝在[[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等率領元軍反擊北方紅巾軍,1363年北方紅巾軍最後在[[安豐之役]]中敗給降元後的[[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後被殺。朱元璋統一江南後於1367年下令[[徐達北伐|北伐]],他派[[徐达]]、[[常遇春]]率明軍分別攻打山東與河南,並且封鎖[[潼關]]以防止關中元軍進援中原。明軍于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史書稱此為元朝結束之年。然而元廷仍在上都,往後史書稱之為[[北元]]。而明廷认为元惠宗顺天明命,谥号为元顺帝<ref name="惠宗失國"/>。

元明之際有士人奉元朝為正朔,對元朝皆有故國之情,對於[[張士誠]]則有深厚的同情,而對於农民朱元璋則多表厭惡,當時江南士人,不論是否參加張吳政權,或參加朱明政權,乃至獨立人士,都相當懷念元朝。元明之際,由於元代的漢化色彩,漢人文士的[[華夷之辨]]觀念極為淡薄,而他們又不滿朱明所為,因而呈現強烈的遺民情結。朱明統治者憑藉紅巾武裝取得政權,在當時正統士大夫看來是“取天下非其道”,難逃僭偽之名,而且元末紅巾運動還帶有濃重宗教色彩,正統士人不僅視其為“賊”、“寇”,而且視之為“妖”。正如[[紅巾軍]]於[[汝陽]]起事,時人[[鄭元祐]]作詩稱“近者汝陽妖賊起,揮刀殺人丹汝水”,1359年,朱元璋部攻杭州,時人[[陳基]]記稱“妖寇犯杭”,洪武元年,明軍克大都,[[戴良]]作詩感慨“王氣幽州歇,妖氛國步屯”<ref>{{Cite book|title=内北国而外中国|last=萧启庆|first=|publisher=中华书局|year=2007|isbn=|location=|pages=159-160}}</ref>。

明初,不願仕官和不願效忠新朝廷的地主文人為了逃避徵辟而採取自殺、自殘、逃往漠北、 隱居深山等方法,誓不出仕(中國古代銓選,有「身言書判」四方面標準,身體有殘疾者不能任官)。為應對元遺民對明政權的鄙夷與漠視,朱元璋設立深受後人詬病的新刑罰,宣告「士大夫不為君用」律,大規模徵辟前朝遺老、搜羅岩穴隱士,並且殺害許多不願效忠明朝以及為新朝當官的學者:「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導致「才能之士,數年來倖存者百無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ref>《山西通志卷.卷一百二十二.人物二十二》</ref><ref>《中國通史》第九卷,取士与文字狱</ref><ref>张佳《明初的汉族元遗民》,〈古代文明〉2014年1月,第8卷-第1期</ref>。

而居於中原的蒙古人則大量留于中原,在明代做官或參軍,史稱「達官」和「達軍」。<ref>《明宣宗实录》卷七六,宣德六年二月辛亥,“清平侯吴成言:所统三千队伍,汉、鞑官军比年以来屡有死亡及以老疲调去,队伍多阕。请于五军诸卫汉鞑官军中选其精锐者补充,从之。”</ref>

=== 北元時期 ===
{{Main|北元|明太祖北伐}}
[[File:Buir_Nuur_in_Eastern_Mongolia_and_in_China_(Inner_Mongolia),_LandSat-7_2005-08-9.png|thumb|[[貝爾湖]](即古稱捕鱼儿海)的航拍圖,元[[脫古思帖木兒|天元帝]]於此被明軍擊潰。]]
1368年元廷退回蒙古草原,[[元惠宗]]退至[[元上都|上都]],隔年又至[[应昌]]。他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稱[[北元]]。當時北方除了元惠宗據有漠南漠北,關中還有元將[[王保保]]駐守甘肅[[定西]],此外元廷還領有东北地区與雲南地區。[[明太祖]]為了占領北方,採取兵分二路,各個擊破的方式,此即[[明太祖第一次北征|第一次北伐]]。元惠宗戰敗后于1370年在[[应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后北逃至漠北[[和林]]。明将[[冯胜]]夺取了[[甘肃]]地区。然而元將王保保仍然在漠北多次与明将[[徐达]]等人作戰。明太祖曾多次寫信招降,但王保保從不理会,被朱元璋稱為「當世奇男子」。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继位的元[[脫古思帖木兒|天元帝]]继续和明朝对抗,屢次侵犯明境<ref name="北元">《中國通史 下冊》〈第二十三章 元帝國的組織〉: 第620頁-第622頁.</ref>。

至於北元領有的东北地区與雲南地區方面:1371年,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明朝占領辽宁南部。然而其餘东北地区仍由元朝太尉[[纳哈出]]控制,纳哈出屯兵二十万于[[金山 (鐵嶺)|金山]](今辽宁省[[昌图]]金山堡以北辽河南岸一带),自持畜牧丰盛,与明军对峙了十几年,多次拒绝明朝的招抚。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發動[[明太祖第五次北伐|第五次北伐]],目标是攻占纳哈出的金山。经过多次战争,1387年10月,[[纳哈出]]投降[[蓝玉]],明朝占領东北地区。鎮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元廷退回草原后仍然繼續忠效之。1371年明太祖派[[湯和]]等人領兵平定據有四川的[[明玉珍]],並且勸降[[元梁王|梁王]]未果。1381年12月,明军攻入雲南,1382年梁王逃离昆明並自杀,隨後明军攻克[[大理县|大理]],明軍平定雲南地區<ref name="北元"/>。

[[明太祖]]為了徹底掃除北元勢力,於1388年5月命[[蓝玉]]率领明军十五万發動[[明太祖第六次北伐|第六次北伐]]。明军横跨戈壁至[[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貝爾湖)擊潰元军,俘虜八萬餘人,元[[脫古思帖木兒|天元帝]]和他的长子[[天保奴]]逃走,但是幼子[[地保奴]]被明军擒住,至此北元國勢大衰。1388年元[[脫古思帖木兒|天元帝]]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杀害(此後去年號,一說去國號),1402年[[鬼力赤]]殺元帝[[坤帖木兒]]後去國號,明人稱為[[韃靼 (蒙古)|鞑靼]],北元亡<ref name="北元"/>。

== 疆域 ==
[[File:GhazanSeal1302LetterToBonifaceVIII.JPG|160px|thumb|合贊印,是元朝[[元成宗]]颁给[[伊兒汗國]][[合贊]]汗,承認其統治伊兒汗國的獨立性,上刻汉字“王府定国理民之宝”。]]
元朝的前身為[[蒙古帝國]],1206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成立時領有[[蒙古高原|大漠南北]]與林木中地區(今[[貝加爾湖]]一帶)。經由成吉思汗等蒙古諸汗的經營,以及三次西征之後,蒙古帝國東達[[日本海]]與[[高麗 (918年-1392年)|高麗]]、北達貝加爾湖、南與[[南宋]]對峙、西達[[東歐]]、[[黑海]]與[[伊拉克]]地區。成吉思汗時期分疆裂土給東道諸王與西道諸王,東道諸王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大多分封於塞北東部與東北地區,從屬性很高。西道諸王是成吉思汗的兒子,獨立性很好,其中分封長子[[朮赤]]於鹹海、裏海以北的欽察草原,後由[[拔都]]成立[[欽察汗國]];封次子[[察合台]]於[[錫爾河]]以北的[[西遼]]舊地,史稱[[察合台汗國]];三子[[窩闊台]]分封於[[乃蠻]]舊地,後由[[海都]]建立[[窩闊台汗國]];[[蒙古高原|蒙古本部]]由幼子[[拖雷]]獲得,後由蒙古大汗直轄。至於又稱漢地的[[華北地區]]、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河中地區]]、[[伊朗|伊朗地區]]與[[吐蕃]]由蒙古大汗直轄。1252年拖雷系的[[蒙哥]]即位後,命其弟[[旭烈兀]]西征西亞,最後建立[[伊兒汗國]],與其他西道諸王合稱四大汗國。命忽必烈經營漢地、最後南滅[[大理国|大理]]。然而蒙哥於攻宋之役去世,隨後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使四大汗國紛紛不受蒙古大汗管制,蒙古帝國至此分裂<ref name="元朝疆域">《中國通史 下冊》〈第二十二章 南宋與外族〉: 第559頁-第573頁.</ref>。

[[元世祖]]忽必烈鑒於四大汗國不服於他,於是將西亞地區大汗直轄地割讓給[[旭烈兀]](後來建立伊兒汗國),河中地區大汗直轄地割讓給察合台汗[[阿魯忽]],以換取他們的支持。1279年[[元世祖]]在建立元朝後南滅[[南宋]],一統中國地區,當時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包括[[库页岛]],总面积超过1300萬平方千米。自灭亡南宋後雖然多次對日本、緬甸與爪哇等國有所衝突,然而疆域大体趋于稳定。1309年[[元武宗]]時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先後攻滅[[窝阔台汗国]],元朝取得窝阔台汗国東部部分领土,領土達1400萬平方公里(如果北方領土延伸至北冰洋,則為2200萬平方公里)<ref name="元文宗領土"/><ref name="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元朝的藩屬國有[[高麗 (918年-1392年)|高麗]]、[[緬甸]]、[[越南|安南]]、[[占城]]、[[爪哇]]及[[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與[[伊儿汗国]]等國。北有漠北諸部、南有南洋諸國、西有四大汗國。其中有兩個直屬的藩屬國,即[[高麗王朝]]與緬甸[[蒲甘王朝]],分別建立[[征東行省]]與[[緬中行省]]<ref name="元朝疆域"/>。

西北方面,1268年窩闊台汗國的海都意圖奪回汗位而聯合欽察汗國與察合台汗國反元,史稱[[海都之亂]]。直到1304年[[元成宗]]時期,元廷與這三大汗国达成和议,並與伊兒汗國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成為元朝的藩属国,而元朝设立的行政机构(如[[行中书省]]和[[宣政院]])也未包括这些领土。而且元成宗并赐[[伊儿汗国]]君主刻有“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等汉文印玺,實質上也承認其獨立性。到1309年[[元武宗]]時期,元朝和察合台汗国先後攻滅[[窝阔台汗国]],於[[元文宗]]年间编纂《[[经世大典]]》时,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與[[伊儿汗国]]作为元朝的藩属国<ref name="元朝疆域"/>。

{{multiple image
|align=center
|direction=horizontal
|image1=Mongol dominions1.jpg
|width1=300
|caption1=14世纪元朝與四大汗国總疆域的地圖,其中[[西亞]]深灰色部分为后来的[[帖木兒帝國]]。
|image2 = 大元版图.png
|width2 = 220
|caption2 = 1294年[[元成宗]]時期的元朝疆域,其中[[高麗 (918年-1392年)|高丽]]为藩属国。
|image3 = MongolEmpireDivisions1300.png
|width3 = 280
|caption3 = 1309年[[元武宗]]時期的元朝疆域,其中[[窩闊台汗國]]被元朝與[[察合台汗國]]瓜分而亡。
}}

== 行政區劃 ==
{{main|元朝行政区划}}
元朝行政區劃大致上承襲金朝與宋朝制度,然而有兩個不同之處:元朝時的路統轄的面積減少,一路僅轄二州;元廷在路上設有行省等[[中书省]]外派單位,最後行省取代路成為一級行政區,形成'''[[行中書省|行省制]]''',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正式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元朝行政區劃由高至低依序分為[[行省]]、[[路 (行政区划)|路]]、[[府 (行政区划)|府]]、[[州]]與[[縣]],另有等同行省的[[宣政院]]辖地、歸中書省直轄的「腹裏」以及等同州的[[土司]]<ref name="元朝行政區劃">《中國通史 下冊》〈第二十三章 元帝國的組織〉: 第603頁-第606頁.</ref>。

[[File:Yuan Dynasty Administrative division.jpg|left|thumb|380px|1294年[[忽必烈]]去世時的元朝行政區劃,其中[[征東行省]]實際上是傀儡國[[高麗 (918年-1392年)|高麗]]。]]
[[腹裏]]是由[[中書省]]直轄的路府,[[宣政院]](初名总制院)辖地主管[[吐蕃]]地區。行政首長以蒙古人為主、漢人為副。每省設置丞相一員,其下有平章、左右丞相即參知政事官,名稱大略與中書省相同。元代在行省以下各行政區均設置[[達魯花赤]]作(斷事官)為地方首長,並以漢人或當地土人為副,以利蒙古人控制地方區域。每路以達魯花赤為主、總管為副各一員。而府州縣均以達魯花赤為主、尹為副。州、縣均分上中下三等,中下州改州尹為知州。[[土司]]分有[[宣慰使]]、[[宣撫使]]與[[安撫使]],於湖廣行省境內設置十五個安撫司,又於湖廣、四川行省分至四個軍。邊區的安撫司和軍,約當內地的下州,也置達魯花赤為主,其副為地方人士<ref name="元朝行政區劃"/>。縣以下基層行政區劃設有城關的[[坊里制]]與農村的[[村社制]]。坊里制於城內分若干片,名曰隅(如東西隅、西南隅之類)。隅下設坊,置坊官、坊司。坊下設里或社,置里正、社長;有的設巷而不設里,置巷長。村社制又稱村疃制度,於縣下設鄉,置鄉長,有的改設里正。鄉之下設都,置主首。都之下設村社,社設社長<ref name="元朝行政區劃"/>。

行中书省全称为“某某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某某行中书省”或“某某行省”,源自[[金朝]]的[[行尚书省]]。這是基於新征服之地的文化差異太大,所以中央政府就專門設置外派單位來管轄之。由於[[战争]]等需求,行省除了負責行政之外也負責軍事,最後逐渐形成一级行政区。早在蒙古時期就設有[[燕京]](華北漢地)、[[别失八里]](西遼等今新疆地區)、[[阿母河]](中亞河中地區)等三断事官或行尚書省。元朝初年的行省管辖范围很大,改变也比较频繁,主要由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1260年,元世祖於國內設置十路[[宣撫司]],次年罷之。隔年改設十路[[宣慰司]],漸成定制,並且設置[[陝西四川行省]]。往後直到滅宋為止,大多採行宣慰司與行省並行的制度。行省大多依據西夏、大理疆域與南宋新失之地設置,稱為「中書省臣出行省事」,滅南宋将全国分为[[中書省]]直轄的[[腹裏]]、[[宣政院]]辖地與十多個[[行中书省]],並設置專司征討外國的行省。1321年元英宗時期共設置十一個行省(包含在藩屬國高麗設置的[[征東行省]]<ref>《元史·地理志一》载:“(世祖)二十七年……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军四,安抚司十五,县一千一百二十七”。</ref>)。至元朝末年,行省增至十五個<ref name="元朝行政區劃"/>。
[[File:YUAN(South China).jpg|thumb|269px|元世祖攻滅南宋後於南宋故土劃分的三個行省。]]
* 一級行政區分布:
# [[腹裏]]:由[[中书省]]直辖首都[[大都]]附近的中心之地,約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
# [[宣政院]]轄地:宣政院除了管理全國佛教事務外,尚管辖[[吐蕃]]地区軍政事務,約今[[青海]]、[[西藏]]。
# [[行中書省]]:[[元世祖]]至[[元成宗]]時期設有十個,[[陕西行省|陕西]]、[[辽阳行省|辽阳]]、[[甘肃行省|甘肃]]、[[河南行省|河南江北]]、[[四川行省|四川]]、[[云南行省|云南]]、[[湖广行省|湖广]]、[[江浙行省|江浙]]、[[江西行省|江西]]、[[岭北行省|岭北]]行中书省。
# 另外甘肃行省之西的哈密力(今[[哈密地区]])、北庭都元帅府([[别失八里]])與[[火州]]之地不属任何行省管轄<ref name="元朝地圖">《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谭其骧.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59頁-第60頁</ref>。
* 征討行省分布:
# 征宋行省: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滅宋後定型為一般的行中書省。
# 征外行省:於[[高麗 (918年-1392年)|高麗]]設置[[征東行省]](又称征日本行省)、於缅甸([[蒲甘王朝]])設置[[缅中行省]](又称征缅行省)、於安南([[陳朝 (越南)|陳朝]])設置[[交趾行省]](又称安南行省)、於[[占城]]設置[[占城行省]]([[蒙越戰爭]]失敗後撤銷)。這些都是臨時性的建置,事畢即罷。只有征東行省,到元朝中期之後,穩定成高麗王的頭銜。行省丞相分别由該國國王或遠征軍主將擔任,自辟官屬,且財賦不入都省,视作[[藩属国]],故與其他行省性質不同<ref name="元朝地圖"/>。
# 平亂行省:[[元末民變]]時,元廷爲便於鎮壓民變軍,先後於[[腹裏]]地區的[[濟寧]](今山東巨野)、[[彰德]](今河南安陽)、[[冀寧路|冀寧]](今山西太原)、[[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大同市|大同]]等地置中書分省。又分別設立[[淮南江北行省]](至正十二年設於[[扬州]])、[[福建行省]](至正十六年設於[[福州]],後分省[[泉州]]、[[建宁县|建寧]])、[[山東行省]](至正十七年)、[[廣西行省]]、膠東行省(至正二十三年)和[[福建江西行省]](至正二十六年)。
另外[[元末民變]]的群雄也設置行省以便於統治,如[[天完]]之江南行省、汴梁行省、隴蜀行省、江西行省,[[韓宋]]之江南行省、益都行省,以及[[朱元璋]]所置江西行省、湖廣行省、江淮行省、江浙行省等<ref name="元朝行政區劃"/>。

元代行省之下的政区划分十分复杂且时常变化,简单时只存在行省、府州、县三级,复杂时则会出现行省、道([[宣慰司]])、路(总管府)、府州、县五级的情况。这跟元代“[[投下]][[封邑]]”制度息息相关,具体政区分级可能有:
*道(宣慰司)
元代的道的直接来源即宋金的道路制度。[[中统]]三年[[李璮]]之乱爆发后,元廷为监察境内汉族世侯,开始仿照宋制设立临时且辖区不定的宣慰司,此时宣慰司多数兼行省相副衔。随着中国的统一,过于庞大的行省已经无法有效处理省内事务,且也有外重内轻之嫌,故至元十五年以后,对宣慰司进行大量的改革,裁撤了宣慰使相副衔并改任行省下属,使之成为辖区固定的行省分支机构及分管区域,其辖区划分也大致与宋金的道路级政区重合。同时由于行省首府附近的地域不设宣慰司,因此产生了直属省部的路州以及分属诸道的路州,但性质上这些都属于“直隶路州”。
*直隶路州与封邑型政区
元代直隶于省部或宣慰司道的路州中存在大量的投下封邑型政区,这也是造成元代行政区划层级严重混乱的主要原因。基本上,直隶省部或宣慰司道的路州政区除少数冲要繁盛之地外,都是分封予汉族世侯和蒙古宗室的投下封邑。根据其规模户口的大小,可以分为总管府路、府、州三类,其关系则可参考吴澄所云“皇元因前代郡县之制损益之。郡之大者曰路。其次曰府若州……府若州,如古次国、小国。路设总管府,如古大国之为连率”。
# 总管府路:总管府路的设置与宣慰司道相似,也是源于宋金的道路制度,但目的性质不尽相同。蒙古初入主中原,以四大世侯为首的汉族地方军阀向蒙廷效忠,蒙廷则依仿金代制度,授予“某路都元帅”“某路都总管”的头衔,确认其在地方的高度世袭自治权,从而建立在汉地的政权机构,是为总管府路之滥觞,此时诸路规模建制与金代诸路相仿,四大世侯为首的有力总管其辖区更大。李璮之乱爆发后,元世祖为削弱地方割据势力,不但开始设置流官监察的宣慰司道,同时也对这类具有封邑性质的总管府路进行拆分,使一路仅辖三至四府州,但并没有改变总管府路封邑的政区性质,而是把它们转封给蒙古宗室,转封过程遵从“画境之制”,尽量使一王之封自成一路。灭宋后,置路以封诸侯的制度也在旧宋属地推行,这次的划分则更加零散,甚至到了“一州自成一路”的状况。
# 直隶府:除了总管府路的属府属州,一些府因为地处冲要或者以一府为封邑(主要在北方)而直隶于省部或宣慰司。少数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的直隶散府(如[[南阳府]]、[[汝宁府]]、[[归德府]]等)经过后世的属区调整后更辖属州。直隶府与总管府路相比数量非常稀少,并非投下封邑的主要形态。
# 直隶州:与直隶府相似,极少数一些地处冲要或以一州为封邑的州(主要在北方)也直隶于省部或宣慰司。比较特殊的状况是,假如一些宗王的封地只有一县(比如蒙古开国功臣[[畏答儿]]之孙忽都虎郡王的封邑[[阳山县]])的话,该县一般会升格为直隶州(升为[[桂阳州 (元朝)|桂阳州]])。直隶州的数目比直隶府稍多,但仍远不及总管府路。
封邑型政区与其他直隶路州的最大区别在于达鲁花赤的设置,封邑型政区的达鲁花赤最早不由中央简任,而是由封君选任,作为封君在其封邑的代理人,行使最高决策权,保证封君在封邑的利益,而为了强化中央集权,一般上实际负责路州行政的总管、知府等为朝廷选任。
*统县型政区
统县型政区即直接统领县级政区的中层政区,同样分为路(实质上为总管府路之首府即总府,总府所辖县在史料中多记述为直辖于路)、府、州三类,这些政区或作为投下封邑的一部分隶属于总管府路或部分直隶府(称为属府、属州),或作为独立的封邑直隶于省部或宣慰司道。其中属府的数量非常少,主要的统县型政区依然是属州。

== 政治制度 ==
{{并列图像
| 对齐方式 = right
| direction = vertical
| width = 200
| image1 =
| width1 = 200
| caption1 = 蒙古帝國的象徵[[九斿白纛]]<ref>《新元史‧卷三‧刑法志》:「元年丙寅,帝大會部眾於斡難河之源,建九游白纛,即皇帝位。群臣共上尊號曰成吉思合罕。」</ref>。
| image2 = Kharkorum silver tree1.jpg
| width2 = 200
| caption2 = [[和林]]古城的銀樹。
| image3 = Yuandadu map.jpg
| width3 = 200
| caption3 = 元朝首都[[大都]]的平面布局。
}}

元朝與蒙古帝國的皇位繼承異於中國歷代王朝,採取[[庫力台大會]]推舉的制度,由王室貴族公推大家的領袖。而元朝皇帝也是兼任蒙古帝國的可汗,由於[[元世祖]]的汗位沒有經過庫力台大會的認可,使得[[四大汗國]]紛紛不奉正朔,直到元成宗方恢復宗主關係。元世祖建立元朝後,有意立[[真金]]為太子,定傳子之局,可惜真金早死而使繼承問題又浮現。元朝而後常因皇太子早死或兄弟爭位而動盪不安,中期又有[[武仁之約]]的協定,武宗系與仁宗系交替繼承皇位,然而又因[[元仁宗]]廢除協定而再度混亂。元朝的繼承問題直到[[元惠宗]]方穩定,但也進入元朝末期<ref name="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五章">《中國通史 宋遼金元史》〈第五章 蒙古興起與大元帝國-草原民族的統一中國: 第81頁-第114頁.</ref>。元朝政治制度與金朝一樣承襲宋朝制度,採取文武分權的制度,以[[中書省]]總理政務,[[樞密院]]掌管兵權。然而元朝的中書省已成為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元朝不設置[[門下省]],[[尚書省]]時設時不設,僅元世祖時期與元武宗時期有設置,所以門下省與尚書省的權力皆交給中書省<ref name="元朝行政區劃"/>。中書省統領[[六部]],主持全国政务,形成明清內閣制的先驅。其組織架構繼承南宋體制,宰相的稱呼共有[[中書令]]、司統率百官與總理政務等,常以皇太子兼任。下分左右[[丞相]],中書令缺則總領中書事務。[[平章政事]]又居次,凡軍國重事,無不參決。副相方面有左右丞、參政等。[[六部]]共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與工部,內有尚書、侍郎。[[尚书省]]主要负责财政事务,不过时置时废<ref name="元朝行政區劃"/>。[[枢密院]]执掌军事,[[御史台]]负责督察,與宋朝制度大致相同,然而在地方設有行中書省、行樞密院與行御史台。此外又有掌管學校的[[集賢院]]、掌管御膳的[[宣徽院]]、掌管驛傳的[[通政院]],其他還有[[太常禮儀院]]、[[太史院]]、[[太醫院]]與[[將作院]],略前代的九寺諸監。最後新成立的是[[宣政院]](初名总制院),负责[[佛教]]及[[吐蕃]](今[[西藏]])地区军政事务,這是前代所沒有的<ref name="元朝行政區劃"/>。

元朝在推行漢人的典章制度與維護蒙古舊法之間,時常發生衝突,並且分裂成守舊派與崇漢派。早在元太祖[[成吉思汗]]攻佔漢地後,有賴[[耶律楚材]]與[[木華黎]]推行漢法以維護其典章制度。當時近臣[[別迭]]建議將汉人驱赶並把中原变成大牧场以收取財富,遭到耶律楚材的反對,他認為可用徵稅的方式獲得財富,因此保留了漢地的典章制度。他積極改變蒙古軍以往「凡攻城邑,敵以矢石相加者,即為拒命,既克,必殺之。」的作風,努力興科祟儒、整頓吏治,實為漢法推行之祖<ref>{{Cite web |url=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dljl/yuanchao/01/11044668/20090113/15280690.html |title=一代名相耶律楚材:一個改變元朝歷史的契丹人(1) |access-date=2015-10-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01940/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dljl/yuanchao/01/11044668/20090113/15280690.html |archive-date=2016-03-04 |dead-url=yes }}</ref>。木華黎為了便於管理漢地,也於[[世侯|漢族四大世侯]]合作,逐漸鞏固了對河北、山西等地的治理<ref name="元朝政治">《征服王朝的時代》〈第六章 元代的中國支配〉: 第158頁-第165頁.</ref>。
[[File:Lu gou qiao.jpg|220px|left|thumb|《卢沟筏运图》,描绘1266年[[元世祖]]在[[卢沟桥]]附近河運石木以建造[[大都]]宫殿的情景。]]
後來管理漢地的[[元世祖]]忽必烈也積極推動漢法,任用了大批漢族幕僚和儒士等创设典章制度,如[[劉秉忠]]、[[許衡]]和[[姚樞]]等,並提出了「行漢法」的主張。積極推動了學習漢文的熱潮。如元世祖就非常熟悉漢文典籍、禮儀制度,並能用漢文創作詩歌,並且還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太子必須學習漢文。接受儒士[[元好問]]和[[張德輝]]提議的「儒教大宗師」稱號。忽必烈最後在[[大都]]建元稱帝,創建中國式的元朝,建立了一套以傳統中國中央集權作藍本的政治體制,例如设立了[[三省六部]]和司农司等一系列专司机构,使用中原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任劉秉忠等人的规划建立首都[[大都]]。然而,元世祖在[[李璮叛亂]]後,對漢人的信任下降。而[[四大汗國]]以及守舊派蒙古王室都不滿元世祖行漢法的舉動,或叛變或疏遠之。元世祖晚年也漸與儒臣疏遠,任用[[阿合馬]]、[[盧世榮]]與[[桑哥]]等色目人與漢人為首的理財派,漢法最後未成為一套完整的體系。後來的[[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宗]]與[[元惠宗]]等人更是可以純熟地運用漢文進行創作。一些入居中原的蒙古貴族,羨慕漢文化,還請了儒生當家庭教師教育子女。為了學習方便還翻譯了許多漢文典籍,諸如《通鑒節要》、《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周禮》、《春秋》、《孝經》等。但崇漢派與守舊派時常發生衝突與政變,例如[[南坡之變]]等<ref name="元朝政治"/>。

在人才選用方面,元朝雖然许多制度都沿袭了宋朝,但關於科舉,元朝前期並沒有常態化的定期舉辦科舉,因此高級官僚的錄用端看與元廷關係遠近而決定,主要採取世襲、恩蔭與推舉制的方式。此外尚有循[[胥吏]](小公務員)昇進為官僚的方式,這與宋朝制度大異。宋朝官與吏的界限分明,胥吏大多以胥吏為終,然而元朝因為缺乏科舉取才,就以推舉或考試胥吏的方式晉升為官,這打破官吏屛障,使官吏成為上下的關係。科舉選材方面,[[窩闊台]]汗聽從[[耶律楚材]]建議,召集名儒講經於東宮,率大臣子弟聽講。又置“編修所”於燕京,“經籍所”於平陽,倡導學習漢族古代文化,又在1234年設“經書國子學”,以[[馮誌常]]為總教習,命侍臣子弟 18人入學,學習漢文化。並且於1238年以[[術忽德]]和[[劉中]]舉辦[[戊戌選試]],此次科举取士录取4030人,並且建立[[儒户]]以保護士大夫。但最後仍廢除科舉,改採推舉制度,往後於1252年與1276年兩次共入選3890儒户。[[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正式設立了國子學,以河南[[許衡]]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親擇蒙古子弟使教之,遍學儒家經典文史,培養統治人才。1289年[[元世祖]]下诏登記江南人口户籍,次年正式施行推舉制度,此次登記成为后来户计的依据<ref>胡青、林容、肖辉主编, 江西考试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页98-99</ref>。直到1313年,提倡漢化運動的[[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元仁宗恢复科举,由[[程钜夫]]、[[李孟]]、[[许师敬]]拟定元朝科举制度。1314年八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1315年二月和三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因为是在延祐年间举行的,史称“[[延祐復科]]”,本次科舉以[[程朱理學]]為考試的內容。榜分左右兩榜,官位相同,第一名從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进士三甲以下都能授正八品官员,如1238年戊戌选试的状元杨奂,1315年的乙卯科左榜状元张起岩<ref>詳細規則見《元史》第三十一选举志</ref>。元朝前後共舉行過16次,選舉蒙古、色目、漢人、南人進士約 1100余人。蒙古、色目人應舉者遠遠少於漢人、南人。然而為了保障蒙古人與色目人的名額,實行難度不同的「分榜取士」,並且給蒙古人與色目人保留了超過其應舉比例的名額,這也讓蒙古與色目子弟失去了學習漢族文化的積極性和進取精神。《元统元年进士录》的记载称四等人名额相等,各25人,但读书人总数确实南人、汉人要远多于蒙古、色目,因此也有破例,如延佑首科的录取名额给左榜的要远多于右榜。雖然是聊勝於無的科舉,但在形式上已經恢復,且持續坚持下去。原來放弃科举的士子重新獲得了入仕機會,因此漢族士大夫莫不對元廷忠心耿耿。在元朝滅亡之際,捨身殉國的就有很多是科舉出身者,可見科舉復辦對懷柔漢族士大夫有一定效果<ref name="元朝政治"/>。

== 外交 ==
{{文件|zh-hans=1335年亚洲.png|zh-hant=1335年亞洲.png|thumb|340px|1335年元朝晚期與周邊國家局勢圖。}}
元朝時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各地派遣的使節、[[傳教士]]、商旅等絡繹不絕,其中威尼斯商人尼可羅兄弟及其子[[馬可波羅]]成為得到元朝皇帝寵信,在元朝擔任外交專使的外國人。元廷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越南|安南]]、[[占城]]、[[缅甸]]、[[爪哇]])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进攻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元日戰爭]]最为著名,也最惨烈<ref name="元朝疆域"/>。

=== 東北地區 ===
[[File:LetterFromKhubilaiToJapan1266.jpg|180px|left|thumb|1266年元世祖[[忽必烈]]给日本的国书,被称为“蒙古国牒状”。]]
東北方面有[[高麗王朝]]與日本[[鎌倉幕府]]。高麗王朝領有朝鮮半島,之後被[[崔氏政權]]統治,高麗王變成傀儡。高麗先後臣服於[[遼朝]]與[[金朝]],蒙古興起後與高麗共同伐金,並約為兄弟之國。1225年蒙古要求高麗向其朝貢,蒙古使節抵達義州邊境時,被高麗所害,當時蒙古忙於西征,無暇征討。1231年[[窩闊臺]]汗派[[撒禮塔]]率兵入侵高麗,崔氏政權領袖[[崔瑀]]抵禦失敗,高麗首都松都(今[[開城]])被攻陷,史稱[[高麗蒙古戰爭]]。蒙軍設置多位[[達魯花赤]]以監督高麗政事。隔年崔瑀殺死達魯花赤,擁護高麗王[[高麗高宗]]從松都遷往[[江華島]],並且長期抗蒙,另外[[三別抄]]軍抵抗蒙軍至1273年。然而高麗朝廷分裂成反戰的文派,與抗蒙的崔氏政權。貴由、蒙哥時又四次討伐掠奪高麗地,1258年[[崔氏政權]]被顛覆後,高麗高宗遣子稱臣,正式成為蒙古的藩屬國。1283年元世祖為了討伐日本,於高麗國設置[[征東行省]],高麗王為行省的左丞相,內政受蒙古人控制。高麗君主從忠烈王開始娶蒙古公主為妻,高麗君主繼承人按照約定,必須在元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長大成人後,方可回高麗<ref name="元朝疆域"/>。高麗成為元朝的藩屬國後,元世祖六次遣使者要求日本朝貢,均告失敗,於是發起[[元日戰爭]]。1274年元军發動第一次侵日戰爭,,日本史書稱為“[[文永之战|文永之役]]”,元廷派三萬二千餘人東征日本,最後因為颱風侵襲而傷亡慘重。1281年七月,忽必烈又發動第二次侵日戰爭,日本史書稱為“[[弘安之战|弘安之役]]”,由[[范文虎]]、[[李庭]]率江南軍十餘萬人,到達[[次能岛|次能]]、[[志賀島|志賀]]二島,因日軍積極抵抗,且元軍又遇到颱風,最後再度慘敗。通常认为[[台风]](日本人称之为“[[神风]]”)與元軍不擅水戰是造成失败的最大原因(另一方面高麗和南宋工匠故意製作式樣錯誤的戰船)。而後元世祖又準備第三次東征,因大臣勸阻,再加上出兵安南的緣故而罷<ref name="元朝疆域"/>。而後元世祖多次遣使均遭日本拒絕,通使关系一直未能建立,但是元朝與日本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仍然十分繁盛,来元日本人以商人與禅僧最多。元廷令沿海官司通日本国人市舶,主要港口是庆元(今[[寧波]])<ref name="元朝疆域"/>。

=== 南洋諸國 ===
[[File:Tranhungdaosta.jpg|thumb|180px|[[陳興道]]是蒙越戰爭中[[越南陳朝]]的大將,圖為[[胡志明市]]的陳興道雕像。]]
南洋諸國有安南([[越南陳朝|陳朝]])、[[占城]]與爪哇([[滿者伯夷]])等國。安南國據有今越南北部,於五代北宋時期獨立於中華。蒙古大汗[[蒙哥]]於1257年派[[兀良哈台]]南攻安南,[[蒙越戰爭]]爆發。越南[[陳太宗]]被蒙軍擊敗,上表稱臣,蒙哥封為安南國王,而越南[[陳聖宗]]繼位後不願向元朝稱臣。當時在安南南方還有占城國,1282年占城國王[[因陀羅跋摩六世]]遣使朝貢,元世祖因此設置[[荊湖占城行中書省]],以[[阿里海牙]]為該行省的平章政事。由於占城王扣留元使,元世祖藉此發兵分水陸攻打占城與安南。他以[[唆都]]率水軍由廣州渡海攻打占城。隔年蒙古水軍攻下占城國王據守的木城,占城國王[[因陀羅跋摩六世]]求和,但於蒙古退軍後殺使者<ref>《元史卷210‧列傳第97‧外夷三》</ref>。1284年元世祖再派鎮南王[[脫歡 (鎮南王)|脫歡]]、阿里海牙與唆都率陸軍借道安南南征占城,被時任太上皇的陳聖宗反抗而爆發戰爭。元軍大舉入侵,占領安南國都。但陳聖宗、[[陳興道]]率領的陳軍積極抵抗,並且瘟疫四竄。最後元軍於1285年撤退,途中遭安南軍襲擊,損失過半。而後1288年又南征失敗,隨後安南請和。這場戰爭至元成宗才廢止,安南與占城相繼入貢元廷。當時南洋群島諸國,也多貢於元朝。有名的有[[馬蘭丹]](今馬六甲)、[[蘇木都拉]](今蘇門答臘)等。1292年元世祖命[[亦黑迷失]]、[[史弼 (元朝)|史弼]]與[[高兴 (元朝人物)|高兴]]率福建水軍南征爪哇滿者伯夷王國,並降其鄰國[[葛郎]](爪哇島以東),但中計受突擊,戰敗而還,以後爪哇仍然派使朝貢<ref name="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五章"/>。此外元世祖亦派使者招降[[琉求國]],然使者僅至[[澎湖]]而返<ref name="元朝疆域"/>。

=== 西南地區 ===
西南地區有[[大理國]]、[[吐蕃]]、緬甸([[蒲甘王朝]])、八百媳婦國([[蘭納|蘭納泰王國]])與暹邏。大理源自唐朝的[[南詔]],937年由[[段思平]]滅南詔建國,占有現今[[雲南]]地區,後由[[高昇泰]]等高氏政權掌控。1252年[[蒙哥]]汗命[[忽必烈]]與[[兀良合台]]自四川迂迴南滅大理,原大理國王段氏被任為[[大理總管府|大理世襲總管]]。吐蕃自晚唐就走向衰退,但其境內[[藏傳佛教]](又被汉人贬稱为喇嘛教)日漸興盛,[[喇嘛]]的勢力超過[[贊普]](吐蕃王)的地位。1247年窩闊台汗次子[[闊端]]召請喇嘛[[班智達]]來涼州,史稱[[涼州會盟]],此後吐蕃喇嘛與蒙古大汗形成了布施關係(詳見[[元朝治藏歷史]])。忽必烈南征大理時,分兵伐吐蕃,喇嘛班智達與贊普同時投降,吐蕃亡。元世祖封班智達的繼承人[[八思巴]]為「帝師」,兼任總制院(後改為[[宣政院]])院使,取得了統治烏思藏地區的權力,使西藏統治者由贊普轉為喇嘛。緬甸為唐朝的[[驃國]],宋朝以後稱緬,國內部落稱甸,所以又稱緬甸。元朝初期緬甸為[[蒲甘王朝]],其王朝西併[[阿剌干]](今孟加拉灣一帶),南併[[勃固]](今[[仰光]]以北),並進占暹羅。元世祖派使招降不從,緬甸反派軍入侵雲南,[[元緬戰爭]]爆發,而後元兵又多次進攻緬甸。1283年元世祖派軍入侵緬甸,兩年後緬甸王請和。1287年緬甸內亂,元軍乘機進攻緬甸,蒲甘城破,緬甸成為元朝的藩屬,緬甸王[[那羅梯訶波帝]]失去王位,元廷建[[緬中行省]],而後以蒲甘國王任行省左丞相,成為元朝傀儡。1368年[[撣族]]於緬甸東部[[阿瓦]]建立[[阿瓦|阿瓦王國]],首領為[[阿散哥]]。[[孟族]]建都於[[馬達班]],1369年遷都[[勃固]],建立[[勃固王朝]],二王國南北交戰。撣族阿散哥挾持緬甸王,使[[元成宗]]派元軍討伐,最後迫使阿散哥派使朝貢。[[蘭納|蘭納泰王國]](元人稱八百媳婦國)位於撣族東邊的[[金三角]],曾聯合阿散哥抵抗元軍,元廷多次討伐未果,直到[[元泰定帝]]時才內附<ref name="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五章"/>。暹羅地區原有[[素可泰王朝]](元人稱暹國)、[[大城王國]](元人稱[[羅斛]])以及其他小國。暹國曾擴張其勢力於[[馬來半島]],元成宗後遣使進貢八次。羅斛自元世祖末年就開始進貢,並於元末時期併吞暹國等小國,統一為暹羅國<ref name="元朝疆域"/>。

=== 歐洲與非洲地區 ===
[[File:Marco Polo at the Kublai Khan.JPG|thumb|《马可·波罗游记》插图: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汗在[[大都]]的王廷]]
蒙古帝國的三次西征的同時,正值羅馬教皇提倡[[十字軍東征]]西亞的伊斯蘭國家以收復[[耶路撒冷]]。由於羅馬教皇急需外援以抗衡伊斯蘭教徒,而歐洲基督教國家剛剛經歷[[長子西征|蒙古第二次西征]],再加上東西交通十分便利,紛紛派使者東行了解這個東方大國<ref name="元朝宗教"/><ref>
[http://www.chinese.ncku.edu.tw/getfile/P_20071004105909_1.pdf 元朝也里可溫教和世界歷史發展的關係]{{Dead link|date=2019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陳昭吟.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 第六期. 2006年6月. 59頁-92頁.
</ref>。1245年[[羅馬教皇]]曾派[[柏朗嘉賓]]經[[欽察汗國]]到[[和林]]謁見[[貴由]]汗,返國著成《[[柏朗嘉賓蒙古行紀]]》。1253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 (法兰西)|路易九世]]派[[魯布魯克]]以傳教為名到和林進見[[蒙哥]]汗,返國著有《[[魯布魯克東行紀]]》。1316年義大利人[[鄂多立克]]經海路至元大都,參加了[[元泰定帝]]的宮廷慶典,回國著成《[[鄂多立克東遊錄]]》,範圍遠達西藏,對元大都及宮廷的描寫較細。最著名的是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他隨經商的父親、叔父於1275年到元朝進見[[元世祖]],直至1291年才離去。他擔任元廷官吏,歷游元朝各地,其著寫的《[[馬可波羅遊記]]》對元朝進行多角度反映,吸引歐洲人東行中國。另外元朝與非洲地區諸國也有來往,[[汪大淵]]在1330年和1337年二度飄洋過海親身經歷的南洋和西洋二百多個地方的地理、風土、物產,最後著成《[[島夷誌略]]》,影響明代初期的[[鄭和下西洋]]<ref name="元朝宗教"/>。

== 軍事 ==
{{main|元朝軍事}}
[[File:MongolCavalrymen.jpg|left|thumb|200px|使用蒙古弓作戰的[[蒙古突騎]]。]]
元朝军队按照親疏關係分成[[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與[[新附军]]等四個等級。蒙古軍與探马赤军主要是骑兵。汉军、新附军大多为步军,也配有部分骑兵。水军编有水军万户府、水军千户所等。炮军由炮手和制炮工匠组成,编有炮手万户府、炮手千户所,设有炮手总管等。一部分侍卫亲军中,还专置弩军千户所,管领禁卫军中的弓箭手<ref name="元朝軍事">{{Cite web |url=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513/12309838.html |title=元朝军队的构成 |access-date=2011-07-2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8030522/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513/12309838.html |archive-date=2012-01-18 |dead-url=yes }}</ref>。

蒙古军是元朝軍隊的骨幹,主要由[[蒙古族]]組成。蒙古軍早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時即創立,平时分布在草原上驻牧,战时临时招集。採用兵民合一的[[萬户制]],按十进制编组成十户、百户、千户。只要是十五歲至七十以內的人皆服兵役,其童子稍微年長者也組成「漸丁軍」。元朝時期在[[汉地]]和[[江南]]军户中签发丁男应役。探馬赤軍又名簽軍,随着战争的发展,统治者需要一支蒙古军队长期留守被征服地区,于是从蒙古各部中“签发”了部分士兵,组成专门用于镇戍的探马赤军。自1217年[[木華黎]]討伐金朝時建立,由[[弘吉剌]]、[[兀魯兀]]、[[忙兀]]、[[札剌亦兒]]及[[亦乞列思|亦乞烈思]]五部組成,西征[[花剌子模]]後[[回族]]、[[維吾爾族]]與[[突厥人|突厥族]]等族成為探馬赤軍的一部分。探馬赤軍精於火砲與西方的[[回回砲]],攻城力強。「下馬則屯聚牧養,上馬則備戰<ref>《元史‧志第四十六‧兵一》:「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十人为一牌,设牌头,上马则备战鬭,下马则屯聚牧养。」</ref>」<ref name="元朝軍事"/><ref name="元朝軍事2">《中國通史 下冊》〈第二十三章 元帝國的組織〉: 第608頁-第610頁.</ref>。

[[File:Yuan chinese gun.jpg|220px|thumb|元朝的铜制[[手铳]]是中國兵器史上第一個金屬管形射擊火器。]]
汉军是[[蒙古帝國]]占領[[漢地]]後發民為兵,主要由[[金朝]][[女真]]與[[契丹]]降军、早期降蒙的[[南宋]]軍、漢地的地方[[漢族]]武裝勢力與签发漢地百姓等所組成。[[窩闊台]]汗於1229年收編金朝女真與契丹降軍<ref>《元史‧列傳第五十三‧石抹狗狗》:「歲辛未,太祖至威宁,高奴与劉伯林、夾谷常哥等以城降。會置三万戶、三十六千戶以總天下兵,遂以高奴為千戶,遙授青州防御使,佩金符。」</ref>,在漢地民戶中大規模簽發士兵,補充漢軍兵員,將蒙古軍的編製和官稱用於漢軍系統強。各漢軍萬戶統軍人數不等,「大者五、六萬,小者不下二、三萬」。漢軍有「舊軍」與「新軍」的區別。舊軍主要指敵國降軍和地方武裝勢力,新軍指從漢地百姓簽發的新兵。[[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蒙元帝國的統治重心由漠北草原移到了中原漢地。元世祖對軍隊體制進行改革,逐步建成中央[[宿衛軍]]和地方[[鎮戍軍]]兩大系統,確定了元軍的編製和隸屬關係,在元朝對外戰爭中,漢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f name="元朝軍事2"/>。[[新附军]]主要是元朝南征南宋期間收邊的降軍,又被稱為新附漢軍、南軍等。新附軍內名號繁雜,而是元廷因士兵所具不同特點而起的名稱,如券軍、手號軍與鹽軍等等。估計當時新附軍的數量在二十萬人上下,元帝將新附軍分編到元軍的侍衛軍和鎮戌軍中;或以蒙古、漢人、南人建立新的軍府,管領新附軍人。每當有戰事發生,首先調發各軍中的新附軍出征,其餘則從事屯田和工役造作。經過多年的戰爭消耗和自然減員,新附軍數量日益減少,最後式微<ref name="元朝軍事"/>。
[[File:Mooko-SamuraiShips.jpg|left|thumb|300px|1293年[[文永之役]]元日水軍海戰,[[竹崎季長]]绘『蒙古襲来繪詞』]]

元朝的防衛分宿衛和鎮戍兩大系統。宿衛軍由[[怯薛]]和[[侍衛親軍]]構成,其中怯薛軍保留自[[成吉思汗]]創立的[[四怯薛番直宿衛]],常額在萬人以上,元朝功臣[[博爾忽]]、[[博爾朮]]、[[木華黎]]、[[赤老溫]]或其後人充任怯薛長。在戰爭中,怯薛則是全軍的中堅力量,被稱之為「也客豁勒」(大中軍);侍卫亲军则是忽必烈在华北汉人世侯的建议下所置,在初期蒙制[[怯薛]]未形成战斗力之时负责宿卫之职以及与阿里不哥争夺权力。其后,侍衛親軍用於保衛[[大都]],衛設都指揮史或率史,隸屬於[[樞密院]]<ref name="元朝軍事2"/>。鎮戍軍由[[蒙古軍]]和[[探馬赤軍]]守衛靠近京畿的要地,[[華北]]、[[陝西]]、[[四川]]的蒙古軍、探馬赤軍由各地的都萬戶府(都元帥府)統領,隸屬於樞密院。南方以蒙古軍、[[漢軍]]、[[新附軍]]共同駐守,防禦重點是江淮地區,隸屬於各行省。鎮戍諸軍,有警時由行樞密院統領,平時日常事務歸行省,但調遣更防等重要軍務則歸屬樞密院決定<ref name="元朝軍事"/>。

元朝水軍原是為了[[元滅宋之戰]]而準備,1270年命[[劉整]]建造大量水軍。[[襄樊之戰]]時元朝水軍與陸軍協同包圍襄陽,攻下後降將[[呂文煥]]又率元水軍與河岸陸軍協同於[[丁家洲之戰]]擊潰南宋水軍精銳,至此領有全部長江水域。而後[[張弘範]]又率元朝水軍(平底船)渡海南下追擊南宋海軍,最後於[[崖山海戰]]包圍殲滅之,元朝水軍在滅宋之戰有重要的功能。元朝融合了南宋和阿拉伯航海技术,使海軍技術更加成熟,然而在對外戰事中,[[元日戰爭]]與[[元爪戰爭]]均以失敗結束,而且對日戰爭兩次均被颱風所毀,只有對[[占城]]的戰役獲勝而已<ref name="元朝軍事"/>。

== 人口 ==
[[File:Belt plaque with dragon design.jpg|thumb|240px|元代龍紋帶扣。]]
早在蒙古時期,北方人口就不斷的南逃,總人數約占北方人口的十分之一,這種現象到惠宗时都還持續發生,元廷屢禁而不能止。在大蒙古國征服[[金朝]]期間在戰地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和掠夺。随后的[[瘟疫]]与[[饥荒]]导致東亞地區大量人口消失,其中又以金朝的華北和南宋的[[四川|川陕四路]]十分严重。这是导致“[[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发生的重大原因<ref name="人口"/>{{Better source}}。

1234年3月9日金灭亡后,華北地區約有110万户與600万人,只有1208年的金朝人口5353万的13%<ref>《中国人口发展史》,第201页和第211页。 作者:葛剑雄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ref>。[[元滅宋之戰|蒙古宋战争]]期間,南宋境内因战争总计消灭了大约1500万人口,主要集中在[[四川|川陕四路]]地区。<ref>《中国人口发展史》,第217页。 作者:葛剑雄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ref>1279年元军完全剿灭四川的抗元勢力後,在1280年的户口调查仅为9万余户與50万余人,只有1231年蒙古入侵川陕四路地区前的4%。[[大蒙古國]]時期有過兩次戶口統計,先有1235年[[窝阔台]]汗推行的[[乙未籍户]],獲得華北地區如[[燕京]](今北京)、[[顺天府|顺天]](今河北保定)等三十六路的人口資料,後有1252年[[蒙哥]]汗完成的[[壬子籍户]],顯示華北人口略有增加。1271年[[元世祖]]建国号为大元。雖然在[[元成宗]]到[[元惠宗]]至正初年期間政治動盪不安,尽管每年也成百上千次人民起义,但社會上基本處於安定狀態,經濟大體上也是呈現增长的狀態,這些都促使人口增长,大約在惠宗至正十年(1351年)達到高峰<ref name="人口">{{cite book|author=王育民 |coauthors= |title=《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第十一章 历史时期人口的发展(下),第六节 元代人口的变化> |year=1987 |publisher=人民教育出版社 }}</ref>。[[元惠宗]]至正年間(1341年-1370年)全國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災荒饑饉疾病和瘟疫,最終促使[[紅巾軍]]起義爆發。红巾军起义之后又造成人口大量減少。[[明太祖]]建國後論到:「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ref>《明史‧卷二‧本紀第二‧太祖二》:「前代革命之際,肆行屠戮,違天虐民,朕實不忍。諸將克城,毋肆焚掠妄殺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ref>

元代戶口統計並不是准确,无法涵盖的人口包括[[逃戶]]、因土地兼併而蔭蔽的[[隱戶]]、[[流民]]以及[[私属人口]]等。朝廷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口包括:[[嶺北等处行中书省]]、[[雲南等处行中书省]]、西南[[土司]]地區和[[宣政院轄地]]的居民;蒙古諸王、貴族、軍將的大量私屬人口([[驅口]]、[[投下戶]],[[怯憐口]]、打捕鷹房人戶);獨立於州縣以外的諸色戶計(軍戶、站戶、匠戶、民屯戶、釋、道、儒戶、游食者)等。現在歷史學者只能根據史書的原始數據與他們掌握的歷史資料的來推斷,所以差異甚大,僅作參考。人口逃亡的现象很严重,如1241年,[[忽都虎]]等元籍诸路民户1,004,656户,逃户即达280,746户,占全部人户的28%<ref name="人口" />。另外,隨著民族關係日益密切,往來與雜居也相當普遍。從[[蒙金战争]]时期就陸續有大批漢人被迁往[[蒙古草原]]以及[[天山]]南北、[[遼陽等处行中书省]]與[[雲南等处行中书省]]各地;蒙古與色目官員、軍戶、商人等也大量移居中原內地;雲南地區居住的蒙古人約十萬人左右;[[大都]]、[[元上都|上都]]等政治城市及[[杭州]]、[[泉州]]、[[鎮江]]等商業城市都居住許多[[蒙古民族|蒙古人]]、[[維吾爾人]](祖先)、[[穆斯林]]、[[黨項人]]、[[女真人]]與[[契丹人]]等,促成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ref>《中國文明史·元代》〈第四章 曲折發展的社會經濟〉: 第180頁.</ref>。

===「四等人制」===
{{main|四等人制}}
有說法認為由於蒙古人與漢人的人數比例極不平均,元廷為了保護蒙古人地位,主張蒙古至上主義,推行[[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漢人 (元)|汉人]](原金朝统治下的人民)、[[南人]](南宋统治下的漢人)等四個階級的制度,但該制度并不见于官方文告及档案。有學者認為,元廷給蒙古人與色目人極大的權利,並讓汉人與南人負擔較大的賦稅與勞役,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十分沉重<ref>《中國古代經濟簡史》第五章 〈封建社会唐(后期)宋辽金元的经济〉. 復旦大學. 1982年: 第126頁</ref>。尽管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代有把臣民明确划分为四等的专门法令,但元廷对于各民族的不平等态度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ref>
[http://www.cxa.cn/files/article/html/0/404/279231.html 蒙古学研究]{{Dead link|date=2019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ref>,例如汉人打死[[怯薛]]需要偿命,而[[怯薛]]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原文為[[怯薛]]歹蒙古人,怯薛歹為元代一特權階級)<ref>《元史‧卷一百零五‧刑法志》</ref>。此外汉人做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貳(雖然實際上存在很多例外情況,終元一代朝廷仍任用不少漢人為官,如[[史天澤]]、[[贺惟一]]等<ref name="元朝政治" />{{efn|方駿研究指出,元代有相當多的漢族人在各級官府擔任高級職務,其中不少是正職。在《[[元史]]》、《[[新元史]]》、和《[[蒙兀兒史記]]》所作傳的864名三品以上的官員中,漢人佔了409位,即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七。此外,漢人在元朝官府裡做正職的,除了在[[中書省]]、[[樞密院]]、[[御史臺]]及[[行中書省]]擔任高官的漢族大僚外,在[[六部]]中任職[[尚书 (官职)|尚書]]的,亦俯拾皆是。綜合來看,漢族人在元朝各級政府不僅任職顯要者甚眾,而且擔任正職者也為數不少。認為「元朝各級官府 的高級官吏,必須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漢人最多只能做到副職」的說法並非準確<ref>方駿《香港中學中史教科書應吸收新的史學研究成果》,〈教育曙光〉(39),第70-73頁</ref>。}})。

===「九儒十丐」===
有說法認為「九儒十丐」是元朝的定制,顯示出在蒙古統治下儒士在社會的下等地位。此「九儒十丐」的說法來自南宋遺民謝枋得,其〈送方伯載歸三山序〉云:「滑稽之雄,以儒為戲者曰:『我大元制典,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貴之者,謂有益於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後之者,賤之也,賤之者,謂無益於國也。』嗟乎卑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ref>(南宋)謝枋得《疊山集.送方伯載歸三山序》</ref>及同樣是南宋遺民的鄭思肖〈大義略序〉曰:「韃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ref>[南宋]鄭思肖《鐵函心史.大義略序》</ref>但因其政治立場,並不能完全盡信,或作為元朝儒士社會地位低下的佐證。中外史學界已有學者對元代儒士的地位問題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否定了元代儒人地位低落的說法{{efn|現代學者方駿指出,以儒戶為代表的元代士人在元朝統治之下事實上享有相當多的特權。他們的地位不但遠遠高於社會底層的娼妓和乞丐,也比負擔沉重賦役的民戶以及軍、站、匠等服役人戶優越得多。更主要的,是他們有各類宗教和服役戶計所無法比擬的為官任吏的機會。「九儒十丐」的說法不是元代現實的反映<ref>方駿《[http://ln.edu.hk/osl/newhorizon/abstract/v37/12.pdf 「九儒十丐」:一個至今仍被香港中學中史教科書廣泛引用的神話]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14000019/http://ln.edu.hk/osl/newhorizon/abstract/v37/12.pdf |date=2016-10-14 }}》</ref>。}}。

{| class="wikitable"
|+ '''元代戶口表'''
|-
! width=24% |'''年代'''
! width=13% |'''戶數'''
! width=13% |'''口數'''
! width=50% |'''備註'''
|- valign="top"
|[[西夏惠宗]][[天賜禮盛國慶]]元年(1069年)
|align="right"|
|align="right"|估2,300,000人
|西夏立國後的第二次高峰,第一次是1038年,243万人。
|- valign="top"
|[[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年)
|align="right"|8,413,164户
|align="right"|53,532,151人
|
|- valign="top"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
|align="right"|15,500,000户
|align="right"|估80,000,000人
|本年為南宋人口數的高峰值,同年蒙古滅金,史書無戶口數記載,史學家[[葛剑雄]]估算本年金朝统治区有大约110万户,600万。
|- valign="top"
|窝阔台八年(1236年)
|align="right"|11000000户
|align="right"|估6,000,000人
|此時蒙古領有原金朝與西夏的華北地區,去年實施的[[乙未籍户]]至本年完成。
|- valign="top"
|蒙哥二年(1252年)
|align="right"|
|align="right"|估11,278,745人
|本年完成[[壬子籍户]]<ref>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元代人口的变化:“乙未籍户后,北方人民要向政府承担丝料、包银等科差,加上军户的签发,军马的拘括,“征求需索,民不堪命”,不得不“借贾人银以偿官,息累数倍,曰羊羔儿利。至奴其妻子,犹不足偿”,被迫弃家逃亡。如邢州(今河北邢台)启昔礼、把带二答剌罕分地“日减月削,才五、七百户”。不及窝阔台丙申年(1236年)初封时14,087户的二十分之一。窝阔台二年(壬子年1252年),下令对民户“从新再行抄数”,“视乙未之数增二十余万户”。所称“乙未之数”当系指[[窝阔台]]七年下诏籍户,八年完成编籍以后的数字,即在110余万的基础上,又增20万,则[[蒙哥]]二年实有人户当在130万。”</ref>{{efn|按照1208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8,270,000人。按照1234年的户口比例,有大约6,00,000人。}}。
|-
|[[中统]]元年(1260年)
|align="right"|1,418,499户<ref name="新元史人口">《[[新元史]]‧卷六十八‧志第三十五‧食货一‧户口科差税法》:“其户口总数:中统元年天下户一百四十一万八千四百九十有九。”</ref>
|align="right"|
|
|- valign="top"
|[[至元 (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年)
|align="right"|15,788,941户<ref>《元史类编》</ref><br />14,134,549户<ref>本數據源自《元史》本纪记载的至元十二年户数加上至元十三年阿术入奏新得户数的結果。</ref>
|align="right"|
|元军於[[元滅宋之戰|蒙古宋战争]]陸續攻下南宋的[[襄陽]]、[[建康]]與[[临安府 (浙江)|臨安]],南宋的[[謝太后]]與[[宋恭帝]]投降。
|- valign="top"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align="right"|13,196,206戶<ref name="新元史人口" /><br />估15,000,000<ref name="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align="right"|58,834,711人<ref name="新元史人口" /><br />估75,306,000人<br />估75,000,000人<ref name="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
|其中原南宋境内有户11,840,800户,原金境内有1,355,406户。此次人口统计数据不包括西南各省的“山泽溪洞之民”。<ref>《元史‧卷五八‧志第十‧地理一》,记载:“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图。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户一千一百八十四万八百有奇。于是南北之户总书于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万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万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泽溪洞之民不与焉。”</ref>
|- valign="top"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align="right"|13,430,332户<ref name="新元史人口" />
|align="right"|60,491,230人<ref name="新元史人口" /><br />估76,496,000人
|另外[[江淮]]和[[四川]]11,430,878户,内郡1,999,444户,59,848,964人,游食者429,118人,僧、尼213,148人<ref>根据《元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世祖十三》,记载: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户部上天下户数,内郡百九十九万九千四百四十四,江淮、四川一千一百四十三万八百七十八,口五千九百八十四万八千九百六十四,游食者四十二万九千一百一十八。”“宣政院上天下寺宇四万二千三百一十八区,僧、尼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ref>。
|- valign="top"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
|align="right"|14,002,760户<ref>根据《元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祖十四》:「至元三十年十二月,户一千四百万二千七百六十。」</ref>
|align="right"|估79,816,000人
|这是《元史》记载的人口數的高峰值。
|- valign="top"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
|align="right"|13,400,699户<ref>《元史‧卷五八‧志第十‧地理一》,记载:“文宗至顺元年,户部钱粮户数一千三百四十万六百九十九”</ref><br />估17,000,000戶<ref name="吴松弟中国人口史">《[[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第390页.吴松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中国人口史》共六卷,由葛剑雄教授主编。</ref>
|align="right"|估84,873,000人<br />估85,000,000人<ref name="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
|
|- valign="top"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
|align="right"|估18,000,000户<ref name="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
|align="right"|估87,487,000人
|部分學者認為本年為元代人口數的高峰值。
|-
|colspan=4 |'''註:'''本表數據僅包含“[[中国本土]]”(不含吐蕃、雲南、嶺北及遼陽行省)的居民,且未包含特定居民(如道士、僧侶等等),户口统计本身就有一定误差,蒙古贵族军将们又有大量的[[私户]],此外还有[[军户]]、[[匠户]]等均不纳入人口统计不计入户口统计,所以僅供參考。本表數據參考《元史》、《新元史》、赵文林與谢淑君所著的《中国人口史》與吴松弟所著的《中国人口史》<ref name="吴松弟中国人口史" />。
|}

== 经济 ==
元朝经济大致上以[[农业]]为主,其整體生產力雖然不如[[宋朝]]<ref name="邓广铭 漆侠 2008年 59页"/>,但在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广泛种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蒙古人原来是游牧民族,草原时期以[[畜牧]]为主,[[经济]]单一,无所谓土地制度。[[蒙金战争]]时期,大臣耶律楚材建议保留汉人的农业生产,以提供財政上的收入来源,这个建议受到[[铁木真]]的采纳<ref name="元朝經濟"/>。窝阔台之后,为了巩固对汉地统治,实行了一些鼓励生产、安抚流亡的措施,农业生产逐漸恢复。特别是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不断推广,棉花及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种植和运销都在南宋基础上有所增加。经济作物商品性生产的发展,就使当时基本上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渗入了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但是,由於元帝集中控制了大量的手工业工匠,经营日用工艺品的生产,官营手工业特别发达,对民间手工业则有一定的限制<ref name="元朝經濟"/>。

由于[[蒙古]]对[[商品]]交换依赖較大,同时受儒家[[重農抑商|轻商思想]]较少,故元朝比較提倡商業,使得商品经济十分繁荣,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相當富庶的国家。而元朝的首都大都,也成為當時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为了适应商品交换,元朝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全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朝代,然而因濫發紙幣也造成[[通貨膨脹]]<ref>《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四章 曲折發展的社會經濟〉: 第223頁.</ref>。商品交流也促进了元代交通业的[[发展]],改善了陆路、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ref name="元朝經濟"/>。

=== 農業 ===
[[File:Doucha.jpg|thumb|right|240px|《[[斗茶图]]》,[[赵孟頫]]所繪,描寫元朝時鬥茶的情形。]]
農業方面,[[宋真宗]]时推行的[[占城稻]]在元朝時已經推廣到全國各地。农业生产继续发展,1329年,南粮北运多达三百五十多万石,说明粮食生产的丰富。这一阶段,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发展,[[茶叶]]、[[棉花]]與[[甘蔗]]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江南地区早在[[南宋]]時已盛產棉花,北方陕甘一带又从西域传来了新的棉种。1289年元廷设置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省[[木棉提举司]],年征木棉布十万匹。1296年复定江南夏税折征木棉等物,反映出棉花种植的普遍及棉纺织业的发达<ref name="元朝經濟"/>。元朝水利設施以華中、華南地區比較發達。元初曾设立了都水监和河渠司,专掌水利,逐步修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陕西三白渠工程到元朝后期仍可溉田七万余顷。所修复的浙江海塘,对保护农业生产也起了较大作用。元朝農業技術繼承宋朝,南方人民曾采用了[[圩田]]、[[柜田]]、[[架田]]、[[涂田]]、[[沙田]]、[[梯田]]等扩大耕地的种植方法,對於生产工具又有改进。关于元朝的农具,在[[王祯 (元朝)|王祯]]的《[[王祯农书|农书]]》中有不少詳細的敘述<ref name="元朝經濟"/>。

[[元世祖]]為了清查土地徵收賦稅曾實行過土地所有者自報田地的[[經理法]],由於未能確實執行<ref>《元史·食货志一》:「⋯⋯其間欺隱尚多,未能盡實。以熟田為荒地者有之,懼差而析戶者有之,富民買貧民田而仍其舊名輸稅者亦有之。由是歲入不增,小民告病。」</ref>,1314年[[元仁宗]]又派大臣往江浙、江西、河南三地實施經理法,但實施結果仍然弊端極多,人民紛起反抗<ref>《元史·仁宗本紀》里說:「蔡五九之變,皆由昵匝馬丁經理田糧,與郡縣橫加酷暴,逼抑至此。信豐一縣,撤民廬千九百區,夷墓揚骨,虛張頃畝,流毒居民。」</ref>,以至仁宗不得不下詔免三省自實田租二年,最後不了了之。

元朝土地仍可分为官田和私田两种。官田主要来自宋、金的官田,两朝皇亲国戚、权贵、豪右的土地,掠夺的民田,以及经过长期战乱所形成的无主荒地。元廷把所掌握的官田一部分作为屯田,一部分赏赐王公贵族和寺院僧侣,余下的则由政府直接招民耕种,收取地租。其屯田的數量極大,遍及全國,其中以河北、河南兩省最多<ref>《元史·兵志》:“国初用兵征讨,遇坚城大敌,则必屯田以守之。海内既一,于是内而各卫,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或因古之制,或以地之宜,其为虑盖甚详密矣。”</ref>。其中民屯是役使汉人屯垦收租,军屯则分给各军户,强迫相当于奴隶的“驱丁”耕种。私田是蒙古贵族和汉族地主的占地以及少量自耕农所有的田地。元朝以大量土地赏赐寺院,例如1316年元仁宗曾赐给[[元上都|上都]]开元寺江浙田二百顷、华严寺百顷<ref>赵翼:《廿二史札纪》,卷30,第638—639 页.</ref>。元朝也有一定数量的自耕农,然而地位很低下,生活十分困苦。

=== 畜牧業 ===
[[File:元朝官營牧場分布圖.png|240px|left|thumb|元朝官營牧場分布圖。]]
元朝的畜牧政策以开辟牧场,扩大牲畜的牧养繁殖為主,尤其是孳息马群。畜牧业发展趋势不稳定,由元世祖时的盛况渐渐趋向衰退,到了元惠宗時,畜牧业的衰败更为严重,其原因最大的是自然灾害。元朝完善了养马的管道,设立[[太仆寺]]、[[尚乘寺]]、[[群牧都转运司]]和[[买马制度]]等制度。元朝在全国设立了14个官马道,所有水草丰美的地方都用来牧放马群,自[[元上都|上都]]、[[大都]]以及[[玉你伯牙]]、[[折连怯呆儿]],周回万里,无非牧地<ref>《元史》卷100《兵志》三</ref>。元朝牧场广阔,西抵流沙,北际沙漠,东及辽海,凡属地气高寒,水甘草美,无非牧养之地<ref>《元史》卷184《陈思谦传》</ref>。当时,大漠南北和西南地区的优良牧场,庐帐而居,随水草畜牧<ref>《元史》卷160《徐世隆传》</ref>。江南和遼東諸處亦散滿了牧場,早已打破了國馬牧於北方,往年無飼於南者的界線。內地各郡縣亦有牧場。除作為官田者以外,這些牧場的部分地段往往由奪取民田而得<ref>《元史·奧敦世英傳》載:蒙古軍取民田牧,久不歸;闊端赤牧養馬駝,歲有常法,分布郡縣,各有常數</ref><ref name="元朝畜牧業">
{{Cite web |url=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518/12324702.html |title=元朝的马政以及畜牧业概况 |access-date=2011-07-1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8022330/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518/12324702.html |archive-date=2012-01-18 |dead-url=yes }} {{Wayback|url=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518/12324702.html |date=20120118022330 }}
</ref>。

牧場分為官牧場與私人牧場。官牧場是12世紀形成的大畜群所有制的高度發展形態,也是大汗和各級蒙古貴族的財產。大汗和貴族們通過戰爭掠奪,對所屬牧民徵收貢賦,收買和沒收所謂無主牲畜等方式進行大規模的畜牧業生產。元朝諸王分地都有王府的私有牧場,安西王[[忙哥剌]],佔領大量田地進行牧馬,又擴占旁近世業民田30萬頃為牧場。雲南王[[忽哥赤]]的王府畜馬繁多,悉縱之郊,敗民禾稼,而牧人又在農家宿食,室無寧居。1331年以河間路清池、南皮縣牧地賜[[斡羅思]]駐冬<ref>《元史》卷35《文宗紀》四</ref>。元世祖時,東平布衣[[趙天麟]]上《[[太平金鏡策]]》,云: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於千頃,不耕不稼,謂之草場,專放孳畜<ref>《續文獻通考》卷1《田賦考》引</ref>。可見,當時蒙古貴族的私人牧場所佔面積之大<ref name="元朝畜牧業"/>。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嶺北行省]]作為元朝皇室的祖宗根本之地,为了维护诸王、贵族的利益和保持国族的强盛,元帝对这个地区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畜牧业是岭北行省的主要经济生产部门,遇有自然灾害发生,元朝就从中原调拨大量粮食、布帛进行赈济,或赐银、钞,或购买羊马分给灾民;其灾民,也常由元廷发给资粮,遣送回居本部。元帝对诸王、公主、后妃、勋臣给予巨额赏赐,其目的在于巩固贵族、官僚集团之间的团结,以维持自己的皇权统治。皇帝对蒙古本土的巨额赏赐,无形中是对这一地区畜牧业生产的投资<ref name="元朝畜牧業"/>。

=== 手工業 ===
[[File:纺织机.jpg|240px|thumb|王禎《農書》記載的宋元纺织机。]]
元朝手工業生產也有些進步,[[絲織業]]的發展以南方為主,長江下游的絹,在產量上居於首位,超過了黃河流域。元朝的加金絲織物稱為「納石矢」金錦,當時的織金錦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用片金法織成的,用這種方法織成的金錦,金光奪目。另一類是用圓金法織成的,牢固耐用,但其金光色彩比較暗淡<ref name="元朝經濟"/>。棉纺织业到宋末元初起了变化,[[棉花]]由西北和东南两路迅速传入[[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關中平原]]。加上元朝在五个省区设置了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绵(棉)十万匹”<ref>《元史·世祖纪》</ref>,可见长江流域的棉布产量已相当可观。但当时由于工具简陋,技术低下,成品尚比较粗糙。1295年前后,婦女[[黄道婆]]把[[海南岛]][[黎族]]的纺织技术带到松江府的[[乌泥泾]],提升了纺织技術,被尊称为黄娘娘<ref name="元朝經濟"/>。

元朝的[[瓷器]]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进步,著名的[[青花瓷]]就是元代的新产品。青花瓷器,造型优美,色彩清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造船業十分發達,还有起碇用的轮车,并已经使用罗盘针导航。元朝的印刷技术,又比宋朝更有进步。活字印刷术不断改进,陆续发明了锡活字和木活字,并用来排印蒙文和汉文书籍。自1276年以来,已使用小块铜版铸印小型的蒙文和汉文印刷品,如纸币“至元通行宝钞”。套色版印刷术应用于刻书,如中兴路刊印的无闻和尚注《金刚经》。1298年[[王禎]]用木活字来印他所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不到一月百部齐成,其效率很高。他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架,使用简单的机械,提高排字的效率。最後他總結成《[[造活字印书法]]》<ref name="元朝經濟"/>。

元朝[[行会]]组织还有应付官府需索、维护同业利益的作用,其組織的内部还更日趋周密。在元朝,“和雇”及“和买”,名义上是给价的,实际上却给价很少,常成为非法需索。虽然各行会多由豪商把持,对中小户进行剥削,但是由于官府科索繁重,同业需要共同来应付官府的需求,同时官府也要利用行会来控制手工业的各个行业<ref name="元朝經濟"/>。

=== 商業 ===
[[File:La cite de Caitan.jpg|thumb|left|240px|描绘元代[[泉州]]港繁荣景象的图画,来自于15世纪《马可波罗游记》手抄本]]
元朝透過[[专卖政策]]控制盐、酒、茶、农具、竹木等一切日用必需品的贸易,影响国内商业的发展。可是元朝幅员广阔,交通发达,所以往往鼓勵对外贸易政策,因而终元之世对外贸易颇为繁盛。元朝的对外贸易主要采取官营政策,并禁止汉人往海外经商<ref>《续文献通考·市籴考》:“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番贸易诸货,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番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其诸番客旅就官船买卖者,依例抽之。”</ref>。但实际上私商入海贸易的仍然很多,政府始终无法禁绝。元代海外贸易输出入商品,大体上与宋代相同。但奴隶贸易却有相当规模,贩运进口的有“黑厮”和“高丽奴”。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物资交流频繁,从而促进了商业城市的发展。元朝時临安仍改名[[杭州]],其繁荣并不因[[南宋]]覆灭而衰退多少。由于北方人纷纷南迁,城厢内外人口更加稠密,商业繁荣。杭州是[[江浙行省]]的省会,地位重要,水陆交通便利,驿站最多,不但是南方国内商业中心,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江浙行中书省居各行中书省征收的商税和酒醋课的第一位<ref>《续文献通考·征榷考》:元代文宗天历年间,全国商税总额为九十三万九千五百六十八锭有奇,其中江浙行省商税总额为二十六万九千二十七锭二十两三钱。</ref>,城内中外商民荟萃,住有不少[[埃及人]]和[[突厥人]],还有[[古印度]]等国富商所建的大厦。泉州在宋元時期是東方第一大港,貨物的運輸量十分巨大,泉州的稅收僅次於前朝首都杭州。然而在元朝末年色目軍爆發[[亦思巴奚兵亂]],導致外僑大量撤離,對外貿易中斷而衰<ref name="元朝經濟"/>。[[大都]](今北京)是元朝的首都,在原来中都城的东北方建立新城,规模宏大,是全国政治、军事中心,也是陆路对外贸易和国内商业中心。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多在此聚居,人口稠密,城厢内外街道纵横,商肆栉比鳞次,工商业很繁荣,是世界闻名的大城市。州县以上的城市,商业比较发达的还有:

#长江下游和苏浙闽等地区的[[建康]](南京)、[[平江]]([[苏州]])、[[扬州]]、[[镇江]]、[[吴江]]、[[吴兴]]、[[绍兴]]、[[衢州]]、[[福州]]等城市;
#长江中游地区的[[荆南]]、[[沙市]]、[[汉阳 (武汉三镇)|汉阳]]、[[襄阳]]、[[黄池]]、[[太平府 (安徽省)|太平州]]、[[江州縣|江州]]、[[隆兴]]等城市;
#长江上游川蜀地区的[[成都]]、[[叙州]]、[[遂宁]]等城市;
#沿海对外贸易城市的[[广州]]、[[泉州]]、[[宁波市|明州]]、[[秀州]]、[[温州]]和[[江阴]]等等<ref name="元朝經濟"/>。

=== 貨幣制度 ===
[[File:Yuan dynasty banknote with its printing plate 1287.jpg|thumb|220px|1287年元朝至元寳鈔。]]
元朝為了加強對經濟的統制,以使用紙幣為主,鑄造錢幣比其他朝代為少。1260年[[元世祖]]發行了以絲为本位的[[寶鈔]]與以白銀或金為本位的中統鈔(中統鈔没有设定流通期限)<ref>{{cite book|title=《宋金元货币史研究.元朝货币政策之形成过程》第四章 中统钞之发行与元朝货币政策基本方针之确立|author=高桥弘臣|publisher=上海人民出版社|language=zh-hans|year=2010年|pages=138页|isbn=9787532554096}}</ref>,鈔幣持有者可以按照法令比價兌換銀或金,虽然其后曾一度废除,但持续使用到元朝末期,成为元朝货币的核心的纸币<ref name="前田直典">{{cite book|title=《宋金元货币史研究.元朝货币政策之形成过程》第四章 中统钞之发行与元朝货币政策基本方针之确立|author=高桥弘臣|publisher=上海人民出版社|language=zh-hans|year=2010年|pages=123页|isbn=9787532554096}}</ref>。全國各路都設有兌換的機關——「平準庫」。兌換基金充足,准許兌現,兑换的时候征收两到三分的手续费(工墨鈔)<ref name="前田直典" />。1276年由於元廷大肆搜括,增發紙幣,並將各路準備金銀運往大都,引起物價上漲,紙鈔貶值。1280年,紙幣貶值成為原來的十分之一。1287年物價已經「相去幾十餘倍」了。為了穩定物價,元廷發行「至元寶鈔」和中統鈔並行。1350年[[元惠宗]]又發行「至正[[寶鈔]]」,發行不久,貶值嚴重,物價暴漲。事實上,民間的日常交易、借貸、商品標價等多有用銀的。這時使用的白銀,主要是銀錠和元寶<ref name="元朝經濟"/>。

=== 赋稅與徭役 ===
元代的賦稅依舊包括田賦、開採礦產的[[歲課]]、鹽稅等。但由於元代商業發達,商稅亦成為了政府的重要收入之一<ref>凡在京权势之家为商贾,及以官银卖买之人,并令赴务输税,入城不吊引者同匿税法。至元七年,遂定三十分取一之制,以银四万五千锭为额,有溢额者别作增余——《元史 食貨志二》</ref>

關於元朝的田賦,《元史·食貨志一》說:「元之取民,大率以唐為法。其取於內郡者曰丁稅,曰地稅,此仿唐之租庸調也;取於江南者曰秋稅,曰夏稅,此仿唐之兩稅也。」這段話雖然並不確切,但至少說明了南北田賦制度的差異。中原田賦的徵收大概始於[[耶律楚材]]輔政以後。在這之前[[蒙古帝國]]根本沒有賦稅之制。元朝行於江南的田賦制度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兩稅制]]。

元朝人民還有一項很沉重的財政負擔,即[[科差]],是徭役向賦稅轉化的一種形式<ref name="元朝經濟"/>。

== 文化 ==
[[File:ArmenianArchibishopJean1287.jpg|thumb|180px|1287年[[亞美尼亞大主教]]繪像。]]
元朝統治中原,對中原傳統文化的影響大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像[[遼朝]]、[[金朝]]與[[西夏]]等[[征服王朝]],他們為了提升本國文化,積極的吸收[[中華文化]],進而逐漸漢化,然而蒙元對漢文化卻不甚積極。他們主要是為了維護本身文化,同時採用[[伊斯蘭文化|西亞文化]]與漢文化,並且提倡蒙古至上主義,來防止被漢化。例如他們提倡[[藏傳佛教]]高過於中原的[[佛教]]與[[道教]],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儒者的地位下降以及長時間沒有舉辦[[科舉]]。由於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的傳統社會秩序已經崩潰。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低下,屬於中下層的的庶民文化迅速的抬頭。這個現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藝術與文學方面則是發展以庶民為對象的戲劇與藝能,其中以[[元曲]]最為興盛<ref name="元朝文化">《征服王朝的時代》〈第六章 元代的中國支配〉: 第166頁-第172頁.</ref>。

=== 思想 ===
{{main|元朝思想}}
元朝的思想上也是兼收並用的,他們對各種思想幾乎一視同仁,都加以承認與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ref>王惲《秋澗集》卷85《立襲封衍聖公事狀》</ref>。然而元廷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儒學,特別是於宋朝形成的[[理學]],更是尊為官學,使得理學得以北傳。[[元仁宗]]初年恢復科舉,史稱[[延祐復科]],在「明經」、「經疑」和「經義」的考試都規定用[[南宋]]儒者[[朱熹]]等人的注釋,影響後來明朝的科舉考試皆採用朱熹注釋。理學在元朝還有一些變化,南宋時期即有調和[[程朱理學]]的[[朱熹]]與[[心學]]的[[陸九齡]]等兩家學派的思想,元代理學家大多捨棄兩派其短而綜匯所長,最後「合會朱陸」成為元代理學的重要特點。當時有名的理學家有[[黃震]]、[[許衡]]與[[劉因]]與調和朱陸學的[[吳澄]]、[[鄭玉]]與[[趙偕]]。朱學的後繼者為了配合元帝的需求,更注重在程朱理學的倫理道德學說,其道德蒙昧主義的特徵日趨明顯。從而把注意力由學問思變的道問學轉向對道德實踐的尊德性的重視,這也促成朱、陸思想的合流。元代理學的發展,也為明朝朱學與[[陽明心學]]的崛起提供某些思想的開端<ref>《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八章 理學的北傳與朱陸「和會」〉: 第447頁-第480頁.</ref>。

江南統一後,元朝崇尚儒學的政策有新發展,漢蒙官員上書建議興舉和重視學校,於是元政府在推廣有關儒學教育政策的同時,亦更加注意優待和勉勵儒學。從元世祖到元世宗時期,元朝的重視、勉勵學改的政策已經完備。元成宗以後,這些政策基本上得到歷代皇帝的實行。例如為了維護儒學的正常運行,元世祖於至元二十五年下[[聖旨]]:「(江淮等處)仍禁約使臣人等勿得於廟學安下,非禮騷擾」,此後元政府兩次重申這一禁令,對元朝儒學教育的正常運作起到了保護作用。另外,元朝亦實行宋朝以來的學田政策,允許學校支配學田收入。元朝政府還將儒學推廣至邊遠地區,在[[雲南]]、[[兩廣]]、[[海南]]、西部地區如原[[西夏]]政權控制的範圍和原[[宋朝]]和[[吐蕃]]的邊境地區、北部和東北地區([[岭北行省]]和[[遼陽行省]])建立、推廣和發展儒學。元朝的統一對儒學教育向中國邊遠地區的擴散作出了推動作用,並且取得了明顯的成績<ref>申万里《元代教育研究》,武汉大学,2007年,第70-85頁</ref>。

由於元朝由蒙古人所統治,漢族士大夫基於異族統治的考量,在蒙元初期大多分成合作派與抵抗派。合作一派是華北儒者如[[耶律楚材]]、[[楊奐]]、[[郝經]]與[[許衡]]等人。他們主張與蒙古統治者和平共存,認為華、夷並非固定不變,如果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如果蒙古統治者有德行,也可以完全入主中原。他們提倡安定社會,保護百姓,將中華的典章制度帶進蒙元,以教感化蒙古人。另一派是江南南宋遺民的儒者如[[謝訪]]、[[鄭思肖]]、[[王應麟]]、[[胡三省]]、[[鄧牧]]、[[馬端臨]]等人。他們緬懷南宋故國,為了消極抵抗元廷,採取隱遁鄉里,終生不願意出仕的方式。並且以著述書籍為業,將思想化為書中主旨。到元朝後期,由於[[元仁宗]]實行[[延祐復科]],恢復科舉,及第者都感謝天子的恩寵,紛紛願意為元廷解憂。元朝後期國勢大墬,政治腐敗、財政困難,使得當時士大夫如[[趙天麟]]、[[鄭介夫]]、[[張養皓]]與[[劉基]]等人紛紛提出各種政治主張,或從弊端中總結經驗教訓。他們大多提倡勤政愛民、廉潔公正、任用賢才等措施。[[元末民變]]的爆發使得南方有不少士大夫出於衛身、保鄉、勤王之目的,紛紛組織義兵護國,有些士大夫甚至捨身殉國。在明朝建立後,部分元朝遺老紛紛歸隱不出<ref>《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54頁-第76頁.</ref>。

=== 文學、史學與語文 ===
{{main|元代文學}}
[[File:ChenLaolian.jpg|thumb|280px|元雜劇的壓卷之作《[[西廂記]]》。]]
元朝文學以[[元曲]]与[[小说]]為主,對於史學研究也十分興盛。相對的元朝的詩詞成就较少,内容比較贫乏,但文以[[虞集]]為長,詩以[[劉因]]為著<ref name="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七章">《中國通史 宋遼金元史》〈第七章 宋遼元的制度與社會〉: 第148頁-第163頁.</ref>。[[明朝]][[王世贞]]说“元无文”<ref>《艺苑卮言》卷三</ref><ref>吴组湘、沈天佑的《宋元文学史稿》说:“整个元代没有出现什么杰出的诗文作家,无论诗和文,题材都偏于狭窄,内容也较贫乏,当时社会和时代的一些本质矛盾和重大事件都没有在诗文中得到应有的反映,有的作品即使是反映了一些,但也比较肤浅,加之艺术上因袭前人较多,没有什么创新和开拓,所以元代诗文总的成就不大,缺乏一批感人至深、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ref>,但叙事文學如戲曲、小说第一次有主導地位<ref>[http://www.guoxue.com/jrxz/WXS/Xws2-37.htm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ref>。元朝使華北誕生[[元曲]],江南則出現以浙江為中心的文人階層,孕育出《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長篇小說,自由奔放的文人如[[杨维桢]]、[[倪瓚]]等人,在城市發放出市民文化的花朵<ref name="元朝文化"/>。

[[元曲]]分成[[散曲]]與[[雜劇]],散曲具有詩獨立生命,雜劇則具有戲劇的獨立生命。當時城市經濟興盛,元廷不重視中国文學與[[科舉]],當時社會提倡歌舞戲曲作為大眾的娛樂品,這些都使宋、金以來的戲曲昇華為元曲。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也是元代一種新的韻文形式,以抒情為主,主要給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單獨唱也可以融入歌劇內,與唐宋詩詞關係密切。<ref>
{{Cite web |url=http://chu.yangtzeu.edu.cn/chineseliterature/151.htm |title=章培恒 駱玉明 中國文學史 第三章元代散曲 |access-date=2011-07-3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17053918/http://chu.yangtzeu.edu.cn/chineseliterature/151.htm |archive-date=2007-12-17 |dead-url=yes }}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17053918/http://chu.yangtzeu.edu.cn/chineseliterature/151.htm |date=2007-12-17 }}
</ref>;雜劇是元代的歌劇,產生於金末元初,發展和興盛於元代[[至元 (忽必烈)|至元]][[大德 (元成宗)|大德]]年間。根據《[[太和正音譜]]》中所記,大約有五百三十五本,創作十分巨大而輝煌。元朝后期,雜劇創作中心逐步南移,加強與溫州發揚的[[南戲]]的交流,到元末成為[[傳奇]],明清時發展出[[崑劇]]和[[粵劇]]。当时散曲四大名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与乔吉,有名的《南呂‧一枝花》(《不伏老》)反映作者樂觀和頑強精神;《恁闌人》(《江夜》)追求文字技巧,脫離散曲特有風格;描寫景物的《水仙子》(《重觀瀑布》)雅俗兼備,以出奇制勝;其中描寫自然景物的曲子《天淨沙》(《秋思》)刻劃出一幅秋郊夕照圖,情景交融,色彩鮮明,被稱為「秋思之祖」<ref>
{{Cite web |url=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zgwxs/Yuan1f.cfm.htm |title=散曲名家 -- 關漢卿、馬致遠、張可久、喬吉 |access-date=2011-07-3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519165814/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zgwxs/Yuan1f.cfm.htm |archive-date=2011-05-19 |dead-url=yes }}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519165814/http://web2.tcssh.tc.edu.tw/school/guowenke/books/zgwxs/Yuan1f.cfm.htm |date=2011-05-19 }}
</ref>。雜劇五大名家除了關漢卿與馬致遠之外,還有[[白樸]]、[[王實甫]]與[[鄭光祖]],有名的作品有《[[竇娥冤]]》、《[[拜月亭]]》、《[[漢宮秋]]》、《[[梧桐雨]]》、《[[西廂記]]》與《[[倩女離魂]]》,主要表現社會與生活情況、歌頌歷史人物與事件,強調人物的情感。元曲的興盛,最後成为与[[漢賦]]、[[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ref name="元朝文化"/>。

[[File:Phagspa vinokurov tablet.jpg|left|thumb|160px|刻有[[八思巴文]]的令牌。]]
元朝长篇小说源自戲曲說白的平話,這些話本最後寫成書的即是小說,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最有名,與明朝的《[[西遊記]]》、清朝的《红楼梦
》合稱中國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羅貫中]],敘述三國時期[[曹操]]、[[劉備]]與[[諸葛亮]]等人物,小說通篇精巧敘述謀略,雖與史實多有出入,仍譽之「中國謀略全書」;《[[水浒传]]》一般認為是[[施耐庵]]所著,而[[羅貫中]]負責整理。其內容講述[[梁山泊]]以[[宋江]]為首的綠林好漢,由被迫落草,發展壯大,直至受到朝廷招安<ref name="元朝文化"/>。現存宋元平話共約八種,包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ref>[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413 中國文化研究院:宋元話本:平話與詩話]</ref>。

元代的歷史研究也十分興盛。[[胡三省]]潛心研究歷史巨著《資治通鑑》,1286年《資治通鑒音注》全部成編,公認是對《資治通鑑》的注釋最佳者。[[馬端臨]]在歷史文獻的收集和整理方面有很深的造詣<ref>《宋史》卷414《马廷鸾传》</ref>,著有《[[文獻通考]]》,記載上古至宋寧宗嘉定末年曆代典章制度的[[政書]],[[十通]]之一。[[蘇天爵]]、[[歐陽玄]]、[[虞集]]與[[趙世延]]一同編寫的《[[经世大典]]》<ref name="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七章"/>。[[脫脫]]主編,由[[歐陽玄]]等人編寫《[[遼史]]》、《[[宋史]]》與《[[金史]]》。元朝還有記述大蒙古國立國至窩闊台汗時期的《[[蒙古秘史]]》<ref name="元朝文化"/>。

元朝的文字與語言方面,一般是通用蒙古語與漢語,然而一些说法认为[[入聲]]字最早被認為在[[元朝官話]]消失。文字通用[[漢字|漢文]]與蒙古的八思巴字。[[八思巴文]]是元世祖時由國師[[八思巴]]根據當時的[[吐蕃文字]]而制定的一種文字,用以取代標音不夠準確的粟特语[[蒙古文字]]。然而此時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已經析為元朝和[[蒙古四大汗国|四大汗国]]:蒙古[[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因此八思巴文一直只有元朝採用,並主要用作為漢字標音符號。元朝滅亡後,仍然推行於[[北元]],到了16世纪末期,蒙古高原的蒙古人受其他蒙古民族同化,轉而重新採用蒙古文字<ref name="元朝文化"/>。

=== 宗教 ===
{{main|元朝宗教}}

{{multiple image
| perrow = 2
| total_width=320
| image1 = BailinTemple2.jpg
| width1 = 145
| caption1 = 1330年建立于元朝的河北[[柏林禅寺宝塔]]。
| image2 = Chogyal.JPG
| width2 = 160
| caption2 = [[八思巴]]是[[藏傳佛教]][[萨迦派]]五祖之一,元朝首任[[總制院]](即宣政院)院使,管理天下佛教與吐蕃地區。
| image3 = Changchun-Temple-Master-and-disciples-painting-0316.jpg
| width3 = 200
| caption3 = [[全真教]]的開教教主[[王喆]]与[[北七真]],其中[[丘處機]]居其左首第一。
| image4 = Nestorian headstone.jpg
| width4 = 140
| caption4 = [[泉州]][[景教]]墓石與四翼天使拿著交叉上的蓮花象徵。
}}

元朝與[[蒙古四大汗国|四大汗国]]([[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橫跨歐亞大陸,幅員遼闊,其疆土內的种族也十分繁多,這些都使得元朝的宗教呈現多元化,各類[[佛教]](含[[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道教]]、[[白蓮教]]等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東西方的商旅、教士亦来往频繁,自西方傳來的[[伊斯兰教]]、[[基督教]](含[[景教]]和[[天主教]])與[[猶太教]]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加。由于元朝对境内各种宗教基本採取自由放任的態度,對信仰宗教的問題採取兼容並包的政策,甚且優容禮遇之,這種环境自然有利於宗教的傳播與發展。元朝[[比丘|僧人]]有免税免役特权,致使一些不法之徒投机为僧,甚至干预诉讼,横行乡里,成为元代的一个社会问题<ref>
{{Cite web |url=http://www.bocaiit.com/Article/fengsu/200812/753.html |title=元代的宗教特权 |access-date=2009-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10172932/http://www.bocaiit.com/article/fengsu/200812/753.html |archive-date=2016-03-10 |dead-url=yes }}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10172932/http://www.bocaiit.com/article/fengsu/200812/753.html |date=2016-03-10 }}
</ref>。不过,元世祖曾在禮節上歧視伊斯蘭教,例如不尊重其宰羊方法<ref>[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L3jZNGxHfN4C&pg=PA241&lpg=PA241&dq=%22%E5%BF%BD%E5%BF%85%E7%83%88%22%2B%22%E4%BC%8A%E6%96%AF%E8%98%AD%22%2B%22%E7%BE%8A%22&source=bl&ots=91GYmKnr5F&sig=gZhg20xyRDeQdD4TZoAxd-s3PbI&hl=zh-TW&ei=1QjUSoH6DNXxkAXx66zqDQ&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ved=0CAcQ6AEwAA 忽必烈汗,耿相新著]</ref><ref>[http://www.islam.org.hk/?action-viewnews-itemid-1129 伊斯蘭之光]</ref><ref>[http://books.google.com.hk/books?id=Sy_bvJCtRrkC&pg=PA232&lpg=PA232&dq=%22%E5%BF%BD%E5%BF%85%E7%83%88%22%2B%22%E4%BC%8A%E6%96%AF%E8%98%AD%22%2B%22%E7%BE%8A%22&source=bl&ots=2Y9sTCUXqi&sig=nGZnf9hEOPQKQA448-_RgDTehgU&hl=zh-TW&ei=kAnUSrTrHsKBkQXUm_XzDQ&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ved=0CAcQ6AEwADgU 歷代胡族王朝之民族政策,劉學銚著]</ref>,伊斯蘭教徒被逼吃[[死]][[肉类食物|肉]],此法令亦適用於[[基督教]]徒<ref>
{{Cite web |url=http://www.nx.xinhuanet.com/nation/2005-09/05/content_5056866.htm |title=新華網寧夏頻道-回鄉風情 |access-date=2011-12-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629102417/http://www.nx.xinhuanet.com/nation/2005-09/05/content_5056866.htm |archive-date=2012-06-29 |dead-url=yes }}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629102417/http://www.nx.xinhuanet.com/nation/2005-09/05/content_5056866.htm |date=2012-06-29 }}
</ref>。元朝对宗教管制较为宽松,使得民间如[[白莲教]]、[[明教]]等藉此建立秘密组织,进行抗元起事<ref name="元朝宗教">《中國通史 下冊》〈第二十三章 元帝國的組織〉: 第610頁-第614頁.</ref>。

各類佛教中以[[藏传佛教]]最為興盛. 藏传佛教約唐中期自吐蕃傳入[[唐朝]],專以祈禱禁咒為事。[[漢傳佛教]]在[[唐武宗]]时遭受打擊,宋朝時只剩[[禪宗]]慢慢恢復,然敵不過[[道教]]與[[宋明理學|理學]]。藏传佛教中,[[薩迦派]](花教)自[[窩闊台]]汗至[[元世祖]]期間逐漸获得蒙元朝廷的尊重。忽必烈早在攻擊吐蕃時即於薩迦派的[[喇嘛]][[扮底達]]講和,而後扮底達的繼承人[[八思巴]]被元世祖奉為[[國師]](後升為[[帝師]]),賜玉印,任中原法王,命統天下佛教,並兼任[[總制院]](後改名為宣政院)使來管理[[吐蕃]](今[[西藏]])事務,這是以宗教領袖統治西藏地區之始。八思巴還為元朝建立[[八思巴文]]。藏传佛教在元朝皇帝的推崇下,在社會與政治上均有極高的地位。諸位元朝皇帝均受藏传佛教的戒律,藏传佛教也逐漸推廣到蒙古各部。然而皇室用於佛事之錢要占國家[[財政]]支出一半(皇帝即位前要[[灌顶]]),寺院也擁有龐大的產業,部分喇嘛也驕縱不法,危害社會。例如[[元世祖]]時,江南佛教總統喇嘛[[楊璉真珈]]喜好掘墓,曾挖掘宋朝諸陵與諸大臣墳墓百餘所;包庇平民不輸租賦者,達兩萬三千戶,其餘如奪人產業,姦污婦女等類之事,更為常見<ref name="元朝宗教"/><ref>《元史‧卷202‧八斯八傳》;余元廣,《西藏喇嘛教史》。</ref>。

[[道教]]自宋朝即十分興盛,金朝與南宋時期即有[[全真教]]、[[太一教]]與[[大道教]]三派。全真教由[[王喆]]創立,主張修孝僅存一之德,然後學道。[[成吉思汗]]於西征時邀请全真教道士[[丘处机]]西行中亞,十分禮遇他,並且他掌管天下道教。丘處機後來與其弟子[[李志常]]寫成《[[長春真人西遊記]]》一書,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大道教]]主張苦節危行,不妄取於人,不苟奢於自,從創教教主[[劉德仁 (金朝)|劉德仁]]五傳至[[酈希誠]],被[[蒙哥]]冊封為太玄真人,掌管教務。太一教以傳授太一三元法籙之術為主,從創教教主[[蕭抱珍]]五傳至[[李居壽]]時,元世祖興建太一宮,並讓他居之,獲得太一掌教宗師印。然而元朝以[[藏传佛教]]為國教,元世祖曾命燒去一些「捏合不實」的道經如《[[老子化胡經]]》等,然而仍然冊封各派宗師以安撫之<ref name="元朝宗教"/>。

元朝的基督教(即[[天主教]])稱為[[也里可溫教]],唐朝時基督教的分支[[景教]](聶斯脫里派)因[[唐武宗]]的禁止而式微,到元朝時基督教再度傳入中國。當蒙古人數度西征時,[[歐洲]]频繁发动数次[[十字軍東征]],征伐西亞的伊斯蘭教徒,因此歐洲人有意和蒙古結盟,共抗伊斯蘭教徒。[[貴由]]汗時,[[羅馬教皇]]曾派使者到[[和林]]見貴由汗;元世祖時教廷又派[[方濟各會]]教主由海道抵[[大都]],元世祖同意其傳教,而景教教徒分布在[[揚州]]、[[杭州]]、[[鎮江]]與[[泉州]]等地,最後分布到華北、西北與西南。然而基督教時常與佛道兩教衝突,方聶兩派也自相牽制。元朝晚期,教皇有意派主教來華整頓教務,然而主事者漠不關心,元朝滅亡後東西交通斷絕,基督教再度式微。[[猶太教]]稱為術忽或主吾,犹太人大多定居開封、杭州、大都與和林等城市。由於猶太商人擅長理財,元廷視為財政來源之一<ref name="元朝宗教"/>。

元朝的[[伊斯兰教]](又稱回教)稱為木速蠻教,也是於[[唐武宗]]後式微於中國,而後流行於[[西域]]中亞各國如[[畏吾兒]]、[[花剌子模]]等國。成吉思汗西征時降服許多西域回教國家,使得伊斯兰教徒仕於蒙古朝廷甚多。由於[[色目人]](即西域各族)擅長理財,元世祖統一中國後更任用色目人,給予極大的權力。這些都使得伊斯蘭教盛行於中國西部、[[雲南]]地區等,部分色目商人也有定居於沿海廣州、泉州、杭州與揚州等地區,漸漸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特色,幾乎覆蓋全國<ref>《明史‧卷202‧西域傳》:「元時[[回回]]遍天下。」</ref>。1357年至1366年間更在[[福建]]發生色目軍亂,史稱[[亦思巴奚兵亂]]。當時蒙古王公大臣也有信奉伊斯蘭教,其中安西王[[阿難答]]更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他於[[元成宗]]駕崩後擔任[[監國]],並且很有機會繼承為皇帝。如果他擔任皇帝,可能使元朝國教改為伊斯蘭教<ref name="元朝宗教"/>。

=== 藝術 ===
{{main|元朝藝術}}

{{multiple image
|direction=horizontal
|image1=Porcelaine chinoise Guimet 231106.jpg
|width1=120
|caption1=元朝的制瓷业很发达,这是一只元代[[龙泉窑]]的梅子青瓶。
|image2=XHYXZHX.JPG
|width2=140
|caption2=元朝晚期[[景德镇]]窑青花[[萧何]]追[[韩信]]图[[梅瓶]]。
}}

元朝經濟發達,城市文化興起,又因為交通發達,東西文化交流,使得元朝藝術呈現多元化。繪畫方面,文人畫成為主流,著重個人及書法表現,風格與元代強調裝飾的宮廷繪畫迥然不同。元初[[趙孟頫]]、[[高克恭]]等人提倡復古,回歸[[唐朝]]和[[北宋]]的風格,並且將書法入畫,創造出重氣韻、輕格律,注重主觀抒情的元畫風格。元朝中晚期以[[黃公望]]、[[王蒙 (畫家)|王蒙]]、[[倪瓚]]、[[吳鎮]]等元代四大家<ref>[[王世贞]]《艺苑卮言》:“赵松雪孟頫,梅道人吴镇仲圭,大痴道人黄公望子久,黄鹤山樵王蒙叔明,元四大家也。高彦敬、倪元镇、方方壶,品之逸者也。”[[屠隆]]《画笺》亦稱:“若云善画,何以上拟古人,而为后世宝藏?如赵孟頫、黄子久、王叔明、吴仲圭之四大家及钱舜举、倪云林……”</ref> 為主,其中又以黄公望为冠<ref>[[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二谓“元季四大家以黄公望为冠”</ref>。他們寄託清高人格的理念於繪畫上,以隱逸山水與[[梅]]、[[蘭]]、[[竹]]、[[菊]]、[[松]]、石等為象徵。黃公望創始「淺降山水」,先以水墨鉤勒皴染為基礎,加上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由於元人以較乾的筆法在紙上作畫,這不同於宋人繪於絹上。山水畫除了皴法以外,增多擦的效果,猶如[[中國書法]]一樣。為了使畫面的上方可以題上詩句,所以故意留出一角,題上自己作的詩句,使詩、書、畫三者合成一體,影響明清國畫至今。元代的花鳥,以[[錢選]]最為有名,他學習宋人[[趙昌]]的畫風,具有宋人厚重典雅的趣味。其他如[[趙孟]]、[[趙雍]]、[[陈琳 (画家)|陳琳]]與[[劉貫道]]等均以兼善花鳥出名<ref>[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chap18/chap18-06.htm 元朝的藝術]</ref>。

[[File:Zhao Mengfu FourAnecdoteofWang.jpg|thumb|left|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的《行書右軍四事》(局部)]]
元朝書法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他的書法深受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影響,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與[[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表現為“溫潤閒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面貌。審美觀趨向飄逸的超然之態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繫。[[鲜于枢]]与赵孟頫齐名,但影响略小,尤其擅长行、草书。与他们同时代的书法家[[邓文原]]则擅长章草,是研习这种古书体不多见的名家之一。[[康里巙巙]]稍晚于赵孟頫,也以草书名世,是少数民族书法家的代表人物<ref>[http://www.huaxia.com/wh/whgb/sfys/226.html 元代书法艺术]</ref>。  

元朝的工艺美术十分发达,在传统的工艺美术上吸收了[[藏族]]等其他民族文化,对元代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官办手工业人材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了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最明显的如陶瓷工艺、织绣工艺等<ref>
{{Cite web |url=http://www.cgw.cn/html/worldwar/288/290/2009/0327/6490.shtml |title=元朝的文化艺术成就 |access-date=2010-12-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225221832/http://cgw.cn/html/worldwar/288/290/2009/0327/6490.shtml |archive-date=2010-02-25 |dead-url=yes }}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225221832/http://cgw.cn/html/worldwar/288/290/2009/0327/6490.shtml |date=2010-02-25 }}
</ref>。元朝[[瓷器]]及[[漆器]]等實用藝術常有創新。元朝是[[景德镇]]真正驰名的时期,最著名的瓷器即为[[青花瓷]]和[[釉里红]]。受到中東文化影響,瓷器有豐富的藍白色裝飾,中東商人也會訂製大量的龍泉青瓷。元朝也完成許多佛教雕刻,其中,密宗多手佛像顯示蒙古人對尼泊爾、西藏地區藏传佛教藝術的愛好。銀器工藝家朱碧山知名的銀器的雕造技術也是在此時發展。此外元代也製作生產雕漆工藝品<ref>
[http://db1x.sinica.edu.tw/caat/caat_rptcaatc.php?_op=?SUBJECT_ID:300018436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元] {{Wayback|url=http://db1x.sinica.edu.tw/caat/caat_rptcaatc.php?_op=%3FSUBJECT_ID%3A300018436 |date=20111108141603 }}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1108141603/http://db1x.sinica.edu.tw/caat/caat_rptcaatc.php?_op=%3FSUBJECT_ID%3A300018436 |date=2011-11-08 }} 於2011年4月1日查閱
</ref>。

{{multiple image
|align=center
|direction=horizontal
|image1=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 (first half).JPG
|width1=290
|caption1=[[黃公望]]所繪《[[富春山居圖]]》(剩山圖版),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用墨淡雅,但極富變化。
|image2=Zhao Meng Fu Autumn Colors Part1.jpg
|width2=220
|caption2=[[趙孟頫]]所繪《[[鵲華秋色圖]]》(局部),以瀟灑、鬆動、乾溼相間之筆寫出,帶有清幽淡遠的韻味。
|image3=Gao Kegong Evening Clouds.jpg
|width3=260
|caption3=[[高克恭]]所繪《[[秋山暮靄圖]]》(局部),卷面雲煙流動,淡雅有致,既富有詩一般的韻律,又勃發盎然生機。
|image4=Gong Kai-Emaciated Horse.jpg
|width4=290
|caption4=[[龔開]]所繪《[[瘦馬圖]]》,以瘦马之独立夕阳、无人怜惜,表达了亡国的落寞、失意。
}}

=== 科技 ===
{{main|元朝科技}}
[[File:Guo Shoujing-beijing.JPG|200px|thumb|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的郭守敬雕像]]
由於元朝朝廷與社會提倡思想多元,經濟發達提供可靠的物質保證,交通發達與中外交往空前活躍又為吸收世界各地科技創造條件,使得科学技术有很高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天文歷法、數學、農牧業、醫藥學與地理學等方面。中國古代的發明[[印刷術]]及[[火藥]]等出現了[[印刷活字盤]]與[[火銃]]等技術,西傳西方後促進[[歐洲]]國家的進步。[[波斯]]、[[阿拉伯人|阿拉伯]]素稱發達的天文、醫學等成就,也在元朝被大量傳至中國。由於東西貿易的興旺,[[西域]]的玉石、紡織品、食品及珍禽異獸等也源源不斷輸入中國。中外的科技交流,促進了各自的科技進步,元朝正好為這種交流提供了比以前歷代都優越的條件<ref name="元朝科技">《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六章 富有成就的自然科學〉: 第317頁-第404頁.</ref>。

元朝在天文歷法方面十分發達,[[元世祖]]邀請阿拉伯的天文學家來華,吸收了阿拉伯天文學的技術,並且先後在上都、大都、登封等處興建天文臺與回回司天臺,設立了遠達極北南海的27處天文觀測站,在測定黃道和恒星觀測方面取得了遠超前代的突出成就。元朝有名的天文學家有[[郭守敬]]、[[王恂 (元朝)|王恂]]、[[耶律楚材]]、[[紮馬魯丁]]等人。耶律楚材曾編訂有《西征庚午元歷》,1267年扎马鲁丁撰进《[[万年历]]》,郭守敬等人修改曆法,以近世截元法主持編訂了《[[授時歷]]》,《授時歷》於1280年頒行,延用了400多年,是人類歷法史上的一大進步。扎马鲁丁與後來的郭守敬研制出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闚幾、正方案、候極儀、立運儀、證理儀、定時儀、日月食儀等十幾種天文儀器,當時在天文台里工作的还有阿拉伯天文学家[[可马剌丁]]、[[苫思丁]]等人。回回司天台一直存在到元末明初,仍由回回司天监[[黑的儿]]、[[阿都剌]]、司天监丞[[迭里月实]]等修定历数<ref name="元朝經濟"/><ref name="元朝科技"/>。元朝數學湧現出了一批傑出數學家及其著作。如[[李冶]]及其《[[測圓海鏡]]》、《[[益古演段]]》;[[朱世傑]]及其《[[算學啟蒙]]》、《[[四元玉鑒]]》;李冶提出的天元術(即立方程的方法)及朱世傑提出的四元術(即多元高次聯立方程的解法),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新成就。算盤在元代也初具規模<ref name="元朝科技"/>。

[[File:Chinese movable type 1313-ce.png|left|thumb|200px|元朝[[王禎]]著作《[[王禎農書]]》裡所繪的印刷活字盤。]]
元代的農業技術主要可見於《[[農桑輯要]]》、《[[王禎農書]]》與《[[農桑衣食撮要]]》等三部書。《農桑輯要》由元廷主持編纂,全書分七卷十篇,對元及其以前的作物栽培、牲畜飼養做了總結,並保存了大量古農書資料,對推廣農牧業技術,指導農牧業生產有重要作用。《農書》為著名農學家[[王禎]]所著,,全書分“農桑通訣”、“百谷譜”、“農器圖譜”三大部分,总结了古代的农业生产经验,又介绍了当时的新技术,是继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王禎認為要不違農時、適時播種、因地制宜、及時施肥、興修水利才是取得農業豐收的保證,其中關於棉桑種植具有現實意義<ref name="元朝經濟"/>。《農桑衣食撮要》為[[魯明善]]所著,此書重在實用,按月記載農事活動,特別還涉及到遊牧生產,可補《農桑輯要》及其它古農書之不足<ref name="元朝科技"/>。

醫藥學方面,史稱[[金元四大家]]中有兩位生活在蒙元時期。[[李杲]]師承[[張元素]],強調補脾胃,創立了“補土派”,著有《脾胃論》、《傷寒會要》等。[[朱震亨]]拜[[羅知悌]]為師,發展[[劉完素]]火熱學說,主張以補陰為主,多用滋陰降火之劑,後人稱其為“滋陰派”,著有《格致余論》、《局方發揮》、《傷寒辨疑》等書。外科骨傷科方面成就更為突出,[[危亦林]]在麻醉與骨折復位手術上有創新。[[薩德彌實]]的《瑞竹堂經驗方》很註意北方的寒冷氣候及蒙古族遊牧生活實際,有不少治療骨傷及風寒濕痹的方劑,有的時至今日仍為醫家所使用。元廷太醫[[忽思慧]]的《飲膳正要》反映了當時國內各少數民族及中外人民的飲食文化交流<ref name="元朝科技"/>。

地理學方面《元一統誌》的編纂、河源的探索、《輿地圖》的問世及大批遊記類著作的出版是其主要成就。《元一統誌》由政府主持,紮馬魯丁、虞應龍具體負責。該書對全國各路府州縣的建置沿革、城郭鄉鎮、山川裏至、土產風俗、古跡人物均有詳細描述,具有較高史料價值。1280年元世祖命女真人[[都實]]探求黃河河源,認為[[星宿海]](火敦腦兒)即河源,比較接近實際。[[潘昂霄]]還據此撰成《河源誌》。道士[[朱思本]]考察了今華北、華東、中南等廣大地區地理形勢,參閱《元一統誌》等地理學著作,以“計裏劃方”法,繪制成《輿地圖》,成為元朝地理學及中國地圖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遊記類地理學著作有[[耶律楚材]]《西遊錄》,[[李志常]]整理的《長春真人西遊記》,[[周達觀]]《真臘風土記》,[[汪大淵]]《島夷誌略》等,對元朝國內外的地理地貌、風土人情、貿易來往等頗多描繪<ref name="元朝科技"/>。

== 交通 ==
{{main|元朝交通|元朝漕运}}
[[File:Caravane Marco Polo.jpg|220px|thumb|草原上的[[馬可波羅]]一行人。]]
元代水陸交通的發達,使中外交往範圍空前擴大。當時,東西方使臣、商旅的往來非常方便。元人形容說:“適千裏者如在戶庭,之萬裏者如出鄰家。”同時代的歐洲商人也說,從裏海沿岸城市到中國各地,沿途十分安全。這對發展中外各國之間,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科技文化交流是十分有利的。元朝與[[中亞]]、[[西亞]]地區的蒙古势力保持著來往關係,东西方海运及陆路交通十分畅通,使得[[西方]]与元朝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其中主要分陸路和水路兩部分<ref name="元朝經濟"/>。

陸路有發達的驛道,主要遞送朝廷、郡縣的文書。早在成吉思汗時代,就在西域地區新添了許多驛站。著名的長春真人[[丘處機]]在[[興都庫什山]]覲見[[元太祖]][[成吉思汗]]時,即曾經過這些驛站。[[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原後,在遼闊的國土上,建立了嚴密的驛傳制度(蒙古語“站赤”),使郵驛通信十分有效地發揮效能。元朝的驛路分為三種:一稱帖裏幹道,蒙古語意為車道;二稱木憐道,蒙語意為馬道;三為納憐道,蒙語意為小道。從地區講,帖裏幹和木憐道,多用於嶺北至[[元上都|上都]]、[[大都]]間的郵驛;納憐道僅用於西北軍務,大部分驛站在今甘肅省境內,所以亦稱“甘肅納憐驛”<ref>《史集》.拉施特(波斯).</ref>。驛道國內可達[[吐蕃]]、[[大理县|大理]]、[[天山]]南北路、[[蒙古草原]],國外遠及[[波斯]]、[[敘利亞]]、[[俄羅斯]]及[[歐洲]]其它地區<ref name="元朝經濟"/>。

水路主要指河運和海運。河運方面元代鑿通了南起鎮江、北達大都的[[大運河]]。其中從鎮江至杭州的江南運河段,從淮安經揚州入長江的揚州運河段,大體是隋代運河舊道。元世祖以[[郭守時]]擔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其后被忽必烈命名[[通惠河]]),再加上修建[[濟州河]]、[[會通河]]等其它幾項重大工程,這使得連接[[大都]]至[[杭州]]的[[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海運方面,当時元朝的船只已经航行于印度洋各地,包括[[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甚至达到非洲的索马里亞。[[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時期隨從他的父親和叔叔來到中國,在其口述並由[[魯斯蒂謙]]記錄的《[[馬可·波羅遊記]]》中描繪出元朝中國的繁華景象<ref name="元朝經濟"/>。

== 社會 ==
{{main|元朝社會}}
[[File:Puppeteers draw a crowd, Yuan Dynasty.jpg|180px|thumb|元朝民間的木偶劇院。]]
元代社會因思想多元化、商業經濟發達與交通便利,使得元帝國的強盛,是東亞地區的富裕大國,在歐洲人[[馬可波羅]]的遊記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盛況<ref name="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七章"/>。隨著理學影響的下降,長期以來壓在人們心頭的封建禮教的磐石隨之鬆動,下層人民和青年男女,蔑視禮教違反封建倫理的舉動越來越多,以至[[王惲]]對宣揚禮教的做法,發出了「終無分寸之效者,徒具虛名而已」的慨嘆。[[孔齊]]言道:「浙間婦女,雖有夫在,亦如無夫,有子亦如無子,非理處事,習以成風。」<ref>孔齊,《至正直記‧卷二‧浙西風俗》</ref>。在此說明元朝社會的價值觀念在變化,說明元代文學作品出現眾多違背封建禮教的人物,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ref name="元朝社會">[http://www.wenhuacn.com/wenxue/lishi/01/54.htm 元代的社会与文学]</ref>。

由於元帝對科舉的輕忽,使得大批文化人失去了優越的社會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從而也就擺脫了對政權的依附。他們作為社會的普通成員而存在,通過向社會出賣自己的智力創造謀取生活資料,因而既加強了個人的獨立意識,也加強了同一般民眾尤其是市民階層的聯繫,他們的人生觀念、審美情趣,由此發生了與以往所謂「士人」明顯不同的變化<ref name="元朝社會"/>。至於[[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原本純粹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早期社會中的婚姻以外婚、仇家禁婚、無倫理上限制為主。他們有傳統的婚禮習俗,但在統一中國後,由於蒙漢通婚,以及漢化的影響,部分也採漢禮<ref name="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第七章"/>。

== 君主年表 ==
{{main|元朝君主列表|元朝和鞑靼世系图}}

{| border="1" cellpadding="2" cellspacing="0" style="margin: 0 0 1em 1em; background: #FFFFFF; border: 1px #AAAAAA solid;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font-size: 93%"
|-----
| colspan="8"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C8D8FF;"|'''[[大蒙古國]]&nbsp;1206年—1260年'''
|-----
![[廟號]]
![[謚號]]
![[尊號]]
!蒙古名{{efn|元朝、大蒙古國與北元皇室的氏為「[[博爾濟吉特氏|孛兒只斤]]」,史書上一般只單獨稱名,較少姓名共用。}}
!在位時間
![[年號]]
|-----
| [[也速該|烈祖]] <br />(元世祖追谥) || '''神元皇帝''' <br />(元世祖追谥) || (蒙語)把阿秃儿{{efn|意指「勇士」}} || 也速該 || ||
|-----
| [[元太祖|太祖]] <br />(元世祖追谥) ||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br />(元世祖追谥,元武宗加谥)|| (蒙語)成吉思汗 || 铁木真 || 1206年-1227年 ||
|-----
| [[元睿宗|睿宗]]監國 <br />(元世祖追谥) || 仁圣'''景襄皇帝''' <br />(元世祖追谥,元武宗加谥)||(蒙語)也可那颜{{efn|意指「大官人」}} || 拖雷 || 摄政 <br />1227年-1229年 ||
|-----
| [[元太宗|太宗]] <br />(元世祖追谥) || '''英文皇帝''' <br />(元世祖追谥)||(蒙語)木亦堅汗<ref>《新元史‧卷四‧本紀第四‧太宗》:「秋八月已未,諸王百官會於怯綠連河闊迭額阿剌勒,請帝遵太祖遺詔即位,共上尊號曰木亦堅合罕。」</ref> || 窝阔台 || 1229年-1241年 ||
|-----
| 稱制 || 昭慈皇后 <br />(元世祖追谥)|| || [[乃馬真后|脱列哥那]] || 摄政 <br />1242年-1246年 ||
|-----
| [[元定宗|定宗]] <br />(元世祖追谥) || '''简平皇帝''' <br />(元世祖追谥)|| || 贵由 || 1246年-1248年 ||
|-----
| 稱制 || 钦淑皇后 <br />(元世祖追谥) || || [[海迷失后|海迷失]] || 摄政 <br />1248年-1251年 ||
|-----
| [[元宪宗|宪宗]]<br />(元世祖追谥) || '''桓肃皇帝''' <br />(元世祖追谥)|| || 蒙哥 || 1251年-1259年 ||
|-----
|rowspan=2| [[忽必烈|世祖]]
||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rowspan=2| 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rowspan=2| 忽必烈
|rowspan=2| 1260年-1271年
|rowspan=2| 中统 1260年-1264年<br />至元 1264年-1294年
|-
|| (蒙語)薛禪可汗
|-----
| || || || [[阿里不哥]] || 1260年-1264年 ||
|-----
| colspan="8"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C8D8FF;"|'''元朝&nbsp;1271年—1368年'''
|-----
! | 庙号
! | 谥号
! | 尊号
! | 名字
! | 在位时间
! | 年号
|-----
|rowspan=2| [[忽必烈|世祖]]
||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rowspan=2| 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
|rowspan=2| 忽必烈
|rowspan=2| 1271年-1294年
|rowspan=2| 至元 1264年-1294年
|-
|| (蒙語)薛禪可汗
|-----
|rowspan=2| [[元成宗|成宗]]
| 钦明'''广孝皇帝'''
|rowspan=2|
|rowspan=2| 铁穆耳
|rowspan=2| 1294年-1307年
|rowspan=2| 元贞 1295年-1297年<br />大德 1297年-1307年
|-
|| (蒙語)完泽笃可汗
|-----
|rowspan=2| [[元武宗|武宗]]
|| 仁惠'''宣孝皇帝'''
|rowspan=2| 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孝皇帝
|rowspan=2| 海山
|rowspan=2| 1307年-1311年
|rowspan=2| 至大 1308年-1311年
|-
|| (蒙語)曲律可汗
|-----
|rowspan=2| [[元仁宗|仁宗]]
|| 圣文'''钦孝皇帝'''
|rowspan=2|
|rowspan=2| 爱育黎拔力八达
|rowspan=2| 1311年-1320年
|rowspan=2| 皇庆 1312年-1313年<br />延祐 1314年-1320年
|-
|| (蒙語)普颜笃可汗
|-----
|rowspan=2| [[元英宗|英宗]]
|| 睿圣'''文孝皇帝'''
|rowspan=2| 继天体道敬文仁武大昭孝皇帝
|rowspan=2| 硕德八剌
|rowspan=2| 1320年-1323年
|rowspan=2| 至治 1321年-1323年
|-
|| (蒙語)格坚可汗
|-----
|
|史家稱[[泰定帝|泰定皇帝]]{{efn|也孙铁木儿死後沒有被尊謚,也沒有廟號,史家稱[[泰定帝]]<ref name="泰定帝與天顺帝">黎東方. 《細說元朝》. 五八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傳記文學出版社 . 1981年: 第383頁.</ref>。}}
|
|也孙铁木儿
|1323年-1328年
|泰定 1324年-1328年<br />致和 1328年
|-----
|
| 史家稱[[元天顺帝|天顺皇帝]]{{efn|阿速吉八死後沒有被尊謚,也沒有廟號,史家稱[[元天顺帝|天顺帝]]<ref name="泰定帝與天顺帝">黎東方. 《細說元朝》. 五八 〈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傳記文學出版社 . 1981年: 第383頁.</ref>。}}
|
|阿速吉八
|1328年
|天顺 1328年
|-----
|rowspan=2| [[元文宗|文宗]]
|| 圣明'''元孝皇帝'''
|rowspan=2| 钦天统圣至德诚功大文孝皇帝
|rowspan=2| 图帖睦尔
|| 1328年-1329年
|| 天历 1328年-1329年
|-
||(蒙語)札牙笃可汗
|| 1329年-1332年
|| 天历 1329年-1330年<br />至顺 1330年-1332年
|-----
|rowspan=2| [[元明宗|明宗]]
|| 翼献'''景孝皇帝'''
|rowspan=2| 顺天立道睿文智武大圣孝皇帝
|rowspan=2| 和世琜
|rowspan=2| 1329年
|rowspan=2| 天历 1329年
|-
||(蒙語)忽都笃可汗
|-----
|[[元宁宗|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
|
|懿璘质班
|1332年
|至顺 1332年
|-----
|rowspan=2| [[元惠宗|惠宗]]<ref name="王世貞">明[[王世貞]]《北虜始末志》(載於《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八十):“元主開門北遁,至應昌,二年殂,其國人謚曰惠宗,而高皇帝……尊之曰順帝。皇太子愛猷識里達臘立,……凡十一年而殂,謚曰昭宗。”</ref><ref name="元惠宗稱號來源"/>
|| '''顺皇帝'''<br />(明朝[[明太祖]]諡)
|rowspan=2|
|rowspan=2| 妥懽帖睦尔
|rowspan=2| 1333年-1368年
|rowspan=2| 至顺 1333年<br />元统 1333年-1335年<br />至元 1335年-1340年<br />至正 1341年-1370年
|-
||(蒙語)烏哈噶圖汗<ref name="源流4"/>
|-----
| colspan="8" align="center" style="background:#C8D8FF;"|'''[[北元]]&nbsp;1368年—1402年'''
|-----
! 庙号
! 谥号
! 尊号
! 名字
! 在位时间
!年号
|-----
|rowspan=2| [[元惠宗|惠宗]]<ref name="王世貞"/><ref name="元惠宗稱號來源">《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夏四月乙丑......帝崩於應昌......。群臣上廟號曰惠宗皇帝,國語曰烏哈圖汗。明祖以帝能順天命,退避而去,上尊諡曰順帝。」</ref>
|| 宣仁'''普孝皇帝'''<br />(北元[[元昭宗|昭宗]]諡)<br />顺皇帝<br />(明朝[[明太祖|太祖]]諡)
|rowspan=2|
|rowspan=2| 妥懽帖睦尔
|rowspan=2| 1368年-1370年
|rowspan=2| 至正 1341年-1370年
|-
||(蒙語)烏哈噶圖汗<ref name="源流4">《欽定[[蒙古源流]]》卷四,[http://www.archive.org/stream/06054741.cn#page/n110/mode/2up 第十六頁]:“托歡特穆爾‧烏哈噶圖汗,戊午年生,嵗次癸酉年十六嵗即位。”</ref>
|-----
| [[元昭宗|昭宗]]<ref name="王世貞"/><ref name="北元皇室稱號來源">《新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惠宗四昭宗》:「八年夏四月,帝崩於金山,群臣上廟號曰昭宗皇帝,國語曰必里克圖汗。......弟脫古思帖木兒嗣,惠宗第二子也,改元天元,在位十年,國語曰烏薩哈爾汗。」</ref>
|武承和孝皇帝<br />(蒙語)必里克圖汗{{efn|元昭宗只得到廟號,沒有諡號。自元昭宗以後,所有北元君主皆不自稱皇帝,只自稱可汗。漢文的廟號與諡號也不再有<ref>黎東方. 《細說元朝》. 二六 〈蒙古可汗與元朝皇帝的名單〉.傳記文學出版社 . 1981年: 第215頁.</ref>。}}<ref name="蒙古世系譜">清《[[蒙古世系譜]]》卷四:“必里克圖汗者,哲宗也。按譜,惠宗殂,哲宗繼立,是即愛育識里達臘,改元宣光,洪武十一年六月殂。傳位脫古斯帖木兒,改元天元,譜中之烏薩哈爾汗也。”</ref><ref name="北元皇室稱號來源"/>
|
| 愛猷識理達臘
| 1370年-1378年
| 宣光 1371年-1379年
|-
|-----
|
|(蒙語)[[北元後主|烏薩哈爾汗]]<ref name="蒙古世系譜"/><ref name="北元皇室稱號來源"/>
|
| 脫古思帖木兒
| 1378年-1388年
| 天元 1379年-1388年
|-----
|
|
|(蒙語)[[卓里克圖|恩克卓里克圖汗]]<ref name="恩克卓里克圖汗"><br />① 《蒙古淵流》與無名氏《黃金史》認為只有'''恩克卓里克圖汗''',在位四年(1389年-1393年),詳見《欽定蒙古源流》卷五,第[http://www.archive.org/stream/06054742.cn#page/n6/mode/2up 三]頁:「恩克卓里克圖汗,己亥年生,嵗次己巳年三十一嵗即位,在位四年。嵗次壬申年三十四歲歿。」<br /> ② 羅卜藏丹津《黃金史》認為有'''卓里克圖汗'''與'''恩克汗''':卓里克圖汗,在位四年(1388年-1391年)。恩克汗,在位四年(1391年-1394年)。詳見[[札奇斯欽]]《蒙古黃金史譯註》(聯經,1979)第193至194頁:「卓里克圖(Jorightu)可汗卽大位。在位四年。羊兒年[辛未,一三九一]殯天。恩克(Engke)可汗在位四年。其後就在這狗兒年(甲戌,一三九四年),額勒伯克(Elbeg)可汗卽大位。」</ref><br />(蒙語)[[卓里克圖|卓里克圖汗]]<ref name="恩克卓里克圖汗"/>
|也速迭兒
|1389年—1393年<ref name="恩克卓里克圖汗"/><br />1388年—1391年<ref name="恩克卓里克圖汗"/>
|(去年號,且為[[阿里不哥]]後裔)
|-----
|
|
|(蒙語)[[恩克可汗]]<ref name="恩克卓里克圖汗"/>
|
|1391年—1394年<ref name="恩克卓里克圖汗"/>
|(為[[阿里不哥]]後裔)
|-----
|
|
|(蒙語)[[額勒伯克|尼古埒蘇克齊汗]]<ref name="額勒伯克">《欽定蒙古源流》卷五,第[http://www.archive.org/stream/06054742.cn#page/n6/mode/2up 三]至四頁:“弟額勒伯克汗,辛丑年生,嵗次癸酉年三十三嵗即位,舉國上尊號稱為額勒伯克‧尼古埒蘇克齊汗。”</ref>
|額勒伯克<ref name="額勒伯克"/>
|1393年(或1394年)<ref name="恩克卓里克圖汗"/>—1399年
|
|-----
|
|
|
|[[坤帖木兒]]
|1400年—1402年
|(被殺後去國號)
|-----
| colspan=6 | [[北元]]的相關資料比較匱乏,目前史學研究以漢文、蒙古文與波斯文史料互相對照分析,本文以〈關於北元汗系〉<ref name="關於北元汗系">薄音湖. 〈關於北元汗系〉. 《內蒙古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7年第3期: 41-51.</ref>與〈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ref name="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宝音德力根. 〈15世纪中叶前的北元可汗世系及政局〉. 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0年.</ref>等為主,參考《[[新元史]]》、《欽定[[蒙古源流]]》、無名氏《[[黃金史]]》、羅卜藏丹津《蒙古黃金史》等元史資料而成。
|}

== 参見 ==
* [[中國歷史]]
* [[中國歷史年表]]
* [[元明清歷史年表]]
* [[征服王朝]]
* [[蒙古族]]
* [[蒙古帝國]]
* [[北元]]
* [[鞑靼 (蒙古)|韃靼]]
* [[瓦剌]]

== 注释 ==
{{Notelist}}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olwidth = 30em}}

== 參考書目 ==
* 《[[元史]]》,[明][[宋濂]]、[[王禕 (明朝)|王禕]] 等 撰著,臺灣商務出版社,ISBN 978-957-05-2547-2
* 《[[新元史]]》,柯紹忞,開明出版社,ISBN 978-5-550-03393-7
* 《[[草原帝国]]》,[法][[勒内·格鲁塞]] 著,蓝琪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ISBN 978-7-100-02862-2
* 《中國文明史·元代》,地球出版社編輯部,地球出版社 ISBN 978-957-714-141-5
* 《[[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王明蓀,九州出版社,ISBN 978-7-5108-0061-0
* 《中國通史·下冊》,傅樂成,大中國圖書公司
* 《征服王朝的時代》,竺沙雅章,稻香出版社,ISBN 978-4-311-30446-0
* 《蒙古帝國——蒼狼與白鹿》,劉學銚,風格司藝術創作坊,ISBN 978-986-6330-24-7
* 《細說元朝》,黎東方,傳記文學出版社,1981,ISBN 978-957-8506-55-8

== 外部連結 ==
{{Commons category|Yuan Dynasty|元朝}}
* 《[[元史]]》全文:[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yuanshi/yuasml.htm (簡體)]
* 《[[中国大百科全书]]》:[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C6%E4%CB%FB%C0%FA%CA%B7%CA%E9%BC%AE/%C0%FA%CA%B7%B9%A4%BE%DF%C0%E0/%D6%D0%B9%FA%B4%F3%B0%D9%BF%C6%C8%AB%CA%E9%D6%D0%B9%FA%C0%FA%CA%B7/Resource/Book/Edu/JXCKS/TS011098/0465_ts011098.htm 元朝]{{dead link|date=2017年1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洪金富:〈[http://readopac3.ncl.edu.tw/nclJournal/search/detail.jsp?sysId=0005712925&dtdId=000040&search_type=detail&la=ch&checked=&unchecked=0010006760027,0020006634597,0030006637202,0040006549498,0050006580014,0060006122404,0070006122421,0080005712925,0090004768893,0100004731115,0110005315430,0120005315435,0130005027533,0140004985919, 元朝皇帝的蒙古語稱號問題]〉。
* 蕭啟慶:〈[http://140.112.142.79/publish/abstract.asp?paper=%A4%B8%A5N%A5|%A4j%BBX%A5j%AEa%B1%DA 元代四大蒙古家族]〉。
*蕭啟慶:〈[http://ccsdb.ncl.edu.tw/ccs/image/01_003_001_01_02.pdf 說「大朝」:元朝建號前蒙古的漢文國號──兼論蒙元國號的演變]〉。
*李焯然:〈[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002538260 明初史书中的蒙古元朝]〉。
*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670/77884.html 成吉思文物“成吉思皇帝圣旨金牌”的发现]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117225042/http://www.huangdi.gov.cn/content/2008-11/26/content_1581797.htm 公祭轩辕黄帝网·历代古碑·元泰定二年圣旨碑照片]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10002855/http://travel.cnwest.com/content/2008-09/24/content_1440626_2.htm 公祭轩辕黄帝网·轩辕庙碑刻录]
*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2/LetterFromKhubilaiToJapan1266.jpg 至元三年(1266年)大蒙古国皇帝忽必烈给日本的国书扫描图片,这是1268年的复制品,现藏于日本東大寺尊胜院,被称为“蒙古国牒状”‘调伏异朝怨敌抄’。]

{{-}}
{{start box}}
{{s-off|'''[[中国朝代]]和政权'''}}
{{Dynasty|[[金朝|大金]]<br/>[[宋朝|宋]] · [[南宋]]|[[元朝|大元]]<br /><small>1271年12月-1368年8月<br />[[大蒙古國]]<br />1206年-1271年<br />[[元朝|大元]]<br />1271年-1368年<br />[[北元]]<br />1368年-1402年</small>|[[明朝|大明]]}}
{{end box}}

{{蒙古族|史}}
{{中國歷史事件/元朝}}
{{Five Dynasties and Song Liao Jin Xia Dynasties}}

{{Authority control}}

[[Category:蒙古族歷史]]
[[Category:中国朝代]]
[[Category:中国历史]]
129,1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