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納米比亞

增加 1,00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被沙漠包夾的國家!'''
* '''世界自然遺產-海邊的沙漠!'''
* 1990 於1990 年獨立 是最晚獨立的非洲國家。
* 戰略礦藏豐富,有「戰略金屬儲備庫」的美名。
* 世界前五大鈾礦出口國之一。
== 國家象徵 ==
{{Multiple image | align = left right | width = 150 | image1 = 納米比亞國旗.png | caption1 = 納米比亞國旗 <br> [https://flagpedia.net/namibia 來源網站] | image2 = SWAPO FLAG.gif | caption2 = 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旗幟 <br> [https://www.fotw.info/flags/na%7D.html#swapo 來源網站]| image3 = 納米比亞國徽.png | caption3 = 納米比亞國徽  <br> [https://d1k5w7mbrh6vq5.cloudfront.net/images/cache/26/4f/c9/264fc902e901cd1f90c76a76d652f639.png?c0efb14603ce54c48f45cd289b0f6164b2f344ea 原圖鍵連] }}
=== 國旗 ===
納米比亞國旗於1990年3月21日起採用。紅色象徵人民、英雄主義和建立平等未來的決心;白色代表和平、團結、統一;綠色象徵植被和農業資源;藍色象徵納米比亞的天空、大西洋及珍貴的水資源和雨水;左上角放射12道光芒的金色太陽象徵生命和活力;另一說法為國旗藍、紅、綠用色源於[[西南非洲人民組織]](South West Africa People's Organisation, SWAPO)的旗幟,象徵[[奧文博族]]。<ref name="MOFA"/><ref name="CIA"/><ref>{{cite web| url=https://fotw.info/flags/host.html |title=Namibia |date=2014-06-21| publisher= FOTW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7}}</ref><ref>{{cite web| url=https://www.fotw.info/flags/na%7D.html#swapo |title=Namibia - political party flags |date=2017-11-11| publisher= FOTW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7}}</ref>
=== 國徽 ===
徽章採用與國旗相同的設計,上方為[[非洲魚鷹]](Haliaeetus vocifer)站立於飾有六個黃色 菱形 [[鑽石]] 的頭環上,魚鷹象徵領袖的遠見;頭環 及鑽石 象徵國家的 傳統與 礦產 和傳統 ;兩側為[[劍羚]](Oryx)代表勇氣、優雅、自豪。下方黃色沙丘隔間代表[[納米布沙漠]]( Namib Desert),前方為該沙漠特有的植物[[百歲蘭]]強韌的生命力代表堅忍不拔的意志;下方緞帶為國家的座右銘「團結、自由、正義」。<ref>{{cite web| url=https://www.revolvy.com/page/Coat-of-arms-of-Namibia |title=Coat of arms of Namibia| publisher= revolvy|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7}}</ref><ref>{{cite web| url=https://fotw.info/flags/na).html |title=Namibian Coat of Arms |date=2017-11-11| publisher= FOTW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7}}</ref>
==歷史沿革==
==== 獨立運動的萌芽 ====
1959年成立的[[奧萬博蘭人民大會]](Ovamboland People's Organization, OPO),在1960年由[[托沃·亞·托沃]](Toivo ya Toivo)與[[薩姆·努喬馬]](Sam Nujoma)將其整合為西南非洲人民組織(SWAPO),開始反抗南非殖民的武裝鬥爭。1966年 於奧萬博蘭 發生大規模的衝突 。1975年隨著[[葡萄牙]]殖民的[[葡屬東非]](今[[莫三比克]])、[[葡屬西非]](今安哥拉)相繼獨立,為SWAPO的游擊隊提供良好的後援,此後SWAPO多次發起游擊戰 並擴大於納米比亞的政治支持度。
1981年由於全球的經濟危機,納米比亞出口的鑽石、[[卡拉庫爾綿羊]]、銅、鈾等價格大跌,導致經濟嚴重衰退。加上1970年代濫捕、乾旱和恐怖主義史的牧場癱瘓、漁業衰退,越來越多白人開始離開納米比亞。除了受到國際壓力外,利潤降低加上防禦支出與補貼的增加,使南非政府負擔加重。南非軍隊多次派兵襲擊位於安哥拉的SWAPO基地,直到1983年,約多達2萬名的南非士兵駐紮在納米比亞,與SWAPO游擊隊作戰。<ref name="final colonists"/><ref name="sahistory"/>
 <ref name="final colonists"/><ref name="sahistory"/> === 獨立 ===1989 1987年多數捲入戰鬥的地區逐漸表現出希望結束敵對行動的跡象。1988年在南非、聯合國、諸多西方勢力與SWAPO的談判後,於12月簽屬和平協議。1989 年南非同意依聯合國決議進行公開選舉。1990年3月21日在聯合國秘書長[[哈維爾‧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德拉格拉]](Javier Pérez de Cuéllar),南非總統[[弗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Frederik Willem de Klerk)和納米比亞的[[薩姆‧努喬馬]](Samuel Nujoma)的見證下,納米比亞的國旗取代了南非國旗 。1994年南非歸還鯨灣與[[企鵝群島]](Penguin Islands)予納米比亞 <ref name="final colonists"/><ref name="sahistory"/><ref>{{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9 |title=Independence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11}}</ref> 1994年2月28日,原先由南非引起爭議的沃爾維斯灣(Walvis Bay)被移交給溫得和克(Windhoek)控制,與鄰國的關係保持良好。1994年12月,國民議會大選將SWAPO再次當政,在72個席位中佔據53個席位,並將薩姆·努喬馬的任期再延長了五年。主要反對派仍然是民主特恩哈雷聯盟(DTA),儘管它仍然與前南非政權合作受到污名困擾。 
==地理環境==
[[File:Namib Sand Sea.jpg | thumb|220px250px|左| 納米比沙漠 <br> [http://whc.unesco.org/en/documents/123187 Paul van Schalkwyk ]]]{{Multiple image | align = right |direction=vertical| width = 250|header = 納米比沙海 | image1 = Namib Sand Sea-1.jpg | image2 =Namib Sand Sea-2.jpg | image3 =Namib Sand Sea-3.jpg |footer=作者:Paul van Schalkwyk [http://whc.unesco.org/en/documents/123187] [http://whc.unesco.org/en/documents/123192][http://whc.unesco.org/en/documents/123193]}}
=== 地形氣候 ===
國土面積約82.4萬平方公里。納米比亞地形以[[高原]]為主,平均海拔約1000~1500公尺,由北向南降低。於中部的[[奧奇瓦龍戈]](Otjiwarongo)以南至[[基特曼斯胡普]](Keetmanshoop)以北為丘陵地帶,全境最佳的農田多集中於此。
在內陸溫暖乾燥的風與[[本格拉寒流]](Benguela Current)的交互作用下,寒冷的海水無法大量的蒸發,因此不會形成[[積雨雲]];冷、熱空氣相混和後產生的濃霧,造成許多船隻於此地失事,又有「骷髏海岸」之稱。
霧氣一年四季皆會發生, 由於沒有高山的阻擋,水氣 最遠可達內陸60公里 ,這水霧為沙漠的動植物提供了可靠的水分來源,納米布特有的百歲蘭即是一例。而沙漠地表無法留住水分,在暴雨後,水分快速蒸發並過「[[毛細現象]]」(Capillary action)將地底的鹽分帶到地表,形成白霜般的鹽殼地貌。<ref name="文化遺產"/><ref name="Climate"/><ref>{{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zh-tw/travel/m6q53v6.html|title=這個世界上居然有「潮濕」的沙漠,可能嗎? | publisher= 每日頭條 | language = ZH |accessdate=2019-11-17}}</ref><ref>{{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travel/pxebaye.html |title=揭秘「骷髏海岸」,行攝納米布沙漠!| publisher= 每日頭條 | language = ZH |accessdate=2019-11-17}}</ref>
=== 自然資源 ===
16,6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