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米特里·莫菲耶维奇·亚佐夫

增加 60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
'''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 ,男 ,前 [[ 苏联 ]] 国防部长、苏联 [[ 元帅 ]] 。曾荣获:2枚列宁勋章,1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1枚伟大卫国战争一级勋章,1枚红星勋章,1枚“苏联武装力量为祖国服务”三级勋章,18枚奖章,以及20枚国外奖章勋章。<ref>[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10/c_127194951.htm 苏联最后一位元帅90岁生日获普京授勋 曾软禁戈尔巴乔夫 .新华网]</ref>
截至2014年,[[瓦西里·彼得罗夫]]元帅去世后,'''亚佐夫'''成为了目前唯一还健在的苏联元帅。
2014年11月8日,俄罗斯总统 [[ 普京 ]] 和国防部长 [[ 绍伊古 ]] 祝贺亚佐夫元帅90岁生日,普京授予其勋章。<ref>[http://www.cankaoxiaoxi.com/ym/20190329/2375840.shtml 3月29日译名发布:Dmitry Yazov .参考消息[引用日期2019-04-01]]</ref>
==政治生涯==
===早年经历和“八一九事件前”的政治生涯===
'''德米特里·莫菲耶维奇·亚佐夫''',1923年11月8日生于 [[ 鄂姆斯克州 ]][[ 奥科涅什尼科沃区 ]] ,贫农出身。1941年入伍参军,作战勇敢,多次受伤。战后先后在 [[ 俄罗斯 ]][[ 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莫斯科步兵学校 ]] 、总参军事学院学习。1961年—1974年,历任团长、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等职。1944年入党。1956年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1967年毕业于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学习。1974年起担任苏联国防部干部训练总局局长之职,1976年担任远东军区第一副司令,1977年任远东军区第一副司令。1978年晋升为上将。1979年任驻捷苏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后任中亚军区司令。1984年7月出任远东军区司令。晋升为大将。后任国防部副部长职。<ref>朝阳.苏联新任国防部长亚佐夫[J].世界经济与政治,1987,(12):57.</ref> 1987年5月,19岁的西德青年鲁斯特驾驶小飞机,穿越号称 “世界上最严密”的苏联防空网,降落在莫斯科红场,直接导致时任苏联国防部长 [[ 谢尔盖·列昂尼德维奇·索科洛夫 ]] 被一大批老将被撤职, 为了贯彻改革, [[ 戈尔巴乔夫 ]] 越过许多资深将领,选择了相对年轻,资历较浅的国防部副部长兼干部训练总局局长、陆军大将亚佐夫为新任国防部长。“5月3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任命德米特里·季莫菲耶维奇·亚佐夫大将为苏联国防部长。” [2]   亚佐夫当年63岁, [[ 卫国战争 ]] 结束时不过是营级干部,1984年才晋升为大将,党内职务仅仅是苏共中央候补委员。据说亚佐夫的任命主要是由于在中亚军区司令的任期内,给前来访问的戈尔巴乔夫及第一夫人赖莎留下了良好的深刻印象。亚佐夫上任后,积极贯彻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作为回报,并获得了戈尔巴乔夫的赏识,1987年6月进入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于1990年4月28日晋升为苏联元帅。 从那时起,亚佐夫这位前二战士兵从未轻松过,尤其是1989年4月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发生骚乱,军方驱散示威人群造成流血事件,亚佐夫饱受外界指责。<ref>晨星.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1,(9):77.</ref>
'''亚佐夫'''于1981年在苏共二十六大上当选为苏共候补中央委员。1987年6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升为中央委员。同年至1990年7月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90年3月至12月为苏联总统委员会成员。曾连续当选为苏联第十至十一届最高苏维埃代表。1991年3月7日被任命为直接隶属于苏联总统的苏联安全会议成员。“
===国防部长===
'''亚佐夫'''就任国防部长后短短几年间,苏联内部狼烟四起,外高加索、波罗的海等加盟共和国纷纷要求主权独立。面对危机,地方当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动用军队。一个红色政权迷信枪杆子,建立了庞大的军力。不只是本土,苏军在东欧的几个盟国也有驻军,他们几度直接出面干预盟国内政,建立和扶植亲苏政权,且屡试不爽。   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军队先后受命出兵,平息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入侵阿富汗。基于苏联军方庞大的规模和财富,一些西方研究者把军队和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并列,称其为“第16个共和国”。不过,到了1980年代后期,苏军的好时光已经过去。苏联在美苏争霸格局中全面收缩。戈尔巴乔夫希望通过裁军树立政权的好形象,主动放弃争夺军事优势,转为裁减军备。在美苏关系转向缓和之机,已经担任国防部长的亚佐夫开始去 [[ 美国 ]] 访问。佩戴元帅肩章的他到美国第82空降师参观,随后,亚佐夫和时任苏联 空降兵司令 [[ 弗拉基斯拉夫·阿列克谢那维奇·阿恰洛夫 ]] 有过一番交谈。“你怎么评价美国的空降部队?”亚佐夫问。“如果我进行的是这样的训练和演习,您会马上把我撤职!”阿恰洛夫回答道,言语中充满着对美军糟糕训练和演习的不屑。亚佐夫笑了。
尽管对美军的训练感到不屑,但得知美国军人的工资后,亚佐夫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我要能拿到美国士兵的工资就好了。”彼时,苏军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不只是普通士兵津贴被拖欠,退休的顶尖科学家一个月相当于10美元的退休金都发不出来。
去美国比以前方便了,但亚佐夫再去柏林时,却已大不如前。 [[ 柏林墙 ]] 已经倒塌,德国实现了统一。昔日华约的军事同盟国,就像一张张多米诺骨牌,接二连三弃苏联而去,民主化的浪潮席卷了这些国家。军队的大收缩,令亚佐夫把更多精力放在内部事务上。但他发现,当军队用于打击苏联国土内高涨的民族运动时,枪杆子似乎失灵了。1989年4月,军队不仅未能平息第比利斯事态,还导致戈尔巴乔夫和军方的关系受到损害。
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们指责军队使用武力。军队最高统帅戈尔巴乔夫却不敢为下属承担责任,他说:“地方领导人认为采用政治方法以及与人们直接开展对话是软弱的表现,还是采用武力为好。苏共中央会议决定派军队到那里去,但这并不是想使用武力,当时认为只要士兵一出现局势就会正常。”戈尔巴乔夫把责任全都推给了亚佐夫。
空降兵副司令、后来担任 [[ 叶利钦 ]] 国家安全助理的 [[ 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列别德 ]] ,  这样总结戈尔巴乔夫的行为模式:“日益恶化的局势—戈尔巴乔夫犹豫不决—克格勃、内务部作用无效—接着依靠国防部的公式(空降兵+运输航空兵=苏联政权)—最后,军事干预失败或过于血腥,则将责任推给地方官和军队指挥官。”
从1986年至1991年间,苏联处理国内事件,几乎都是依照这一逻辑。政治领导人没有勇气为执行他们命令的人辩护,过错被越来越多地推到军人身上,士兵、军官、将军成了替罪羊,这为军队高官的离心埋下了伏笔。
[[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厅主任 [[ 瓦列里·伊万诺维奇·博尔金 ]] 为军人们打抱不平,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顶头上司:“您可以把全部责任承担下来。您的下属受践踏,这也不是好事。”“无论他们是坏人还是好人,是不中用的指挥员还是精明能干的,他们都是您任命的,不能让他们去遭受别人的感情侮辱。至于是什么人的具体过错,以后再查。这样的话人们就会看到您的勇气、正直和高尚气度,从而信任您。”博尔金说。对此,戈尔巴乔夫一言未发。也正因为如此,军队对戈尔巴乔夫的信任感变得越来越弱。
此时,军中一些功勋卓著的老元帅已经靠边站了,戈尔巴乔夫破格提拔许多年轻将领。 [[ 谢尔盖·费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 ]] 元帅在军中拥有崇高威望,担任过苏军总参谋长。虽是唯一的总统军事顾问,但1991年初开始,戈尔巴乔夫却从没找过他。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关于军队的丑闻,其中一些是冲着阿赫罗梅耶夫的,这令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屈辱。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潘大渭说,当有人用种种丑闻玷污这位功勋卓著的元帅时,戈尔巴乔夫没有站出来为他说过一句话。
1991年初,在苏军从 [[ 匈牙利 ]] [[ 捷克 ]] 撤军问题上,国防部建议:由于需要时间建造营房和住房安置撤回的部队,苏军应在4年到5年内逐步撤出。但戈尔巴乔夫却单方面决定了撤军时间—1年内完成,有人甚至在谈判前就把这个决定透露给匈牙利当局。此时,波罗的海、外高加索地区的加盟共和国纷纷要求独立,1990年到1991年间,亚佐夫给总统写了好几份报告,报告这些地区苏军和俄罗斯居民受歧视的情况。但戈尔巴乔夫只有一种答复方法:“分送各政治局委员。”然后是:“分送安全委员会委员。”对于亚佐夫这个从青年时就习惯于“说了就得照办”的 老兵来说,他从内心深处感到震惊。
在这之前,尽管戈尔巴乔夫的种种举动,使得军队各方面的抱怨声越来越高,传媒甚至时常讨论出现军人骚乱的可能性,但亚佐夫一直坚称“不会发动政变”。甚至在1991年5月,当各军区、舰队的司令们纷纷向国防部长施加压力,要求发表对苏联总统的不信任声明时,亚佐夫还严厉地制止:“你们怎么想让我成为皮诺切特(智利军事独裁首脑,通过政变上台)呢?办不到!”
就在戈尔巴乔夫失去下属的信任时,叶利钦却在积极拉拢军方将领,以期关键时刻能派上用场。原苏联空军通信兵主任康斯坦丁·伊万诺维奇·科别茨将军1991年初已公开倒向叶利钦,担任俄罗斯最高苏维埃军事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1991年7月,叶利钦视察图拉空降兵样板师,年轻的空降兵司令 [[ 帕维尔·谢尔盖耶维奇·格拉乔夫 ]] 给他介绍部队的情况。图拉空降师驻守在莫斯科郊区,叶利钦顺着直觉突然问了 这么一句:“如果突然出现某种特别的情况,合法选出的俄罗斯总统遭遇危险、叛乱、恐怖,有人企图将他逮捕,是否可以依靠军人,依靠你呢?”格拉乔夫回答说:“是的,可以。”一个月后,格拉乔夫等到了兑现承诺的时机。科别茨和格拉乔夫很快发现,苏联空军总司令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沙波什尼科夫上将也与他们志同道合。
但戈尔巴乔夫依然没有意识到危机的降临,他在1991年8月4日飞往 [[ 克里米亚 ]] 福罗斯别墅,休假两周后返回莫斯科,8月20日出席新联盟条约签字仪式。按照新的联盟条约,新的联盟之下是一个个主权共和国。谁将领导这个松散的新邦联国家?哪些机构将裁撤或保留?这些在条约草案中都找不到答案,许多权势人物在新的联盟机构中找不到其所在部门的位置。
签署新联盟条约,就意味着苏联这个主权国家的灭亡,对于军队高官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于是,那些后来被称为“政变分子”的人,来到莫斯科列宁大街尽头一座代号为ABC的克格勃秘密据点密谋。来自军方的代表有亚佐夫元帅、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 [[ 瓦连尼科夫 ]] 大将、国防部副部长 [[ 阿恰洛夫 ]] 上将。这些参加密谋的人在“8·19”事件结束后成了“水兵寂静监狱”的狱友。此时,后来在俄罗斯任总统达12年之久的普京,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列宁格勒市政府官员,同时还是一名克格勃军官。
'''亚佐夫'''这样解释他反对戈尔巴乔夫的原因,尽管此人几年前把他从遥远的远东调到首都,有知遇之恩,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下降,经济崩溃了,民族冲突越来越尖锐……戈尔巴乔夫作为积极的国务活动家其实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和他的政府实际上已经不是在解决国内的问题”。
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开始忙碌起来,驻守在莫斯科近郊的军官们被召到这里的苏军总参谋部。塔曼摩托化步兵师师长马尔琴科夫、坎捷米罗卡坦克师师长丘日科夫几次来到总参作战部,并受到总参谋长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维奇·莫伊谢耶夫大将的接见。
空降兵司令格拉乔夫领导的部队也举足轻重,他的图拉空降师就驻守在京畿重地。此前,亚佐夫向格拉乔夫交办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和克格勃的人一起分析国 内形势和前景。尽管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对格拉乔夫的业务素质和办事能力有怀疑,但亚佐夫认为,格拉乔夫“和其他同志一起也许能胜任这项工作”。对格拉乔夫的怀疑事出有因 。1991  1991 年初,立陶宛维尔纽斯、拉脱维亚里加发生流血事件,军方出动军队占领电视台、广播电台。占领电台、控制舆论,这 是苏联人的一贯做法,似乎只要掌握了“枪杆子”和“笔杆子”,天下就平安无事。流血事件后,格拉乔夫在《红星报》上公开表示,他不同意当局利用军队对付和 平居民的做法。对此,克里姆林宫有人不满意,亚佐夫把格拉乔夫狠狠骂了一顿。不过,空降兵司令应该纳入到计划中来,因为一旦事态朝最坏的方向发展,格拉乔夫这位在阿富汗战争时就以勇敢著称的空降兵指挥官会成为紧急状态委员会的突击力量。
'''亚佐夫'''在军事生涯里经历和组织过无数次大小战役和演习,但他并不知道,当大量坦克出现在莫斯科街头时,会产生什么后果。如何在楼群密集的城市里保住政权,同时不对反对者使用武力?在亚佐夫和部分军队人士看来,他们只想将坦克开上街头,以保住苏联的旧有体制,但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向反对者开枪。
三天后,68岁的苏军元帅阿赫罗梅耶夫在克里姆林宫1号楼的办公室里自杀。死者穿着整齐的军服,身上佩戴着荣誉奖章。手里没有枪,“当我看到我的祖国正在消亡,我生命的所有寄托遭受破坏的时候,我不能再活下去了。”放在一边的遗书写道。苏联官方没有表示慰问,第一个为他写下祭文的是一位美国将军。
 
8月21日被解除国防部长职务,并以“国事罪”被捕受审。8月23日被苏共中央监委会开除出党。事后,亚佐夫等人被捕。亚佐夫元帅在审讯他的法庭上陈诉了他参加紧急状态委员会的原因。他说:“我是尽个人所能,极力不使国家解体和军队崩溃,这个目的驱使我参加了1991年8月17日在克格勃所在地的会议。”关于强加给他的违反宪法的罪名,他说“难道总统对之宣过誓的宪法规定了国家和军队可以解体、可以破坏国防能力、可以不履行在全民公决中人民表达的意志吗?”“出于保护国家的动机的人反而被追究刑事责任,而这法律正是国家为维护自身而制定的。我又抓了什么权了?真是天大的笑话。”他坚持社会主义立场,强调国家统一,积极反对民族分立主义,坚决主张在必要时实行紧急状态。他在1990年11月27日维护国家秩序的八项声明,立场坚定,措辞强硬,引起了各方的注目。这也反映了他一贯的思想、立场和态度。
俄总统普京个人还向亚佐夫元帅赠送一只印有姓名的手表,同时出席生日庆典的还有俄国防部长绍伊古。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国防部长绍伊古祝贺亚佐夫元帅90岁生日。普京授予其勋章
【环球网报道 记者 胥文琦】据俄新社11月8日消息,俄罗斯总统普京8日出席了苏联最后一名元帅亚佐夫的90岁生日庆典,并授予其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勋章。亚佐夫曾担任中苏对抗解冻时期的苏联远东军区司令。
128,8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