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电子邮件

增加 92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电子1.jpg|缩略图|right|[http://pic220.nipic.com/pic/20190606/26662797_051504861935_4.jpg 原圖鏈結][http://soso.nipic.com/?q=%E7%94%B5%E5%AD%90%E9%82%AE%E4%BB%B6 来自呢图网图片]]]
'''电子邮件'''(E-mail,又称电子函件、电邮或邮件)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书写、发送和接收信件,目的是达成发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标志是@,又称电子信箱、电子邮政,电子邮件指用电子手段传送信件、单据、资料等信息的通信方法,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系统,用户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以非常快速的方式,与 [[ 世界 ]] 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系,这些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图象、声音等各种方式。同时用户可以得到大量免费的新闻、专题邮件,并实现轻松的信息搜索。
==主要特点==
电子邮件在Internet上发送和接收的原理电子邮件可以很形象地用我们日常生活中邮寄包裹来形容:当我们要寄一个包裹时,我们首先要找到任何一个有这项业务的邮局,在填写完收件人姓名、地址等等之后包裹就寄出而到了收件人所在地的邮局,那么对方取包裹的时候就必须去这个邮局才能取出。同样的,当我们发送电子邮件时,这封邮件是由邮件发送服务器(任何一个都可以)发出,并根据收信人的地址判断对方的邮件接收服务器而将这封信发送到该服务器上,收信人要收取邮件也只能访问这个服务器才能完成。
=== 电子邮件地址的构成===
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USER”代表用户信箱的帐号,对于同一个邮件 [[ 接收服务器 ]] 来说,这个帐号必须是唯一的;第二部分“@”是分隔符;第三部分是用户信箱的邮件接收服务器域名,用以标志其所在的位置。
==发展历史==
1969年10月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据《 [[ 互联网周刊 ]] 》报道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 [[ 计算机 ]] 科学 家Leonard 家[[Leonard K. ]] 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时间应该是1969年10月),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释,“当年我试图通过一台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计算机和另一台位于旧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计算机联系。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从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电子邮件机。当时登录的办法就是键入L-O-G。于是我方键入L,然后问对方:‘收到L了吗?’对方回答:‘收到了。’然后依次键入O和G。还未收到对方收到G的确认回答,系统就瘫痪了。所以第一条网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
第二种说法
1971年, [[ 美国国防部 ]] 资助的阿帕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出现了:参加此项目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计算机,每个人的工作对别人来说都是没有用的。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借助于网络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脑网络之间进行拷贝的软件和一个仅用于单机的通信软件进行了功能合并,命名为SNDMSG(即Send Message)。为了测试,他使用这个软件在阿帕网上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电脑上的自己。尽管这封邮件的内容连Tomlinson本人也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备了十足的历史意义:电子邮件诞生了。Tomlinson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因为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而且这个符号的读音也有着”在"的含义。阿帕网的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了这个石破天惊般的创新。他们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现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难以觉察--速度来与同事共享了。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回想起来,都觉得阿帕网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当中,电子邮件功不可没。(这个说法也是现在较为广传的。)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1987年9月20日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 [[ 德国互联网之父 ]] [[ 维纳·措恩 [[ [[ 王运丰 ]] 在北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往 [[ 德国 ]][[ 卡尔斯鲁厄大学 ]] 的,其内容为英文,大意如下。
原文:  {{cquote|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中文大意 跨越长城,走向世界。|quotewidth=40px}}
这是中国通过北京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之间的网络连接,向全球科学网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 发展===
虽然电子邮件是在70年代发明的,它却是在80年才得以兴起。70年代的沉寂主要是由于当时使用Arpanet网络的人太少,网络的速度也仅为目前56Kbps标准速度的二十分之一。受网络速度的限制,那时的用户只能发送些简短的信息,根本别想象现在那样发送大量照片;到8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兴起,电子邮件开始在电脑迷以及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开来;到90年代中期,互联网浏览器诞生,全球网民人数激增,电子邮件被广为使用。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00">
[File:电子1.jpg| 缩略 电子邮件 |right|[http://pic220.nipic.com/pic/20190606/26662797_051504861935_4.jpg 原圖鏈結][http://soso.nipic.com/?q=%E7%94%B5%E5%AD%90%E9%82%AE%E4%BB%B6 来自呢图网图片]File:电子2.jpg|电子邮件图片[http://soso.nipic.com/?q=%E7%94%B5%E5%AD%90%E9%82%AE%E4%BB%B6 来自呢图网图片]File:电子3.jpg|电子邮件图片[http://soso.nipic.com/?q=%E7%94%B5%E5%AD%90%E9%82%AE%E4%BB%B6 来自呢图网图片]File:电子4.jpg|电子邮件图片[http://soso.nipic.com/?q=%E7%94%B5%E5%AD%90%E9%82%AE%E4%BB%B6 来自呢图网图片]File:电子5.jpg|电子邮件图片[http://soso.nipic.com/?q=%E7%94%B5%E5%AD%90%E9%82%AE%E4%BB%B6 来自呢图网图片]File:电子6.jpg|电子邮件图片[http://soso.nipic.com/?q=%E7%94%B5%E5%AD%90%E9%82%AE%E4%BB%B6 来自呢图网图片]File:电子7.jpg|电子邮件图片[http://soso.nipic.com/?q=%E7%94%B5%E5%AD%90%E9%82%AE%E4%BB%B6 来自呢图网图片]File:电子8.jpg|电子邮件图片[http://soso.nipic.com/?q=%E7%94%B5%E5%AD%90%E9%82%AE%E4%BB%B6 来自呢图网图片]
</gallery>
23,7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