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晋察冀

增加 12,80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政府驻地 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
 
==根据地简介==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境内。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型关战役后,八路军第115师的一部2000余人,在聂荣臻率领下展开游击战争。1937年11月,建立了以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接着,日军组织两万多人进行扫荡,八路军迎头反击,歼敌2000多人,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围攻,收复了晋东北12个县,冀西20个县,察东4个县。后遵照中央指示,于1938年1月10日在阜平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边区政权的最高领导机构。以后,随着游击战争的进行,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大;西起同蒲路,东至渤海;北起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一线,南至正太、德石路。包括山西、河北、察哈尔、热河、辽宁等五省之各一部,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县治108个,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由于地处华北敌人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八年抗战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3.2万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根据地创建==
 
===晋——山西省===
 
===察——晋察冀===
 
察哈尔省,建于1912年,中国旧省级行政区,简称“察”,以察哈尔蒙古族命名,省会张家口(当时叫张家口厅,同时张家口以叫张垣而闻名)。张自忠曾任察哈尔省主席。清朝时期,不是一个省,而是叫“张垣特区”。
 
民国二年(1913年),察哈尔改为察哈尔特别区,有6个旗和11个县,即张北、多伦、沽源、商都、宝昌、康保、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察哈尔省自1937年至1945年被日本占领并成为德穆楚克栋鲁普领导的日本控制区蒙疆的一部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冯玉祥和吉鸿昌在张家口成立于1933年3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晋北雁北地区和大同市并入察哈尔省。1952年,察哈尔省废设,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和山西省,延庆县划给北京市。
 
===冀——河北省===
 
抗日时期,晋察冀儿童团,曾出过许多大家认识的人,如雨来、王二小等人,也曾出过“狼牙山五壮士”分别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化学厂===
 
1944年在冀晋军区建立一座新的化学厂的过程中派人赴敌区购置,建厂的过程中用它画了厂房设计图纸及制造无烟药的全部图纸,如:切割机、搅拌机、切药机等等。
 
晋察冀军区工业部使用过的电阻表:该表是用一只缴获的钳型高压交流电流表交换来的,一直保存至今。在战争后期,军工厂安装了发电机、电灯、电动机等设备,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两件文物曾由晋察冀军工季刚保存,1988年5月31日捐赠给抗战馆。
 
三用卡尺、小型计算尺:二者均为1988年4月23日晋察冀军工孟广贤通过晋察冀兵工史编辑部赠与抗战馆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两件工具在八路军和解放军中是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当时只有作战科作战处才能使用。
 
晋察冀抗日游击小学[1]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华战争的步伐,1938年底,日军向蠡县进军,他们沿途占城掠地,肆意烧杀抢掠,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死在他们的屠刀之下。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燃起一片一片抗日烽火。在抗日救亡的热潮中,我少年儿童也不例外,也投入到了火热的斗争中去,各村组建了儿童团,成立了抗日游击小学,坚持学习和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如站岗、放哨、捉汉奸,募捐、送信、作宣传。区委在学校成立了除奸队,为党的外围组织。那时学校没有固定的校址和教室,有时在各家各户,有时在青纱帐里,树林里,潴龙河的沙滩上。更没有桌椅板凳,没有统一的课本教材,教材大多是教师编写,自己刻印后发给学生,教学一般采用教师巡回上课,学生自己安排写作业的时间,学生常常在地上写字,做算术题,有时分组讨论。敌情紧急时,则利用导师生制,即教师把功课讲给优等生,再由这些学生讲给大家,以完成教学计划。当时我们编了个顺口溜:“没有老师自己钻,没有教材自己编,没有桌子趴膝盖,没有凳子搬块砖。”这正是当时艰苦学习条件的真实写照。虽然学习条件艰苦,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刻苦认真。学校文化生活异常活跃,在潴龙河的河套里跑步,在沙滩上翻跟斗,教唱抗日救亡歌曲:
 
“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到前线去吧。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
 
“我们生在蠡县,我们长在蠡县,我们都是蠡县的战斗员,我们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家乡,保卫田园,誓与日寇展开生死战......”学生们还自编自演小型活报剧,如《打击鬼子》、《坚壁清野》、《不识字的害处》等,以活跃学校文化生活,宣传群众,鼓舞抗日热情。
 
1942年,日寇气焰愈加嚣张,对抗日游击区开始了“五一”大扫荡,施行“三光”政策,那时岗楼林立,壕沟如网,离我村很近的北高晃村就设了岗楼,是日本军队统治周围村庄的一个据点。岗楼里的日伪军,经常出来扫荡,进行拉网式的搜查,抓人,放火,抢粮,对日斗争进入了极端困难的时期。在环境极端困难和异常恶化的情况下,学校解散,学生转入地下活动,做秘密侦察工作,一部分学生深入到敌人办的日伪学校里边去,在日伪小学里展开了对日斗争。学校也开始有了党的组织,张光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原保定市一轻局党委书记,现是离休干部),日军为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强迫学生学日语,学生坚决不学,一个外号叫“齐头牛”的伪教师,为此经常对学生进行体罚,打骂学生,学生们恨透了他。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一天夜里,十几名大一点的学生,进入学校把他抓了出来,弄到黄庄村东的树林里,打了个半死后,将他活埋了。同学们就这样经常经受着锻炼和考验。
 
日寇铁蹄下的抗日游击小学,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建国后,我们在抗日游击小学的同学,大多数参加了国家各行各业的工作,成了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敌后模范区==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华南游击队为主的抗日军民,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在所有取胜因素当中,抗日根据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1945年抗战结束,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晋察冀、晋绥、陕甘宁、晋冀豫、冀鲁豫、山东、苏南、浙东等大大小小数十块抗日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郜耿豪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中,聂荣臻领导创建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郜耿豪指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主要包括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它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对全国战略反攻和进军东北起了“前进阵地”的作用。根据地军民在对敌斗争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创造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经验。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1】
 
==卓越战绩==
 
1937年,平型关大捷之后,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晋西南,开始创建晋西南根据地。第一一五师一部及军政干部共约3000人,在聂荣臻率领下留驻五台山地区,着手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聂荣臻率部在五台山地区建立战地动员委员会和抗日救国会等半政权性质的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扩大队伍,开展游击战争,收复敌占城镇,很快在平绥、正太、同蒲、平汉路之间形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以阜平、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1月下旬,日军调集2万余人分八路对根据地进行围攻。八路军采取游击战和集中主力歼敌的作战方针,歼敌1000余人,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巩固了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展到30多个县。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召开。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这是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敌后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颁布实施的各项政策法令,稳定了社会秩序,根本改变了国民党军队败退和政权垮台后出现的混乱局面,使敌后抗战力量得到迅速发展。
 
到1938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辖70余县,拥有居民1200万,武装力量约10万。中共晋察冀分局、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晋察冀军区统一领导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各个地区、各方面的工作。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引起了日军极大的恐慌。1938年11月—1939年4月,日军先后对冀中区进行了多次围攻。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贺龙、关向应率领八路军一二零师主力,于12月下旬开赴冀中,并于次年4月在河间县齐会村战斗中取得平原地区歼灭战的重大胜利。随后,一二零师和晋察冀军区部队一起,相继在繁峙、易县、灵寿、阜平、涞源等地打败日伪军的进攻和“扫荡”,巩固和发展了冀中、北岳根据地。
 
1941年起,日军在华北采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蚕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晋察冀根据地进入艰苦困难的时期。
 
面对艰难困苦的局面,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同时,抗日根据地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加强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和民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敌进我进”“向敌后之敌后伸展”“把敌人挤出去”等军事斗争方针,广泛运用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武工队等游击战方式,深入敌后开展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经过根据地军民的艰苦抗战,到1943年,北岳区粉碎了日军4万余人的大“扫荡”,冀中区抗日游击根据地重新建立,冀东区开辟了察北、热南及辽西的大片新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45年5月,晋察冀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发起大规模夏季攻势,先后发动察南战役、雁北攻势、子牙河战役、大清河战役、热辽战役,扩大了解放区,将敌人压缩到铁路沿线及主要城市。8月,晋察冀军区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对日伪军展开全面反攻,攻占城市70余座,解放了西迄同蒲铁路,东到渤海、锦州,南临正太路、石德路,北至多伦、赤峰的广大地区,使晋察冀根据地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2】
 
==参考资料==
 
1.来源:新华社作者:杨祖荣 梅世雄责任编辑:任爽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敌后模范区 中国军网 2017-07-12 17:010
 
2.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全面反攻   中国军网 2018-08-22 17:21
248,0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