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关帝庙

移除 104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关帝庙''' (山西省运城市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hài zhōu guān dì miào)为武庙之祖,地处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盐池,面对中条。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 [1]
解州关帝庙总面积22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庙内悬挂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代表建筑是“春秋楼”。 [2] 解州关帝庙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关公信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公文化节”被评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之一。2012年,“关圣文化建筑群”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3]
'''中文名称''' : 解州关帝庙【hài zhōu guān dì miào】
==景区格局==
解州关帝庙以东西向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街南称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街北是正庙,坐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主轴线上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 [2] [5-6]
==主要建筑==
===午门===
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144幅。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北有反映关羽一生主要经历的彩绘。 [7]  
===崇宁殿===
穿过午门,经“山海钟灵”坊、御书楼,便是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崇宁殿因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而名。殿前苍松翠柏,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内木雕神龛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龛外木雕云龙金柱;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大殿明间悬清乾隆帝手书横匾“神勇”,檐下有咸丰皇帝所写“万世人极”匾,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门口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 [2]
===气肃千秋坊===
穿崇宁殿而出,入后宫南门,进寝宫,过花圃,有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气肃千秋”坊。东侧有印楼,内有“汉寿亭侯”玉印模型,西侧是刀楼,里面列青龙偃月刀模型。双楼对峙,系方形三层的十字歇山顶建筑。院里植有翠竹一片,又有《汉夫子风雨竹》碑刻,以竹隐诗,诗曰“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多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相传为关羽手笔。 [1]
===春秋楼===
后宫后部是关帝庙扛鼎之作的春秋楼,因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又名麟经阁。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修。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剔透有致。楼顶为彩色琉璃覆盖;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传说是象征上山西108县。世传春秋楼有三绝: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对北斗七星,谓之三绝。 [6]
==历史沿革==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陈、隋(557年—618年)时期,《中国名胜词典》
指出创建年份为隋开皇九年(589年)。 [10]
===北宋敕建===
金代两次修葺:一为大定三年(1163年),管军范公重修殿宇,贡士南涛作文记述;一为泰和四年(1204年)奉朝命重修,知州田德秀撰有《重修关庙记》。
元代两次修葺:至元三年(1266年),先有靖应真人姜善信奉元世祖忽必烈之旨护持解州关庙,并两建道院于关庙之左,称崇宁宫(即今之解州关帝庙东宫),从属于主庙。其徒孙张志安在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损坏关庙之后重新修葺,起始于至治三年(1323年),完工于泰定元年(1324年)。 [10]
===明清鼎盛===
咸丰九年(1859年),前州牧叶筱珊会同杨铁臣、程立斋等人,筹银1.7万两,命董清海督工,历经十余年,于同治九年(1870年)完成春秋楼、廊房、内外牌坊、大门角门、结义园、功德祠、崇圣祠、部将祠、追风伯祠的修复。
光绪元年(1875年),鼓楼重修;三年(1877年),“义壮乾坤”坊被火烧毁。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年—1909年),解州关帝庙连遭火灾,午门、大门、乐楼、东西角门、东西华门、钟楼、庙外西侧木坊、部将祠、追风伯祠、官厅、崇圣祠及百余间廊房皆成灰烬。 [10]
===民国破败===
2013年,整修结义园,推平假山,精缩莲池,新建山门。
截止2014年4月,庙内的全部古建筑都已修葺如故。 [4]
==文化演进==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宋元明清四代王朝所处的封建后期社会,解州关帝庙作为进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宣传和规范封建后期社会的道德文化,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感的人们,在这里通过对关公的祭拜,接受忠于国家和民族的教育;少数民族统治阶级入主中原之后也来到这里,进行褒封和祭祀,力图通过对关公的赞扬去弥合民族之间的分歧;在民不聊生的年代,反抗者们来到这里,从关公身上寻求勇于抗争的精神;当遭际坎坷的时候,身处逆境的人们来到这里,找到值得仿效的榜样。 [12]
==关公信俗==
===信俗特点===
基础广泛:关羽一生征战南北,其故事传到各个角落。“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 ”是关公信俗地域广泛的最好写照,近代随着华侨的飘洋过海,信仰关公的习俗也被带到了全球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庙,就有对关公的信仰与传播。“庙宇盈寰中,姓名走妇孺”——信众从帝王将相到巷陌妇孺,从政要商贾到平民百姓,群体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 [13]
信仰一致:关公信俗不是单纯的个人迷信,而是由历史发展演变成一种社会群体的信仰。其传播的主导载体多为民间团体举行的祭拜,庙会,戏文演艺等活动。人们信关公,已经意识化并承认他是忠义诚信的楷模;
信奉他是财神和保护神,能给人们带来财运和平安吉祥;认同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四是他的诞辰。 [13] 民族特性:关公信俗文化具有民族特性,是由汉民族性演化而来的整个华夏民族性。关公是汉蜀名将,初为汉民族所崇尚的忠义英雄,后其忠义精神为历代统治阶层所推崇,诚信精神被商界奉为经商信条,礼、仁、智为儒家尊为人伦典范,勇武为平民所敬仰。历经顶礼膜拜,由候而王、而帝、而君、而圣,终演变为威震华夏的武圣——对关公共同的信仰增强了整个华夏民族的认同感。 [13]
===民间供奉===
对于百姓而言,崇拜关公之价值在于他的义气干云、坚贞不二。百姓不仅求雨有赖于关帝,乞求生育、消灾、除病、家庭和睦等方面都有求于关公;关公又被人们奉为发财致富、招财进宝的武财神。 [14]
===现实意义===
关公文化的忠义、诚信精神,成为增加社会稳定的基石:“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关公的信仰价值在于,其行为构成了统治者所提倡的伦理价值的楷模:忠孝节义,神勇武威,为国捐躯、生为人杰,死亦鬼雄。关公文化以“忠、义、仁、勇”为核心,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崇拜,它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融合了儒释道的伦理道德精神,有着鲜明的民族性。 [4]
==荣誉奖项==
* 山西十大旅游品牌单位(2010年)
* 山西省十佳优秀旅游景区(2012年) [3] [6]
==游览参考==
1、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身高1.2~1.4米儿童,门票半价优惠。
2、60~69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门票半价优惠;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3]
旅游专线:从运城火车站乘坐11路公交车可直达景区。 [3]
==视频==
8,7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