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孟母

增加 75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孟母其子==
[[File:孟母11.jpg|缩略图|[http://n1.itc.cn/img8/wb/recom/2016/07/23/146927566298192051.JPEG 《孟母断机》][http://www.sohu.com/a/107296279_404817 来自国学魅力]]]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ref>与孔子合称为"[[孔孟]]"。</ref>
==孟母三迁==
[[File:孟母三迁.png|缩略图|[http://www.sohu.com/a/107296279_404817 孟母三迁][https://www.07358.com/news/show/63003.html 来自郴房网]]]
孟家原在马鞍山下的山村,山麓坟莹处处,村中儿童追逐嬉戏,不时看到丧葬的情形,也三五成群地模仿大人们的礼仪,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看在眼里,痛
在心里,既不能老是把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关在家里,唯一办法就是变更居住环境。经过一番周折,孟家母子从凫村迁到了十里外的庙户营村,这里是一个"日中为市"的交易集市,每逢一、三、五、七单日,远远近近的百姓们,手拎肩挑一些自己的土产来到集市交易,讨价还价,喧嚣热闹,这场面对孩子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耳濡目染,孟子和其他一些孩子也学会了锱铢必较的模样。孟母忐忑不安,住了半年又再次迁居。孟母既不愿儿子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也不屑于儿子沾染唯利是图的市侩气,她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儿子成长的环境,她第三次把家搬到了邹城的学宫附近,虽然房子漱隘不堪,但是孟母带着儿子还是安安心心地定居下来。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循规蹈矩的礼仪行为,都给附近居民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们,常群集在大树底下,演练学宫中揖让进退的礼仪,有模有样,一片庄严肃穆的景象,使得远远察看的孟母内心深处大为高兴:"这才是孩子们最佳的居住环境!"<ref>她由衷地发出感叹。</ref>
===劝导孟子===
[[File:孟子11.jpg|缩略图|[http://n.sinaimg.cn/front/531/w640h691/20181127/O7gS-hphsupx4243340.jpg 孟子][http://k.sina.com.cn/article_6598961897_189542ae900100c5bm.html?from=history&subch=nauto 来自新浪]]]
孟母对儿子的教育无微不至,即使在成亲之后,夫妇相处之道,还得烦劳孟母为他操心。《[[列女传]]》记载:孟子妻独自在家时,箕踞而坐(古时一种无理坐姿),孟子见后勃然不悦,妻子认为丈夫太过见外,就求婆婆解说。长期以来,孟子对自己的妻子总是不满,认为她太过倨傲,竟有意休妻。孟母对儿子晓以大义:"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心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所以恐见人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袒而在内,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孟子深感自己孟浪,于是心中芥蒂尽除,与妻子和乐相处如初。
==后世评价==
[[File:孟母22.jpg|缩略图|[http://jining.dzwww.com/2017/mqwhj/mjwh/tp/201704/W020170424640467311196.jpg 原图链接][http://jining.dzwww.com/2017/mqwhj/mjwh/tp/201704/t20170424_15828166.htm 来自大众网]]]
汉·[[刘向]]《孟母颂》:"孟子之母,教化别分。处子择义,使从大伦。子学不进,断机示焉,子遂成德,为当世冠。"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