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航空母舰

增加 21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航空母舰  ''' 航空母舰 ''' (简称:航舰/航母,被称为“海上霸主”)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是航空母舰战斗群的核心、目前最大的武器系统平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
航空母舰可以供舰载机起飞和降落,通常拥有巨大的飞行甲板和舰岛,提供空中支援和远程打击能力,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当地机场的情况下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因此在规模作战中,航空母舰是最重要的作战列舰艇之一。
简称 航母
发明国 [[ 英国]]
地位 综合国力的象征
===航母初现===
1910年11月14日, [[ 美国 ]] 飞行员 [[ 尤金·伊利 ]] (Eugene Ely)驾驶一架寇蒂斯双翼飞机从停泊在港口的伯明翰号巡洋舰(USS Birmingham CS-2)起飞,飞行了一段距离后安全降落在附近的一片海滩上,这是世界历史上人类第一次驾驶飞机从军舰上起飞。
1911年1月18日,伊利再次驾驶一架双翼飞机成功降落在处于停泊状态的宾夕法尼亚号(USS Pennsylvania ACR-4)上的一个长31公尺、宽10公尺的木制改装滑行台上。稍作休整后,他驾驶这架飞机从宾夕法尼亚号上起飞,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起降试验。
1917年6月,英国皇家海军暴怒号巡洋舰在建造过程中改变原有设计,将舰艏部分上层建筑全部移除,转而铺设69.5米长的甲板供飞机起飞,这使暴怒号成为第一艘可以起降固定翼飞机的船只。不过起飞后的飞机无法返回母舰,只能去陆地的机场着陆。暴怒号1917年6月完工服役。
1917年8月2日,英国海军少校、“暴怒号”海军航空兵指挥官 [[ 欧内斯特·邓宁 ]] 驾驶“幼犬”战斗机用与军舰平行飞行、侧滑着陆的方式降落到航行中的“暴怒”号前甲板上,地勤人员抓住了机翼后缘使飞机停了下来。这成为世界上首次飞机在航行中的军舰上降落的尝试。几天之后,邓宁再次试图尝试这个危险的降落方法时,飞机翻出军舰,坠入海中,邓宁以身殉职。
1917年底至1918年初,英国对 暴怒号”进行了大改装,将后主炮和后桅拆除,在后部加装了86.6米长的飞行甲板。这样,以中部上层建筑为界,前部甲板用于飞机起飞,后部甲板用于飞机降落,飞机可以互不干扰地同时进行起降作业。尽管如此, 暴怒号”仍然不具有全通飞行甲板,飞机降落仍然十分困难。所以,此时的“暴怒号”还是一艘很不完善的航空母舰。
第一艘安装全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是由一艘建造中的客轮“卡吉林”号改建的英国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它的改造于1918年9月完成。飞行甲板长168米,甲板下是机库,有多部升降机可将飞机升至甲板上。1918年7月19日,七架飞机从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上起飞,攻击德国停泊在同德恩的飞艇基地,这是第一次从母舰上起飞进行的攻击。
===深入发展===
1917年7月,英国开始建造世界上第一艘“纯正血统”的航空母舰,并将其命名为“竞技神”号(又译作“赫尔墨斯”号),以纪念航母的鼻祖——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竞技神”号。信心满满的英国海军由于拥有了世界上第一艘航母,他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他们将建成世界上第一艘纯种航母。然而皇家海军忽视了一个正在日益崛起的对手,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后起之秀”——日本海军。日本海军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善于向先进的海军强国学习,善于跟踪海军建设中的最新浪潮,一旦看准就不惜血本的大力建造。他们于1919年开始设计,1920年开始建造本国第一艘纯种航空母舰——“凤翔”号。在此之前英国海军订购的“竞技神”号航母于1918年1月开始动工,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其工期进度明显放慢,直到1923年7月才最终建成。此时日本海军的“凤翔”号由于工期进展迅速,因而抢在1922年年底建成并开始正式服役。 [[ 日本 ]] 海军虽然后发但却先制,抢在英国海军之前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纯种航母。
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是1922年3月22日正式启用的兰利号(USS Langley CV-1)。兰利号并不是一开始就以航空母舰为用途所建造的舰艇,其前身是1913年下水的木星号运煤船(USS Jupite1917年美国按照航空母舰标准全新设计建造了AC-3)。美国海军看上它运载煤炭用的腹舱容量充足因此将其改装为航空母舰。在改装中,“木星”号煤仓上甲板的上层建筑及起重机被全部拆除,从舰首至舰尾架设了13个单位桁架,在上面铺设了长165.3米、宽19.8米的全通飞行甲板。在甲板中心设置了一台飞机升降机。“兰利”号的机舱设置在军舰的尾部,原有的6个煤仓中的4个被改成飞机库,其余的被改成航空汽油库、弹药库和升降机械室。
航空母舰在战争中初建功勋是在1940年11月11日,英国海军的“光辉”号航空母舰出动鱼雷轰炸机编队攻击了塔兰托港内的意大利海军并且击沉一艘、击伤三艘战列舰。此举使美国等海上强国意识到航母时代的来临。
二战中,航空母舰在太平洋战争战场上起了决定性作用。从日本海军航空母舰偷袭珍珠港,到双方舰队自始至终没有见面的 [[ 珊瑚 ]] 海海战,再到运用航空母舰编队进行海上决战的中途岛海战,从此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成为现代远洋舰队的主干。美国建造了大批“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组成庞大的航空母舰编队,成为海战的主角。
===当代航母===
在看到核动力的优势后,美国海军建造了一系列排水量10万吨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这是世界上威力最大、体积最大、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舰,其蓝本是根据小鹰级航母改建的。
美国海军于2007年1月16日宣布,美国新一级核动力航空母舰正式命名为 [[ 杰拉德·福特 ]] 号(USS Gerald R. Ford, CVN 78),以纪念在2006年12月26日晚间去世的美国前总统杰拉德·福特。福特号在2007年开始建造,将于2015年9月交付,以取代服役时间超过50年的企业号(USS Enterprise CVN-65)。这也是美国进入21世纪建造的第一级航空母舰。
法国在历史上一共拥有过十艘航空母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法国进入自主研制航母阶段。两艘克莱蒙梭级航空母舰,“克莱蒙梭”号和“福煦”号分别于1961年和1963年开始服役。
“戴高乐”号航空母舰是世界上唯一一艘非美国海军隶下的核动力航空母舰,也是法国海军现役唯一一艘航空母舰,是法国海军的象征。“戴高乐”号是法国史上拥有的第十艘航空母舰,其命名源自于法国著名的军事将领与政治家 [[ 夏尔·戴高乐 ]]
“戴高乐”号航空母舰标志着法国建立起全欧洲国家中最完整的国防工业研发体系,绝大多数关键性武器都实现了自主研发生产,许多方面还足以在美苏两强之外独树一帜。
====滑跃起飞====
有些航空母舰在其甲板前端有一个“跳台”帮助飞机起飞,即把甲板的前头部分做成斜坡上翘,舰载机经过滑跑后沿着上翘的斜坡冲出甲板,形成斜抛运动,在刚脱离母舰的一段(几十米)距离内继续在空中加速以达到起飞速度。这种起飞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弹射装置,但是飞机起飞时的重量不如蒸汽弹射起飞,使得舰载机的载油量、载弹量、航程以及作战半径等受到一定的制约。 [[ 英国 ]] [[ 意大利 ]] [[ 印度 ]] [[ 中国 ]] [[ 俄罗斯 ]] 等国由于技术限制,无法研制真正在技术和工艺上过关的蒸汽弹射器,所以只能在本国航母上采用滑翘甲板。采用滑跃起飞舰载机的航空母舰在载机起飞时都必须以20节(36公里/小时)以上速度逆风航行,以加大载机相对速度帮助舰载机起飞。
====垂直起飞====
电磁弹射就是采用电磁的能量来推动被弹射的物体向外运动,与蒸汽弹射器相比电磁弹射器的优点主要是体积减小了很多,操纵人数也要少百分之三十左右,而且电磁弹射器的弹射力度可控,可以弹射无人机。缺点是耗电,但对于全电力推动的航母和核动力航母来说不是太大的问题。
美国海军从1982年开始进行电磁弹射系统的技术研究,直到2004年秋天电磁弹射器进入成品测试阶段。美国海军测试后选定通用原子能公司作为生产商美国海军技术网站透露,通用原子能公司的系统采用线性电磁加速电动机已经在新泽西州 [[ 赫斯特湖 ]] 试验中心完成了测试。
电磁弹射器是一个复杂的集成系统,其核心是直线弹射电动机。这种电动机的概念类似磁悬浮列车采用的技术。与磁悬浮列车所不同的是, [[ 磁悬浮列车 ]] 的运动是漂浮在空气中,而弹射电动机带有滚轮,带着一个滑块沿弹射器轨道滑行。工作时,电动机得到供电,滑块在电磁力的作用下拉着飞机沿弹射冲程加速到起飞速度。飞机起飞后,滑块受到反向力的制动,低速回到出发的位置。
在技术方面,蒸汽弹射器和电磁弹射器之间的差别,就如同 [[ 蒸汽火车 ]] 与现代磁悬浮列车之间的差别。这就决定了电磁弹射器在性能上遥遥领先。美国新型的福特级航空母舰便安装了4部电磁弹射器,将取代现役的“尼米兹”级。
===降落方式===
早期的航母降落作业困难,经常发生安全事故,因而最早在美军航母“兰利号”上出现了两种革命性的辅助降落方式:设置“降落指挥官”与使用拦阻网,前者于甲板上判断降落条件、飞机高度等来挥动旗帜打信号,一般由技术纯熟的飞行员担任。而后此方法传入英国。至于拦阻网则是让降落的飞机免于意外的一项保险,最初当飞机要降落时甲板人员要上前挂住钩索,而后发展成飞机降落时会开动下方的着舰钩来勾住甲板上并排的“拦阻索”,拦阻索两端连入甲板下的液压制动器,吸收飞机剩余的动能,进而让其在甲板上停下。如果没有挂到拦阻索,拦阻网可以避免飞机撞上甲板停放的飞机或是摔出飞行甲板,亦不会毁损机体,还可以调整降落位置,因此拦阻网的发明大幅提升了飞机的降落效率。在1923年未使用拦阻网时美国海军最佳的成绩是7分钟降落3架飞机,使用后则是4分20秒降落了6架。
进入喷气舰载机时代后,由于其速度过快、降落指挥官和飞行员皆反应不及,原先制度已不能保证安全降落。1950年代时,英国出现了由 [[ 尼可拉斯·古德哈特 ]] 中校(Nicholas Goodhart)所发明的光学助降装置(值得一提的是,利用灯号装置来协助降落的方式于日本在建造“凤翔号”时就已采用),其以一个凹面镜反射灯光至空中为飞行员提供一个指示降落路线的光柱(与海平面夹角为3.5至4度)。然而此装置仍受制于海面状况造成的舰体摇摆,因而出现了“菲涅耳”光学助降装置。“菲涅耳”光学助降装置彻底解决了前者光柱不稳定的问题,其外型为三种灯号组合而成,虽然会因型号而外观有所差别,但使用方法相同。中间直条灯号表示飞机位置过高或过低,让驾驶员将飞机调整为横条灯号位置。红色灯亮起表示飞机需要重新降落。菲涅耳助降装置有着易受天气云雾影响以及作用距离太短,以致于来不及调整误差的缺点。后来于1960年代还出现了自动着舰系统,它是由电脑控制其甲板运动着舰误差修正和飞行高度并结合全天候型的雷达助降系统,其分别装载于舰载机和船舰上,以连动资讯来随时修正、调整为最适当的位置。由于其有着可能受电磁波影响的疑虑,因此现今航母降落装置多半是混合使用光学装置、雷达助降系统以及降落指挥官,光学装置通常位于左舷,操作其装置的指挥官则在左舷后方。[5]
==动力系统==
航空母舰的轮机舱是整艘船的动力中枢,也是决定其重量与体积的关键之一。一般来说主机分为 [[ 柴油机 ]] [[ 燃气涡轮机 ]] [[ 蒸气轮机 ]] [[ 核反应炉 ]] ,由于航母属大型水面舰艇,以柴油机为主动力推力不足,而燃气涡轮则燃料耗量大,故现代大型航母多用后两者。小型航母如无敌级、阿斯图里亚斯亲王级等则使用燃气涡轮机(有些外加柴油机辅助),而中大型传统起降航母则使用蒸气轮机,如 [[ 戴高乐号 ]] [[ 库兹涅佐夫号 ]] ,这些蒸气可用于推进涡轮、灭火和注入蒸气弹射器,若其蒸气来源为核反应堆则为“核动力航空母舰”否则即被称作“常规动力航空母舰”。核反应炉也分作“压水式”、“沸水式”以及“游泳池式”,现大部分使用压水式。
核动力航母相比传统动力者的优势极为显著,拥有后者难以比拟的航程。以尼米兹级为例,它可连续航行约20年(单以舰上物资来看,自持力则有90天之久),一克的铀可产生两吨重油燃烧出来的热量,能量转换效率极高。核动力航母在其它方面也有许多优势,它去除了以往设计师需费工夫排设的烟囱与排气道等诸多管线,后者总是占去舰上许多宝贵的空间,除了令舰体本身强度降低外,也让排出的废气腐蚀了设备与伤害了乘员的健康,突出的烟囱也让航母雷达反射截面积增加,其排出的热流多少也会危及到飞机的降落,且排出的热流也成了红外线制导导弹的目标,同时因为暴露在外的排气道令“三防”(防 [[ 核子 ]] [[ 化学 ]] [[ 生物 ]] 攻击)性能大打折扣。核动力航母可制造大量的淡水和充沛的电能,可用于空调和大量电器品以改善乘员的生活环境,也因为排除了管线和储存油料的舱房等空间而使可装载的物资(如航空燃油、补给品、炸弹)更多、人员起居空间变得更大、自持战斗能力更久。通常1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在无补给条件下能连续作战12昼夜,而常规动力航空母舰只能连续作战7昼夜。
缺点:核反应炉造价极高,美军企业号仅八座核反应炉安装费用就要6400万美金,运行三年后换一次炉心要价2000万美金。1976年的“尼米兹”号要价18.81亿美金,“里根”号则要40亿美金。
降落辅助系统
 
空勤系统
==武器装备==
航空母舰的作战武器是它装载的各种飞机(也称舰载机),包括 [[ 战斗机 ]] [[ 攻击机 ]] [[ 预警机 ]] [[ 固定翼反潜机 ]] [[ 电子战飞机 ]] [[ 救援直升机 ]] 等。航空母舰利用舰载机进行空中截击、对地对海攻击,直接把敌人消灭在距离航母数百千米之外的地方。相较于最大攻击距离仅有40千米的火炮,舰载机有着1000千米以上的作战航程,还可以通过空中加油的方式延长航程,并能在攻击完后回到航母上装载弹药再度起飞攻击,其作战持续性和任务多样性也是舰载机与巡航导弹在海战所扮演的角色最大的不同。
舰载机按照用途可分为战斗机、反潜机、鱼雷机、攻击机、预警机、电子战飞机、直升机和侦察机。其中以攻击机和战斗机为航母舰载兵力的核心组成部分;若以布局和起降方式为依据,舰载机还可分作直升机、传统起降飞机和垂直起降飞机。现今大规模战争不再、军费缩减、航母空间有限的背景下为节约成本而让单一舰载机功能多样化,专职的水平、俯冲轰炸机并入攻击机,许多的专职战斗机退役,改以战斗轰炸机与攻击战斗机(Strike Fighter)取代之,专职的舰上鱼雷机与侦察机也从航空母舰上消失。
F-35联合战斗机,为英美等多国海军预计将使用的新一代舰载机。
舰载战斗机、攻击机与战斗攻击机是航空母舰的主力,2011年之际服役中的有美国的F/A-18、F/A-18E/F、法国的阵风M、英国海猎鹰II(意大利、泰国与西班牙也采用该型)、印度的海猎鹰、俄罗斯的Su-25、Su-33和巴西的A-4天鹰。英美与其多个盟国计划装备新一代的F-35联合攻击战斗机,该型号在世代上属于第四代战斗机,有着隐身与垂直/短程起降的能力,其C型与B型将分别取代大黄蜂和海猎鹰系列,由于意大利与西班牙亦是潜在买主之一,届时舰载机类型将大幅统一, [[ 俄罗斯 ]] 则预计在未来用米格-29取代Su-33, [[ 印度 ]] 海军也预计采用前者作为新型舰载机。 [[ 中国 ]] 海军的歼-15由中国从 [[ 乌克兰 ]] 购得的T-10K-3试验机(苏-33原型机)发展而成,将部署到瓦良格号航空母舰以及未来中国国产航空母舰上。
在上述现役的舰载机中,海猎鹰与海猎鹰II舰载机为垂直起降飞机,其战斗力虽然强于直升机,能进行某种程度的空战、反舰、对地攻击行动,但因为必须以垂直/短程起降,在载重量上受到限制,故能搭载的武器和油料一般比不上传统起降飞机。
====手势交流====
现代航空母舰是高技术集成的武器,但 [[ 飞行甲板 ]] 上的工作人员与飞行员之间的交流却是用原始的“手势语”。这是因为当飞机在飞行甲板上起降的时候,飞行甲板上的噪音往往会达到上百分贝。在这种噪音环境下,甲板工作人员都戴着厚厚的耳机,而且无法使用对讲机进行交流,因为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覆盖了甲板上的一切。这时,形象而又直观的手势语就发挥了很大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航母甲板指挥体系不断改进,指挥手势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38种发展到总共有一百多种,其中一些手势在形式上非常复杂,有时甚至像舞蹈步伐一样难以掌握。
====海上生活====
===美国===
纽波特纽斯船厂是美国最大的非政府拥有的造船厂,隶属于诺思罗普格鲁曼公司,诞生于1886年。该船厂位于美国大西洋沿岸 [[ 弗吉尼亚州 ]] [[ 纽波特纽斯市 ]] ,与著名的诺福克海军基地相距不远,美国所有的核动力航母都是由该厂建造。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大型核动力航母制造厂,从向美国海军交付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企业”号,总共建造了两级11艘大型核动力航母,并正在建造第12艘航母。在时间跨度长达40余年的时间里,纽波特纽斯船厂通过改进设计和提高制造工艺水平,使航母性能不断提高。
===苏联===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又称为黑海造船厂,是 [[ 苏联 ]] 第5大造船厂,是苏联时期唯一的航母建造总装厂,苏联时代的几艘航母——“ [[ 莫斯科 ]] ”号、“ [[ 列宁格勒 ]] ”号、“基辅”号、“明斯克”号、“新罗西斯克”号、“戈尔什科夫”号、“库兹涅佐夫”号,全部在此建造。之所以将航母生产总装基地选在黑海造船厂,据说原因之一是苏联造船工业部和莫斯科其他与造船有关的重要岗位上有许多乌克兰尼古拉耶夫人,他们在这件事上帮了很大的忙。另外,相对于拥有400万人口,对外国游客开放的圣彼得堡来说,没有对外开放的尼古拉耶夫市的保密工作较为容易,况且这里的劳动力资源也不成问题。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被划归乌克兰所有。翌年1月,已建造了67%的“瓦良格”号航母和刚开工不到两年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由于建造经费中断而被迫停工。该船厂正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没有任何新船订单,需要进行巨大投资才能恢复生产。
===中国===
===主要任务===
现代航空母舰的主要任务是用舰载机夺取海战区及近海陆缘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航空母舰通常与其它军舰组成航空母舰战斗群,整个航母编队可以在航空母舰的整体控制下,对数百公里范围内的敌对目标实施搜索、追踪、锁定和攻击,因而能开辟独立的海战场,真正做到全天候、大范围、高强度、长时间的连续战斗,实现中远海的一体化联合作战。一般来说,航空母舰虽然能投射大量的空中武力,但是其本身的防御能力薄弱,所以需要其它舰艇(包括水面与水下舰艇)提供保护。航空母舰战斗群的分工可以看成是航母执行任务,而其它舰艇保护航空母舰。一个航空母舰战斗群一般由一艘 [[ 航母 ]] 、两艘 [[ 防空巡洋舰 ]] 、4~6 ——6 艘防空 [[ 反潜驱逐舰 ]] 和1-2艘 [[ 攻击型核潜艇 ]] 组成。[11]
====功能====
航空母舰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有了航母以后,国家的海上力量将出现立体化、体系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提升,将一个国家的海上作战范围从近海推向中远海。航空母舰是一个大型海上活动机场,可以在更远的海域活动,与此同时带来整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编制体制、指挥体系以及后勤保障的变化,甚至于法规条令、作战理论等一系列变化,从而使国家海空力量出现结构性的调整和变化,所以它带来的意义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12]
航空母舰通常采用编队作战,编队中一般有 [[ 巡洋舰 ]] [[ 护卫舰 ]] [[ 驱逐舰 ]] [[ 核动力攻击潜艇 ]] [[ 快速支援舰 ]] 或者是其它的 [[ 综合保障舰艇 ]] ,所以说航母战斗群的反潜能力、反舰能力和防空能力都是好几层的,想要突破这严密的防御网绝非易事,因此我们通常说航母的攻防能力很强。此外,它可以担负多种多样的海上任务,包括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在和平时期,航母通常用于海洋搜救、防海盗、打击恐怖活动等。
但航空母舰本身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回避的缺点,如自身目标大因而造成雷达反射截面大,电磁信号、红外信号、音频信号等特征非常明显,很容易被对方各种探测设备发现。被发现后的航母将要面对敌人多方向、多批次的袭扰和攻击。除此之外,航空母舰的弹射器、拦阻索、雷达和水下推进器等部件容易被攻击而暂时失去功能;停在飞行甲板上的飞机容易被摧毁,使航母的攻防效能大大下降。这时,航母更容易被连续攻击、重创,甚至被击沉。
最后,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受气象变化的影响较大。尽管航母本身可以经受较强的风浪,在12级风浪的海况下也能够航行,但航母上的飞机易受到海浪和气象条件的影响,风、浪、能见度等都会限制飞机起降。美海军规定,航空母舰必须在风力6级以下才能起降飞机,一旦风力达到8级或海浪达6~7 ——7 级,大部分飞机便难以起飞,即使有弹射器也受气象条件的严重制约。
==参考资料==
715,63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