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克洛德·西蒙

增加 2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克洛德·西蒙'''(法语: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 [[ 法国 ]] 新小说派代表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弗兰德公路》。1913年10月10日生于原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岛]],在1985年因"在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写中,把[[诗人]]、画家的丰富想像和对时间作用的深刻认识融为一体"获得 [[ 诺贝尔 ]] 文学奖,这使法国和世界文学界深感震惊和意外。因为评论界一向是把[[罗伯]]推崇为一流派的首领,[[娜塔丽·萨洛特]]和[[米歇尔·布托]]位居第二、第三,西蒙一向是位居第四的。西蒙不仅热衷于文学创作,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西蒙一 生中共创作20多部小说。他的处女作《作假者》出版于1945年,第一部重要作品《风》发表于1957年,此后他进入创作高峰期。<ref>[http://www.sohu.com/a/193646576_772018 克洛德•西蒙:您为什么写作? ] 搜狐2017-09-21</ref>,<ref>[http://www.sohu.com/a/257870832_772018 克洛德•西蒙:感觉是第一位的] 搜狐2018-10-06</ref>
== '''目录''' ==
== '''个人概况''' ==
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1913- 2005),1913年10月10日生于原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岛]]。他不到1岁时,出身行伍的父亲在一次战役中阵亡。母亲携子返回法国,在南部[[朗格多克·鲁西永]]大区的贝尔皮尼昂市居住下来。西蒙未满11岁时,母亲故世。他随后由祖母抚养,迁往巴黎。在巴黎市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毕业后,他就读 [[ 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1933年他放弃去海军学校的机会,跟立体派画家[[安德烈·洛特]]学绘画。1936年西蒙抱着支持西班牙政府的立场赶赴 [[ 巴塞罗那 ]] ,时值 [[ 西班牙 ]] 政府跟叛乱部队进行激战,这场残酷的内战对他的一生影响很深。二战爆发后,西蒙应征入伍,作为骑兵团的一员,1939年参加[[加默兹战役]],并于当年5月被德军俘虏。5个月后,他越狱回国参加地下抵抗运动。战后,他游历了许多国家,并从1946年开始定居在比利牛斯山脉,一边种植葡萄,一边从事写作。
西蒙不仅热衷于文学创作,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除早年赶赴西班牙外,他在1983年与其他文学界艺术家联名写信共同表达对"大国军备竞赛"的担忧。1996年,他又与其他8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道呼吁尽快解决逼迫"儿童性卖淫"的犯罪问题。针对这种社会现状,西蒙表示,任何方式的言行都比保持沉默有益。
2,34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