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粤剧

增加 1,49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基本信息==
[[File:粤剧1.jpg|thumb|400px|有框|左|粤剧[http://ent.sina.com.cn/x/2006-07-14/08431157593.html/ ]]]
中文名称;粤剧
申报地区;广州 佛山 肇庆 中山 湛江 高州
遗产编号;[[Ⅳ-36]]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红线女
[[File:粤剧12.jpg|thumb|400px|有框|右|粤剧[http://www.zuowen2.info/xzz/%E7%B2%A4%E5%89%A7%E5%A4%B4%E9%A5%B0%E5%88%B6%E4%BD%9C%E6%95%99%E7%A8%8B//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罗家宝
==历史溯源==
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 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ref>[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906/25/139995_52659552.htm 粤剧,行行出状元] 大洋网,发布时间;2019-06-25 15:43</ref>
明中时期,粤中各地已有乡俗子弟以戏剧为生。明嘉靖开始,出现弋阳腔、昆腔。清雍正年间,广州有"土优"演戏时唱"广腔"。
小生、小武行当从唱假嗓改唱真嗓。梆子、二簧、弋阳腔、昆腔等声腔已大异于原本的腔调,梆子、二簧腔创造了新的板式和句式,将民间流行的木鱼、南音、粤讴、板眼等歌谣曲调运用于唱腔音乐,能把多种声腔利用曲调连缀结合板式变化的方法去综合运用,还在原有的民族伴奏乐器之外增加小提琴、萨克管、吉他等西洋乐器,粤剧唱腔音乐更加变化灵活,旋律优美。
[[File:粤剧123.jpg|thumb|400px|有框|左|粤剧[http://www.nipic.com/show/12220789.html// ]]]
表演艺术吸收了京剧的做功和北派武打,借鉴电影、话剧讲究真实和接近生活的表演方法,形成以武生、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帮花旦、丑生为台柱的表演体制,在生、旦、丑行产生了多种流派的唱腔。二十世纪30~40年代间,粤剧舞台上群星璀璨,涌现出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廖侠怀、桂名扬的五大流派,主导着粤剧改革方向,并创作出众多的优秀曲目。舞台布景由一桌二椅到平面、立体景片以至机关布景,灯光从火水灯、大光灯发展为电灯、彩色旋转灯。
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关于本地班来源一般来说,是引用麦啸霞所撰《广东戏剧史略》的说法,按《史略》所说:"雍正继位……,时北京名伶张五号摊手五……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子弟,变其组织,张其规模。创立的琼花会馆",作为记载粤剧本地班始源,其实这是大大缩短了粤剧本地班的历史,琼花会馆也非是在雍正年间才创建,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馆这一行业组织。经过不断发展,由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
'''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白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七月七之演戏,良家子弟不宜学习其事。虽学会唱曲,与人观看,便是小辈之流,失之大体……后之子孙,遵吾明嘱。"这段霍氏仲房七世祖晚节翁家箴是写于明成化十七年(即公元一四八一年),比正德十六年(在《粤剧古今谈》一文内误为公元一五一二年,正确应为一五二一年)应提早四十年。况且,从该族谱所载:"七月七之演戏,世俗相尚"之言来分析,可以说,早在公元一四八一年前,即距今五百多年前,佛山人早就"世俗相尚"参加戏剧演出活动。
"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由艺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不但是"同治中兴"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演过《苏武牧羊》《太白和番》《李密陈情》等名剧。<ref>[http://www.huizhou.cn/artshow/art_time/200910/t20091022_274551.htm 大型古装神话粤剧《宝莲灯》] 今日惠州网,发布时间;2009-10-22 14:58:00</ref>
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
三十年代在粤剧史上称为"薛马争雄"的时代,薛觉先接近京剧风格,表演技巧比较全面,生旦净丑无所不能,有"万能老倌"的绰号,但以演小生出色,代表性剧目有《胡不归》等四大悲剧的马师以丑角取胜。他在以"孤寒种"(吝啬鬼)为主角的组剧中,尽情揭露封建财主资本家的丑态,有莫里哀之风。不但在两广、港澳和东南亚等地,为广大观众所倾倒,在美国多年,也深受欢迎。<ref>[http://ent.sina.com.cn/x/2006-07-14/08431157593.html 粤剧电影开机 罗家英琼霞《情洒虎度门》] 南方网,发布时间;2006年07月14日08:43
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300">
File:粤剧12356.jpg|thumb|400px|有框|右|[http://www.huizhou.cn/artshow/art_time/200910/t20091022_274551.htm 剧照《宝莲灯》]
File:粤剧123563.jpg|thumb|300px|有框|右|[http://yule.sohu.com/20070926/n252374443.shtml/剧照《唐宫香梦证前盟》]
File:粤剧1235638.jpg|thumb|250px|有框|右|[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906/25/139995_52659552.htm 《三笑姻缘》剧照]
</gallery>
==著名剧目==
传统例戏有《六国大封相》《天姬送子》《贺寿》《碧天贺寿》《跳加官》《祭白虎》《玉皇登殿》《观音得道》《香花山贺寿》。早期的天姬送子是每天都有不同的固定曲白,如今只有大送子和小送子,大送子是在正诞日戏前由台柱演员演出的一折送子全本,唱做俱全,小送子是平日日戏前由二至三名次要演员演出的送子简本。</ref>
若在演出日遇上张五先师或田窦二师等诞辰节庆时,一般在夜戏尾场前,棚面和演员们在后台师父神位前,演出贺寿送子,称为后台贺寿送子。神功戏尾戏有封台仪式,演员的穿载和演出类似跳加官,但相对地简短得多。跳加官有女加官,女加官和男加官的分别是演员不载面员,相同的是男女加官均是独脚戏,演员身穿凤冠霞帔,持牙笏,舞蹈中摆出"一品夫人"四字的架。
80年代粤剧代表作有《三脱状元袍》、《袁崇焕》、《昭君公主》、《南唐李后主》、《魂牵珠玑巷》等。关国华、林锦屏、卢秋萍、倪惠英、冯刚毅、丁凡、郭凤女、陈韵红、彭炽权、曹秀琴等成为观众喜爱的优秀演员,剧团还频繁地到港澳地区和一些国家演出。<ref>[http://www.xiqu365.com/yj/17358/ 广东粤剧名曲] 戏曲大全;</ref>
 
 
==视频==
 
 
'''粤剧《狸猫换太子》'''
<center>
{{#iDisplay:page/j0026lvkn24|780|460|qq}}
</center>
 
 
'''粤剧全剧《血溅乌纱》'''
<center>
{{#iDisplay:h3024ednx1m|780|460|qq}}
</center>
33,57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