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馬拉威

增加 4,579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馬拉威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Malawi),另譯馬拉維,首都里朗威,位於非洲東南方的內陸國,與尚比亞、…”


'''馬拉威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Malawi),另譯馬拉維,首都[[里朗威]],位於[[非洲]]東南方的內陸國,與[[尚比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接壤。面積約118484平方公里。人口約1984萬。官方語言為[[齊切瓦語]]及英語。通用貨幣為[[馬拉威克瓦查]]。<ref name="MOFA">{{Cite web |url =https://www.mofa.gov.tw/CountryInfo.aspx?CASN=D33B55D537402BAA&n=1C6028CA080A27B3&sms=26470E539B6FA395&s=367921C6BC7A934E | title = 馬拉威共和國 Republic of Malawi | date=2019年5月 | publisher = 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 | language = ZH | accessdate = 2019-11-27}}</ref><ref name="CIA">{{cite web| url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 |title=AFRICA MALAWI|date=2019-10-27| publisher=CIA|language = EN | accessdate = 2019-11-27}}</ref><ref name="FMPRC">{{cite web| url=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fz_677316/1206_678116/1206x0_678118/ |title=马拉维国家概况|date=2019年8月| publisher=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 language = ZH |accessdate=2019-11-27}}</ref>


== 歷史概述 ==
馬拉威原名尼亞薩蘭(Niyasaland),1859年英國探險家李文斯頓抵達尼亞薩蘭,為到達該地之第一個歐洲人。1883年英國在布蘭岱(Blantyre)設立領事館,1891年宣布尼亞薩蘭為其保護地。二次大戰後,英國於1945年成立「中非洲委員會」,推動合併尼亞薩蘭及南北兩羅德西亞,並於1953年9月3日正式將該三地合併成立「羅尼聯邦」。惟「尼亞薩蘭非洲人民議會黨」堅決反對合併,旋即展開自治運動。羅尼聯邦終於1963年解體,尼亞薩蘭於1964年宣布獨立,改國名為馬拉威,成為大英國協一員。領導獨立之班達博士(Hastrings Banda)出任首任總統。1966年7月6日改為馬拉威共和國。班達連任總統至1994年止,在位28年。1994-2004年由Bakili Muluz擔任總統,2004-2012年總統Bingu Mutharika,於任內過世,副總統班達女士(Joyce Banda)2012年繼任總統,為第一任馬國女總統。2014年5月31日穆沙里卡(Arthur Peter Mutharika)當選總統。2019年5月21日舉行總統大選,總統穆沙里卡競選連任,獲38%選票,成功連任,5月28日宣誓就職。


== 地理環境 ==
3/4国土海拔1000~1500米。属热带草原气候。雨量适中,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左右,分凉干(5月~8月)、热(9月~11月)、雨(12月~4月)三季。热季最高温度为29℃,凉干季最低温度为7℃。年平均降水量1000~1500毫米。

== 政治 ==
实行总统内阁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由全国普选产生,任期5年,可以连任一次。议会是马拉维最高立法机构。内阁是马拉维最高行政机构。穆塔里卡总统执政以来,着力吸引外资,打击腐败,改善民生,马政局保持基本稳定。

== 經濟 ==
马为农业国,全国约86%人口从事农业,经济十分落后,是联合国确定的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援。主要种植烟草、棉花、玉米等,是非洲主要烟草生产国之一,烟草出口占国家外汇收入70%。其白肋烟(Burley)质量上乘,在世界烟草界享有盛誉。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马政府推行私有化和脱贫计划,但因西方指责马吏治腐败并冻结援助,经济发展受阻。宾古·穆塔里卡上台后,努力改善同西方关系,西方逐步恢复援助,经济形势趋于好转。2005年起实施“增长与发展战略”,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由于政府增加农业投入,扩大实施农业补贴计划,马连续多年实现粮食自给有余,经济增长率连续6年超过7%(2005年至2010年)。2011年上半年,马发生外汇和燃油短缺危机,并引发民众全国性示威游行和骚乱。2012年4月,班达就任总统后,与西方缓和关系,着力争取外援,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马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由于班达政府曝出“现金门”丑闻并持续发酵,西方传统捐助方纷纷暂停向马政府提供预算支持,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彼得·穆塔里卡总统上台后,加大改革力度,出台政策举措吸引投资,促进贸易,经济保持相对稳定。但2015年以来,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旱涝灾害频仍,传统产粮区损失严重,对马粮食生产及经济发展冲击较大。

== 參考文獻 ==
{{Reflist}}
16,6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