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光复会

增加 87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光复会''',为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冬季,[[王嘉伟]]、[[蒋尊簋]]、[[陶成章]]、[[魏兰]]、[[龚宝铨]]等人在东京酝酿协商,次年初又经陶成章、魏兰回上海与蔡元培商议,至同年11月,以龚宝铨组织的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为基础,在 [[ 上海 ]] 正式成立了光复会。
<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11/20/d6120.htm 1904年11月20日光复会成立],历史上的今天</ref>
当陈其美交予蒋介石刺杀陶成章的秘密任务时,他慨然应诺,以为是天赐良机,既可建功立业,令革命党人刮目相看,也可报答盟兄的知遇之恩。蒋介石很快就想到他的旧友、光复会叛徒[[王竹卿]],此人原为太湖强盗,枪法精湛,且可飞檐走壁。他虽是光复会员,却常以会内机密换取钱财,陶成章对此极为恼火。蒋介石获取这一情报后,找到王竹卿,对其恐吓讹诈,散布陶成章伺机严惩王竹卿的言论。王竹卿信以为真,铁了心要先下手为强,杀害陶成章以保全自己。
陶成章非等闲之辈,早已风闻陈其美要加害于他的消息。为防不测,他深居简出,行踪不定,后因治病才迁往 [[ 法租界 ]] 金神父路 [[ 广慈医院 ]] 。1912年1月12日午夜,天气格外寒冷。几天来,为寻找陶成章的行踪,蒋介石已被折腾得筋疲力尽,他蜷卧在马车的软座上打着盹。车经[[福州]]路时,迎面吹来的狂风卷起厚实的车帘,纷纷扬扬的雪花洒在他的脸上和脖子里。蒋介石睁开眼,意外地看见路旁屋檐下正在避雪的陶成章。他急令停车,下车后趋步上前,殷勤地和陶成章打招呼。陶成章向以革命前辈自居,蒋介石对他又执弟子礼、和顺谦恭、处处小心。所以,陶成章毫不介意,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当夜,蒋介石用自己的马车,把陶成章送回广慈医院,默记下陶成章的病房号码。次日又携带礼品,以探视为名,实地勘察陶成章的病房环境,及进出路径。1月14日凌晨,两个头戴齐眉毡帽的人,鬼鬼祟祟来到广慈医院二楼的走廊上,顺着房门找到205号病房。这二人便是蒋介石和王竹卿。其中一人学着护士的腔调,轻轻叩门道:“陶先生,吃药的时间到了。”陶成章酣睡正甜,听见有人呼唤,便懵懵懂懂地“唔、唔”应着。当他拉开门,便应着“嘣”的一声枪响,凄然倒地。 听到枪声,全院哗然,护士匆匆起来时,凶手早已无影无踪,血泊中的陶成章已命更丧九泉。于是,在1912年1月15日,《上海民立报》刊出这样一则消息:
“会稽陶焕卿先生成章,心瘁革命事业,历有年所。此次浙省光复,功绩在人耳目。最近浙汤督改任交通总长,浙督颇有与公者,而公推让不退(按:应是“就”之误),其谦恭尤可钦佩。昨晚二时许,公在广慈医院静宿;忽有二人呼陶先生,公寤而外视,二人即出手枪,击中公太阳部……”。
陶成章遇刺身亡后,被蒋介石后来评为“好尚权术”的陈其美,一方面假惺惺地参加祭礼,一面表示将“严饬谍报科缉凶”,谁都知道,当时的[[上海]]在陈其美的管辖之下,案发之地[[法租界]]头目又是蒋介石的老师,大流氓黄金荣,故尔所谓“缉凶”自然就是虚应故事。
但是,陶成章毕竟是政治领袖,是当时一种政治势力和军事实力的代表。他的不幸遇刺,除了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舆论的激愤之外,更直接地造成了杭沪之间的紧张空气。因为,光复会拥有 [[ 光复军 ]] 和骁勇善战的敢死队,他们的存在,使得陈其美、蒋介石深感朝不保夕,时时产生极度的恐慌感。陶公遇刺后,跟随蒋介石参与杀害陶成章的王竹卿旋即被缉拿归案,很快被处死,这使蒋介石更加惊恐万状,陈其美也深恐真相大白,只得让蒋介石暂去日本避避风头。1912年2月,蒋介石以出国学习军事为名,再次东渡日本。
关于这段历史,蒋家王朝后来的官方说法是:“民国元年:是春,公(蒋介石)以陶案之故,为免除反对党以此攻击......乃避往日本”。台北正中书局出处的《蒋总统年表》则进一步淡化蒋的“避往日本”并粉饰为:“国内粗定,总统功成不居......重游日本”。民国初建,围绕权力分配,国内政派林立,角逐激烈,在这种政治背景下,陶案调查自然是敷衍搪塞、不了了之。
====原因之三 :与浙江官绅仇隙====
陶成章被剌身亡,除了上面的原因外,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往往为人们所忽略的,那就是他当时也不为地方官绅所容。据尹锐志回忆:当年 [[ 秋瑾 ]] 遇害,绅士[[汤寿]]潜力赞之。秋瑾与陶成章都是光复会的领导人,他对秋瑾被杀内幕了然于心。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汤出任交通总长,按例不得兼都督。光复会员力荐陶成章继任,汤氏对此不能不有所顾忌,担心陶成章出任都督后秋后算帐,对他进行报复。幸好陶氏继任都督未成事实。尽管如此,但从感情上讲,汤氏等一批浙江绅士是不愿看到陶成章和他领导的光复会主宰浙江的。所以,陶的被剌虽与浙、沪士绅无直接关系,但他们不喜欢他的存在也是事实。(按:称汤寿全及其他浙江官绅与陶成章有仇隙是陶成章之死的原因之一,有待商榷。况且不少浙江绅士支持陶成章出任浙江都督,也是其招陈其美嫉恨欲刺杀他的原因之一。在此,附录相关资料的记述:浙江都督汤寿潜改任交通总长,他举荐章炳麟和陶成章“代理浙江”。[[章炳麟]]却又极力称赞陶成章,说:“焕卿(陶成章,字焕卿)奔走国事,险阻艰难,十年如一日”,因而力举由陶成章来“代理浙事”。而成章本人力辞不受,在浙江派人征求他的意见时,他说“贤能者均可,唯陈其美不可”,并致电推荐革命党人[[蒋尊簋]]继任。但浙江绅士[[沈荣卿]]等人又联名致电敦促陶成章赴任,并“号召旧部”,听陶指挥。由于成章在浙江籍人士中威信甚高,使陈其美入主浙江的图谋很难成功。于是,陈其美对陶成章由嫉生恨,而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ref>陶成章遇刺案始末,载于边芸编著:《喋血刀锋:民国杀手的人生沉浮》,北京:团结出版社,2008年</ref>)此外,在浙江光复不久,一些对陶成章不满的人就散布陶的谣言,说他私吞了前浙江巡抚[[增韫]]存在杭州的银行存款。急得他不得不在《民立报》上辟谣。这些谣言虽不属实,但在当时对陶成章来说是很不利的。
===陶案影响===
孙晓云(1880年~1965),女,字小云,上虞崧厦镇人。年轻时为反抗包办婚姻,离家至沪,结识尹锐志、盖仁志等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留日,先入同盟会,又入光复会。宣统元年(1909),在东京与陶成章结婚。次年回国,参加光复会在国内的联络工作。武昌起义后,即与锐志姐妹组织女子光复军,参加光复上海之役。又组织女子剪辫队。民国元年(1912)1月,陶成章被刺于广慈医院,为防意外,怀抱幼儿避于贫民区。直至抗战时期才得与尹锐志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人民政府的照顾与关怀,常与宋庆龄、何香凝往来。1965年在上海去世。
[[ 赵汉卿 ]] (1887~1950),名建藩,字叔屏,号汉卿,山阴临浦(今萧山)人。毕业于中国公学,早年参加光复会,曾任陶成章机要秘书。宣统元年创办《越报》、增刊《越恨》,反清言词激烈。绍兴光复后,与 [[ 周树人 ]] [[ 王铎中 ]] 等创办《越铎日报》。陶成章被刺后,为纪念陶成章,与周树人、蔡元培、 [[ 王子余 ]] 等创办 [[ 成章女校 ]] ,并任校董。后任浙江军政府参议,在杭州主办《浙事新闻》。又历任福建龙溪县知事、浙江省自治会议代表、江苏电报局长等职。民国16年(1927)“四·一二”政变后,随经子渊反蒋被捕,由蔡元培、 [[ 邵力子 ]] 保释,从此脱离政界,在上海银行工会任职,1950年去世。
[[ 陈挽澜 ]] (1887 ~1917 ),女,又名楣、沅,原名师敏,后改名挽澜,绍兴平水人。 [[ 陈伯平 ]] 之妹。能书、画、诗、文,誉称才女。由陈伯平介绍结识秋瑾等志士,遂由秋瑾介绍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 ),秋瑾聘陈挽澜往上海,协办《中国女报》,致力于妇女解放运动和革命联络工作。皖案后避走外地。宣统三年(1911 ),参加攻克上海、杭州之役,又参加女子北伐队,担任救护工作。民国成立后,随丈夫到广州铁路医院工作,民国6年(1917 )去世。
[[ 王振汉 ]] (1872 ~1926 ),女,原名王淑德,又名贞姑,绍兴柯桥 [[ 王增卿 ]] 长女。光绪十四年(1888),在东浦与 [[ 徐锡麟 ]] 结婚,支持徐锡麟奔走革命。三十一年,与秋瑾结识,加入光复会。同年冬随徐锡麟赴日,登记名为“徐振汉”。半年后回国,生子学文。三十二年十一月,又随徐锡麟到安庆,帮助筹备起义。三十三年五月初,带儿学文离安庆由沪转绍。三日后皖案发,王振汉被清政府通缉,由锡麟四弟 [[ 徐锡骥 ]] 帮助化装逃往日本,历经劫难。民国成立后回东浦。 [[ 王金发 ]] 督绍时,亲至东浦慰问振汉母子,并发给优厚的抚恤金。民国3年(1914 ),徐锡麟所办热诚学校遭火焚,王振汉将抚恤金2000元银洋悉数捐赠,重建校舍。由于逃亡期间伤感过度,致双目失明且多病,15年去世。
[[ 吴惠秋 ]] (1886 ~1977 ),女,原名吴珉,后改名惠秋,吴兴县浔溪人。 [[ 光绪 ]] 三十二年(1906)在浔溪女学读书,是秋瑾的学生。因抗婚离家,被秋瑾收留带回 [[ 绍兴 ]] ,住在和畅堂秋家,由秋介绍入光复会,成为秋瑾的机要秘书和得力助手。皖案发,即协助秋瑾处置起义计划及枪械等,沉着应变。初六日,秋瑾成仁后,吴历尽艰险逃赴上海,由 [[ 徐寄尘 ]] 帮助学医,以护士为掩护进行革命联络工作。宣统三年(1911),参加光复上海之役作救护。 [[ 辛亥革命 ]] 后在上海竞雄女学任教。1949年后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 曹钦熙 ]] (1870 ~1908 ),字荔泉,绍兴东浦人。为许仲卿师长。许仲卿出资助徐锡麟,多受钦熙影响。光绪三十一年(1905),大通学堂成立之初,徐锡麟聘钦熙任总理,入光复会。不久随徐锡麟往北京,赴东北考察,帮助徐筹划武装起义。皖浙起义失败,曹遭清政府通缉,避走乡间,不久因忧愤致疾死。
[[ 许仲卿 ]] (1880?~1907 ),原名克丞,字仲卿,绍兴党山村(今属萧山)人。父 [[ 许在衡 ]] ,为绍兴巨富,与徐锡麟交厚。许仲卿以徐锡麟为父执,由徐锡麟介绍入光复会,出资协办热诚学校及大通学堂,为徐锡麟捐纳道员。徐锡麟、秋瑾牺牲后,许受株连,惊恐致疾,未久去世,年二十余岁。
[[ 陈子英 ]] (1883 ~1950 ),原名浚,又名志军、志骝,绍兴东浦人。与徐锡麟一起参加反清活动,加入光复会。同办热诚学校,任体操教员。光绪三十二年(1906)随徐锡麟捐官留学日本,求入陆军学校不成,改学政治。皖案后,被清政府通缉,逃往日本。 [[ 宣统 ]] 二年(1910),回绍任绍兴府中学堂监督。辛亥革命后参与创办《越铎日报》,后出任丝绸银行行长、县议会议员等职。民国22年(1933)起担任 [[ 东浦镇 ]] (乡)长。
[[ 姚麟 ]] (1869 ~1909 ),字定生,嵊县人。清末秀才。早年在嵊县城内开设新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 )秋留日,结识革命志士陶成章、龚宝铨等,参与反清革命,加入光复会。三十一年,应邀在绍兴大通学堂任教,三十二年任总理。又在绍兴创办 [[ 震旦蚕业女校 ]] ,自任校长。是年冬,离绍赴沪任光复会浙江旅沪学会文牍。曾参加保路运动,并准备举事。因革命受挫,同志相继遭难,姚麟忧愤交集,宣统元年(1909)五月九日(6月26日)晚,含恨自沉于 [[ 嘉兴 ]] 锦带河。
[[ 程毅 ]] (1888 ~1909 ),字翘仙, [[ 河南 ]] 怀庆府修武县人。光绪三十年(1904 ),入上海中国公学,结识秋瑾,入光复会。秋瑾聘为大通学堂教员,暂代学监,协助秋瑾筹备起义。皖案后,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程毅与秋瑾同时被捕,鞫讯数次,受尽酷刑,宁死不吐,定“监禁五年”。宣统元年(1909 )夏,卒于狱,尸出,鳞伤遍体,见者酸鼻。
[[ 黄怡 ]] (1883 ~1918 ),字竞难,小名宝书,又名春篪,绍兴斗门镇杨望村人。 [[ 黄柏卿 ]] 次子,因岳家在东浦,得以结识徐锡麟,加入光复会,并资助创办大通学堂,在校任教职。秋瑾接办大通学堂后,黄怡出任校长。皖案后,清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遣学生与黄怡等从后墙逃出,在墙外泅河时,腹部中弹,幸免一死,逃避至沪,后养伤隐匿在家。 [[ 辛亥革命 ]] 后,曾在斗门经营酒坊。民国7年(1918)因旧伤发作去世。
[[ 龚宝铨 ]] (1886 ~1922 ),字味荪,嘉兴人。光复会创始人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 ),与陶成章、徐锡麟创办大通师范学堂,皖、浙案后被清政府通缉,避往 [[ 日本 ]] [[ 南洋 ]] 等地。民国初年,曾任浙江图书馆馆长。
[[ 陈燮枢 ]] (1874 ~1958 ),字赞卿,又作赞钦,绍兴东浦人。早年在东浦坐馆教书,后留学日本,毕业于早 [[ 稻田大学 ]] 。协助徐锡麟办热诚学校,加入光复会,结识王金发等革命党人。曾任龙山法政学堂校长。绍兴光复后,任浙江临时议会议员、第一届众议院议员等,曾与 [[ 杭辛斋 ]] 等组织“研几学社”。解放后,致力于撰写辛亥革命史料。著有《辛亥绍兴光复见闻纪略》等。
[[ 秋誉章 ]] (1873 ~1909 ),又名应奎,绍兴和畅堂(原籍福全山)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起,在大通学堂任教职,并入光复会,支持其妹秋瑾筹划起义。秋瑾就义后,誉章辗转藏匿于乡间。三十四年,外出谋生。 [[ 宣统 ]] 元年(1909),在天津去世。
[[ 范爱农 ]] (1883 ~1912 ),名肇基,又名斯年,绍兴皇甫庄人。徐锡麟学生,由徐介绍参加光复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 ),随徐留日,皖案后,被清廷通缉。后回国任绍兴府中学堂舍监,被排挤回乡教书。绍兴光复后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教务长,旋任《民兴日报》编辑。民国元年(1912)7月10日溺死。鲁迅有《范爱农》一文和《哀范君三章》。
[[ 王心湛 ]] (?~1950 ),原名省三,绍兴下方桥人。全家结识平阳党人 [[ 竺绍康 ]] [[ 王金发 ]] 等人,加入光复会,以开设绸缎庄资金资助革命。辛亥革命后,曾与 [[ 丁拜尧 ]] [[ 陈楚青 ]] 回绍主持讨袁斗争。事败,陈等7人被捕,王逃离赴沪,从章太炎学,后在沪任绍兴稽山中学分校语文教师。
[[ 卢钟岳 ]] ,字迎仙,诸暨人。大通学堂肄业,为徐锡麟所器重,加入光复会。由徐资助留学日本,学习警务。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结业,应徐召回国入皖,适逢徐锡麟起义牺牲,卢被清政府逮捕至狱审讯,不久释放。
[[ 蔡元康 ]] ,字国卿(清),绍城笔飞弄人。蔡元培堂弟。光绪三十年(1904)冬,经蔡元培介绍入光复会。三十一年二月回绍,提议劫钱庄助军需之法,后不实行。辛亥革命后曾任山东高等审判厅厅长、杭州中国银行经理等职。
[[ 黄介卿 ]] ,绍兴斗门镇杨望村人,黄柏卿之弟。由秋瑾介绍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 ),任大通学堂司帐。光复后,任绍兴军政分府总务科长,并协助王金发办大通陆军学校,为校董。后因王金发案牵连逃亡。袁世凯死,黄出任 [[ 龙泉县 ]] 知事。
[[ 黄柏卿 ]] ,绍兴斗门镇杨望村人, [[ 黄怡 ]] 父亲。支持黄怡资助徐锡麟开办大通学堂,并入光复会。光复后,曾任绍兴军政分府财政科长。
[[ 黄竞白 ]] ,又名宝箴,绍兴斗门镇杨望村人。黄柏卿长子。光复会员和同盟会员。光绪三十一至三十二年,曾与黄怡一起支持徐锡麟办大通学堂。光复后,任绍兴军政分府文书。后随谢飞麟参加讨袁斗争。民国时,曾任国民党党史馆馆长。
[[ 徐伟 ]] (1876 ~1943 ),字仲荪,绍兴东浦镇孙家溇人。徐锡麟二弟。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光复会。三十三年六月,从日本回国,在 [[ 汉口 ]] 被清政府逮捕,监禁三年。辛亥革命后,从事教育工作与学术活动,曾组织国学研究会,并在 [[ 上虞县 ]] 春晖中学任教。
[[ 徐锡麒 ]] (1878 ~1955 ),字叔荪,徐锡麟三弟,曾一同留日,加入光复会。皖案后,遭通缉。辛亥革命后曾任绍兴民团局长、商会会长等职。
[[ 徐锡骥 ]] (1883 ~1953 ),字季荪,徐锡麟四弟,曾一同留日学制药,加入光复会。皖案后帮助徐锡麟夫人王振汉化装逃往日本。辛亥革命后从事药业。
[[ 沈锡庆 ]] (1884 ~1936 ),字庆生,绍兴东浦人。徐锡麟表侄,曾助徐办热诚学堂,并加入光复会,后留学日本习司法。皖案后,徐锡麟弟徐伟被捕,沈营救甚力。辛亥革命后,曾任 [[ 永嘉 ]] [[ 吴县 ]] [[ 上海 ]] 等地方法院院长及 [[ 浙江 ]] [[ 江苏 ]] [[ 湖南 ]] 等省高等法院审判推事。
[[ 许一飞 ]] ,绍兴城内人。大通学堂早期学生,加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任大通学堂体育教员,与秋瑾一起筹划起义。二次革命时,参加 [[ 谢飞麟 ]] 组织的讨袁斗争,与 [[ 黄介卿 ]] [[ 黄竞白 ]] 等负责策动绍兴、余姚一带会员发难,因事泄未成。
[[ 范文济 ]] ,字伯昂,绍兴城内锦麟桥人。 [[ 范文澜 ]] 兄。光绪三十三年(1907)初,入大通学堂,任学生分队长,光复会员。辛亥革命后曾任西北军将领 [[ 杨虎城 ]] 秘书。
[[ 沈光烈 ]] ,字伯明(伯民),绍兴张墅村人。受教师蔡元培、徐锡麟影响,入光复会。绍兴光复后,曾任绍兴军政分府教育科长。
[[ 沈克刚 ]] (?~1911),字佑子,绍兴城内凰仪桥人。光绪二十九年 (1903 (1903rh ),与孙德卿等在开元寺同善局设秘密机关,后加入光复会。辛亥革命时参与组织光复军,参加光复上海之役。因与友人王某试验枪械,枪弹误中腹部而死,国民党追为辛亥革命烈士。
[[ 任元炳 (1875~1943 ]](1875rh ~1943rh ),字葆泉,号谷寅,绍兴东关(今属上虞)人。早年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由陈赞卿介绍入光复会。辛亥革命后,出任绍兴县议会议长。民国30年 (1941 (1941rh )绍兴沦陷后,拒不出任东关镇维持会长。
[[ 张光耀 ]] (?~1941),字伯涛,绍兴城内秋官第人。大通学堂琴歌教员,光复会员。民国30年(1941 )绍城沦陷后,被日本侵略军作为反日嫌疑犯杀害。
[[ 平智础 ]] ,绍兴清凉桥人。与陶成章交好,入光复会。参加攻上海之役。辛亥革命后曾任浙江于 [[ 潜县 ]] 县长。
[[ 徐乃普 ]] ,字伯循,绍兴东浦人。徐锡麟族侄孙,清末秀才。协助徐锡麟创办热诚学校并任教,由徐介绍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 ),入大通学堂学习。次年起,任热诚校长达三十年之久,民国26年(1937 ),因年老引退。
[[ 张月楼 ]] ,字之梁,绍兴城内西小路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 )前后,在府学堂教书,与徐锡麟同事,曾与徐办《越郡公学》等,由徐介绍入光复会。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县立第一小学校长。
[[ 王叔梅 ]] (1875 ~1941 ),字述曾,绍兴城内西营人。由 [[ 蔡元康 ]] 介绍入光复会。皖案后避走奉天。辛亥光复后,任绍兴县自治委员,此后历任福建、绍兴等地教职。民国30年(1941 )在 [[ 湖南 ]] 辰溪去世。
[[ 俞英崖 ]] (1877 ~1955 ),名骏,字英崖,绍兴容山人。曾任大通学堂教员,由蔡元康介绍入光复会,不久又经蔡元培介绍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曾任 [[ 吉林 ]][[ 延吉县 ]] 知事。民国7年(1918),在 [[ 哈尔滨 ]] 中东铁路局任职。后曾经商。 [[ “九·一八”事变 ]] 后回关内谋职,后回绍兴任稽山中学教员,曾在绍兴县修志馆工作。
[[ 庄肇先 ]] ,字莼渔,绍兴城内太平桥人。与蔡元培同学,由蔡介绍入光复会。秋瑾主持大通学堂时,常有往来。
[[ 丁拜尧 ]] ,原名丁嘉樨,字拜尧,绍兴马鞍人。曾留日,后加入光复会。与王心湛为友,并结识竺绍康、王金发等人。辛亥革命后,曾参加谢飞麟组织的讨袁斗争,回绍主持起事,事败避走。
[[ 裘文高 ]] (1887 ~1909 ),嵊县石璜镇后白竹村人。原为乌带党首领,后与竺绍 康王金发结识,共誓反清光复起义,加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 )二月,裘文高不待期约起义,事败,退入仙居。九月,率起义军与清军战于白竹村。宣统元年(1909 ),被捕就义于 [[ 嵊县 ]]
[[ 裘小高 ]] (1888?-1909 ),裘文高弟,随同起义,被捕不屈而死。
[[ 张岳云 ]] (?-1909 ),嵊县人。裘文高助手,曾偕裘投入清营,充当哨弁,以酿事被斥归乡。后与裘文高一同起义,被捕,不屈而死。
[[ 陈楚青 ]] (1891 ~1914 ),名炯,号斯乔,嵊县友谊乡陈村人。青年时就读于浙江武备学堂,参加光复会。曾赴 [[ 广东 ]] [[ 北京 ]] [[ 汉口 ]] 等地联络会党。 [[ 宣统 ]] 三年(1911 ),参加光复 [[ 杭州 ]] 之役。民国元年(1912 ),任王金发办的大通陆军学校校长。2年,参加讨袁斗争,3年5月在上海被捕,就义于杭州。
[[ 张竹笙 ]] (1875 ~1921 ),即张竹生,又名鸿,绍兴漓渚小步村人。姑母系秋瑾亲戚,得与秋瑾相识,受秋瑾影响较深,后加入光复会。宣统二年(1910 ),离家投身革命。辛亥革命期间,曾任作战参谋,都督府顾问,在沪说降清海军战舰。光复以后获嘉禾奖,投身京沪杭铁路建设。后改任萧绍清丈沙田总局局长、杭州官产科科长(管理修葺 [[ 西湖 ]] 风景区名胜古迹)、钱江义渡局局长等职。
[[ 胡士俊 ]] (1878 ~1929 ),字啸郊,号笑樵,法名孝修, [[ 嵊县 ]][[ 广利乡 ]] 宋家墩村人。光绪三十年(1904),与 [[ 谢飞麟 ]] [[ 周志由 ]] 等组织“大同学社”,立志反清抗洋。三十一年后,与王金发、竺绍康等赴绍兴大通学堂任职,加入光复会。不久,随徐锡麟赴日,又加入同盟会。三十三年,参加 [[ 皖浙起义 ]] 的光复军,失败后被通缉,避居山泽。宣统三年(1911 ),在嵊县起义。光复后,曾任嵊新茧捐委员等职。民国2年(1913 ),参加讨袁斗争,从上海运送炸弹到绍兴瓦窑头,准备举义,事泄失败。4年,再度辅佐谢飞麟讨袁。5年,袁世凯死,胡在杭州 [[ 六通寺 ]] 削发为 [[ ]]
[[ 俞丹屏 ]] (1872 ~1942 ),名炜,号载熙,嵊县卮山乡前岗村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 )春,在杭州武备学堂肄业,后加入光复会。三十三年,协助秋瑾发展军界的光复会员,并在大通学堂训练会党骨干。宣统三年(1911 ),参加光复杭州、金陵之役。民国元年(1912 )后,任省稽勋局局长及八十九团团长、混成旅旅长,授少将衔。5年,袁世凯死,俞离开军界经营实业。
[[ 童杭时 ]] (1877 ~1949 ),字暄甫,号愚隐、枕溪,嵊县下王村人。曾入绍兴府学堂求学,深得徐锡麟赏识,介绍入光复会。宣统三年(1911 ),参加光复杭州之役。民国元年(1912 ),任浙江法政学校校长。2年,参加讨袁斗争。后赴日学习法政,获学士学位。6年, 回国,曾任 [[ 孙中山 ]] 大元帅府参议、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从事立法工作,此后一直在司法界工作。历任最高法院民庭庭长、福建高等法院院长。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参与重组光复会,为副会长。
[[ 童济时 ]] (1886 ~1943 ),又名德淼,字济川,号渠轩。与其兄童杭时均为绍兴府学堂学生,加入光复会。光绪三十一年(1905 )春,随徐锡麟联络会党。三十二年,留日学习警监。宣统三年(1911 ),参加光复杭州之役。民国5年(1916 ),参加讨袁斗争。后长期在司法界作,曾代大理院院长。
[[ 盛钟彦 ]] (1879 ~1913 ),字雨村,嵊县广利乡藏岗村人。宣统三年(1911 ),参加光复杭州之役。民国元年(1912 ),任绍兴军政分府稽勋局局长,参加讨袁斗争。后被浙督 [[ 朱瑞 ]] 杀害。
[[ 周亚卫 ]] (1889 ~1976 ),又名信文,字振家,号普文,嵊县普义乡白泥墩村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 ),入杭州弁目学堂,秋瑾介绍入光复会,并参加皖浙起义的准备联络工作。徐、秋遇难后,周潜回杭州,仍返新军,参加光复杭州之役。民国元年(1912 ),考入 [[ 北京陆军大学 ]] 。5年,与 [[ 尹锐志 ]] 结婚。此后一直在国民党军队任职。35年12月,与尹锐志、童杭时等在重庆重建光复会,任副会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建立后,任全国一届政协委员。
[[ 马忠老 ]] (1881 ~1914 ),又名彝良,嵊县春联乡马仁村人。光复会员。参加光复杭州之役。民国元年(1912 ),任绍兴军政分府都尉官。讨袁斗争时在嵊县助马逢伯举事。
[[ 裘绍 ]] (1887 ~1920 ),字继美(济美),嵊县雅璜乡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 ),在浙江弁目学堂学习,由秋瑾介绍入光复会。皖浙案后被清廷通缉。宣统三年(1911 ),参加光复 [[ 杭州 ]] [[ 南京 ]] 之役,后参加讨袁斗争,在去 [[ 广东 ]] 任护法军职时,在 [[ 福建 ]] 遇难。
[[ 胡春霖 ]] (1876 ~1928 ),又名竞思,字亦安,嵊县广利乡宋家墩村人。清末秀才。参与组建大同学社,后入大通学堂。民国元年(1912 ),任绍兴军政分府总务科长。
[[ 过显臣 ]] (1882 ~1935 ),又名樟根,外号“小铜匠”,嵊县宅前村人。与 [[ 竺绍康 ]] [[ 张伯岐 ]] 知交,被介绍入光复会。参加清风岭拦路劫车,营救张伯岐。辛亥革命后,任镇海要塞炮台台长,后升任军事委员会上校侍从副官。
余冠澄(1883~1942),字镜波(金波),嵊县剡源乡人。浙江武备学堂毕业后任新军标统,参加光复杭州之役。随王金发组织绍兴军政分府,历任团长、师长。
110,8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