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航空母舰

增加 356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美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是1922年3月22日正式启用的[[兰利号]](USS Langley CV-1)。兰利号并不是一开始就以航空母舰为用途所建造的舰艇,其前身是1913年下水的[[木星号运煤船]](USS Jupite1917年美国按照航空母舰标准全新设计建造了AC-3)。美国海军看上它运载煤炭用的腹舱容量充足因此将其改装为航空母舰。在改装中,“木星”号煤仓上甲板的上层建筑及起重机被全部拆除,从舰首至舰尾架设了13个单位桁架,在上面铺设了长165.3米、宽19.8米的全通飞行甲板。在甲板中心设置了一台飞机升降机。“兰利”号的机舱设置在军舰的尾部,原有的6个煤仓中的4个被改成飞机库,其余的被改成航空汽油库、弹药库和升降机械室。
一战后,1922年各海军强国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严格控制了战列舰建造,但条约准许各缔约国利用2艘战列舰改建为排水量3.3万吨的航空母舰。当时,作为东道主的美国正在建造6艘排水量为43200吨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而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潜在对手——日本海军对这一举动非常敏感。所以在条约签署时,日本的主要目的就是让美国放弃这6艘战列舰。经过反复讨价还价,美国被迫做出让步,暂停这几艘战列舰的建造,但作为交换条件,日本也必须放弃其在建的两艘排水量41000吨的“天城”级战列舰。此次谈判导致了两国第一代大型攻击航母的诞生——“赤城”级和“[[列克星敦]]”级。此时的英国由于受到美、日两国的影响也开始不甘寂寞,打算建造航空母舰。但英国在一战中大伤元气,所以最终选择了两艘[[大型巡洋舰]]“勇敢”号和“光荣”号作为被改装成航母的军舰。这时,美国的“列克星敦”级的2艘航母(CV-2“[[列克星敦]]”号和CV-3“[[萨拉托加]]”号)、日本的“天城”级的“赤城”号、“加贺”级的“加贺”号两艘航母,以及英国的“勇敢”号、“光荣”号、“暴怒”号,并称为世界7大航母 <ref>[1http://www.zgsyb.com/html/content/2014-08/08/content_264278.shtml 航母诞生记:一战前笨拙起航 改变世界海权格局],中国水运网,2014-08-08 11:05:51 作者:余国</ref>。
1930年,英国建造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采用了全封闭机库、一体化的岛式上层建筑、强力飞行甲板、液压弹射器,被誉为“[[现代航母的原型]]”。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期满失效,海军列强又展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美国的“约克城”级航空母舰、日本的“翔鹤”级航空母舰、英国的“光辉级”航空母舰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早期的航母降落作业困难,经常发生安全事故,因而最早在美军航母“兰利号”上出现了两种革命性的辅助降落方式:设置“降落指挥官”与使用拦阻网,前者于甲板上判断降落条件、飞机高度等来挥动旗帜打信号,一般由技术纯熟的飞行员担任。而后此方法传入英国。至于拦阻网则是让降落的飞机免于意外的一项保险,最初当飞机要降落时甲板人员要上前挂住钩索,而后发展成飞机降落时会开动下方的着舰钩来勾住甲板上并排的“拦阻索”,拦阻索两端连入甲板下的液压制动器,吸收飞机剩余的动能,进而让其在甲板上停下。如果没有挂到拦阻索,拦阻网可以避免飞机撞上甲板停放的飞机或是摔出飞行甲板,亦不会毁损机体,还可以调整降落位置,因此拦阻网的发明大幅提升了飞机的降落效率。在1923年未使用拦阻网时美国海军最佳的成绩是7分钟降落3架飞机,使用后则是4分20秒降落了6架。
进入[[喷气舰载机]]时代后,由于其速度过快、降落指挥官和飞行员皆反应不及,原先制度已不能保证安全降落。1950年代时,英国出现了由[[尼可拉斯·古德哈特]]中校(Nicholas Goodhart)所发明的[[光学助降装置]](值得一提的是,利用灯号装置来协助降落的方式于日本在建造“凤翔号”时就已采用),其以一个凹面镜反射灯光至空中为飞行员提供一个指示降落路线的光柱(与海平面夹角为3.5至4度)。然而此装置仍受制于海面状况造成的舰体摇摆,因而出现了“菲涅耳”光学助降装置 <ref>[https://mil.huanqiu.com/gallery/9CaKrnQgMYL 辽宁舰“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曝光],来源:环球网军事综合,2012-10-19 14:57</ref> 。“菲涅耳”光学助降装置彻底解决了前者光柱不稳定的问题,其外型为三种灯号组合而成,虽然会因型号而外观有所差别,但使用方法相同。中间直条灯号表示飞机位置过高或过低,让驾驶员将飞机调整为横条灯号位置。红色灯亮起表示飞机需要重新降落。菲涅耳助降装置有着易受天气云雾影响以及作用距离太短,以致于来不及调整误差的缺点。后来于1960年代还出现了自动着舰系统,它是由电脑控制其甲板运动着舰误差修正和飞行高度并结合全天候型的雷达助降系统,其分别装载于舰载机和船舰上,以连动资讯来随时修正、调整为最适当的位置。由于其有着可能受电磁波影响的疑虑,因此现今航母降落装置多半是混合使用光学装置、[[雷达助降系统]]以及降落指挥官,光学装置通常位于左舷,操作其装置的指挥官则在左舷后方。[5]
==动力系统==
715,5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