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西柏坡

增加 218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西柏坡'''位于 [[ 河北 ]] [[ 石家庄 ]] [[ 平山县 ]] 中部,总面积为 16440 平方米,曾是 [[ 中共中央 ]] 所在地,党中央和 [[ 毛主席 ]] 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ref>[http://www.sohu.com/a/127591208_562157 革命圣地西柏坡,决定中国命运的村庄],搜狐网,2017-03-01 17:34</ref>。为我国革命圣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 [[ 中央军委 ]] [[ 中国人民解放军 ]] 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景区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ref>[http://www.sohu.com/a/138500636_784164 西柏坡上榜啦!中央14部委公布西柏坡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附文件全文) ],搜狐网,2017-05-05 18:22
</ref>。
'''历史地位''' 中国三大革命摇篮之一
|}
==重点事件==
===七届二中全会===
1973年2月26日, [[ 周恩来 ]] 为西柏坡作了如下的题词评语:“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西柏坡纪念馆, [[ 邓小平 ]] 同志为其题写馆名。
===江泽民总书记题词===
1991年9月21日, [[ 江泽民 ]][[ 总书记 ]] 视察西柏坡,并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胡锦涛总书记到西柏坡学习考察===
2002年12月5日和6日, [[ 胡锦涛 ]][[ 总书记 ]] 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西柏坡,进行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从自身做起,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历史沿革==
===名称起源===
西柏坡,这个 [[ 冀西山区 ]][[ 滹沱河 ]] 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ref>[http://www.xbp.gov.cn/sysArticles/zjps/lyzy/lyjd/20190706103843468.html 西柏坡],平山县人民政府网,2019-07-06 </ref>。她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 [[ 太行山 ]] ,东临 [[ 冀中平原 ]] ,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 [[ 聂荣臻 ]][[ 元帅 ]] 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 [[ 晋察冀边区 ]] 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
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 [[ 晋冀鲁豫边区 ]] 两大根据地所环抱。
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居住长达三年半之久。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的模范县,西柏坡是个模范村。西柏坡1937年冬建党,到1948年时已有党员40名,分布在33户,占全村人数的12.3%,占全村户数的33%。
西柏坡一带村庄很多,为什么偏偏选中西柏坡作为中央工委的驻地呢?
[[ 朱德 ]][[ 总司令 ]] 的秘书 [[ 潘开文 ]] 当时实地参加了考察和选择,他回忆说:“我们当时是这样考虑的:
一是村子要适当集中,将来后委一些机关要来,能放得下(至于中央、毛主席来不来,谁也没说,我们更不知道,并且那应该是以后的事);
二是交通要便利,便于和各解放区的联系;
三是安全问题。尽管 [[ 洪子店 ]] [[ 郭苏 ]] [[ 夹峪 ]] 等村子很大,但目标也大,人多不便于保密。西柏坡村子较小,后边有个小山好防空,并且离周围村有一段距离(1公里左右),便于保密;
四是住宿条件。西柏坡当时许多房子被鬼子烧了,但基础很好,便于建设,将来住在一起比较集中,方便工作。”
1948年党中央、毛主席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并在1949年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周恩来总理评语道“西柏坡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 [[ 北平 ]] 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经过紧张的筹备,1947年7月12日, [[ 中央工委 ]] 在西柏坡正式成立。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央工委当时对外称“工校”和“劳大”。 [[ 刘少奇 ]] [[ 校长 ]] [[ 朱德 ]] [[ 董事 ]] ,分别称胡校长(胡服,刘少奇化名)、朱校董。
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之后,帮助晋察冀野战军打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胜仗,歼敌6.2万余人。其中解放石家庄战役尤为著名。1947年10月31日,朱德参加了晋察冀野战军区司令部召开的旅以上干部会议,与 [[ 杨得志 ]] [[ 罗瑞卿 ]] [[ 杨成武 ]] 等共同拟定了攻打石家庄的战略部署。11月1日,又致电 [[ 聂荣臻 ]] [[ 萧克 ]] ,要求晋察冀军区必须充分准备好人员的补充。11月6日至12日,在朱德 [[ 总司令 ]] 的周密布置下,晋察冀野战军歼敌2.4万余人,胜利解放了石家庄。在总结作战经验教训时,朱总司令欣然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历史地位===
西柏坡为我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内,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了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中国命运定于此村”,这是时任 [[ 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 ]] [[ 朱穆之 ]] 同志的题词。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工委选定这个地方,1948年5月中旬,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使这个普通的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从此,西柏坡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革命史册,竖起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地理环境==
西柏坡镇位于太行山东麓,区域总面积5.5万亩,林地面积2.7万亩。该区域拥有 [[ 华北地区 ]] 内陆最大水面,水面面积达7,000亩。该地区地处暖温带,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12.5℃。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坚实的群众基础,相距适中的村落分布,遂使西柏坡成为中央工委驻地的最佳选择。
1958年为修建 [[ 岗南水库 ]] ,西柏坡人民从富饶的米粮川搬迁到高岗旱岭上,人均耕地面积由原来的5亩变为0.3亩,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特别是1998年岗南水库被定为省会人民饮用水源地后,西柏坡的水产养殖、工矿企业被取缔,为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山场禁伐禁牧,畜牧养殖业发展也受到限制,群众致富的路子又被砍断。
==代表景点==
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西柏坡时,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002年12月 [[ 胡锦涛 ]][[ 总书记 ]] 到西柏坡学习考察时,要求西柏坡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首先交上一份优异的答庄的解放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解放区连成了一片。不仅奠定了统一华北解放区的基础,并为党中央移驻华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3月20日,党中央作出了移至华北同中央工委合并的决定。3月23日, [[ 毛泽东 ]] 、周恩来、 [[ 任弼时 ]] 等率领党中央机关由 [[ 陕西 ]][[ 吴堡县 ]] 川口东渡 [[ 黄河 ]] ,告别了生活战斗了十三度春秋的陕北根据地,向西柏坡转移。
1948年3月24日到达中央后委驻地—— [[ 山西 ]][[ 临县 ]][[ 双塔村 ]]
4月11日到达了晋察冀军区驻地 [[ 阜平县 ]][[ 城南庄 ]]
4月23日,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率部分工作人员先期到达了西柏坡,党中央与中央工委胜利会合。
70,96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