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政治协商会议

增加 68 位元組, 4 年前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新政协”,以别于1946年1月召开的“旧政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重庆]]谈判,决定为组建新政府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 [[ 中国国民党 ]] [[ 中国共产党 ]] [[ 中国民主同盟 ]] [[ 中国青年党]]<ref>[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69-1014318222.htm 中国青年党研究(1923-1945)],知网空间,2014</ref>和社会贤达五个方面。同年11月,国民党撕毁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单方面宣布召开“国民大会”,遂使政治协商会议即旧政协解体。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提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 民主联合政府 ]] 的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及国外华侨积极响应,参加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1月30日,北平宣布 [[ 和平解放 ]] 。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的有23个单位的代表共134人。9月17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届全体会议 ]] 在北平隆重举行,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参加会议的有46个单位的代表共662人。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还通过了关于 [[ 国旗 ]] [[ 国歌 ]] [[ 首都 ]] [[ 纪年 ]] 等决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 [[ 委员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ref>[http://www.sohu.com/a/251133623_82268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年最新修正版连载 第一部分 序言和第一章 总纲] ,搜狐,2018-08-31</ref>。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友好交往活动中继续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作用,为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过十二届 [[ 全国委员会 ]] 会议。[[毛泽东]]当选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当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邓小平当选为第五届全国委员会主席,[[邓颖超]]当选为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李先念]]当选为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主席,[[李瑞环]]当选为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主席,[[贾庆林]]当选为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俞正声]]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八个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的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根据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的重要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并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民主监督作用。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 政治协商 ]] [[ 民主监督 ]] ,组织参加本会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一切活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准则。
==工作任务==
250,9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