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奥古斯特·罗丹

移除 81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1917年1月29日,在默顿与露丝·伯雷举行结婚仪式。2月14日,露丝·伯雷去世。11月17日,罗丹去世。11月24日,葬礼在默顿举行。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于同时举行了弥撒,亚历山德拉王后出席了仪式。<ref> (法)安托瓦内特·诺曼德·罗曼著;蔡莲莉,顾珏弘,贾彤译.罗丹: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5.04:397-402</ref>
== 创作来源 ==  <big><big>'''思想感情'''</big></big> '''对生命的赞颂''' 罗丹把生命看作最高的艺术境界,只有有生命的雕塑作品才能触动观赏者的内心。因此,罗丹认为有生命的雕塑是美的。美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美,而且是内在美。在罗丹所处的时代,人们认为丑的事物不是艺术品,而罗丹则极力反对,以自己的作品阐述了真正的美。罗丹认为,艺术中的丑既是指外无表、内无真,一切欺骗就是丑的。在罗丹的一些作品中,他不刻意追求感官享受,认为残缺也是一种美。因此,他创作了很多“丑”的作品,如《老帽妓》《塌鼻男人》等。罗丹认为,人的生命是最美的,从出生就开始体验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直到死亡,每一个瞬间都是美的。在《老帽妓》中,罗丹刻画了一个被人欺负一生的老妓女,她虽然年老色衰,但脸上的皱纹却透漏出坚强和不屈,为了生存,她接受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她没有逃避,她的“美”与形态无关,她的“美”在于不屈的生命。 '''对爱与青春的渴望''' 爱在于善,青春在与唯美。爱和青春是最美的,是所有人类想要留存的东西,只要有爱和青春,人类就不会衰老。罗丹所处的时代是黑暗的,这也激发了艺术家对爱和青春的渴望。罗丹以独特的基调和方式表达了对爱和青春的追求。罗丹认为爱是最真、最高尚的感情,青春是最宝贵的事物,因此,在雕塑中不能矫揉造作。在《吻》、《永恒的偶像》等作品中,罗丹以男女的热吻为主题,表达了不掩饰的情感,激发了因世俗压抑而深藏的欲念,让人们重燃了追求爱的勇气,感受到了由美而生的喜悦。在罗丹的雕塑中,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接触面虽然很小,但足以激起沉睡的欲望,是罗丹对爱情的赞扬。此外,罗丹在雕塑作品中还表现了两性之间的搏斗。在罗丹的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女人的尊重和热爱,女人不再是失败者,在《永恒的偶像》中,女人高高在上,男子则匍匐于她的脚下。 '''相信上帝的力量''' 罗丹信奉上帝的存在,他也十分乐意传播上帝的旨意。罗丹的雕塑以独特的形式表达宗教思想,既要表现人类对上帝的敬畏又要表现上帝对人类的怜悯。罗丹的每一件作品都似乎透漏着一些哀伤,似乎都在与上帝对话。《地狱之门》是最有基督教特色的作品之一,它耗费了罗丹30余年的时间,不仅刻画了人间和地狱的恐怖,也描绘了天堂的美好。此外,无论是《思想者》还是 《影子》,都显示出了上帝的公正裁决的力量。<ref> 张冉.刍议罗丹的雕塑艺术[J].赤子(上中旬),2015,(第22期).</ref> <big><big>'''手法'''</big></big> [[File:罗丹 主要作品.jpg|缩略图|[http://www.meilele.com/article/zhuangxiu-ruanzhuang/24930.html 原图链接] 来自 [http://www.meilele.com/article/zhuangxiu-ruanzhuang/24930.html 美乐乐] 的图片]]第一,草稿塑造法。《[[巴尔扎克]]》问世时,由于其所具有的与传统审美艺术不相符合的诸多特性,例如印象派的光影之效、概念化的画面轮廓、粗糙的表面,导致这部作品一度被讽刺成为“粗制滥造”草稿的代名词。“草稿”一词虽源于对其作品的嘲讽与批评,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确实代表了罗丹的创作手法。对于罗丹的作品而言,它不再刻意将作品表面打磨平滑,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原始材料的质感,比如青铜纹理、大理石坑洼,表面的粗糙将依附于古典 义作品之上的做作匠气进行了削减,是一种对自然的还原。在创作的过程当中,罗丹尽量将材料与思想相结合,将石头看作肌肉,将纹理视为线条,整部作品基于处在用自然说话的状态当中。 第二,强调“面”的作用。“面”在雕塑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作品的动感、质感等都依赖于“面”的支配与调节,它的作用不言而喻。罗丹在“面”的处理与选择上作了重要思考,并在此基础之上创作出了一套运用“面”来凸显人物心理活动的技法。在他的作品当中,《塌鼻男人》是一部典型的以“面”生情的作品。男人脸部的胡须扭转,皱纹纵横,略显凌乱的头发,每一个块面、每一条线纹都同光线相冲撞,产生出强烈的错落感。平面毫无重复与排偶,没有淡漠与空虚暗哑,男人原本直挺的坚硬鼻梁从中进行折断,折射出残酷的光泽,观赏者似乎能从这光芒中感受到疼痛的存在。罗丹对“面”的运用与特性都有着极为精确的掌握,平面塑造的必要性在他的作品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罗丹曾在遗嘱当中强调,不 试图将雕塑表面打磨成光滑平整的凸面体与圆弧,只有通过雕塑表面的隆起、凹陷才能形成多层的平面,在微妙的过渡当中,构筑起一定的三维深度,以此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ref> 程朝远.浅析罗丹的雕塑艺术[J].美术大观,2014,(第5期).</ref> == 创作 作品 ==
罗丹一生创作十分丰富。
'''艺术专著'''
{| class="wikitable"
|-
! 作品名称 !! 出版年
|-
| 艺术论(或罗丹艺术论) || 1911年
|}
 
== 创作来源 ==
<big><big>'''思想感情'''</big></big> '''对生命的赞颂''' 罗丹把生命看作最高的艺术境界,只有有生命的雕塑作品才能触动观赏者的内心。因此,罗丹认为有生命的雕塑是美的。美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美,而且是内在美。在罗丹所处的时代,人们认为丑的事物不是艺术品,而罗丹则极力反对,以自己的作品阐述了真正的美。罗丹认为,艺术中的丑既是指外无表、内无真,一切欺骗就是丑的。在罗丹的一些作品中,他不刻意追求感官享受,认为残缺也是一种美。因此,他创作了很多“丑”的作品,如《老帽妓》《塌鼻男人》等。罗丹认为,人的生命是最美的,从出生就开始体验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直到死亡,每一个瞬间都是美的。在《老帽妓》中,罗丹刻画了一个被人欺负一生的老妓女,她虽然 1911 老色衰,但脸上的皱纹却透漏出坚强和不屈,为了生存,她接受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她没有逃避,她的“美”与形态无关,她的“美”在于不屈的生命。 '''对爱与青春的渴望''' 爱在于善,青春在与唯美。爱和青春是最美的,是所有人类想要留存的东西,只要有爱和青春,人类就不会衰老。罗丹所处的时代是黑暗的,这也激发了 艺术 家对爱和青春的渴望。罗丹以独特的基调和方式表达了对爱和青春的追求。罗丹认为爱是最真、最高尚的感情,青春是最宝贵的事物,因此,在雕塑中不能矫揉造作。在《吻》、《永恒的偶像》等作品中,罗丹以男女的热吻为主题,表达了不掩饰的情感,激发了因世俗压抑而深藏的欲念,让人们重燃了追求爱的勇气,感受到了由美而生的喜悦。在罗丹的雕塑中,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接触面虽然很小,但足以激起沉睡的欲望,是罗丹对爱情的赞扬。此外,罗丹在雕塑作品中还表现了两性之间的搏斗。在罗丹的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女人的尊重和热爱,女人不再是失败者,在《永恒的偶像》中,女人高高在上,男子则匍匐于她的脚下。 '''相信上帝的力量''' 罗丹信奉上帝的存在,他也十分乐意传播上帝的旨意。罗丹的雕塑以独特的形式表达宗教思想,既要表现人类对上帝的敬畏又要表现上帝对人类的怜悯。罗丹的每一件作品都似乎透漏着一些哀伤,似乎都在与上帝对话。《地狱之门》是最有基督教特色的作品之一,它耗费了罗丹30余年的时间,不仅刻画了人间和地狱的恐怖,也描绘了天堂的美好。此外,无 是《思想者》还是 《影子》,都显示出了上帝的公正裁决的力量。<ref> 张冉.刍议 (或 罗丹 的雕塑 艺术[J].赤子(上中旬),2015,(第22期).</ref> <big><big>'''手法'''</big></big> [[File:罗丹 主要作品.jpg|缩略图|[http://www.meilele.com/article/zhuangxiu-ruanzhuang/24930.html 原图链接] 来自 [http://www.meilele.com/article/zhuangxiu-ruanzhuang/24930.html 美乐乐] 的图片]]第一,草稿塑造法。《[[巴尔扎克]]》问世时,由于其所具有的与传统审美艺术不相符合的诸多特性,例如印象派的光影之效、概念化的画面轮廓、粗糙的表面,导致这部作品一度被讽刺成为“粗制滥造”草稿的代名词。“草稿”一词虽源于对其作品的嘲讽与批评,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确实代表了罗丹的创作手法。对于罗丹的作品而言,它不再刻意将作品表面打磨平滑,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原始材料的质感,比如青铜纹理、大理石坑洼,表面的粗糙将依附于古典主义作品之上的做作匠气进行了削减,是一种对自然的还原。在创作的过程当中,罗丹尽量将材料与思想相结合,将石头看作肌肉,将纹理视为线条,整部作品基于处在用自然说话的状态当中。 第二,强调“面”的作用。“面”在雕塑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作品的动感、质感等都依赖于“面”的支配与调节,它的作用不言而喻。罗丹在“面”的处理与选择上作了重要思考,并在此基础之上创作出了一套运用“面”来凸显人物心理活动的技法。在他的作品当中,《塌鼻男人》是一部典型的以“面”生情的作品。男人脸部的胡须扭转,皱纹纵横,略显凌乱的头发,每一个块面、每一条线纹都同光线相冲撞,产生出强烈的错落感。平面毫无重复与排偶,没有淡漠与空虚暗哑,男人原本直挺的坚硬鼻梁从中进行折断,折射出残酷的光泽,观赏者似乎能从这光芒中感受到疼痛的存在。罗丹对“面”的运用与特性都有着极为精确的掌握,平面塑造的必要性在他的作品当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罗丹曾在遗嘱当中强调,不要试图将雕塑表面打磨成光滑平整的凸面体与圆弧,只有通过雕塑表面的隆起、凹陷才能形成多层的平面,在微妙的过渡当中,构筑起一定的三维深度,以此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ref> 程朝远.浅析罗丹的雕塑艺术[J].美术大观,2014,(第5期).</ref> == 人物影响 ==论)
== 影响评价 ==
罗丹与众不同的创造性观点,使他在同时代的环境中,早已超越他人,更被许多现代艺术的大师们作为研究的对象,例如[[布朗库西]]、杰克梅第、马蒂斯、孟克、[[毕加索]]以及[[席勒]]等,都直接受到罗丹的影响及启蒙。而这个传承其实还不限于现代主义的早期发展,广义来说,它的中、晚期甚至当代,依旧有许多艺术家将罗丹视为永恒的缪斯、灵感的来源。<ref> 何政广主编.现代主义雕塑大师 罗丹: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01:156</ref>
 
== 人物评价 ==
'''正面'''
62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