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沁河

增加 3,327 位元組, 4 年前
河道整治
===河道整治===
沁河下游河道丹河 该段长约750米,堤距宽仅330米,左岸为木栾店(今武陟县城),右岸为武陟老城,两岸堤防夹峙,河道至此急剧转弯,为沁河最险要的一处险工堤段。 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沁河从此决口。1933年黄河涨大水,倒灌至木栾店。 1968年在木栾店卡口处又修建一座双曲拱桥,阻水面积达11%。为解决木栾店卡口河段,保证沁堤安全。 改道工程在杨庄至莲花池长约3.5公里地段内进行。在场庄处修新右堤,利用老右堤一段上下延长,将老河道封起来作为新左堤,使河道由原330米扩宽至800米,裁弯取顺。 为了保持新河段主槽与原河道主槽能够上下衔接,防止河流发生新摆动,在新左堤上布设险工护岸工程,上迎朱原村险工来溜,送入老河槽;在改道区出口处的左岸滩沿上修一护滩工程,防止可能冲刷而出现的不利河势。并在新河道内另建新桥一座。 杨庄改道范围3平方公里(新河道15平方公里),搬迁人口4675人,房屋4899间,占、挖、踏土地3800亩(永久占地6787亩)。 改道工程于1981年开工,1982年完成防洪主要工程,1984年汛前全部完成。其间,1982年8月2日,沁河小董站发生4130立方米秒的超标准洪水,这是1895年以来最大一次洪水,当地群众10万人上堤抢修子埝,保住了堤防安全,起到局部改道的应有作用。 ===沁河滞洪区=== 沁河洪水实测最大流量4130立方米/秒,历史调查最大洪水推算流量14000立方米/秒。1950年以后,沁河以防御4000立方米/秒为标准修建的堤防工程除北岸丹河口以上北金村、龙泉、杨华为泄山洪入沁缺修8656米外,已均按标准修固。为了防御超标准洪水,确保丹河口以上南堤和丹河口以下北堤的安全,设立南、北两滞洪区。沁河滞洪区沁阳市境沁北自然滞洪区,位于丹河口以上沁、丹河交汇的夹角地区,东、南分别有丹河和沁河,西、北两面为太行山麓,地势较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坡度较陡。主要利用龙泉、杨华两缺口自然倒灌的作用削减下游洪峰。自然倒灌的影响范围包括沁阳县的北关、解庄、西尚3乡和紫陵乡的部分地区,此区有耕地8万亩,居民6万余人。沁南滞洪区,位于黄河北岸武陟县境,京广铁桥上游14公里处,系黄、沁河汇流的夹角地带。该区南为黄河大堤,北、东为沁河堤防,地势低洼,1951年辟为滞洪区。当小董站流量超过4000立方米/秒时,在五车口预留分洪口,自然漫溢分洪,入沁南滞洪区,以保证沁河北岸大堤安全。该滞洪区在102米(黄海)水位以下,淹没面积142.6平方公里,相应库容5.18亿立方米。分洪时临时迁移安置居民,退水时从滞洪区末端方陵破堤泄入黄河。1958年以前,沁南滞洪区有兼滞黄河部分洪水的任务。当黄河盛涨,郑州黄河铁路桥壅水严重,再遇伊、洛、沁河并涨,严重威胁黄河北堤安全时,于武陟解封破黄河堤分泄部分黄河洪水入沁南滞洪区,以策安全。1958年以后,沁南滞洪区未再安排分泄黄河洪水的任务。[49]纠错参考资料 口以下46公里处为一卡口。
===沁河滞洪区===
46,1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