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京杭大运河

增加 14,053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京杭大运河.jpg|有框|右|<big>京杭大运河
</big>[http://p2.ifengimg.com/a/2017_36/6090f55316db74f_size137_w500_h321.jpg 原图链接][http://sd.ifeng.com/a/20170906/5973541_0.shtml 来自凤凰网山东 的图片]]]
 
京杭大运河,位于中国东部,为“大运河”的一条干线。2014年,京杭大运河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现在具体是指:
==基本简介==
=== 修建运河 开凿 目的===
京杭运河的许多河段是利用原来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水流主要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称隋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4.方便南粮北运。
 
==开凿缘起==
 
===第一期运河===
 
运河的萌芽时期。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开凿邗沟{从江都(今扬州市)邗口至山阳(今淮安市)淮安末口},以通江淮。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邗沟====
 
春秋末年,位于太湖流域的吴王夫差为了与中原的晋国争霸,于前486年修筑邗城(今扬州附近),作为北上据点,并在城下开凿运河到末口(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城北北辰坊),沟通长江与淮河,以运输军队和辎重。此运河于前484年完工,后世称为“邗沟”,是大运河中最早有确切纪年的一段河道。在开凿过程中,吴人尽量利用长江、淮河间的天然河道和湖泊,巧妙地以人工渠道连接两岸,故只凿渠长约150公里。
 
但是同为吴国所开凿的胥溪、胥浦才是大运河最早成形的一段,其以伍子胥而命名。胥溪从宜兴开始,在芜湖入长江,使太湖水系第一次和长江联系起来。胥浦是在胥溪完工后不久开凿的,它以太湖为起点,经淀山湖和泖湖,流入东海,为太湖开拓了出海口。胥溪、胥浦的开凿,把整个东南水系连成一体。
 
===第二期运河===
 
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为隋代统一南北以后修建的隋唐大运河。隋朝将以前开凿的运河水道以及自然水道加上运河组成了以隋朝京都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的水路网。
 
分为四段:(1)永济渠。(2)通济渠。(3)邗沟。(4)江南河
 
广通渠:从京城长安至潼关东通黄河。长达300余里。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宇文恺主持。以渭水为主要水源,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为了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
 
通济渠在黄河南岸,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 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引黄河水进入淮河的支流汴水,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ūyí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 2000里。
 
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卫河和芦沟(永定河)等自然河道开挖加深,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大业四年(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当年完成。全长1900多里。
 
===第三期运河===
 
主要指的是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
 
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十八年(公元1281年)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
 
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
 
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济州河和会通河====
 
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运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全长150余里。至元十八年(1281年)开工,至元二十年八月二十六日(1283年9月18日)凿成。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
 
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经过全国精密测量,发现金中都(北京旧址)正南是济州(今嘉祥、汶上南旺附近),即古任城,水脉甚多,汶、泗、沂、洸、济五河并流,泉眼甚多,可以开凿运河,以济通元大都(北京)。因济州位于大都正南,开凿运河路径最短,水脉甚多,世祖至元十七年七月,耿参政、阿里尚书奏:“为姚演言开河事,令阿合马与耆旧臣集议,以钞万锭为佣直,仍给粮食。”世祖从之,遂开凿济州河。金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治所被洪水淹没,遂西迁地势高冗的任城县(今济宁市)。元代至元八年,升济州为济宁府,至此任城县遂改称济宁府。郭守敬建议在济州正北兴建元大都(今北京),又确定在大都正南的济州,开凿济州河,以连通大都和济州。济州河凿通后,清、济、汶、泗四水入漕,元大都粮食从岁入数十万石,一跃岁入四百万石,元大都迅速崛起,而济州新址任城也一跃由县升府,成为一等城市。
 
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全长250余里。至元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1289年2月10日)开工,至元二十六年六月初四(1289年6月22日)凿成,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初四日(1289年7月22日),元世祖忽必烈赐名“会通河”。
 
会通河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卫河、白河,到达通州。
 
会通河上曾建闸三十一座,以调节流量,故名“闸河”。但因水源不稳定,河道时患浅滩,不胜重载,故元一代漕粮北运仍以海道为主;元末,会通河废弃不用。
 
====坝河和通惠河====
 
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这条水道长40余里,至元十六年(1279年),开凿完成后作为运粮河使用。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
 
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负责水利的都水监郭守敬(1231-1316年),从昌平化庄村东龙山的白浮泉引水源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全长164里。1292年正月开工,1293年七月凿成,至元三十年七月二十三日(1293年8月26日),元世祖忽必烈赐名“通惠河”。
 
通惠河建成后,从南方来的大批漕船可直达大都城内积水潭。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敝水”,元大都成为内陆港,热闹非常。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明清的大运河===
 
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京杭大运河分为以下七段:
 
====通惠河====
 
通惠河是大运河最北的一段,自北京东南至通州,因水源不足,通航不正常。
 
====北运河====
 
北运河为通州至天津段,长186公里,流经河北省香河县、天津市武清区、北辰区、河北区、红桥区,在天津市三岔河口入海河。全长120公里,流域面积5300平方公里。利用永定河河道,漕运咽喉河西务,曾盛极一时,在天津汇入海河。
 
====南运河====
 
南运河从天津到至山东临清。全长524公里。也分作“卫运河”与“南运河”(狭义)两端。利用原有的卫河加以疏通而成。水流自南而北,至天津汇入海河,流进渤海。1960年代中期,由于漳卫河流域大兴水利,农业用水,导致南运河缺水,航运中断。南运河是海河流域的漳卫河水系的重要导洪通道,设计下泄流量300立方米每秒,由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漳卫南运河管理局负责管理。
 
====鲁运河====
 
鲁运河即会通河,北起临清,南至台儿庄,贯穿山东省西部,长约380公里。明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奉命疏通。宋礼修筑戴村坝,遏汶水济运。从此大运河南北畅通。在济宁设有东河总督,负责山东河南两省河道。1855年黄河北徙,鲁运河被冲毁淤塞,航运遂告中断。
 
====鲁北运河====
 
也称位临运河。北起临清,经过聊城,南至黄河。目前全线淤废。
 
====鲁南运河====
 
北起黄河,南至韩庄。1949年后,济宁以南的大运河一直是济宁、兖州煤炭南下华东的重要水运通道。济宁以北的鲁南大运河因没有补给水源而航运停顿。
 
黄河至济宁的大运河,分为黄河至东平湖出口段、东平湖段、柳长河段、梁济运河段。总长度110公里。
 
济宁至苏鲁省界的大运河,分为济宁至二级坝段、二级坝至台儿庄的湖东航线段、二级坝至苏鲁省界的湖西航线段,全长214公里。其中,湖东航线走韩庄运河是主要航运通道,达到了III级航道标准。而湖西航道经过蔺家坝至徐州是六级航道。山东境内的湖西航道长51公里。
 
枣庄运河,可分为韩庄运河和伊家河,西北起独山湖、韩庄微山湖,经万年闸、台儿庄,至陶沟河入徐州界,长93.9公里。
 
====江北运河====
 
北起徐州铜山蔺家坝,南至扬州六圩运河口,包括不牢河、中运河、里运河,全长404公里。另有大沙河口至蔺家坝的微山湖西河道,长57公里。
 
====不牢河====
 
蔺家坝至邳州大王庙入中运河。
 
====中运河====
 
中运河自台儿庄向南至清江浦(淮安)黄淮运三水交汇处,长186公里。中运河原为发源于山东的泗水下游故河道,后为黄河所夺,又为南北漕运所经,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
 
====里运河====
 
里运河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长江,长170余公里。这是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有些河段水面高出地面四至五米。明、清两代,在京杭大运河的枢纽部位(运河与黄河故道交汇处)淮安府城中心专门设立漕运总督和下属庞大的机构,负责漕运事宜。在城西30里外南船北马的水陆要冲清江浦设有南河总督,负责江苏安徽两省河道。来自徽州和山西富甲天下的两淮盐商,聚居在扬州以及淮安河下,竞相建造精巧雅致的私家园林。
 
====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自镇江至杭州330公里。贯通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江南运河流经太湖流域水网地带,沿线有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等东南重镇,特别是拥有繁华富庶居全国之首,号称“天堂”的两个城市——苏州和杭州。江南运河河面窄而航船多,终日熙熙攘攘,运输繁忙。所经城镇,两岸人家尽枕河,座座石桥跨水上,富有江南水乡特色。
 
目前江南运河已扩建为3级航道,通行1000吨内河船只。古石桥则因妨碍通航而改建成现代化永久性大桥。江南运河同长江和钱塘江交汇处各有一座船闸,镇江为谏壁船闸,杭州为三堡船闸。
 
明、清两代,大运河的运输量远超过元代。直到近代海运和现代陆路交通兴起以前,京杭大运河的货物运输量一般占到全国的3/4。明、清两代,大运河沿线也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商业中心城市,在长江以北的半个中国,所有的繁华几乎都集中在运河沿线:扬州、淮安-清江浦、济宁和临清。后来居上的天津,曾以“小扬州”自豪。
 
===近代的衰落===
 
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中决胜的一战,就是夺取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不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战争极其惨烈,期间沿线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焚毁。
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
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
1904年,漕运总督也被撤废。
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荣获名誉==
 
2006年6月获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浙东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合并,名称改为“大运河”。2014年6月22日,包括京杭大运河在内的“大运河”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247,2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