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台灣紅茶

增加 4,95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紅茶製造方式=
紅茶製造法概述
 
1. 採摘
採摘茶葉之方法視茶園經營方法而異,但通常以一芽二葉為標準,亦常有採至第三葉者,如第三葉過於成熟,且已硬化,則勿採之。採摘茶葉多用手操作,因便於選擇適當之葉而採之。採茶工人肩背竹製茶籃,將採得之茶葉放於籃內,待茶葉裝滿後,隔一定時間(通常一日三次)將其運返工廠以待萎凋。
 
2. 萎凋
萎凋為紅茶製造過程中第一步工作。鮮葉進廠後,即須將其均勻攤放於萎凋網上,使共水分緩慢減少,變為柔軟而適於揉捻,此種手續稱為萎凋o
萎凋的理由:鮮葉約含水分75%,雖在乾燥天氣採摘亦如此,若不先經萎凋而逕行揉捻,僅得大堆潮濕之碎片,而大部分含有主要成分之茶汁,將被擠出於揉捻機外。反之,鮮葉若經充分萎凋,則變成柔軟易曲,揉捻時亦不易破碎,同時葉中之汁液,因已蒸發其多餘水分,而變為濃厚矣。
萎凋之方法:鮮葉進廠及過磅後,即須送至萎凋室,均勻攤放於麻布製成之萎凋床上,讓其緩慢萎凋。通常以茶葉達到柔軟易曲狀態,雖用手壓其中肋或葉梗亦不折斷。是為萎凋適度。
在潮濕天氣,須用熱風之助,否則萎凋時間過度延長,將有害茶之品質。萎凋適度後,茶葉須移至揉捻機,以行揉捻。
 
3. 揉捻
揉捻的目的:揉捻之主要目的,在壓破茶葉之細胞組織,釋出茶汁,俾泡茶飲用時,立刻溶解於熱水中。揉捻之作用,係使大部分茶葉獲得美觀之條索。此雖非揉捻原旨,但歷代相傳,世界市場愛好美觀條索之茶類,已成習慣。現時形狀一項,已列為茶葉評價之一因素矣。
揉捻機械:揉捻機之種類不一,但其主要構造可分為三部分,即裝置有稜骨之揉盤,無底之揉桶,及裝置有調節壓力的螺旋之揉蓋。揉捻機普通分為二種,揉捻茶葉時,揉桶作水平的轉動者,稱為單動揉捻機、揉桶與揉盤同時作水平轉動者,稱為雙動揉捻機。
鮮塊機及其用法:茶葉之揉捻不能一次完畢,因粗葉比幼葉需要較多之揉捻與壓力。隔一定時間,須破碎揉捻時所形成之團塊,以通空氣。若幼棄與粗葉同時完畢,則前者之芽尖,將被茶汁烜染,而茶湯亦因過醱酵而損壞。因此之故,若幼葉已充分揉捻,則須將其自揉捻機移出,與粗葉分開。解塊機之作用,即在於此。
解塊機之主要構造為一漏斗及一斜置而能振動之篩,茶葉由漏斗投入,解塊後即落於篩面上,因篩之振動作用,幼葉隨落篩下,粗葉則由他端篩出,篩下之幼葉送至醱酵室,粗葉則送回揉捻機中,再行揉捻。
 
4. 醱酵
醱酵之理由:茶葉醱酵係加深茶之湯色,緩和其原來之刺激性,使發出之香氣發展至最高度。普通自揉捻開始時計,約需4-5小時。當茶葉揉捻時,茶汁暴露空氣中,醱酵即已開始,直至烘乾時為止。錫蘭有些茶園,欲製刺激性多之茶,於每次解塊後,不再經醱酵手續,即行烘乾。其他多數茶園,最後一次揉捻葉,不再經醱酵手續,因揉捻時,茶棄已充分酸酵也。
醱酵之方法:茶葉送到醱酵室後,即須攤放於層列的醱酵床上,厚度通常為1.5至2吋,使其達到充分醱酵為止。醱酵適度時,茶葉具有鮮銅色,與其原來之青色大有差別,並發出與熟蘋杲同樣之香氣。是時即須將其送至烘焙室,以行烘焙。
 
5. 烘焙
烘焙之目的:烘焙之目的,係使茶葉受高熱蒸發其水分、破壞共酵素,以停止酸酵,同時葉中物質受熱即起變化,發出乾茶中特有之麥芽香與同之等級,以適合市場需要。
篩分之方法:篩分有用各種大小篩孔之竹篩,以手為之。近代化或大規模之茶廠則多用篩分機,以其效能大而標準劃一也。
 
7. 包裝
茶葉裝箱前,各種等級之茶葉須先行拼堆,由於產地及採摘與製造時天氣之不同,故每日製成之茶在外形與品質上,均微有差異,為使製成之茶品質劃一計,須先行拼堆然後裝箱。茶葉易於吸收大氣中水分,故裝箱前須行複焙或補火。茶葉裝箱通常係用特製之裝箱機,此種裝箱機係用裝有活動螺旋的夾子之金屬臺組成,以緊握茶箱。金屬臺則用鋼軸,連接於裝在動軸上之偏心輪,動軸以高速度轉動,使金屬臺發生極速之振動。如是則茶葉可於極短時間內緊密裝滿,而不須加以壓力也。茶箱之大小通常分為兩種,即稱為全箱或半箱,前者容量視茶葉之大小而定,普通自80至130磅,後者自50至90磅。<ref>http://seed.agron.ntu.edu.tw/civilisation/student/tea1/r1.html 紅茶製造法概述</ref>
== 品茗相關知識 ==
2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