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京杭大运河

增加 300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京杭大运河的基础为隋代统一南北以后修建的隋唐大运河。隋朝将以前开凿的运河水道以及自然水道加上运河组成了以隋朝京都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的水路网 <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AGVIJ9J054450PU.html “隋唐大运河”VS“京杭大运河”,它们难道是两条河?],网易,2019-03-18 · 仙之都</ref>
分为四段:(1)[[永济渠]]。(2)[[通济渠]]。(3)[[邗沟]]。(4)[[江南河]]。
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运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全长150余里。至元十八年(1281年)开工,至元二十年八月二十六日(1283年9月18日)凿成。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
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经过全国精密测量,发现金中都(北京旧址)正南是济州(今嘉祥、汶上南旺附近),即古任城,水脉甚多,汶、泗、沂、洸、济五河并流,泉眼甚多,可以开凿运河,以济通元大都(北京)。因济州位于大都正南,开凿运河路径最短,水脉甚多,世祖至元十七年七月,耿参政、阿里尚书奏:“为姚演言开河事,令阿合马与耆旧臣集议,以钞万锭为佣直,仍给粮食。”世祖从之,遂开凿[[济州河]]。金天德二年(1150年),济州治所被洪水淹没,遂西迁地势高冗的任城县(今济宁市)。元代至元八年,升济州为济宁府,至此任城县遂改称济宁府。[[郭守敬]]建议在济州正北兴建元大都(今北京),又确定在大都正南的济州,开凿济州河,以连通大都和济州。济州河凿通后,清、济、汶、泗四水入漕,元大都粮食从岁入数十万石,一跃岁入四百万石,元大都迅速崛起,而济州新址任城也一跃由县升府,成为一等城市 <ref>[http://www.chinagrandcanal.com/view.php?id=849 济州河:宋元战争的“后遗症”],大运河遗产</ref>
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全长250余里。至元二十六年正月十九日(1289年2月10日)开工,至元二十六年六月初四(1289年6月22日)凿成,至元二十六年七月初四日(1289年7月22日),元世祖忽必烈赐名“会通河”。
246,88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