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嵩山

增加 54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嵩山'''古名又称外方、嵩高、崇高,位于[[河南省]]中部,属伏牛山系,地处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总面积约为450平方公里,嵩山又分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两部分,共72峰,最高峰连天峰高达1512米,峻极峰海拔1491米,古诗曰:“嵩高维岳,峻极于天”,中岳嵩山无论从自然地质还是文化遗存上,都堪称五岳之尊、万山之祖<ref>[http://www.dili360.com/ch/article/p5350c3d9c257f34.htm 嵩山该如何申遗?],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3期 作者: 薛玳瑗</ref>。
1982年,嵩山被中国 [[ 国务院 ]] 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评选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5月8日, [[ 嵩山 ]] 少林景区又被中国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嵩山是儒释道共处的圣地之一,不仅是中国道教圣地,汉传佛教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新儒教的诞生地。
==地理环境==
====道教文化====
嵩山也是道教名山。中岳庙始建于秦,原名 [[ 太室祠 ]] ,曾有“飞薨映日,杰阁联云”之美称。中岳庙是道教圣地之一,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称,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面积十万多平方米,是五岳中现存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岳庙的 [[ 四岳殿 ]] 台在五岳中独树一帜,渗透着“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 崇福宫 ]] 前身太乙观建于 [[ 汉武帝 ]] 元封元年,原为万岁观,距今有两千年历史。 [[ 宋真宗 ]] 时道教盛极,把太乙观提升为 [[ 崇福宫 ]] ,它不但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学方士栖身传教之所。如北魏 [[ 寇谦之 ]] [[ 唐朝 ]][[ 刘道合 ]] [[ 宋朝 ]][[ 董道绅 ]] ,金代 [[ 邱长春 ]] 等,都在道教史上留有盛名,均在崇福宫主持过道场。
嵩山道教建筑、 [[ 石阙 ]] 等有很高的价值。中岳庙中岳大殿增修于宋真大中祥符六年,历代均有重修。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是中岳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古建筑。另有东汉建的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其上都雕刻各种图画,或刻记歌功颂德的铭文。
====儒学文化====
嵩山是 [[ 儒家文化 ]] 影响很大的地方,在中国国内名山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先秦原始儒学、西汉神化儒学、宋明理学、现代新儒学。嵩阳书院,位于嵩山南麓,它与当今 [[ 河南 ]][[ 商丘 ]] “睢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宋初四大书院。嵩阳书院是宋明理学教育中心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旁不远处的崇福宫,是宋代安排不合时务的名儒的宫观, [[ 范仲淹 ]] [[ 司马光 ]] [[ 程颐 ]] [[ 程颢 ]] [[ 李纲 ]] 的等均在此授过“管勾、提举”之职。
嵩阳书院、崇福宫是宋明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等著名儒学大家活动过的地方。由二程创建的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所以历代官吏与名儒都对嵩阳书院有过修复之举。至清代 [[ 康熙 ]] 年间,名儒耿介倾其资产,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了嵩阳书院,使她成为清代洛派理学的传播中心。到嵩阳书院一游,就可以对儒家文化尤其是宋明理学,有比较深切的认识。
与观星台景区有关的 [[ 周公 ]] 、隐居于箕山的 [[ 许由 ]] [[ 巢父 ]] [[ 伯益 ]] ,虽然生活年代早在儒学诞生以前,但是都是儒家尊崇的先贤,有关他们的记载和传说,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就文化内涵而言,儒家文化在嵩山足以和 [[ 佛教 ]] [[ 道教 ]] 鼎足而立。
===神话传说===
====太室山巅“睡女娲”====
《淮南子·览冥篇》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同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 [[ 女娲 ]]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蛟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况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那么女娲为何要补天呢?《论衡·谈天篇》中是这样记述的:“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之言也。”
====九龙圣母的传说====
嵩山太室最高峰峻极峰西北有一山峰,叫 [[ 华盖峰 ]] 。传说 [[ 黄帝 ]] 曾经来游,并拜 [[ 华盖 ]] 为师,制订历法。
华盖,传为居住在那个峰上的一个能人。因为他经常观测天象,了解日月星辰的运转规律,着摸出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有很大帮助,所以远近闻名。后来,人们根据天文四象中天宫华盖星名,就叫他居住的山峰叫华盖峰了。
黄帝打败 [[ 蚩尤 ]] 以后,为了部族人民的生活,为了在炎帝教人种植五谷的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他亲自率领大臣登上嵩山拜访华盖。当时山上树木茂密,狼虫虎豹很多。他们一边用弓箭扎枪驱逐野兽开路前进,一边互相呼喊在林中采集各种果实。他们往返周转好多峰峦沟壑,最后找到了华盖老人。那是个鹤发童颜的一百多岁的老人,非常健谈,听说黄帝到来,不胜荣幸之至,把长期观察到的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七政和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并说到它们和人们生活,以及植物生长的关系。黄帝听得津津有味,并不时插话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让随去的大臣 [[ 苍颉 ]] 将重要的都记下来。华盖老人非常高兴,黄帝也非常满意,再三拜谢,下山而去。
黄帝回到有熊国都,立刻安排制订历法的事,让 [[ ]] [[ 占日 ]] ,让常羲占月,让叟区占星气,让大挠作甲子以干支记日,让容成综六律而制订 [[ 历法 ]] 。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再分十二个月,再分二十四节气。这样,根据四季、气温、降雨和物候的变化,进行作物种植,发展农业生产,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起了很大作用。
====二郎担山赶太阳====
在中岳嵩山南麓有座刀削似的高山,名叫 [[ 当阳山 ]] ,山腰有三个突兀的大石,远远望去,好像天上掉下的陨石,人们都把它叫“二郎石”或“支锅石”。山下是一片白茫茫的黄沙,就像烤焦的赤土,当地人都叫它“大沙漠”。提起当阳山、“二郎石”和这“大沙漠”,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哩。
相传, [[ 盘古开天地 ]] 的时候,曾经有十个太阳涌出地面,庄稼烤焦了,河水晒干了,整个人间比蒸笼还要热,百姓处在危难之中。有个叫 [[ 二郎 ]] 的小伙子。他不但勤劳勇敢,而且为人忠厚诚实。他的力气特别大,大得能搬起几座大山;他有一双飞虎鞋,穿上它能翻山跨海,日行千里。老百姓们都信服他,喜欢他,就推选他当了大伙的首领。
====尧舜禹三帝与嵩山====
[[ ]] ,中国古代传说的圣王,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 [[ 唐尧 ]] 晚年数次到登 [[ 封箕山 ]] 拜访许由,许由因不愿接受禅让而 [[ 颍水 ]] 洗耳, [[ 箕山 ]] 、颍水、 [[ 洗耳泉 ]] [[ 饮牛坑 ]] [[ 许由冢 ]] 等文化遗存在诠释着许由高风亮节的同时,也彰显着尧帝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德。后来帝尧巡狩阳城,并以百岁之高龄驾崩于嵩山脚下的登封阳城。他把生命交付给了嵩山,嵩山也成了禅让美德的丰碑。
[[ ]] ,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 [[ 父系氏族社会 ]] 后期部落联盟领袖。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舜帝在嵩山地区也留下了很多传说,受后母虐待而种麻籽、到登封负黍城经商、到嵩山访贤大禹,其事迹感人之深。
[[ ]] ,通常尊称为大禹,与尧舜并为传说中的古圣王。大禹曾经以登封作为治水中心。大禹身为 [[ 崇伯鲧 ]] 之子,他父亲的封地在嵩山,他根在嵩山,成长在嵩山,家居在嵩山,建都在嵩山。在洪水肆虐、人民漂泊的时刻,他告别了刚刚结婚四天的妻子,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治水大业。十三年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人以一副对联来概括他治水的经过:“十三年在外治平江河淮济,三次过家门虚度辛壬癸甲。”启母石、汉三阙、王城岗正是大禹在嵩山治水、建都的明证,而嵩山主体太室山、少室山也因大禹的两个妻子 [[ 涂山娇 ]] [[ 涂山姚 ]] 分别居住其下而得名。
==文物古迹==
===少林寺===
[[ 少林寺 ]] 位于嵩山 [[ 少室山 ]] 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据传, [[ 印度 ]] 名僧菩提 [[ 达摩禅师 ]] 曾驻锡于此。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过秦王 [[ 李世民 ]] ,贞观年间(627年~649年)重修少林寺,唐代以后僧徒在此讲经习武,禅宗和少林寺名扬天下,千年来少林僧人潜心研究佛法与武学,使得佛教文化在中国广为传播,影响日渐深远,少林武术更是中华武术的瑰宝,蛮声海内外。
与少林寺题材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经久不衰,反应了现代人对少林精神的喜爱。现存建筑有山门、方丈室、达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毁的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已修复。千佛殿中有明代“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壁画约300多平方米。
塔林在少林寺西300米的山脚下,是自唐朝以来历代少林寺主持的墓地,已经建成250多座,是中国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大多有雕刻和题记,反应了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中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1983年,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 [[ 佛教寺院 ]] 。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包括少林寺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作为少林寺的组成部分,还有达摩当年面壁处的 [[ 初祖庵 ]] [[ 慧可 ]] 的二祖庵。初祖庵在少林寺塔院北之山巅上,今存北宋宣和七年(1125 )所建大殿,阔进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1983年曾落架按原貌重修。二祖庵在少林寺对面的钵盂峰顶,今存硬山式小殿,唐、元、明塔各一座,清碑数通。
===永泰寺===
[[ 永泰寺 ]] ,位于太室山西麓,创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为纪念魏孝明帝之妹 [[ 永泰公主 ]] 入寺为尼,更名为永泰寺<ref>[http://www.yuwenmi.com/gushi/48514.html 永泰寺的演变与永泰公主祝发的民间故事],语文迷</ref>。寺内现有大雄殿、毗尼殿等,系清代建筑。塔两座,分别为唐朝和明朝所建。门前经幢两座,上刻陀罗尼经,系唐代造。寺外有唐碑一通,述寺史沿革。
===会善寺===
会善寺及琉璃戒坛,位于积翠峰下,原为魏 [[ 孝文帝 ]] 避暑离宫,恭陵王舍宫为寺, [[ 孝明帝 ]] 时名闲居寺,随代改名 [[ 嵩阳寺 ]] [[ 会善寺 ]] ,后毁于兵火。唐初重建寺宇, [[ 武则天 ]] 曾临幸此寺,拜寺中高僧 [[ 道安 ]] 为国师。密教高僧 [[ 一行和尚 ]] 及其弟子元同在寺中创设戒坛,俗称琉璃戒坛,是唐代全国重要戒坛之一。五代后梁时,此寺曾一度毁废。宋初重建大殿,此后历代皆有重修。现存会善寺为一小院,院中大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三架进深,单檐歇山顶,斗拱硕大朴实,是嵩岳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小院西数百米处有唐建净藏禅师塔,塔基高大,塔身粗壮,工艺奇巧,是古塔中之珍品。历代住寺高僧除 [[ 一行 ]] 师徒外,又有道安禅师(俗称老安和尚)及其弟子 [[ 净藏 ]]
===嵩岳寺===
[[ 嵩岳寺 ]] ,位于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风景之区。原址为孝明帝之离宫,正光元年(520 )改为寺,初名永明闲居寺。隋唐两代曾对寺院进行过大规模扩修。唐 [[ 李邕 ]] 《嵩岳寺碑》载:寺院为一广大佛刹,“殚极国材,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殿宇一千间”。当时寺中有七佛殿(风阳殿)、定光佛堂、无量佛殿、禅院等。北魏时所建宝塔仍存,俗称嵩岳寺塔,砖构,密檐式,塔高40余米,15层,平面是12角形,“发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方丈十二,户牖数百”,至今不失其伟岸壮丽。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密檐式砖塔。
===少室寺===
[[ 少室寺 ]] ,位于 [[ 河南省 ]] 登封市大金店镇苇园沟村自然村,古名弘化寺,意为“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佛门净地,属于中岳嵩山七十二寺院之一,因其位居中岳嵩山之少室山南麓之故而以山得名少室寺。该寺建于唐初而毁于清末,新中国成立时尚有断垣残壁和数通古碑存在,历经过文革破坏,如今片迹不存。2014年6月,当地政府根据该寺附近佛教信徒申请,依照国家宗教信仰政策,同意批准恢复重建少室寺。
据《宋高僧传卷第七——梁滑州明福寺彦晖传》记载,梁代高僧 [[ 释彦晖 ]] 曾于嵩山少室寺受大戒。明代高僧 [[ 大觉方念禅师 ]] 曾于少室寺幻休 [[ 常润禅师 ]] 座下参学并继其发绪。
据苇园沟自然村村民讲,一名叫 [[ 李四海 ]] 的村民在种植庄稼时曾见到一块寺院石碑,后不知去向。据该自然村老人相传,该寺院原是十分有名的寺院,名气在少林寺之上,但后来由于管理不善,寺僧恶贯满盈,因抢劫、奸污等罪行深重,受到朝野震怒,下令铲平寺院。下官将寺院拆平后,上奏皇上,皇上曰:“铲平罢啦”。但下官把“罢”误听为“耙”,认为皇上不解恨,让用耙再耙一下。于是,就用马匹拉着带有锋利铁刺的耙整整耙了3天才离去。
该寺经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 [[ 释永信 ]] 禅师许可申请,由祖庭大少林禅寺永化堂上传 [[ 曹洞 ]] 正宗四十五世、 [[ 雪庭福裕禅师 ]] 下传三十一代嗣祖沙门 [[ 释德政禅师 ]] 驻锡开山筹资重兴,于2015年5月8日被郑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恢复为佛教开放场所。
===中岳庙===
中岳庙是道教胜地,历代名道士曾在此著书讲经。位于太室山东麓的 [[ 黄盖峰 ]] 下,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 [[ 汉武帝 ]] 时增修“太室祠”,北魏时改名为中岳庙。唐宋时多次扩建,规模宏大;明 [[ 崇祯 ]] 十七年毁于大火, [[ 清朝 ]] 多次重修。今日中岳庙基本上保留了当时的宏伟规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筑规模格局和风格特点。中岳庙占地十万平方米,庙院南北长650多米,东西宽160多米。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是中岳庙古建筑群的中轴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化三门、峻极门、崇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共十一进。天中阁后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镇坊与崇圣门之间的六角亭,峻极门和化三门之间的四岳殿台基等独立成体的小院落。庙内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铁人等众多文物<ref>[http://www.sohu.com/a/320678507_355267 【“天地之中”建筑群】之四:嵩山脚下的“小故宫”——中岳庙],搜狐,2019-06-14 12:15</ref>。
中岳大殿:又叫 [[ 峻极殿 ]] ,是中岳庙中规模最大的建筑。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歇山式殿顶,黄琉璃瓦顶,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棂子门窗,素有“台阁连云,甍瓦映日”之称。大殿内吊游龙天花板,下铺磨光青石地面。殿内正座为五米高的中岳大帝塑像,即殷朝“闻骋”,经历代帝王加封为“祟圣大帝天中王”。塑像两边有使臣侍者和镇殿将军 [[ 方弼 ]] 、方相塑像,高七米,执斧荷钺,威风凛凛。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大殿毁于火。清 [[ 顺治 ]] 十年(公元1653年)重建。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太室山南麓,原名为嵩阳寺,创建于北魏 [[ 孝文帝 ]] 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 [[ 隋炀帝 ]] 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改为道教活动场所。 [[ 宋仁宗 ]] 景祜二年(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以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高等学府之一,它与 [[ 湖南 ]][[ 长沙 ]] 的岳麓书院, [[ 江西 ]][[ 庐山 ]] 的白鹿洞书院, [[ 河南 ]][[ 商丘 ]] [[ 睢阳 ]] 书院,并称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明末书院毁于兵火,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
嵩阳书院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筑布局,南北长128米,东西宽78米,占地面积9984平方米。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筑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灰筒瓦房,古朴大方,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嵩山观星台,即告成观星台,大约建于1276年,设计者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ref>[https://dili.chazidian.com/s13777/ 元代科学家 郭守敬],查字典地理网,2016-11-24 </ref>。嵩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摇篮。唐代僧人一行在会善寺编修了《大衍历》。当时像登封观星台这样的建筑在全国有27处,而历经数百年沧桑,登封观星台成为硕果仅存的一座。此观星台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授时历》:嵩山观星台的设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据此可以昼测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 [[ 郭守敬 ]] 通过实地测验,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运转规律,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夏至和冬至、春分和秋分的精确时刻,实行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天5时49分12秒,与科学仪器的测定仅相差26秒,与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分秒不差。但我们的授时历比格里高利历早300余年。
===将军柏===
嵩山嵩阳书院内原有 [[ 古柏 ]] 三株,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 [[ 汉武帝 ]][[ 刘彻 ]] 游嵩岳时,见柏树高大茂盛,遂封为“大将军”,“二将军”和“三将军”。
大将军柏树高12米,围粗5.4米,树身斜卧,树冠浓密宽厚,犹如一柄大伞遮掩晴空。二将军柏树高18.2米,围粗12.54米,虽然树皮斑驳,老态龙钟,却生机旺盛,虬枝挺拔。树干下部有一南北相通的洞,好似门庭过道,树洞中可容五、六人。
将军柏从受封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 赵朴初 ]] 老先生留有“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的赞美诗句。经林学专家鉴定,将军柏为原始柏,树龄有4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
===嵩山碑刻===
石碑是嵩山分布较广的文物。嵩山碑刻,作品多达2000余件, [[ 颜真卿 ]] [[ 苏东坡 ]] [[ 黄庭坚 ]] [[ 米芾 ]] [[ 蔡京 ]] 等历代的大书法家,都在山上留有墨宝。
嵩山最大的碑刻为现存于嵩阳书院西南草坪上高达九米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此碑为 [[ 李林甫 ]] 撰文,裴迥篆额,徐浩书;刻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二月,碑高9米,宽2.04米,厚1.03米。此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组成,碑制宏伟,结构紧凑。碑首分三层,上层为双狮戏珠,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起着平衡碑顶重心的作用,使碑身牢固稳当。碑首的中层比上、下层和碑身都要宽大,四面较碑身突出六十厘米,从上往下逐渐收缩,略带弧形,上面是祥云浮雕;碑首的第三层上下平直,正面中间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有双龙飞舞浮雕,两侧是麒麟浮雕。碑身刻《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隶书25行,每行53字。碑阴刻有 [[ 宋熙宁 ]] 辛亥 [[ 张琬 ]] 等名家题名, [[ 欧阳永叔 ]] 和游人的题记则撰于碑的背面和两侧。碑座为长方形,四面刻有石,前后各三个,两侧各两个,共十个。每个内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举扬舞,一手抓住动物,有鱼,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开档丁字步,或作对阵欲斗姿势。这座碑刻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中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现存最大的唐碑。
==历史记载==
清代史学家 [[ 顾祖禹 ]] 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窿然特起,形方气厚,故曰嵩高。
[[ 鲁昭公 ]] 四年(公元前538年),晋国 [[ 司马侯 ]] 曰:太室,九州之险也。又楚椒举(即武举, [[ 伍子胥 ]] 的祖父)曰: [[ 周幽王 ]] 为太室之盟,戎狄叛之。
汉武帝礼祭中岳太室 晋[[永康]]二年(公元397年),(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篡权,齐王[[司马冏]]等自[[许昌]]起兵讨之。司马伦惧,夜使人披羽衣上嵩山,伪称仙人王乔,陈述符命
康二 嘉三 年(公 元397 元309 年), (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篡权,齐王司马冏 [[刘渊]]遣子[[刘聪]] 自许昌起兵讨之。司马伦惧 犯[[洛阳]] 夜使人披羽衣上 刘聪亲祈 嵩山, 伪称仙人王乔 留军围洛 陈述符命 洛中乘虚出击聪军,败之
永嘉三 北魏泰常八 年(公 元309 元423 年), 刘渊遣子刘聪等犯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入 洛阳, 刘聪亲祈 遣使祠嵩高。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祭[[嵩高]]。永平中,择 嵩山 形胜地 留军围洛 北魏[[宣武帝]]元恪立闲居寺。北魏[[孝明帝]]元诩神龟二年(公元519年) 洛中乘虚出击聪军 胡太后游嵩高。永熙二年(公元533年) 败之 北魏孝武帝元修狩于嵩高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入洛阳 永淳初 遣使祠嵩 宗于山南作[[奉天宫]] 太和二十 垂拱四 年(公 元496 元688 年),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祭 武则天封 嵩高 。永平中,择嵩山形胜地 为神岳 北魏宣武帝元恪立闲居寺 禅少室 北魏孝明帝元诩神龟 圣历 二年(公 元519 元699 年), 胡太后游 武则天幸 永熙二 年(公 元533 元700 年), 北魏孝 帝元修狩于 则天复幸
永淳初,唐高宗于山南作奉天宫。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则天封嵩高为神岳,禅少室。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武则天幸嵩山。次年(公元700年),武则天复幸嵩山。 宋嘉定八年(1215年), [[ 蒙古 ]] 攻金潼关,不能下,乃由嵩山小路趣 [[ 汝州 ]] ,遇山涧,辄以铁枪相连,锁接为桥以渡,遂趣汴京,金人大震。
==文化胜迹==
===禹王庙遗址===
禹王庙遗址在 [[ 登封 ]] 老城区东关,为明代登封知县 [[ 傅梅 ]] 所建。傅梅认为登封为“圣王过化之所”,“大禹功在万世”,即将乡民为其建的生祠改为禹王庙,并“以益配之”,“每岁添设春秋二祭,每祭用银三两”,以“表章前烈崇报功德”。
大禹神篆
大禹神篆在古籍上记载在嵩山 [[ 玉女峰 ]] 上,有七个大篆字,人莫能识,传说为大禹治水成功后在五岳勒石铭记时留下的,现已无迹可寻。[25]
===启母冢===
===古阳城陈列馆===
古阳城陈列馆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和观星台毗邻。原为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工作站,现归登封市观星台文物保护管理所管理。陈列馆主要展出 [[ 禹都 ]] 阳城王城岗遗址和阳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夏朝到东周时的 [[ 石器 ]] [[ 陶器 ]] [[ 骨器 ]] [[ 青铜器 ]] 等。[25]
===道统祠===
249,3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