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岭

增加 144 位元組, 4 年前
地质形成
===地质形成===
秦岭山地是古老的 [[ 褶皱断层山地 ]] ,秦岭北部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秦岭南部却淹于海水之中,接受了古生时期的沉积。在距今3.75亿年的 [[ 加里东运动 ]] 中,秦岭南部隆起,露出海面。
2.3亿年前晚古生代的 [[ 海西运动 ]] 时,秦岭北部也崛起上升,至三叠纪时,因距今1.95亿年的 [[ 印支运动 ]] 的影响,秦岭与海完全隔绝,雄伟的身姿基本成型。进入中生代以后,秦岭林区以剥蚀为主,是周围低洼地区的供给地。
距今约8千万年的 [[ 燕山运动 ]] 使秦岭在形成以断块活动为主的南北褶皱带构造格架后,秦岭又在 [[ 喜马拉雅山 ]] 运动的强烈改造下,经大幅度的块断式垂直升降运动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秦岭的格局。
秦岭的演变,在中生代以前和以后的变化非常大。 [[ 中生代三叠纪 ]] 时期,中秦岭和南秦岭地区形成了褶皱山隆起带,成为一个广阔的侵蚀地区;以南和 [[ 巴山 ]] 地带,是一个广阔的沉降地区;北秦岭(包括渭河断陷谷地)是介于中、南秦岭剥蚀地区与 [[ 鄂尔多斯 ]] 沉积区之间的过渡地区。当时,南秦岭的河流往南流入巴山四川海相盆地,中秦岭的河流往北流入鄂尔多斯内陆盆地。
[[ 侏罗纪 ]] 时期,秦岭地带,包括北秦岭、中秦岭和南秦岭,成为具有差异震荡运动的古老准平原,并形成了 [[ 凤县 ]] [[ 商县 ]] [[ 勉县 ]] [[ 紫阳 ]] 等许多侏罗纪含媒盆地。秦岭两侧广阔的沉降、沉积地区在逐步收缩,分别向南向北后退;而秦岭地带隆起剥蚀地区却在逐渐扩大。从地貌上看,起伏突出变为平缓,而流域盆地增多且规模变小,分布分散,因而形成了许多侏罗纪的 [[ 含媒盆地 ]] 。而两侧河流仍流向陕北和 [[ 四川盆地 ]] 中。
燕山运动时期,秦岭地带进一步隆起,并伴有 [[ 岩浆运动 ]] 。由于秦岭巴山的隆起,南坡河流向四川盆地移动。由于岩浆活动和差异隆起,绝大多数内陆小型含媒盆地逐渐沉降得越来越低,河流侵蚀更为强烈。因此在秦巴山区两侧的内陆盆地中沉积的 [[ 白垩系 ]] 地层的底部和秦岭山地中的盆地里,形成了大量的 [[ 砾岩 ]]
新生代早第三纪,由于构造运动和缓,因而在这个广泛的均夷作用时期,山地又一次逐渐剥蚀成准平原。在秦岭地区广阔的准平原上分散着许多小盆地,其面积逐渐扩大。在这一时期,除了如 [[ 徽县 ]] 和商县这种已经扩大了的中生代盆地外,还发育了如商洛和 [[ 安康盆地 ]] 等新盆地。秦岭地区的古老河流自然流入了这些分散的盆地。其时, [[ 汉江 ]] 可能已经大体上发育成现今的形态。汉江的源头当时可能向西穿过嘉陵江,而现今的嘉陵江河源可能就是那时期汉江的源头。因此,汉江可能是秦岭山区早第三纪准平原上早已形成的古老大河。
早第三纪到晚第三纪过渡时期,通过 [[ 喜马拉雅运动 ]] 的影响,秦岭又进行了隆升。这次隆升开始分裂成许多倾斜的断块,并在以前沉积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断块盆地,如 [[ 徽县盆地 ]] [[ 洛南盆地 ]] [[ 商县盆地 ]] 和安康盆地,以及在其它区形成的盆地,如汉中盆地。
[[File:终南山石刻.jpg|有框|右|<big>终南山石刻</big>[http://img1.gtimg.com/xian/pics/hv1/170/134/2243/145885415.jpg 原图链接][https://xian.qq.com/a/20171006/018249.htm 来自腾讯网 的图片]]]
渭河断陷谷地以深断裂与秦岭带分开。秦岭大小断块的形成,分割了早第三纪的准平原,形成了最高一级的夷平面——海拔2300—3500米的太白山跑马梁面;其次一级的海拔2600—2900米,以终南断块和佛坪断块岭脊为代表,包括 [[ 玉皇山 ]] [[ 首阳山 ]] 、终南山、 [[ 兴隆岭 ]] [[ 草链岭 ]] 的夷平面和海拔1600—2200米,以华山、蟒岭、 [[ 流岭 ]] [[ 马道岭 ]] [[ 柴关岭 ]] 为代表的共三个夷平面。而通过 [[ 三趾马 ]] 和在蓝田 [[ 公王岭 ]] 地层中发现的大量南方来的动物群的遗迹可以推断当时秦岭的海拔不会超过1000米,从而证明三个夷平面如此大的高程是在第四纪时期中逐步形成的。在分水脊以南的大多数河流都向南流入汉江,而 [[ 黑河 ]] 由于水量丰富,足以抗衡秦岭和缓的抬升运动,所以继续向北流入渭河断陷盆地。
到了晚第三纪和早更新世时期,秦岭又发生强烈的垂直升降运动。进入中更新世时期,秦岭山地的上升运动以区域性间歇式抬升为主。以后随着地壳的宁静和上升的交替,逐步形成了第三、第二和第一级阶地。秦岭山地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245,6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