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乔治埃略特

增加 3,09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乔治·艾略特
|圖片 = [[http://p8.qhmsg.com/dr/270_500_/t01065aeca787915983.jpg?size=200x200|缩略图|居中|25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1819
| 國籍 = 英国
| 别名 = Mary Anne Evans
| 職業 = 小说家,诗人
| 知名原因 = Adam Bede;The Mill on the Floss;Middlema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
'''乔治·艾略特'''
原名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出生在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19世纪英语文学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与萨克雷、狄更斯、勃朗特姐妹齐名。
==基本信息==乔治·艾略特,英国作家。
==外文 称==George Eliot: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
==逝世日期==1880年12月22日1819年出生在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
==国籍== 19世纪 语文学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
==代表作品== 《亚当·比德》 与萨克雷 《弗洛 狄更 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等、勃朗特姐妹齐名。
中文名 : [[乔治·艾略特]]
==主要成就==外文名 : George Eliot
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别 名 :玛丽·安·伊万斯
==职业== 小说家性 别 :女
==出生日期==1819年11月22日国 籍 : [[英国]]
==别 名==出生地: 玛丽·安·伊万斯英国华威郡
''' 出生日期 : 1819年11月22日  逝世日期 : 1880年12月22日 职 业 :[[小说家]]  毕业院校 :贝德福德学院(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  主要成就 : 英语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代表作品 《亚当·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等  ==人物履历==  乔治·艾略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George Eliot,1819-1880) 出生在华威郡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 父亲曾 木匠,后暴发成为房地产商人)。 三十几岁时,她因翻译工作而开始文学生涯, 之后还担任“西敏寺评论”杂志的编辑; 在此期间经由介绍,她认识了一生的挚爱刘易斯(George Henri Lewes), 刘易斯已有妻室,但艾略特依旧不顾外在压力,与其同居;两人随后迁居[[ 国]] 维多  回国后,虽不见容于当时社会, 但两人仍恩爱幸福,在工作与生活中,相互扶持。 [1]  由于曾在两所宗教气息浓厚的学校就读,艾略特受宗教影响颇深; 平日最喜研究语言,拉丁文、法文、德文、意大 文、希伯来文、[[希腊文]]皆能通晓。 她一生笃信宗教,却依然极富怀疑精神,一八四一年,随父迁居考文垂, 结识自由思想家查尔斯·布雷,受其著作影响,艾略特遂放弃基督教,强烈质疑宗教。 因之,在其著作中,偶见其对宗教的理性批判。 因为爱人刘易斯的鼓励, 艾略特年近四十岁才开始写作,发表文章于杂志上; 一八五九年,才真正发表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时代 当·比德》]], 这部小说一年内再版了八次,受欢迎程度不在话下; 一八五九年以后,她发表了两部极为成功、  著名 的有《织工马南传》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奠定了在[[英国文坛]]的地位。 之后,一八六三年的《罗慕拉》,一八六六年的《菲力克斯·霍尔特》,一八七二年的《米德尔马契》, 一八七六年的《丹尼尔·德龙达》,更是经典之 ,成就非凡。 艾略特情感路上有深刻真挚 真情相伴。 爱人刘易斯对其影响甚钜,二人挚爱弥坚,  八七八年,刘易斯去世,艾略特痛不欲生,但仍发奋完成爱人之遗作 两年后,艾略特更下嫁小她二十岁的约翰·克劳斯(John Cross) 二人[[情深意浓]], 但艾略特却在同年十二月便病故了,结束了她平凡却又丰富的一生。 ==写作特点== 乔治·艾略特是位描写的大师,她不仅擅长描写人物的外貌,而且擅长描写人物的内心。 这些成段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把她的人物一下子拉到了读者的面前——真实而亲切。 批评家阿巴·伍尔逊说过,多萝茜"是所有小说人物中最美 -安 ,最高尚的[[女主人公]]。 " 让批评家得出这个结论的恐怕少不了小说中对人物外貌和内心的描写, 乔治 · 伊文思(Marry Ann Evans) 艾略特所塑造的人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而不像有的批评家所说的是"狭隘的维多利亚时期道德教条"的传声筒。 作者本人也曾辩解说:"我的作用是美学意义上的陶冶, 而非充当教化的老师——我的目的是要唤起社会道义所呼唤的高尚情感 生长 而不是为社会规定什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作者 人物塑造方面注重的是其艺术感染力而不是别的东西,而且她出色的人物塑造技巧使她达到了这一"目的"。 然而,正如另一位 英国 华立克郡 小说家伍尔芙所说,"专心[[阅读]]乔治·艾略特,就是发现我们对她了解得多么少。 "更多地了解这位作家,更好地领略其作品的艺术魅力还有赖于广大读者的悉心阅读和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 索本先生和罗莎蒙德等人的外貌和内心的描写也是十分成功的,她几乎使我们相信了"[[相由心生]]"的说法, 因为她的描写是对相对零散的故事情节的一种抽象和总结,使代表作品,小说人物有了更清楚的轮廓。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话语和他的性格是紧密相关的,换句话说,每个人的话语都有不同的话语风格 。  父亲 在小说创作中,小说人物话语的设计 决定人物塑造成败的关键。 这些人物不同的话语特征首先表现在[[语体风格]]的不同。  ==作品欣赏== 长篇小说  《亚当·比德》(Adam Bede,1859)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1860) 《织工马南传》(Silas Marner,1861)。 《罗慕拉》(Romola,1862-1863) 《费利克斯·霍尔特》(Felix Holt,the Radical,1866) 《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1872) 《丹尼尔·德龙达》(Daniel Deronda,1876) 其他作品 《教区生活场景》(Scenes of Clerical Life,1856-1858) 《撩起的面纱》(The Lifted Veil,1859) 《雅各布哥哥》(Brother Jacob,1864) 《西班牙吉卜赛人》(The Spanish Gypsy,1868) 《朱巴尔传奇诗集》(The Legend of Jubal and Other Poems,1874) [2]  《西奥弗拉斯特斯·萨奇的印象》(The Impressions of Theophrastus Such,1879) ==综合评估== 矛盾统一尽管对一些批评家而言,将悲剧与现实主义联系在 起是荒谬的 因为传统悲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超越现实的艺术;然而,20世纪中后期,这两者的结合及其重要性已得到承认 ,被认为是"19世纪中期最伟 庄园 代理 文学现象之一"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正是成功地将悲剧与现实主义结合的杰作。 主人公麦琪的死体现了传统悲剧结构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悲剧主人公的重要性,指出悲剧 物必为男性、[[身名显赫]], 而且性格"必须善良",最后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 乔治·艾略特 在书中讲述的是普通人的平凡经历,而且[[主人]]公是女性。 人物性格的刻画上看,她保留了传统悲剧性格的原则。 她在为这部 说所受到的批评进行辩护时说, "如果艺术的道德规范不允许真实反映一个人本质高尚却不能犯错误———这个错误使他或她高尚的灵魂受到折磨——— 那么,我认为这种道德规范太过浅薄,有必要对其进行补充以达到与人复杂的心理一致。 她的话几乎 是对亚里士多德悲剧主人公定义的阐释。 在书中,麦琪纯洁、善良、热情、坚强,与她身边冷漠、狭隘的人形成鲜明对 较熟悉英国农村 , 但她天性冲动、缺乏理智,最终做出社会、家人以及她自己都无法宽恕的事, 以致心灵承受巨大的痛苦。在麦琪身上体现了传统悲剧人物性格品质 风土 矛盾统一。 由于受费尔巴哈等思想进步 士的影响,乔治·艾略特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与宗教决裂,并拒绝上教堂 然而,在艾略特的一生中,她都试图在心中确立起一种对上帝的态度。 她既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又充满了对基督教的怀疑和叛逆;她既不信上帝, 又对一切虔诚的宗教感 寄予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她既无法完全接受[[基督教]],也无法完全抛弃上帝和宗教 。   因此 ,在她的作品中,她对上帝的质疑与依赖彼此共存,相互交织。 最终,在批判宗教神学及形式的过程中, 乔治·艾略特逐步形成了自己以人为本和以爱为核心的基本宗教思想———上帝就是爱。 她的 小说清新优美,极富田园 心目中,上帝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只不过上帝的概念和宗教信仰的实质已发 了变化。 她心造的、理想的上帝是一个不同于基督教的上帝,是一个从自身的认识来感知的上帝。 在她的宗教中,"爱"具有起源的意义,人的本质在实践上,最高的和首要的原则必须是人对人 爱和人对 自然的 气息 爱。 在宗教伦理中,爱往往被看成善的集中表现。 "爱"在这里具有双重意义:首先是对神的爱,其次是对他人的爱。在基督教传统中,人既应当爱神,也应当彼此相爱。 从某种意义上讲,艾略特是认同这种宗教思想的。  所不同的是,她认为爱神的表现并非是给神供祭品、唱赞歌、添香火,而是"廉洁、宽厚、仁慈去对待[[芸芸众生]]"。 艾略特与其他浪漫主义作家一样,强调感情作为人的本能不应受到理性和社会文明的压抑, 希望通过揭示人们的内心情感生活来表现人类的向善本质 。 ,艾略特也用她所汲取的各种新知识、新思想营造小说的主题及哲学意蕴
乔治·艾略特的早年作品都流露出了她对英国乡村生活的亲身体验 在这些小说中,艾略 翻译施 用较多 劳斯 篇幅描绘乡村的风光 《耶酥传》 生活习俗,歌颂英国农民在宗法制社会中 费尔巴哈 怡然自得 《基督教 乐趣,表达了她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她对宗法制社会的留恋。但 实质》使 在创作中首次显示 确立 现实 人文 主义 小说的新特征,如独特的哲 宗教观,摒弃了神 视角和细腻 意义上 心理分析。上帝;
她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 从施特劳斯 关注和对人性 理论、斯比诺萨(Spinoza) 体察。在她的第一部小说《[[亚当·贝德]]》和第二部小说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伦理学 中, , 的创作特点分别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果和《亚当·贝德》中占优势的田园乡村的题材相比,《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一部发 演绎 悲剧声响 自己 作品。。"同情学说"(doctrine of sympathy)
也许只有文学史家会注意到,如果把文坛比做股票交易市场,很多著名作家 主张尊敬平凡 股价都有过波动,尽管不是很剧烈。在过去50年左右,[[肖伯纳]](Shaw)与[[华兹华]]斯(Wordsworth) 事物,同情人性 股价下降了几个 , 奥尼尔(O'Neill)、福斯特(Forster)、卡夫卡(Kafka)、多恩(Donne)、博斯韦尔(Boswell)、托克维尔(Tocqueville)则上升了几个点。乔治·艾略特的股价可谓大幅上升。这主要归功于令 ,珍视 钦佩 面对生活 英国评论家里维斯(F.R.Leavis)等学者 挫折时表现出 鼎力支持 勇气和忍耐
一般 此外,艾略特得益于费尔巴哈 读者都能回忆起高中时被迫读《织工马南》人文主义、乔治·康布(Silas MarnerGeorge Combe)的 情景。或许是被作者的 貌吓坏 学决定论,构筑 ,就像一匹伤心,但很聪明的小马,到现在一想到 还会立刻惊吓而逃。乔治·艾略特与许多作家一样,是深受摄影师与肖像画家之苦的" 不幸者[[因果报应]]" 的观点
然而,乔治·艾略特从许多方面来看还是比较有趣 费尔巴哈认为相信上帝 。她原名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出生在[[华威郡]](Warwickshire)一个中产阶级商人家庭(父亲曾是木匠,后暴发成为房地产商人)。早年艾略特 旨意 热爱学习,为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十几岁时她 虔诚而狭隘的宗教徒,但在博览群书,并同一些不 奉宗教的 士交往后,她很快抛弃了教条主义 自己,相信自己该有所得(失)
虽然摈弃了"上帝"(God)与"神"(Immortality),但她对责任(Duty)的付出平衡了这一切。
因为"责任"(Duty)这一抽象名词似乎与"神"(Deity)有那么一些相似 康布 特质。(Duty 与Deity拼音、发音 似,译者注)。 三十几岁时,她因翻译工作而开始文 生涯,之后还担任"西敏寺评论"杂志 编辑;在此期间经由介绍,她 原则 识了一生 为人 挚爱路易士(G. H. Lewis),路易士已有妻室,但艾略特依旧不顾外在压力,与 行为取决于 同居;两人随后迁居德国;回国后,虽不见容 观点,而观点又取决 当时社会,但两人仍恩爱幸福,在工作与生活中,相互扶持 其[[颅骨]]的构造
因为爱 他在《 [[路易士]]的鼓励,艾略特年近四十岁才开始写作,发表文章于杂志上;一八五九年,才真正发表她 第一部长篇小说《亚当.比德 构造 ,这部小说一年内再版了八次,受欢迎程度不在话下; 八五九年以后,她发表了两部极为成功、最为著名之作《织工马南传》与《福洛斯河上 书中既强调颅相学 磨坊》,奠 论,也突出 在英国文坛 人思想 地位。之后,一八六三年的《罗慕拉》,一八六六年 变通性,坚信人类 《菲力克斯.霍尔特》,一八七二年的《米德尔马契》,更是著作丰硕,成就非凡 进步
这就是为何 艾略特 虽相貌平凡,但情感路上却仍有深刻真挚之真情相伴。爱人路易士 小说在体现因果法则的同时, 其影响甚钜,二 挚爱弥坚,一九七八年,路易士去世,艾略特痛不欲生,但仍发奋完成爱人之遗作;两年后,艾略特更下嫁小她二十岁 类及社会 [[约翰·克劳斯]](John Cross),二人情 进步也抱有 意浓,但艾略特却在同年十二月便病故了,结束了她平凡却又丰富的一生坚强意志 只体现在有胆识而勤劳的生活中,还反映在她 小说上 态度 [3]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前几章带有自传色彩,描写了别具一格的童年时光,深入细致、温和舒缓、引人入胜,趣味性恐怕只有《哈克·贝恩历险记》才能相比。故事里的一些小人物,如格来格姑妈(Aunt Glegg),普里特(pullet),都描写得栩栩如生,即便当时的生活背景如今已不复存在,但他们的形象还是如此生动鲜活。还有可怜的玛吉(Maggie),在多难的世界里拼命表现自己的恋爱天才,这种挣扎至今感人至深。《磨坊》与艾略特的其它作品一样,带有严肃的道德色彩--既不刻板,亦不狭隘,而是从一个开阔、有力、善思、人道的头脑的自然流露。读上几小时就会发现,这本小说尽管说教很多,但它真的不愧是一本重要的小说。 PS:这是本人最喜欢的一部小说。==参考资料==
《米德尔马契》在今天不仅被认为是 1. “假小子”作家乔治- 艾略特 的一部杰作,而且在英国传统小说中占有中心地位。早在1919年,吴尔芙(Virginia Woolf)就在一篇文章中称它是"为数不多的为成年人写的英国小说之一"。它与同时代的品味十分吻合,情节丰富,错综复杂,描写了几对情人与夫妻的职业生涯。另一主题就是1832年"修正法案"(Reform Bill)第一次通过前有关政治与社会的争论。读者更喜欢读的恐怕还是对有当地特色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描写,还有女主人翁多萝西娅·布鲁克(Dorothea Brooke)所受的性挫败与精神打击。维多利亚读者对书中的不幸婚姻或许有些不安。这本书有透彻的心理分析,有深深的同情情结,至今让人很感动。 .凤凰网.2013-07-01[引用日期2013-12-20]
每本伟大小说所需 2. 艾略特改变了一代人 阅读速度不同。《米德尔马契》是需要慢慢读的。它不是让读者大步往前走的那类,它是缓缓舒展的。诗风 .凤凰网.2012-08-12[引用日期2013-12-20]
== 分类各式 ==3. 文明启示录:乔治-艾略特(上) .凤凰网.2013-06-27[[Category:文学家]引用日期2013-12-20]
755
次編輯